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究竟不惑什麼?知常容2021-04-17 16:30:30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什麼是不惑,網上答案很多,《論語》中就有解釋。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篇》

類似的解釋還出現在下面: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篇》

不惑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知者,如果不是知者必有惑。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什麼是知者?

這個也是有解釋的。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篇》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篇》

知者應該像水一樣,流動的。

水有什麼樣的特點?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這句話是《道德經》給出的解釋,有些人說你解釋儒家的經典居然用道家的內容去解釋。儒道是一樣的,

只是孔子和老子之後,他們的弟子各執一派,都認為自己的祖師爺講得對。既然祖師爺的對,其他人與祖師爺講的不同就不對了,這樣才形成了兩派,

事實上當他們執於祖師爺的言論對錯時,就已經偏離了老子和孔子的本意。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再結合“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們可以簡單地給知者畫一個像:

知者不會受到名利、地位等一些外力所惑,他們不會去追求這些虛無的東西,他們能很好地把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知道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做什麼事,他們已經很好地適應整個社會,可以像水一樣與整個社會相融合,而不是另類的存在。他們開始與社會無縫接合,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以及發生在社會上的一切他們都能理解,並且會採取一定的行動。

這樣的人就是知者。

知者和五十知天命的差距在哪裡?

只有看清楚整個社會,整個社會結構,一切現象,這樣你的視野才能正,你的眼光才不會被私慾所困,自然的慢慢地你就知道天道在何方,這就五十知天命。

從三十而立到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這一階段是很重要的,如果四十不惑都過不了,那就不用聊五十知天命了。

有一些人雖然年過四十,

一提起某事還是愛恨情仇,凡不同的恨不得消滅之,攻擊之,毀之,如此總總黨同伐異,只要認知不同,就想滅之,只要認同就拼命吹捧之。

沒有一顆理解包容社會的心,只是用自己那顆妄心去理解整個社會。

一些人可能連論語都未必搞清楚,他們就高喊打倒孔子,孔子誤國等等。

他們自認為自己認知很清楚,已經不惑,事實上還是大惑,不管老子還是孔子他們都提倡包容,沒有包容哪有天下。只要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得失,就看不見大局,就會憤而起之,怒而罵之,接而毀之,樂而不疲。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老子說天生萬物,何謂萬物,物物不同才稱萬物。孔子說大同天下,何謂大同,大家不一樣才有大同,如果大家一樣那隻能是相同而不是大同。所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沒有一顆同理心,實際上就算你年紀上了五十,六十,你終究還沒有過不惑這一關。如果眼中只能看到得失,一切行事只奔自身利益,那就不用談知者,也不用談不惑了,因為這個太遠了。

至於三十而立,立什麼?立的就是聖人之志。

暫時解釋到這裡吧,類似的文章我寫過比較多。感謝提問者的問題,也感謝各位朋友的閱讀。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千千千里馬2017-12-10 19:46:20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這個總結非常經典,即使我們運用現代認知發展來檢驗這個說法,那也基本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孔子的話流傳將近三千年,一些人對孔子的話有自己的理解,往往不是孔子原來的意思了。

我們對這個現象覺得非常有意思,那就是在閱讀和欣賞過程之中發展出來的引申與欣賞的現象。

比如大家提到的“四十不惑”。我們許許多多的人都認為,人到了四十歲,不應該有困惑了。那麼是那些方面不應該有困惑呢?

那就是各有各的人生體驗了。比如,做生意,可能覺得不應該困惑的就是賠與賺,做教師不應該困惑的,可能就是怎樣叫學生自己發展得最合適。普通老百姓覺得最不應該困惑的就是貧賤富貴等等。總之,每一個,到了四十歲,確實不應該有“不能理解”的事情。

這樣理解“四十不惑”對不對?當然是對的。只不過,這真不是孔子的“四十不惑”。這就是說,孔子雖然傳下來這麼一句話,但是,老百姓覺得這話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的那種感受。

其實,孔子當初,真的不會想到別人會那樣理解他的“四十不惑”的。不過,即使孔子覺得“這不是我的意思”,但是,他也會哈哈大笑:你們說的也對啊!

孔子晚年對自己的學術的總結。非常經典。他說的“吾十五有志於學”,這句話關鍵是“有志”。所謂的有志,就是有自己的愛好和信念。所以他“三十而立”了,這句話的關鍵是“立”。既然孔子有志於學,那麼十五年學得怎麼樣了?孔子用一個字回答了你:“立”。我們可以說,立,就是完成了全部學業。

以我們今天的情況來看也基本合理。因為孔子要學的可不是一個一般水平,也不是一個專業,孔子可以說,是把當時所有的學術都進行了系統學習,而且要達到很高的水準,按我們今天來說,孔子三十歲完成了博士學業,一點也不誇張吧?

要不,他怎麼教天下英才?孔子有的學生,三十都超過了,還跟孔子繼續學習呢!你說,孔子沒有很紮實的學術基礎行嗎?孔子三十而立了,這不代表所有人一定都會三十而立的。

古代如此,今天同樣如此!

