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晴空莽莽2021-05-17 22:06:04

趙國滅亡,並非名將無能。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前兩位屬秦國,後兩位屬趙國,從名將上看基本勢均力敵,從結果上看秦滅趙國,是什麼緣故呢?

結論:名將並非戰爭的決勝關鍵。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攸關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爭,往往無法憑藉一人之力去扭轉。

君不見西楚霸王之勇,難敵劉邦的知人善任;即將收復中原失地的嶽元帥,在宋高宗12道金牌的催促之下功虧一簣,慘死秦檜之手……數不清的例子無不讓人扼腕嘆息,實非名將之過,有太多因素制約著事情的發展。

話不多說,迴歸正題。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趙國擁有可以和秦國相抗衡的名將,為何依舊山河破碎呢?請看趙國滅亡三部曲:

第一,趙武靈王積蓄國力,與秦國相抗衡。

趙武靈王在位期間能屈能伸,初始弱於秦而俯首稱臣,後來秦國政權更迭出現亂局,七國連年混戰不休。趙武靈王藉此天賜良機,大力推行“胡服漢射”的軍事制度(取胡人機動性強的優點訓練趙國起兵),那北方胡人練兵,軍事力量迅速發展壯大。

此外,趙武靈王還主動打破與北方戎狄人的民族隔閡,大量重用遊牧民族中的佼佼者,先後吞併中山國,大敗林胡、婁煩兩大部落,將雲中、雁門、代郡三地收歸治下,國力達到頂峰。為了對抗秦國,趙武靈王還喬裝打扮成使者入關中考察地形。

這時候的

趙國和秦國的實力相當

,要是打起來照理不會敗得那麼慘。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趙武靈王劇照)

第二步,趙國君主“代代相傳”的重大決策失誤。

趙武靈王剛過40歲生日,正當壯年竟然傳位給年僅十歲的兒子趙惠文王,理由很充分,自己想要專心對外軍事戰爭,讓兒子先行聽政幾年磨礪下。這要是放到清朝,不過是皇帝下江南太子監國一事,錯就錯在趙武靈王直接傳位了,而且還是聽信“枕邊風”的唆使廢長立幼。

要知道在春秋戰國之前,嫡長子繼承製早已寫入禮制當中,趙武靈王無故廢黜長子趙章後來甚至引發兵變,趙章兵變失敗後,趙武靈王心生不忍庇護兒子,卻被趙惠文王圍困行宮活活餓死。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趙惠文王在位期間雖不如其父開疆擴土,倒也政治清明,著名的廉頗、藺相如等人十分活躍,然而他同自己的父親犯了同樣的錯誤,史書雖然沒有記載是因為什麼原因,但趙國的繼任者確實變了。趙孝成王繼位後沒有認清趙國實力遜色於秦的真相,貿然引發長平之戰,臨陣換將一敗塗地,最終淪為秦國一統天下的墊腳石。

正所謂,所謂成也趙武靈王,敗也趙武靈王。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從趙武靈王開始到趙國末代君主,那是子孫一代不如一代,還時常廢長立幼,導致內部矛盾分歧不斷積累加深,而秦國則是一代更比一代強,此消彼長無力迴天。

第三步,趙國人才青黃不接,趙國君主沒有識人之明

這好比是三國諸葛亮接手的爛攤子,蜀漢還有諸葛亮這位頂樑柱,趙國卻連老將廉頗都容不下,長平之戰後除了趙括,固守城池的廉頗也淪為了替罪羔羊被驅趕。常年防守北方匈奴的李牧最終落了個被奸臣暗害的下場,算是岳飛的前車之鑑。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趙國明明擁有足以同秦國抗衡爭霸的機會,最終卻斷送在自己的手中,奸臣當道,內憂外患,國破家亡有啥好奇怪的?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薩沙2021-04-13 23:57:58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薩沙第8746條回答。

其實一個國家的名將過多,未必是好事。

這說明什麼?

說明這個國家經常打仗。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而古代打仗殺人一千自損八百,你就算百戰百勝,對於本國的實力也有很大的消耗。

戰國四大將中,趙國有李牧和廉頗。

戰國也是僅次於秦楚以外,戰國第三個強國。

這也是無可奈何,因為趙國的位置不好,北面就是強大的匈奴、林胡等少數民族,還有燕國、齊國、秦國等不好惹的鄰國,戰爭不斷。

其他不談,單單匈奴、林胡這些少數民族入侵,就是很難對付的。

趙軍之前對付匈奴,都是輸多贏少。

而李牧之所以出名,就在於他誘敵深入,一仗殲滅10萬人。

但並沒有徹底解決少數民族問題,趙國還是遭到匈奴人的騷擾。

再看廉頗,他的主要作為是打敗了秦軍,後來在長平之戰初期維持局勢。

然而,廉頗也好,李牧也罷,他們的出名同趙國軍事實力的不斷消耗,是分不開的。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如統一六國初期,秦軍擊敗趙國殺死10萬大軍,李牧緊急趕赴前線指揮。

