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其他的皇帝都是單字名,為什麼昭帝(劉弗陵)卻是兩字名?香茗史館2021-04-06 22:40:00

仔細回顧古代歷史,可以發現兩漢、兩晉、唐、兩宋時期的皇帝,大多都是單字名,其中又以兩漢時期最為明顯,不僅二十四位皇帝中有二十三位都是單字名,且官員、百姓大多也取單字名。而其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方便避諱。

漢朝其他的皇帝都是單字名,為什麼昭帝(劉弗陵)卻是兩字名?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有學者做過專門研究,例如黃清敏的《漢晉人物單名現象試探》,又如魏斌的《單名與雙名:漢晉南方人名的變遷及意義》。

網上有說法認為,單子名的流行源自於《公羊春秋》中的“二名非禮”,其實並不準確,根本的原因還是必會制度的發展

避諱制度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開始流行,不過,先秦時期的避諱制度,與後世卻有不同。《禮記·曲禮》有載,“

禮不避嫌名,二名不偏諱

”,也就是說,避諱可以不用注意同音字和讀音相近的字,遇到雙字名只要不把兩個字同時使用,便也不算違禮。例如,孔子的母親叫做“徵在”,孔子平日裡可以單獨使用“徵”字或“在”字,只要不同時使用“徵、在”兩字便不算違禮。因此先秦時期的雙字名尚且較為常見。

漢朝其他的皇帝都是單字名,為什麼昭帝(劉弗陵)卻是兩字名?

然而,

從秦漢開始,出於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皇帝為了維護中央集權的威嚴,導致避諱制度愈加嚴苛,不僅同音字和近音字不準使用,遇到雙字名更是要求兩個字都要避諱,而且就連皇族和外戚的名字都要避諱

。例如,漢武帝名叫劉徹,民間就連車轍的“轍”字都不能用,而只能改為“車通”。又如太后王政君的父親名叫王禁,“禁中”便被改為了“省中”。再如壽良縣為了避諱光武帝叔父的名諱而改為壽張縣。甚至連古書名字都得更改,如將《春秋》改為《陽秋》,《莊子》改為《嚴子》等

這種嚴格的避諱制度,帶來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那就是需要避諱和更改的文字必將越來越多,很容易引發人名、地名、官名、書名、年號等出現混亂。

於是,為了避免避諱制度引發混亂,單字名就此流行,畢竟“單字名”比“雙字名”的諱字要少一半。

漢朝其他的皇帝都是單字名,為什麼昭帝(劉弗陵)卻是兩字名?

而且,不僅兩漢皇帝大多為單字,曹魏五帝、蜀漢兩帝、東吳四帝也全部為單字,兩晉從司馬炎到司馬德文,十五帝中僅有兩人為雙字,唐宋兩朝同樣如此,除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等,絕大多數採用單字。

這種情況下,很多皇帝在即位之前為雙字,但在繼承皇位之後便會改為單字,例如漢宣帝本名劉病己,即位後改名劉詢;又如漢平帝劉箕子,即位後改名為劉衎

而具體到劉弗陵,情況有點複雜,漢武帝先後共生有六子,長子戾太子劉據,次子齊懷王劉閎,三子燕剌王劉旦,四子廣陵厲王劉胥,五子昌邑哀王劉髆,六子漢昭帝劉弗陵。可見,漢武帝六個兒子之中,前五個全部為單字,偏偏只有第六子為雙字。

漢朝其他的皇帝都是單字名,為什麼昭帝(劉弗陵)卻是兩字名?

那麼,劉弗陵即位後到底有沒有改名呢?答案是不知道,《漢書·武帝紀》張晏注中提到,“昭帝也。後但名弗,以二名難諱故”,但《漢書》中對此卻沒有絲毫記載。

按理來說,《漢書》既然記載了皇帝劉義改名為劉弘、劉病已改名為劉詢、劉箕子改名為劉衎之事,如果劉弗陵真的改名,那麼《漢書》不太可能將其遺漏,畢竟皇帝改名可是大事件。因此,劉弗陵未曾改名的可能性更大,至於原因嘛,那就不得而知了,畢竟是否改名乃是皇帝的自由,而並非硬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