孔子,三十歲以後繼續學習,進入四十歲,這時的他,據自己的回憶,到了“四十不惑”的境界了。那麼,什麼叫不惑?當然是各種學術之間的矛盾異同嘛!是不是?你想想,就以孔子教授的課本之一《詩經》來說,你肯定對《詩經》中的一些篇章沒有不同理解嗎?不可能的是不是?因為孔子的學生也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青年才俊,他們本身就會提出不同的問題請孔子回答,而學生也會拿出不同的說法請孔子分析異同,孔子肯定會做到“不惑”的,也就是把問題的矛盾異同,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既不貶低別人,也不誇大自己的作用。孔子一向強調“中庸”,那麼不惑就是孔子具體的“中庸”了。

所以,孔子“四十不惑”是說自己學術的通融和做人的原則信念,已經非常明白了。如果一個人能夠“不惑”,挺好的。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danyboy2017-05-31 12:33:10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相信很多人,特別是男人對“四十不惑”這個詞充滿著感慨,很容易就洋洋灑灑談一番自己的感受。香港電影有《男人四十》,也有《女人四十》,都很好看。的確,“不惑”二字已經成為了四十歲的代稱,不僅今天的人容易感慨,古代的人也一樣感慨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句“四十不惑”究竟指的什麼意思?孔子為什麼要這麼說?有沒有什麼“本意”或“具體所指”呢?

不妨來思考兩個問題:

問題一:這句話是孔子說自己,是“吾”開頭,而不是“人”開頭。那麼問題來了,“四十不惑”是專指作為聖人、先師的孔子本人呢?還是指每一個人?換言之,我們普通人有沒有資格說“四十不惑”?

回答:

宋代的邢昺對此作了回答:

“此章明夫子隱聖同凡,所以勸人也”。

意思是說,這裡的確是孔子的自況,是孔子在談論自己的成長曆程。孔子是聖人,凡人理應向他看齊,才能談得上“四十不惑”。

這句話,

孔子既是謙虛的,因為他說明了自己的“德性”是一步步達到的,不是天賦的(如耶穌),也不是靠武力(如皇帝)、金錢(如今天 的資產者們)堆出來的;孔子又是自豪的,因為他用自身的實踐,證明了這條修為之路的可行。

問題二:是不是任何人到了四十歲,都能不惑?

從《論語》原文看,

當然不是

每個人都能“四十不惑”了。

至少要先滿足“十五而志於學”和“三十而立”兩個條件。如果一個人從來就沒有“學”過,那麼就是活到耄耋之年,也達不到“不惑”。

換言之,不惑,最起碼指的是“儒家知識與道德”的不惑,而不是不學無術,到了四十多歲就自以為有些閱歷了,就可以當大叔了,教訓人了,指揮兒女了。

只有在我們這個時代,才會出現一個人或是因為有錢,或是因為做官,或是因為年紀大,就可以充當人生導師的現象。

而即使是孔子,從十五歲有志於學,也才敢到了四十歲才小心翼翼的說一句“不惑”。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李彬文2019-11-16 13:07:04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一系列的話,是孔子很自謙地表達自已在學習、理解和運用周禮的過程。

譯成現代語言就是:"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成為知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

其中

"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已的修養後,|| 確立了自己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

"四十而不惑",是說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人和事後,|| 對自己確立的原則不疑惑 ||,而不是說對什麼都不疑惑。

總之,這一段話,是孔子自述自己的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則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浦江船長2020-07-21 15:23:01

謝邀/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古時說的: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是古時候,現代社會不一定適用了,引經據典只是參考而已!

現在四十不惑什麼?什麼都惑,已經中年的男人不如狗!上有老下有小,家庭重負基本上由他扛,累了委屈了眼淚只能往肚裡咽,臉上還得裝出賣笑的樣子,社會現實就是如此,雖然說不是全部,但比例很大,因此請關愛這個“不惑”的群體吧!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情感答疑2019-03-04 09:59:55

謝悟空邀請!

男人30而立,40不惑,是什麼意思?大家怎麼理解?

40歲不是指認命,而是指一個男人到了40歲已不受外界誘惑,因為40歲的男人已趨於成熟,外界的燈紅酒綠已引誘不了40歲的男人。

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天命,60耳順,70古稀,80耄耋。

一般就男人而言,30歲以上已能準確分辨是非,因為30歲的男人,已到了而立之年,成家立業,已是燃眉之急,再也不能像十幾二十歲的小夥子一樣任性了。

一樣男人30歲。40歲,不能幹出一番事業,那他這輩子已很難出人頭地了,因為男人40歲以後在身體。精力。大腦思維方面已走下坡路了。當然囉大器晚成者也有之,但微乎甚微。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W13LX2017-07-01 00:17:10

從三十到四十,人們就從“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說的“不惑”之年。這應當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時光。

但每個人到四十歲時都能做到不惑嗎?在現代社會,四十歲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已經成為骨幹、壓力又非常大,在這樣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做到內心不惶惑呢?