李牧雖多次擊敗秦軍,又抵禦了韓國和魏國的進攻,穩住了局面。

然而連續戰爭後,趙國陣亡計程車兵就有幾十萬人。

最後,趙國除了首都邯鄲尚且完整,國土都消耗得厲害,鄉間人口稀少,幾乎看不到男丁。

秦國發動總攻時,趙國實力已經很弱,就算李牧不被趙王殺掉,恐怕也難以有什麼作為。

甚至因為常年征戰和災荒,趙國連軍糧都無法維持供應,還能不輸嗎?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相反,秦國雖也有一定損失,但國力強盛,人口眾多,比趙國強的太多。

要知道,秦國人口可是趙國的一倍,糧食產量甚至是好幾倍。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圍火爐吃西瓜2020-12-12 14:59:48

趙國被秦所滅和有沒有名將沒有必然的關係!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自西周時代起中原諸侯國就認為秦國是蠻夷之邦,並稱之為“秦夷”,秦“闢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意思就是人家列國開會的時候都不會叫上秦國一起。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事實也確實如此,李斯認為“士不產於秦”,荀子說秦國“無儒”,就是明確指出秦國沒有文化,沒有深厚的禮樂傳統。歷史上秦國有名的李斯、韓非子、商鞅,都是外聘的!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秦國在王位繼承中也是有特殊之處的,它實行的“擇勇猛者而立之”,並不是普遍實行的嫡長制,沒有嚴格的宗法制度的束縛。

戰國時代戰爭的激烈程度和殘酷程度都遠超春秋時代,春秋時代的戰爭都是貴族的遊戲,它以榮譽為目標,戰爭意圖明確,戰爭形式更是風度翩翩,溫文爾雅,並不存在大國吞併另外一個大國的情況。

戰國時代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以消滅對方掠奪人口為目的,功利性極強。吳國被越國吞併,開創了大國吞併的先河,之後就是無休止的征伐,直到秦統一六國。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六國被秦所滅最根本的原因便是變法的徹底性!

而變法的根本願意在於國力的增長需要錢,需要更多的土地。而春秋末期,鐵器的廣泛使用(之前大多數使用的是青銅器,而青銅器主要用於祭祀和武器上,春秋之前耕地主要使用木質石質的),大量的土地被開墾,帶來的最明顯的改變就是,土地不斷被開墾人口的急劇增加。而鐵器也開始普遍使用在兵器上。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變法時代

“初稅畝”起初出最早現在魯國,按字面的意思就是,國家開始按照土地的畝數開始收稅,不管是公田還是私天,統統都要交稅,這一改革,使魯國收入增加國力大大增強。這一制度於公元前594年開始,後來楚國、晉國等紛紛效仿。“初稅畝”代表著國家汲取能力的第一次增強!

還有就是“郡縣制”的出現,“郡縣制”不同於“分封制”,君主可以透過增加直接管轄地區來增強自己的實力,而不是“分封制”地盤都分出去了,收入自然被大大被侷限。

如果說春秋的主旋律是“爭霸”,而“變法”就是戰國時代的主旋律!

齊國的管仲,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紛紛舉起變法的大旗!每一次的變法的成功都會催生出一個強國!

所謂奮起直追!秦國的變法時間較其他幾國都是比較晚的。商鞅的變法內容也是幾乎是抄襲的。但是秦國確實變法最成功的!沒有了周禮文化的束縛,又完美的與法家理論完美的契合。造就了,後來趕超的秦國。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可以說秦國的變法比其他國家的變法更加徹底!

法家的思維是什麼?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君主最大,不管是封疆大吏,統兵的元帥,還是平通老百姓,都是必須視君主為父。無條件的聽從命令,令行禁止,相當於君主是最大的奴隸主!大大增將了國家對社會的汲取能力,使秦國的國力在戰國後期迎頭趕上!

而儒家禮儀文化,君主受到很大的限制,所謂的“民貴君輕”!

在秦朝之後,後世王朝法家思想的一直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並被漢朝的劉氏很好的利用,並把法家的思想進一步的偽裝,披上裡儒家思想的外殼!

秦國統一六國成為了歷史的必然選擇!六國的思維禮儀並不足以支撐統一的實現,只會一直的分裂下去!

