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為什麼稱為詩魂?文藻巧翁2022-02-01 07:18:55

李商隱(公元813——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出身於沒落的小官僚家庭。十七歲當幕僚,二十五歲中進士,只做過弘農尉、劍南東川節度使判官、檢校工部員外郎等小官。大半生過的是寄人籬下的幕僚生活,是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李商隱出生時唐王朝已愈趨衰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土地兼併,農業凋敝,加上邊患頻仍,各種矛盾都十分尖銳,社會面臨嚴重危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就是李商隱對晚唐現實的藝術寫照。

李商隱早年就反對“學道必求古”,並認為,道並非“古所謂周公、孔子者獨有”(《上崔華州書》),表現了反對復古,蔑視儒家“聖人”的鬥爭精神。他“以中原為己任”,很想為唐王朝的統一和“中興”幹一番事業。對當時朝廷不能重用賢才來剷除藩鎮割據勢力,他十分慨嘆:“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詠史》)在長詩《行次西郭作一百韻》中,直接揭露、批判了當時的腐朽政治,一針見血地指出:“瘡疽兒t載,不敢抉其根。”他說的禍根就是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權貴奢侈。他對歷史上的屈原、劉邦、賈誼、曹操、諸葛亮等都非常景仰,對唐太宗很嚮往,直到晚年,他還願意投筆從戎,為國平亂,並勉勵兒子學習用兵治國的方法。

但當時的牛、李黨爭十分尖銳,李商隱受到牽連,因而一直處於受壓抑、受排擠的地位。他只能隱晦曲折地在詩歌創作中發洩滿腔的憂憤和抑鬱:“為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謝河東公和詩》

在詩歌藝術上,李商隱善於從多方面學習前人成果,開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他的詩,大多詞采華美、構思細宻、想象豐富、寄託深遠,富於浪漫主義色彩。他的十六首“無題”詩,加他自己所說,是“楚雨含情皆有託”,其中有的在愛情、脂粉的背後,隱藏著憂國傷時的感情和評論時政的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