關於“惑”這個概念,《論語》中有過多次闡述。人怎麼樣才能夠真正做到內心不惶惑?這需要大智慧。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從而立到不惑,這是人生最好的光陰。一個人在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經驗,財富,情感,名譽,等等。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三十歲以後,就要開始學著用減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學會捨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

我們的內心就像一棟新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都想著要把所有的傢俱和裝飾擺在裡面,結果到最後發現這個家擺得像衚衕一樣,反而沒有地方放自己了。這就被物質的東西奴役了。

而學做減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絕了,不想掙的錢不要了。當敢於捨棄、知道如何捨棄的時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狀態。那麼什麼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有這樣一句話,叫做“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實是通往極高明境界的一種適當的方法。它的特點正如中國古人所說,是“絢爛之極而歸於平淡”,在你二十歲、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風發揚厲過;走到不惑的時候,才表現為淡定而從容。而當走到這樣一個階段的時候,人的很多標準都會發生變化。那麼,再過十年,等到五十歲的時候,又會發生新的變化。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孔子所說的知天命,是指的什麼呢?是人們常說的“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嗎?是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就應該聽天由命了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孔子所說的“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皇侃對這段話的解釋是:“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我既學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達天命,天命有窮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見,“知天命”關鍵在於一個“知”字,要能夠了解什麼是自己的天命。當自己能夠客觀認識命運中的窮與通,人世間的好與壞,知道這一切都很自然,那麼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靜應對。

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小人才會在人際糾紛中不斷地蜚短流長,而君子則更看重在自己的內心建立一種對大道的信仰和追求,這個大道就是孔子所說的天命。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知命,知禮,知言,這三個境界在人生中的順序是倒著的:我們都是最先知言,在與人交談和讀書中瞭解這個社會,瞭解他人;但是知言還不夠,還不足以在社會上立足。還需要你懂得禮儀,能夠充分尊重他人。多一分尊重,就會少一分抱怨。更高的一個層次是知命。知命就達到了孔子所說的君子的境界,他已經建立了一個自迴圈的系統,他內心會有一種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杜家人2019-11-16 21:29:24

這個問題我已答幾次了,今天我再重複一遍。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

這是古人傳下來的俗語,俗語均來自實踐總結。

我個人理解;這個

三十而立,首先是立志,知道自已想要什麼,該去做什麼,有一個遠大的目標。

其次就是成家立業,立子。

小時候常聽老人們說;

三十不立子,巴巴結結至到死。

因為在古代,人均壽命較短。平平常常的五六十歲就壽終了。

用俗話講,就是不能得已了,而抱撼終身。

在古代,一個平民百姓,有什麼大事業可言,主要指家業。成了家你就是個大人了,就該有擔當了,不再是貪吃,貪玩兒的孩子了。

所謂三十而立,這個而字,就是而且,並且。就是已經立起來了。

那麼;

四十而不惑。

這個惑字代表的就多了。如;

疑惑,誘惑,困惑等等。

也就是說,人到了四十,已經成熟。透過勵練,對人情事故懂得了很多,說話辦事,能把握分寸,應對自如,也就沒有疑惑而言了。所以才稱;

四十而不惑。

綜上;三十而立,就是成家立業,立志,立子。

四十而不惑,就是沒有太大的疑惑了,再過十年就知天命了。就是到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年齡了。也就沒有什麼大作為了。{

謝邀

}。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武俠哲學2017-12-30 23:44: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這是夫子自道的為學次序和應達到的境界。三十歲的時候能夠道德人格「確有所立,不退不轉」而言行能夠「約之以禮」了。

(詳見「《論語》中孔子說“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下我的回答: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32597870716649730/)

「四十而不惑」是接著「三十而立」而言的。達到「不惑」的境界就是「知者」了。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論語·憲問》)

「知者不惑」具體什麼意思呢?《論語註疏》孔穎達疏曰:「知者明於事,故不惑亂。」《論語集註》曰:「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知者不惑」並不是指知識從此完備而沒有疑惑了,而是指在有志和能立的基礎上,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志於學」其實是「志於道」、「志於仁」。到三十歲而能「不退不轉」,有了再也不會改變的信仰或信念。但這樣還不夠。

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你會遭遇困境,可能一直失敗。可能沒有人理解你,所有人都說你是錯的。這種情況之下,你會不會懷疑你自己?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真的錯了?你會不會懷疑自己所堅信的東西和所做的事的價值?你要不要隨大流、聽從眾人?如果你有所懷疑,那麼就是有「惑」。

「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

《後漢書·種暠傳》記載,種暠在承光宮監護太子時,中常侍高梵要把太子接到宮中。太傅杜喬猶疑不決,又不知該怎麼辦。種暠手提長劍擋住車架說:「太子是國家儲君,關係重大,常侍你來接太子而又沒有詔信,怎麼知道你不是心懷奸邪呢?」於是高梵只得回去奏報,得詔令才把太子接走。杜喬退而嘆息:「愧暠臨事不惑。」這大概可為「不惑」作一註腳。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不惑」看上去不那麼難。堅信自己所信的,堅守原則,不被外界所幹擾就是了。很多人在很多時候是會做到這樣的。如果做到這樣,大概可以說到了孔子所云「三十而立」之「立」的層次,但還不是「不惑」。