趙國擁有再多的名將也不可能阻止歷史的車輪。

感謝閱讀,喜歡西瓜的點贊加關注呦!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依稀說史2020-12-11 21:54:34

最近《大秦賦》依然還在熱播之中,戰國四大名將除了武安君白起之外,其餘三大名將都先後登場。戰國四大名將分別為:白起、廉頗、王翦、李牧。白起和王翦是秦國人,兩個人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廉頗和李牧是趙國人,也曾經保趙國一時無憂。白起和王翦確實是戰國頂級名將,廉頗和李牧也不惶多讓。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廉頗在長平一帶與秦軍對陣,秦軍始終不能前進一步。邯鄲保衛戰時,廉頗與楚軍、魏軍一起擊敗了秦軍。此後廉頗在時,秦軍並沒有把握滅掉趙國。廉頗堪稱是趙國的支柱。李牧也曾經多次擊敗了秦軍,成為趙國最後的支柱。從軍事指揮能力來看,廉頗和李牧並不弱於白起和王翦,但是整體戰績卻不如兩人。

白起和王翦為秦國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廉頗和李牧卻沒有能夠保住趙國,一個沒有阻止長平戰敗,一個沒有阻止趙國滅亡。趙國同時擁有廉頗和李牧兩位名將,為什麼還是國破家亡呢?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秦國之所以能夠滅亡山東六國,歸根結底是實力使然。秦國透過商鞅徹底變法之後,國家實力一步步增強,而且為秦國注入長久強大的動力。趙國雖然也進行了“胡服騎射”,但是改革的領域主要在軍事,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秦國的強大是各領域綜合性強大,趙國的強大隻是軍事領域強大。所以趙國只能強大一時,卻不能持久強大,拼到最後時刻,難以與秦國抗衡。

趙國沒有進行深刻變法,所以不能夠長久強大。一次大戰,將趙國百年的積攢毀於一旦。山東六國都未進行深刻變法,最終都成為秦國統一的物件。趙國只是其中之一,滅亡也是必然。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長平之戰前,秦國的整體實力就超過趙國。趙孝成王之所以用主攻的趙括代替主守廉頗,就是因為國力消耗不起。長平之戰時,秦國和趙國都難以承受消耗,但是實力更強的秦國“忍耐力”遠遠超過趙國。最終綜合國力更強大的秦國,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長平之戰後,趙國的國力和秦國拉開了檔次性差距,趙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趙國的綜合國力弱於秦國,做為弱國的名將廉頗和李牧表現的機會,自然沒有白起和王翦多。趙國與秦國綜合國力上的差距,並不是廉頗、李牧可以抹平。李牧和廉頗憑藉自身的傑出才華可以贏得了一時,卻無法真正擊敗強秦。最終也無法從根本上,扭轉秦強趙弱的格局,也無法改變趙國滅亡的命運。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白起、王翦之所以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與他們所遇到的君主有一定關係。秦始皇、秦昭襄王都是非常優秀的君主。兩位君主才華,絕非趙國君主可以比擬。廉頗遇到了趙孝成王,李牧遇到了趙王遷。兩位君主的能力和識人、用人之能,決不能與秦昭襄王、秦始皇相媲美。趙孝成王在關鍵時刻撤換掉廉頗,固然有國力不足的原因,但是也說明趙孝成王定力、判斷力、控場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嚴重不足,也沒有給廉頗足夠的支援。

相比較於廉頗,李牧的下場更加悽慘。關鍵時刻,趙王遷更是自拆棟樑,逼死了李牧。李牧本來可以繼續為趙國效力,但是最終卻冤死在自己人手中,根本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趙國三代君主都沒有完全用好廉頗和李牧,致使良將不是被迫出走,就是含恨而亡。良將對於弱國更加難能可貴,良將無法充分發揮才能,趙國滅亡也就可以理解。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如果廉頗和李牧遇到的是趙武靈王或者趙惠文王,他們自然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趙國也不會輕而被擊敗。可惜的是,趙國後期的君主一代不如一代。趙孝成王臨時撤換了廉頗,趙悼襄王更是廢黜廉頗而不用,趙王遷是趙國曆史上有名的昏君。趙國最後三代君主都非明君,白白消耗了趙國的國力。秦國的則連續出現了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兩位雄主,期間相對較弱的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在位時間並不長,也不是昏君。

趙國末年不僅未出明君,反而出現了不少佞臣,比如郭開。在郭開的“努力”下,趙悼襄王棄廉頗而不用,趙王遷賜死李牧。秦國出現了明君強臣,趙國則是昏君佞臣。即使趙國擁有廉頗和李牧,也不能發揮他們的才能,也無法阻止趙國滅亡。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歷史造飯處2020-12-10 10:47:59

趙國是個出名將的地方,趙奢,廉頗,龐煖,李牧,都是名震一時,除了軍事力量,其他方面趙國真的很難跟秦國匹敵。

首先,趙國的地理位置,在山西河北一帶,屬於一個四戰之地,北邊有匈奴,東北有燕國,東南有齊國,南邊有韓魏,西邊有秦國,想開疆拓土很難,想維持強大的軍力,糧草就是重中之重,相比秦國坐擁巴蜀跟關中兩大產糧區,趙國在這方面明顯吃虧。