即使你在外在的行動上沒有被外界所改變,但你的心裡是不是會懷疑自我?你雖然外在堅持,但是不是心裡有點虛?如果這樣的話,仍是有惑。不惑怎麼會心虛,怎麼會懷疑呢?「不惑」不僅是「不退不轉」「有立有守」,而且是對於一切言論事變皆無所惑,是「知之明而居之安」的。是內心深處,從根本上「不惑」,而不僅僅是在行動上的堅持。

孔子四十不惑,孟子四十不動心,皆是夫子自道。這種境界是一個人在那個年齡「應該」達到的,卻不是一個人到了那個年齡就「必然」會達到的。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域外風塵2017-12-11 15:40:31

這句話的全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其實現在的書本譯過來,或多或少都包含這個人主觀意思,是翻譯的人用自己的學識給後人解讀古人的學識,但都是包涵自己的理解,不一定都是本意,大致意思相近,這也是問什麼文學擁有那麼多的歷史意義的原因,你在不同階段去品讀一本前人的作品,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

孔夫子這句話對於後來者引起還是挺深遠的,人生總會有幾個階段的區分,雖然這與社會關係和家庭關係造成有關,但人的心智都是在不斷成長的過程,就拿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來說,為什麼一般的分別是十二歲以前讀小學,十五歲以前讀初中,十八歲以前讀高中,二十二歲完成大學學業,三十歲以前完成碩士博士學業,這跟人的心智是密不可分的,十二歲以前,屬於童年期,這段時間本事人生最為無知有的階段,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每個人都不知道生活的苦楚,也不會去思考明天會怎樣,隨著年齡增長,家庭、社會慢慢灌輸社會真實的一面給到他們,其實這個社會一直都沒變的一個規則就是勞有所得,不付出是不會有收穫,但是這勞也是需要一定身份地位去分擔的責任,而人在十二歲以前,基本都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所以他們不需要思考和承擔就能活下來,而跨過十二歲,人的心智漸漸豐富,進入青春期,總會萌發許多的新奇思維,對社會有更多的理解和看法,而這一現象在高中時期被推入頂峰,但是進入高中時期,他們接觸的社會面廣了,同時也漸漸理解活著的本質是需要勞作去換取,所以人在這一階段走向成熟,懂得為衡量自己的能力和生活目標,也就符合孔夫子所說的“十有五而志於學”的境界。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高中和大學,是社會的雛形,讓人充分了解並定位自己,三十以前的人基本都在摸索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技巧,過了三十就是你真正扛起家的責任時期,所以有了三十而立,只有在三十以前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才能肩負人的起社會責任,所以有了四十不惑,不在但是事業的問題。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人,過了五十是一道坎,跨過五十,很多事都不在會跟社會較勁,會順應自己所想去生活,因此孔夫子說了五十而知天命,你已經知道自己的人生大致會發展到什麼程度了,還會去跟命運跟社會較勁麼,不會了。過了七十,人的一生基本已是遲暮,在不隨心所欲,為時已是晚矣。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豆子人民藝術家2018-04-09 07:38:20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這是一個遞進的過程。

什麼叫不惑?

古人云,不惑,是

隨事物上見這道理合是如此

。也就是說,不惑的意思,乃是知道事情的道理是什麼樣的。

什麼叫知天命?

古人云,知天命,是

知這道理所以然

。意思是,五十歲的人,就知道事情的道理之所以會這樣的原因。

對於人生的道理,四十知其然,五十而知其所以然。

人到四十,不惑有三。

不惑己身境遇。

人到了四十歲,人生基本就定格了,脾氣、性格,也基本定格了。之所以活成這個樣子,也是因為世事難料而又理當如此。到這一步,有人很滿足,有人還稀裡糊塗。滿足的人因為心中有篤定的信念,往後的日子也會繼續前行。稀裡糊塗的人,因為稀裡糊塗,到這種地步還不明白為啥會這樣,因此依然是沒有方向。用我們的常言講,就是“沒活明白”。

不惑他人態度。

所謂不惑他人,就是知道別人為什麼這樣,別人是什麼樣的人,可以很清楚地認識到這個人究竟是什麼性質的人,而不會疑惑。明白為什麼那人這樣對待生活,這樣對待自己,這樣對待別人。明白了,就能順利找到解決的方法。當然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看不明白,俗稱“識人不清”。

不惑凡俗世事。

這世界每天都會發生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有的令人驚訝,有的令人憤怒,還有的讓人感動。但歸結起來,都是有其原因的。能經歷世事,到四十對這些世事的原因有所瞭解,不會輕易衝動,沉穩而又體察,就是不惑。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經歷了四十不惑的過程,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生就算很好了。四十不惑,是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的根基,就好比三十而立是四十不惑的根基一樣。有的人二十歲就立起來了,有的人則是四十歲還是個巨嬰。也有人三十而立了,四十歲卻沒有不惑,到六七十歲依然讓人見著就想躲著,這就是根本沒長大,沒成熟。不惑之人,到六十自然耳順,聽什麼都樂呵呵的。到七十就精神能自由徜徉,而又不逾越應有的規矩了。這就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自己的評判,這種評判標準,對所有人都適用,因此才如此有名。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蔚然成風862290062017-05-31 16:48:56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

四十而不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逾矩。”

惑,原指疑惑、迷惑,不解等……其實,孔夫子的“不惑”,即指透過不斷學習與歷練,沒有了“迷惑”。是指四十應能達到的能力。

如今年過四十有二,且從自身理解,感觸幾點:一是人生之惑,回看過往,感覺青春尚未離去,人生卻已及半,

子女初長成,父母已垂幕,經歷了愈多的長輩逝離,逐漸明白人生短暫,世事如煙。二是名利之惑,褪去年少輕狂、自命不凡,漸已明白平凡、平淡是真,世間宏圖偉業的成就需捨去什麼,守住什麼。柴米油鹽、食熱屋暖的平凡才是眾生的生活之真諦。三是脾性之惑,逐步褪去青春的激情放縱,曾經玩樂通宵、隨群開懷暢飲,一句玩笑賭言,便不計成本去例證;一點點矛盾衝突,便歇斯底里甚至拳腳相向。而今,學會了適時的沉默與“糊塗”,學會了得過且過與閉口緘言。經歷過的,讓自己明白了什麼“值”,什麼“不值”。而且,不只是能理性的考慮後果,身體偶發的胸悶、乏力也提醒自己,應該多從健康出發,該考慮健身了……

其實,人生不同階段,隨著閱歷增長,人生座標位置不同,環境不同,也讓我感悟不同,在不同中學習成長,在不同中領略多樣人生,才會使自己不枉此生!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南山大叔2018-03-27 15:21:35

我覺得,男人“四十而不惑”,不惑指的是“傻”一點。為什麼這樣說呢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人過四十,都是一箇中年人了,不要太聰明瞭。即使很聰明,我們也要學會“傻”一點,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和諧,我們的日子,才會過得更加地符合自己的心境。一個人的一生很短,但卻充滿了無數的不確定性,那些好的,壞的,難的,容易的,鼓勵的,抱怨的,都可能一股腦地向我們沖刷而來。而這些東西,很多成分,其實,我們可以忽略不計的,或者可以輕描淡寫的,所以,一個人到中年的人,一定要懂得恰當地“傻”一點。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第一件事:單位裡的人事變動,我們要懂得“傻”一點。人過四十,走過了很多歲月的風風雨雨,很多事情,我們應該都能知道其中的來龍去脈,和其中的微妙關係。單位裡的有些事情,跟自己無關的,或者跟自己關係不大,我們儘量不要去過問。有些人事變動,很微妙,甚至帶著一些“色彩”在裡面,只要不影響大局,我們儘量要裝著“傻”一點。畢竟,這個社會,有很多能人,你可以做的,別人也會勝任,即使有人用了非法手段,估計日後,也得不到啥好的結局,我們還是冷眼旁觀,傻乎乎地一笑而過吧。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第二件事:朋友間的家事,我們要懂得“傻”一點。朋友們在一起,難免會聊些家常,只是,朋友歸朋友,朋友間的一些家事,我們要懂得“傻”一點。有時候,朋友和家人發生了一些矛盾,明明你知道誰更對,但我們也不便發表啥建議。很多時候,類似“夫妻床尾吵架床頭合”家事,你說,日後反而會給你的朋友帶來一些不快的感受。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講的就是這個理兒,更何況,你不是清官呢?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第三件事:伴侶的嘰裡呱啦,我們要懂得“傻”一點。四十來歲的人啦,男人,似乎還是一枝花,但似乎只針對成功人士來說,大多數的四十來歲的人,已經開始頭髮變白,皺紋增多的了。有的,接近五十,身體更是走下波路了。而女的,有的,甚至變成了“黃臉婆”。面對自己的老去,面對家裡的種種壓力,未老話先多的現象,就多了起來的了。有時候,我們聽了老伴的話,會很不舒服,但這又有什麼的呢?老伴的話,其實,也是為了我們好,我們還是“傻”一點,“呵呵呵呵”幾下,就過去了吧。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第四件事:自己的身體健康,我們要懂得“傻”一點。人過四十,身體狀況開始走下坡路,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保養好自己,在面對美食的時候,我們還是“傻”一點吧。寧可“傻乎乎”地拒絕邀請,寧可錯過吃山珍海味的機會,回到家裡,陪著老婆(老公)孩子,吃著普通的,但卻熱騰騰的飯,卻有滿滿的家庭的溫馨和快樂。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人生之中,當然還有很多事情,不值得我們細細深究,所以,一個人,到了人到中年的時候,特別是過了四十歲的時候,我們要懂得恰當地裝“傻”,而這種“傻”卻恰恰能圓滿地解決一些小矛盾,成全自己的美好心情。這樣的“傻”,其實是一種聰明,是一種人到中年的智慧。朋友們,今天,你們裝“傻”了嗎?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各位朋友,你們覺得呢?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雕刻歷史2017-07-25 11:26:04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不惑”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翻譯成白話就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學,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逾越規矩。”這段話其實是孔子自述為學歷程,認為自己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達到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後來人們習慣地把三十歲稱為而立之年,四十歲則是不惑之年,五十歲就是天命之年,等等。

按照宋代大儒朱熹的解釋:“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則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四十而不惑,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則知之明而無所事守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於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知此則知極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六十而耳順,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所謂不惑,就是對於人事道理、是非對錯、行為準則都無所困惑而堅定不移了。