第二,趙國雖然進行了胡服騎射,軍隊民風都變得強悍起來,但國家的整體政治體制跟經濟體制,基本沒變,其實就是變革不徹底,無法吸引到更多的優質人才

第三,軍事力量,胡服騎射後,趙國騎兵在趙國是最強大的存在,但跟最大的敵人秦國作戰,騎兵能夠施展的地方相對較少,雖然也曾經重創秦軍,但騎兵訓練時間長,很難短時間成軍,一旦騎兵消耗完,或改成步兵,那趙國的軍事力量就要打折扣了。

第三,趙國內政永遠是問題。趙國因為內訌,使得趙武靈王餓死沙丘宮,後期又有小人郭開,逼走廉頗,冤殺李牧,名將們一個個隕落了,趙國也就只能滅亡了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浦安國學堂2020-12-12 19:00:29

戰國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但是趙國最終還是被秦國滅亡?這個原因還是要從趙國的國家實力來進行分析。

1。趙國的原本是屬於晉國公卿,後來消滅智氏之後,三家分晉,趙國的國家範圍大體處於當時晉國的北部。趙國的氣候相比其他國家要寒冷,而且也沒有像秦國的關中和成都平原那樣的肥沃土地,人口密度當時不如秦國。

2。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以後,國家軍事實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趙國國家結構的其他方面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變革,雖然軍事實力強勁,但是後勁不足,無法與秦國進行消耗戰,一旦陷入到曠日持久的戰爭,國家整體實力不足的短板很快就反映出來。

3。晉國當時雖然是中原霸主,但是其國家實力也只能做到與秦國抗衡,而經歷了三家分晉之後,任何一家都無法與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分庭抗禮。

所以,雖然戰國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其二,但是國家整體實力的不足無法改變其被秦國滅亡的命運。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張御豐2020-12-10 16:20:29

公元前222年,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滅亡。讓人不解的是,和秦朝一樣,趙國也有戰國四大名將的兩個,但是還是國破家亡?這是為什麼呢?(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兩個:白起,王翦,趙國兩個李牧,廉頗)。

趙國君主沒有一直重用這兩位大將

先說廉頗,公元前262年,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趙國軍隊在長平阻擋秦軍。廉頗在這裡堅守三年,大挫秦軍,秦國使用了反間計,趙孝成王擔心廉頗擁兵自重,就用年輕的趙擴代替廉頗。這造就了長平之戰的發生,這一戰中,趙國被坑殺幾十萬人,這一戰致使趙國實力大減,為日後的失敗埋下伏筆。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病逝,趙悼襄王即位,他不信任廉頗,於是就用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此心中不悅,就把樂乘給殺了,把新王任命的大將殺了,自己難逃干係,於是逃往魏國,之後廉頗再也沒有建立什麼功勞。兩代趙王的兩個決定,撤了一個大將,卻失去了更多東西。

再說李牧,“李牧死,趙國亡”,李牧起初駐守代郡,雁門郡,大破匈奴,在邊疆鎮守多年。期間趙王也曾聽信謠言,將李牧撤下來,但是匈奴實在太強,只好讓李牧再次出山。之後隨著趙國有為之臣的故去,李牧逐漸擔任更重要的責任,多次抵禦秦軍,被封為武安軍。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公元229年,秦國再次使用反間計,趙王聽信讒言奪了李牧的兵權,並暗中設下圈套捕殺了李牧。一代名將竟被自己的國君暗害,趙國焉能不亡?

廉頗和李牧,這兩位戰國名將,能力是有的,可惜幾代趙王並沒有從一而終地重用他們。如果重用,趙國滅亡時間可能會晚些。

秦國的強大

秦國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強悍的老秦人,秦國在七國的最西邊,這一地區有很多的少數民族,這使得秦人民風彪悍,這樣的民風訓練出來計程車兵很歷害。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在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實力達到不可估量的層次。有一個制度使得秦軍戰鬥勇猛,就是軍功制:

“斬下敵人一個首級,授予一級爵位,當五十石的官;斬下敵人兩個首級,授予二級爵位,當一百石的官;以此類推,同時在爵位的基礎上規定有佔田宅、奴婢的數量標準和衣服等次。”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秦國的戰鬥力在昭襄王時期可以以一敵六。

和秦軍相比,趙國就算擁有兩大名將,也抵擋不住秦軍的虎狼之師,更何況這兩位名將還不被重用。

沒有徹底而大的改革

使趙國強大的是趙武靈王趙雍,當時趙國既要抵抗其他國家的對抗,還要抵擋匈奴的不斷侵犯,還有一箇中山國。趙雍即位後,為了改善趙國的軍事實力,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讓趙國擁有了良好計程車兵。但是隻是在軍事上有所改革,其他方面卻一成不變。在其他國家都在變法的時候,趙國卻沒有進行徹底的改革,仍然遵循舊制,這使得趙國始終貧弱不堪。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趙國的改革,更多的側重於軍事,強調以武興國,所以趙國的國運也是隨著其軍事上的得失而起伏。而吏治、經濟、思想並沒有進行深入改革。

君主一個不如一個,奸臣當道

趙孝成王時期趙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遇到軍國大事不與賢臣商議;趙悼襄王時期趁著秦國政局不穩再加上任用優秀將領出現了短暫的中興局面;趙幽繆王聽信讒言殺掉大將李牧自取滅亡。多次與燕國交戰越陷越深,趙國土地面積不斷減小,沒有將秦國視為大敵,而是一味地與燕國交戰自損實力。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奸臣郭開壞了多少好事,先是讓廉頗得不到重用,後來在趙國危亡之際,又陷害了能救趙國的李牧。

因此趙國縱使擁有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兩個,還是不能逃過被滅亡的命運。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大白白野2021-05-29 07:27:13

趙國的廉頗、李牧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

長平之戰以後,廉頗曾率趙國軍隊大敗燕國入侵的軍隊,後來廉頗逃離趙國,到楚國避難。趙國在秦軍入侵時候,曾派人去請廉頗,廉頗當著使者的面吃了很多飯,使者和廉頗有隔閡,回到趙國卻說廉頗老糊塗了,只知道吃飯。這樣,趙王就沒有請廉頗回來抵抗秦軍。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吃很多飯,是想表示自己膽量很大,很有力氣,還能率軍打仗。廉頗後來死在楚國,埋在壽春。廉頗臨死前還說我願意率領趙國軍隊打仗。所以,趙國滅亡的時候,廉頗已經不在趙國了。

李牧曾經兩退秦軍,秦國是無法一時消滅趙國的。秦國就使用離間計,說李牧帶兵有野心。趙王信以為真,派別的將領代替李牧,李牧為趙國安危著想,不願意交出兵權,結果被趙王派人殺掉。李牧死後,秦將王翦率秦軍消滅了趙國。

趙國滅亡,廉頗、李牧都沒有充分發揮出作用,如果兩個人在趙國繼續發揮作用,趙國不一定滅亡,起碼不一定滅亡那麼快。有時候,指揮官作用是非常大的“千軍易得 、一將難求。”像南北時期,北齊被北周所滅,北周皇帝曾感嘆,如果北齊名將斛律金不被害死,北周是消滅不了北齊的。

當然,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兼併戰爭頗發,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富兵強,統一是大勢所趨。但是,廉頗和李牧如果還繼續統帥趙軍,趙國不致於滅亡,起碼不會滅亡那麼快。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小閱人文2020-12-11 20:25:40

感謝邀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趙國必亡的原因:不是因為趙國實力弱,也不是因為趙國沒有優秀的將領,而是因為趙王“親小人、遠賢臣”,根本沒有重用兩位名將,所以說,戰國雙雄秦趙相爭中,趙國其實敗給了自己,再堅固的堡壘也經不起內部長久的裂痕。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戰國狼煙,群雄並起,合縱連橫,逐鹿中原,強秦東出,一統天下。

大國有賢臣,強國有名將。

在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誰掌握了人才,誰就掌握了時代前進的方向。戰國紛亂,征伐不休,賢臣、名將是每一位諸侯國君的座上賓。

後來,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秦國),王翦(秦國),廉頗(趙國),李牧(趙國)。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戰國四大名將中,秦趙兩國各佔一半,

可謂是實力相當。如果單看軍事實力,兩國也應該是八斤八兩,不相上下。

當時的秦國有孝公君商鞅變法,而趙國則有武靈王胡服騎射,兩國都與各自邊境的少數民族經歷了長期的征戰,軍事實力都不弱,如果真比對起來,也應該是勢均力敵、至少是難分伯仲吧。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旗鼓相當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改變了這種局面。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秦趙長平之戰,後來被史學家稱為“秦趙戰略決戰”,秦趙對陣,秦國這邊是白起,趙國這邊是廉頗。廉頗是老將,作戰經驗極其豐富,採取了堅守不出的防禦戰,白起沒轍。但是架不住趙王的剛愎呀,趙王不智,誤信讒言,中了秦國的反間計,他臨陣換將,年輕慷慨而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了果敢勇武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趙國的防禦戰隨之變成了進攻戰,秦國將士有了可乘之機,審時度勢,迅疾出擊,趙國兵士被分割圍殲,終至大敗,史載,趙國將士被斬被坑殺達四十多萬(為了統一天下,秦國也是夠絕夠狠的)。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後來,廉頗遠走他國!