當然,孔子之所以能在四十歲不惑於心,自然是十五歲有志於學、三十歲自立於禮積累沉澱的結果。正是因為每個階段的切己自修,孔子的人生境界才不斷提升,但這對於一般人來說又是難以企及的。所以,絕大多數人即使到了不惑之年,也難以“不惑”。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文山夫子1396301152019-11-26 23:31:19

不惑的含義是不富,不豪的意思,三十不勞,四十不富,五十找死路。青年要勤勞,中年有積餘,老年有依靠。古人的說法很現實。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尼山論道2017-06-18 19:40:09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而不惑”,指孔子在四十歲前後這個階段不再疑惑。按照現代一般人的理解,是說在這個階段,人把人生都看透了,該知道的都知道了,該明白的也明白了,一般不再折騰,而是定下心來,開始安分守己地渡過一生了。根據孔子一生經歷,在孔子四十歲前後這個階段,也是魯國政治動盪的時候,孔子還曾因此到齊國避亂一年,孔子在國內也很長時間不仕,一心整理《詩》、《書》和教學,連魯國實權人物陽貨希望其出仕的邀請也拒絕了,這似乎都能說明孔子看透人生後的安於現狀態度。單從表面上看,孔子在這一階段的“不惑”很象是看透了人生,但即便真的這樣,孔子的“不惑”也與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的“不惑”其實是對人生的自以為是、自作多情,是放棄了一部分人生而更加固執於另一部分人生的狀態。孔子的“不惑”則是對人生的真實理解與感知,是放棄自我、毫無執著的狀態。但從根本上說,孔子“四十不惑”,主要還是因於其“三十而立”。三十歲“立於道”,則四十歲應當“不惑於道”。既然能夠“不惑於道”,自然能夠“不惑於人生”。這句話真正想要強調的是:對於“學道”者,在人生四十歲前後這個階段,應當做到“不惑於道”。

“不惑於道”即對“道”不再疑惑,不疑即信,有“證”才能信,“見”後才能“證”,“不惑於道”即“見道”。“見道”之“道”異於此前“合道”的“假道”。“見道”是在“合道”那一點,對所合之“假道”的異常突然超越,是一種“頓悟”。“合道”就象一個從沒抬過頭的人在水面上尋找真正的月亮,雖然能看到月亮在水中的影子,但水中月畢竟不是真月,如果風吹岸移,月影還會變動,即使水面如鏡,人定如釘,水中月依然是假月。於此假月,心生疑惑。一旦此人放棄水中之月,偶然抬頭,猛然發現天上真月,才“頓悟”水中月是影,天上月是真,影與月何其相似,又何其不同。“見道”如同偶然抬頭見到天上真月,何其難,又何其易。故“見道”之人,或忽悲忽喜,或啞然失笑,無以言表。雖不能言表,但從此“見道”,不再疑惑。

總之,在人生四十歲前後這一階段,對久行於“正道”的人來說,存在一個“見道”的時機,這樣的時機易得而又易失,非人力所能強求,但又不離人力。一旦“見道”,就不再懷疑,故以孔子之言作結論曰:“四十而不惑”。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一哥於一2019-11-26 22:50:51

一哥“俗眼看社會”之——

人到中年當不惑

人到中年當不惑,是對生命歸宿的不惑,船望碼頭車過半,不遠就是終點站,上帝不會為你的優秀而改變生命規律,也不會因你的失敗而讓時光倒流,一秒一秒的嘀嗒你少不了一下也多不了一下,太陽西落、大河東流,你我是奔騰浪花中的一滴,或化作淚水、或化作彩虹、或隨波逐流,也必將湧入那海,那孕育生命又接納生命的海。

人到中年當不惑,是對大是大非的不惑,八陣圖三分國,風波亭跪生鐵,功名自有後人說,你扭轉不了乾坤,改變不了世界,看不破多少紅塵事,參不透多少隱秘心,理不清多少過往路,辯不明多少枉曲直,說不完多少煙雨情,流不盡多少辛酸淚,且罷,難得糊塗,活著真好。

人到中年當不惑,是對功名利祿的不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聰明諸葛輔佐劉禪,老鼠是各有各的洞,凡人是各有各的命,且把你的夢想當茶飲下,品味那一縷清新,且把你的勵志當酒對歌,品味那一絲瘋狂,且把你的努力當歌唱出,品味那一瞬成就,且把你的淚水當作一首小詩,品味那一抹憂傷,且罷,人生的舞臺充滿了配角,你我自是那路人十三。

人到中年當不惑,是對愛恨情仇的不惑,桃花謝了春紅,匆匆太匆匆,萌動的情感還沒完全化在春風的記憶裡,卻已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鐵馬冰河難入夢,耳邊多有詛咒聲,十月生死恩未報,鬢角白髮成老人,相怨相恨不平事,回眸原是陌生人,且把恩怨置腦後,無怨無悔麻木人,且罷,人生的舞臺是生命的溫床,你我恨的種子不要在此瘋長。