經此一戰,趙國元氣大傷,“一碗油變成了一碗水”

趙國實力全面衰落,秦國軍威大振,在一統天下的征程上又一次少了一個勁敵,秦趙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

公元前222年,戰國七雄中唯一有實力有能力和秦國一決高下的諸侯國——趙國滅亡,後人多不解,秦趙之爭為什麼最終勝利的是秦國,或者說為什麼趙國君臣白白瞎了一手好牌,坐擁名將而不能很好的任用,終至國破家亡,一碗油變成了一碗水。

“李牧死,趙國亡”

同樣的悲劇繼續在趙國上演,新一代的趙人重複著過去的故事。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名將李牧一生沙場征戰,勝仗無數,是一個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傑出將領。一開始他奉命鎮守趙國北境的代郡和雁門,守護趙國北大門,面對匈奴,李牧從不怯陣,且多次擊退匈奴的侵擾,甚至曾北出大破匈奴,他對趙國是用功勞的。

但是,趙王竟然偏聽讒言、偏信謠言,將李牧從北境召喚回都,據說當時有人誣告李牧有謀反的企圖,當然這是莫須有的罪名,不過後來因為北方的匈奴實在太厲害了,趙王不得不再次啟用李牧,李牧不負君命,不僅很快安定了趙國北疆,而且多次抵禦了秦軍對趙國的攻擊。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趙國曆史上的至暗時刻到來,秦國故技重施,還是當年的反間計,一樣的配方一樣的味道,奇怪的是趙王居然真的聽信了讒言,奪了李牧的兵權,一步一步將李牧置於死地。四大名將之一李牧到頭來竟是被自己所忠心的大王所害,趙王昏庸如此,趙國安能不忘?

由此可見,

趙國雖有名將廉頗、李牧,卻無法振國威而稱雄天下,以至亡於秦國之手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趙王從來沒有意識到名將予趙國的真正意義,從來沒有做到對名將始終如一的器重。

風雲際會,秦趙對決,秦終勝、趙必亡!絕不是一兩個名將所能挽救或阻擋的!

歡迎關注@小閱人文,有料分享,故事匯才精彩!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聯絡必刪)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燕趙節度使2021-04-14 19:24:19

趙國滅亡最直接的原因是最後兩任趙王昏庸無能,自毀長城!

戰國四大名將“起翦頗牧”,其中廉頗和李牧是趙國名將。

我分別說說二人的遭遇。

先說廉頗

廉頗是趙國的救火隊長,曾多次率軍擊敗強敵,將趙國從危機中挽救出來。

在長平之戰前期,趙軍主將是廉頗。

面對秦軍的凌厲攻勢,廉頗數次出擊,遭到小敗,所以廉頗立即改變策略,堅守不出,避敵鋒芒。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長平,距離趙國比較近,而距離秦國比較遠,更何況長平屬於原韓國的領土,韓國被秦國侵佔,民心不附,寧肯降趙也不願意降秦。

所以,趙國佔領地利和人和兩項,至於天時,秦趙各佔一半吧。

秦軍面對趙軍的堅守不出的戰略,束手無策,只好發出陰招,到趙國去散佈謠言,說廉頗膽小怯戰,不敢與秦國對抗,而秦軍最懼怕的是謀略過人的趙括。

此時的趙王是趙孝成王。

這個趙王昏庸無能,目光短淺,犯了大錯誤。

就是臨陣換將!

老將廉頗,戰鬥經驗豐富,面對秦軍自然會採取,絕非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所能比的。

而且趙括被任命為主將,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比如藺相如,連趙括的老媽都面見趙王,表示反對。

不信任征戰多年的老將,卻把幾十萬大軍交給一個年輕人,簡直是把戰爭和國事當兒戲!

可趙王卻一意孤行,任命趙括代替廉頗,中了秦國的計策,秦王秘密派白起擔任主帥,大敗趙軍,四十萬趙軍被坑殺。

趙國元氣大傷,從此以後再也不能跟秦國單獨對抗了。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邯鄲之戰後,燕國認為趙國的精壯都死傷殆盡,便發兵五十萬進攻趙國。

廉頗率領僅存的老弱趙軍,大敗燕軍,保衛燕都,迫使燕國割讓五個城池求和。

廉頗可謂是趙國的長城!

可惜,趙孝成王死後,趙悼襄王即位。

趙悼襄王不知為何,看廉頗不順眼,派樂乘替代領兵在外的廉頗,廉頗大怒,攻打樂乘。

廉頗此舉屬於違抗君命,便出走魏國、楚國,但都不受重用,最終鬱鬱而終。

再說李牧。

李牧是趙國最後的希望,賴以支撐危局的最後的良將,可惜還是被趙王自毀長城了。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李牧前半生,在北方抗擊匈奴;後半生在南方抵抗秦軍。

雖然此時的趙軍不能主動出擊秦國,都是秦軍入侵趙國,趙軍打個反守反擊。但在李牧的率領下,秦軍雖然步步緊逼,但付出的代價也很大。

可以說,如果李牧在,秦軍不會那麼輕易滅了趙國。

在肥之戰、番吾之戰中,李牧大敗秦軍。

李牧擔任大將軍時,是趙王遷在位。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趙王遷也他媽是個昏君。

公元前 229 年,秦王嬴政趁趙國發生地震和饑荒,派王翦進攻趙國,李牧率軍抵禦。

王翦在戰場上無法戰勝李牧,於是故計重施,收買趙王遷的寵臣郭開,散佈謠言,說李牧勾結秦軍,準備投降秦國。

趙王遷昏聵無能,居然輕信謠言,下令解除了李牧的兵權,並隨機將他殺害。

李牧一死,王翦立即進攻,大敗趙軍,三個月後攻克邯鄲,趙國滅亡。

李牧死,趙國亡。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律食2020-12-10 15:09:07

名將尚需遇有明君才可發揮其真正作用,白起若不是遇有贏稷,王翦若不是遇有嬴政,安能立下不世之功?!再看趙國,庸君昏君當道,只能留下“廉頗老矣安能飯否”“李牧被殺自毀長城”的悲嘆!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舊人新說2020-12-14 22:19:53

一個國家的興盛與否,不是一兩個人說了算的,國與國之間的征戰,打的是錢,是政治制度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

戰國四大名將,秦佔其二,趙佔其二。但名將起的作用只是一時,一旦護國上將離去,則該當何如?

所以,趙國滅亡有以下幾點因素。

1。地理因素。

趙國所處的地方,在今天的山西河北的一部分地區,名將李牧在北,時常要提防者匈奴的入侵,耗費了趙國巨大的國力、財力。

若只有匈奴倒還罷了,趙國若其他地方太平無事,集中精力和秦國單挑,鹿死誰手還未可知。偏偏他們東北的燕國一直虎視眈眈,沒事就聯合秦國搞幾個軍事演習,共同出兵。若趙國不派遣大軍反擊,恐怕燕國和秦國假戲真做。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不僅如此,趙國與齊國韓國魏國也都接壤,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趙國為了和秦國單挑,的確與這三個國家建立了睦鄰友好關係,但誰也不知道一旦趙國掉以輕心,他們會不會趁火打劫

。於是,趙國雖然有產糧區也架不住周邊的虎視眈眈,他們必須要維持大軍,維護國境安全。

2。綜合國力

國與國之間的較量,是綜合國力之間的較量。趙國儘管有一定的變法,但變法並不徹底,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趙國政治制度落後的現實。

反觀秦國,從商鞅變法之後,一直在給秦國進行大換血,這讓國家一片欣欣向榮。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秦國最開始的變法,是以人頭來績效考核,呂不韋時期又以得土地多少來計算軍功。以人頭計算工資,讓士兵打起仗來不要命。以土地為軍功,保證了秦在攻城略地的同時,還有一定的有生力量從事生產勞動。

3。英雄遲暮

當年戰神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屠殺了趙國大量的有生力量,使得趙國從此受了內傷。因為白起殺的那些人,是趙國的精英,是趙國的中堅力量,他們回家可以種地,出外可以打仗,趙國的種族繁衍也依靠他們,這一切都被那個叫白起的殺神給徹底終結了。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廉頗雖是天下奇才,但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他作為趙國的柱石,的確打退了秦的多次進攻,但是他有老的時候,而秦國由於廣納人才,新生代力量源源不斷。

名將李牧更是被奸臣害死。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攀登的岩羊2020-12-10 06:24:09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秦國兩個,趙國兩個,平分秋色,論軍事實力,秦經商鞅變法,趙經胡服騎射,雙方也勢均力敵,但一場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精銳士兵損失殆盡,人員物質消耗嚴重,使其很難翻身,後來的君王,又昏庸無道,而秦國贏政上臺後,勵精圖治,加強集權,為一統六國,厲兵秣馬,備足功課,趙國的滅亡是不可避免。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風大豬也能飛2021-05-23 16:20:26

實際上,早期歷史上並無戰國四大名將之說,把“起翦頗牧”四人最早聯絡在一起的是南北朝時期由周興嗣編纂的《千字文》,其中寫道“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千字文》是用一千個不重複的字編纂而成的一本兒童啟蒙讀物,把“起翦頗牧”四個人放在一塊,更多的是出於編纂文字的需要,而不是對歷史名將的客觀評價。

如果真要評定戰國四大名將,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吳起是不是更有資格?吳起曾經帶領魯國打敗齊國,後來投魏幫助魏國攻佔秦國河西地區,用五萬魏卒大敗五十萬秦軍,投奔楚國後又透過大刀闊斧的改革使楚國實力大增。把吳起列入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想來不會有人反對吧?其軍事成就不能說在名將中排第一,但完全勝過廉頗是吧?

除了吳起,馬服君趙奢是不是也很有資格入選四大名將?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國進攻韓國,軍隊駐紮在閼與。趙國決定救援韓國,結果名將廉頗和樂乘都認為道路遠而艱險,根本不可能救援,趙奢卻認為“道遠地險路狹,就譬如兩隻老鼠在洞裡爭鬥,哪個勇猛哪個得勝。”最終趙奢出奇制勝,愣是將“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都認為沒有勝算的戰爭打成了完勝。趙奢不但打仗厲害,識人也很老到,所有人都認為他兒子趙括是個軍事天才,他卻知道趙括根本不懂軍事,結果長平之戰中,趙括的表現正如趙奢所認為的那樣。趙奢入選四大名將說的過去吧?