人到中年當不惑,是對細枝末節的不惑,條條大路通羅馬,殺豬殺屁股各有各的法,尊重他人比藐視他人心情好,指點他人比指責他人心情好,幫助他人比拆臺他人心情好,為了你我心情好,小事小情不攪擾,細枝末節不探討,你睡床我睡鋪,你吃醬油我喝醋,各人去走各人路,不爭吵不輕藐,你好我好大家好,心跳正常實在好,且罷,人生本是一臺戲,你方唱罷我登場,生旦淨末演一場,唱唸做打如流水,王侯將相不上樑。

人到中年當不惑,且將淡酒伴不惑,不惑之人飲不惑,不惑不惑就不惑。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心智玩家2017-07-15 10:12:59

要了解孔子說的

“不惑”

的含義,首先得明白孔子學問的核心是什麼。

孔子學問的核心,是教人

【動態入定】

,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

【心智系統】轉換

《大學》

就是一部完整的【動態入定】的教科書。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句,整句描述的是,訓練【動態入定】的幾個階段。

十五歲開始學【動態入定】,到了三十歲才入了門道。

但是,入了門道並不等於學會了【動態入定】,這中間會有很多學習過程中的疑惑,以及對【動態入定】本身是否管用的疑惑。

“不惑”

,並不是

“無惑”

,而是在種種的疑惑中,讓自己堅定、堅韌、堅持,堅守住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的訓練方法。

如果說,“三十而立”是

入道

的意思,那麼,“四十不惑”就有了

紮根於道,不可能離道

的意識。

更多還原孔子的內容,有興趣的網友,可以來看我的頭條號文章。、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心智玩家:還原人類源頭文化、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土姑娘的故事2018-04-18 14:08:40

從三十到四十,就從“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說的“不惑”之年,這應當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吧。

但每個人到了四十歲都能做到真正的不惑嗎?現實生活中,四十歲的中年人特別是男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中又是骨幹,可以說亞歷山大,這樣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做到內心不惶恐不迷惑呢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

我們不斷的在這個世界蒐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比如金錢、名譽、地位、情感、經驗、房子、車子等等,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越容易迷失。

三十歲以後要用減法生活

用減法生活就是要學會捨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

人的內心就好比一棟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都想著要把所有的傢俱、裝飾品都擺在裡邊,最後忽然發現這個家被擺的像個衚衕一樣,反而沒有地方放下自己了,這個時候其實我們已經被物質的東西給奴役了。

而學做減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掙的錢不要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絕了。當你敢於捨棄,而且知道如何捨棄的時候,那就真正快接近不惑的狀態了。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那麼什麼叫不惑呢?

就是你能夠很自覺的按照中庸之道,去思考問題、去做事情。即使你經歷了很多不公平的事,外界給了你很多的打擊,你仍然能夠迅速找到自己那個合適的位置。也就是能夠把握那個

”度“

其實,對於每個人的做事方法,無所謂什麼是正確的,只有什麼是合適的,

而合適的往往避免了走極端。

在《中庸》一書中也有寫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就是說,中庸的理想狀態,就是一切的事物都處於和諧的狀態,這種和諧就是各安其位。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一邊寫,一邊在對照自己的經歷,感觸良多啊。

不惑之年,大家都把好那個

”度“

,定好那個

”位“

了嗎?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官破曉2017-07-15 10:14:13

“四十不惑”原文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不被外界的事物所改變。

“四十不惑”是指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

主要指價值判斷即判斷是非、善惡、好壞、美醜。。。)

。惑:是改變的意思。四十不惑是指到了40歲後,你應該明白自己要做的事,並不要改變。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悠然出南山2017-12-11 22:25:43

“四十不惑“的確是人生的階段性總結。不過,若不飽覽群書,滿腹經綸,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不懂得把學識融入人生的點滴,不善於總結人生的善惡美醜,是總結不出來如此的經典,這是人生經驗的結晶。我認為”不惑“應該是不迷惑,不糊塗,明世理,悟透人生,心胸寬闊,不但具備看穿人生百態的智慧,還有能容納百川的廣闊胸懷。但是,若沒有十歲的學習,二十歲的勤奮艱苦,就不會有三十歲的自強自立,更不會有四十能縱觀天下,容納百川的大智大勇灬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登高望遠9G2019-11-26 10:54:14

語出《論語》,大意是三十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到了四十歲才明白,五十歲時,知道萬事都由天意決定,六十歲時,什麼話都能聽進去了,到了七十歲,就是想做什麼做什麼也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了。

其中“惑”的意思是不迷惑。即人到四十歲,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判斷,不再迷惑不解。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杜象應2019-11-27 14:28:51

“不惑”就是不懷疑,明白了自己有判斷力。

四十歲的你明白了什麼?