除了吳起、趙奢,樂毅也不弱於四大名將中的一兩個吧?田單、匡章等人也有不遜的實力吧?

所以,所謂“戰國四大名將”之說,當作娛樂圈八卦即可,完全不必當真。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歷史人物分析0IoT2021-05-05 22:20:34

國家的興盛衰敗,從來都不是靠一個或者幾個名將的,廉頗和李牧在用兵打仗方面,確實無可挑剔,可謂所向披靡。但還是經不起當時趙王猜忌。廉頗和李牧據記載,都是栽在了一個人的手上,就是郭開。郭開就是讓人使者告訴趙王,廉頗“頃刻三遺矢”,而使得廉頗鬱鬱而終。還是郭開告訴趙王,李牧有勾結秦國之心,最終李牧被害,三個月後,趙國破。

所以,國家是否強盛,首先,要看君主是否賢明,有膽識,有魄力。其次,看當時天下大勢,若國家早已衰敗,民怨沸騰,那是誰也挽救不了你國家的命運的。

自古國家的興亡,依靠的都是“天時,地利,人和”,所以趙國敗亡,是大勢所趨。跟國家的政策制度,國君的賢明或昏庸都有很大關係,不是靠一兩位大將就能改變的。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波波很皮2020-12-12 22:12:21

要看是什麼樣的國力,廉頗和李牧之才不弱於白起和王剪

白起在趙國,廉頗在秦國,那一樣趙國還不是秦國的對手?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白水909446962021-04-14 19:55:11

國與國之間比較的綜合國力,名將只是綜合國力中的一小部分代表而已。

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包括,但不僅僅限於以下:

經濟發展能力,經濟實力是支撐國家進行一切集體活動的基礎,打仗戰術戰略固然重要,但是最基本的要素卻是人員和糧食,沒人沒糧再好的將領也只能是光桿司令,一腔孤勇。而人和糧,必須是經濟富裕,國家有足夠的實力養活不事生產專門打仗的軍隊,以及為他們提供各種保障。

社會結構穩定情況,社會內部是否穩定也很重要,如果天天內鬥,大家互相內卷,互相消耗,那麼損失的還是人,還是錢。具體可以參見北宋,宋朝的經濟發展不錯,但是常年打仗,天天和契丹摩擦,積貧積弱就是一點點來的。

地緣情況,有的地方易守難攻,就更容易休養生息,減少人和糧食的損耗;有的地方易攻難守,那麼就好像一塊肥肉到處被人惦記,隔三差五來一遭,總體損耗就很大。

國家政策,秦國在七國之中曾經是相對弱小的,但是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把耕戰視為基本國策,鼓勵種地,鼓勵打仗,其他通通不允許,於是迅速地積累到了強大的實力,最後兼併六國的實力。

……。

國與國之間的吞併,主要形式是軍事,一方戰勝另一方,佔領土地和人民視為勝利,但是在軍事背後是人和物的可持續性投入,再強大的將軍也能成就無軍之戰,人和物的投入就是一國強大的根本,一方面看供給,一方面看損耗。越國復國之所以用了二十年,其中有十年就是等人口長大變成軍事戰鬥力。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安讀2021-06-02 21:21:41

國家的存亡是政治問題,軍事鬥爭是政治的延續。滅亡趙國的是秦國,秦國的勝利源自秦國國力強盛,關中富饒,巴蜀乃天府之國。得益於商鞅變法,秦國逐漸成長為一部戰鬥的機器,源源不斷的把財力,物力和人員不斷輸送到前線。

趙國是四戰之地,四面禦敵,加之政治腐敗,國力不斷虛耗,趙國的滅亡是必然的。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遨翔九重天2020-12-10 15:57:42

歷史大趨勢,秦國商鞅變法是列國當中最徹底的,魏國變法不徹底,導致大量高階人才流向了秦國,儘管後起的趙國做了拼死的抵抗,但也不能改變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也只是延長了秦國統一中國的時間!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冬天的懶雪人2020-12-16 06:41:29

老大不行,小弟在牛有什麼用,在加上還和強秦是鄰居!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趙國獨佔兩個,卻為何還是最終國破家亡?安讀2021-06-02 21:21:41

國家的存亡是政治問題,軍事鬥爭是政治的延續。滅亡趙國的是秦國,秦國的勝利源自秦國國力強盛,關中富饒,巴蜀乃天府之國。得益於商鞅變法,秦國逐漸成長為一部戰鬥的機器,源源不斷的把財力,物力和人員不斷輸送到前線。

趙國是四戰之地,四面禦敵,加之政治腐敗,國力不斷虛耗,趙國的滅亡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