十八姑娘一枝花,男人四十正當家。此時的你不再年輕樣,雖然在二三十歲時闖蕩不止、無所顧慮,也許會傷心不已?也許是鬥志昂揚?但那過往了的你今年已經四十歲了,上有老、下有小,面臨著什麼呢?一肩挑,責任大。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歲的你,不再迷茫,也不可能再去胡思亂想,今朝這明朝那早已不是你的想法。你沉穩了、踏實了,幹著一些事,掙著那份收入,好好地過日子還精打細算,怕那一天入不敷出,給家人帶來不安。(

明白了家庭,事業有成

四十歲的你,不再無解困乏,也不可能再去討教別人怎麼生活,因你有了閱歷、有了沉澱。你的選擇、你的決定,都是對自己負責,別人想幫你也不願他幫,你有主心骨:只有明白自己強大了,啥事攔不住你。(

明白了自己,成熟自律

四十歲的你,不再遊離社會,也不可能再去幹傷天害人、觸犯法律的事,因你有了理解和包容的心,不再被誘惑。人依存與社會,你知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從而不與人爭,總是與人為善,樹立合作第一,和諧社會的理念,成就他人,也奉獻了自己。(

明白了社會,群體合力

“四十歲不惑”出自哪裡?

出自《論語。為政》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首先,

這是孔子告誡自己,對自己提出的要求。

一般來說,人到了四十歲之後對所有事情都有一個基本瞭解,也掌握了規律,就沒有什麼可懷疑的東西了。

其實真正的含義應是指人到了四十歲之後,經歷過許多認知,有了閱歷,就有了自己的判斷力,比如是非、善惡、好壞與美醜等都看得一清二楚,不可能再被誤導走回頭路了。

其次,

“四十不惑”我們要注意一點,並非是指人到了四十歲就不迷茫了,而是說他在他個人的心裡有了一種定力,於事於理不再衝動而已,他會努力避免出現失誤,沿著既定的方向或目標去奮鬥!

四十歲可以說人真正成為人的一個轉折點,在人世間的道路上就有了目的可追尋。不僅僅是思想境界提高,自我完美意識加強,而且還能有始有終地做到。成功也好,失敗也罷,不再會那麼疲憊,去計較於得失,反而總有“不到長城非好漢”雄心和膽略!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總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說到底就是“選擇”二字,這是孔子對自我要求的選擇,也是大眾人較理想境界的選擇認同觀點。“四十不惑”透視哲理:能從表象看到本質,且人生的目標非常清晰,不再迷茫了!

延伸閱讀:

作家三盅說:

“所謂不惑,追求過,放棄過;奮進過,頹廢過;勇敢過,退縮過;膚淺過,深刻過;天真過,世故過;普透過,二逼過。一切知覺終將在重複中麻木。快樂最大的天敵是重複,重播快樂,導致索然無味。同樣,痛苦的N次方可以降低痛感。人生的體驗會隨年齡增長而漸弱,得以沉澱的無非就是諸如此類的平靜的感悟。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有書共讀2018-04-11 17:18:10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不惑”“語出孔子(《論語·為政》),不惑的原意是為學應該達到的境界。廣意是說,人要活的明白,有所成就,思想認知應該達到的高度。

生活中,有的40歲的男人事業有成魅力無限,有的40歲的男人形神疲憊生活困頓,有的40歲的女人成熟優雅氣質出眾吸引人,有的40歲的女人尖酸刻薄令人厭。都是40歲,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差別就在於有沒有做到四十而不惑!

那些40歲活得成熟優雅,氣質出眾的男女,他們做到了四十而不惑,”“不惑”“的意思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對愛情婚姻不惑,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不要的是什麼。有了情感定力,看淡了感情中的分分合合,注重婚姻家庭幸福。

40歲的男女,經歷過了朦朦朧朧美好的初戀,經歷過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經歷過了從激情歸於平淡。知道了美好的愛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再轟轟烈烈的愛情,終將歸於平平實實的生活。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40歲的男人正是事業有成的時候,單位上社會上那些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女人想方設法靠近,各種的誘惑不斷,40歲的女人成熟優雅,身邊也不乏追求的人,金錢的誘惑,看起來貼心的關愛都容易使人迷亂。

因為不再困惑,對感情有了定力,知道自己選擇的人也曾經年輕美麗,用情極深,對於社會上那些拋來媚眼的情感誘惑,只是看一眼,淡淡一笑而過。

懂得珍惜身邊人,把自己的婚姻家庭經營得幸福美滿。

【2】對健康不惑,知道健康是第一位的,遵循生命執行規律,注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這個年齡段,己不同於20來歲的毛小夥子,經常會感覺身體乏累。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特別是有的人還經歷過大病,因此他們關注自身和家人的身體健康,因為知道身體不能嚴重透支,知道熬夜後一天也緩不過來。

在職場中。他們不再事必躬親拼命加班加點,而是懂得分工合作,培養年輕人,讓年輕人多幹。

在幹事創業中,他們也很自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知道事情不是一下子能幹完的,要分開,一步一步的去做。前提要把身體搞好。

【3】對社交不惑,清楚知道支撐人際關係的核心力量。注重提升自身實力,遠離低效無聊社交。

經歷過人生的起起伏伏,他們清楚你不優秀,認識誰都沒用。與其討好別人,不如取悅自己。

職場中生活中,他們與人相交,不卑不亢,不去刻意討好別人,努力的提升自己的實力,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營銷知識,提高自己拓展市場的能力,有時間了甚至提高自己的廚藝,為家人做可口的飯菜。

【4】對事業不惑。有了選擇的智慧,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專注於自己選擇的事,把能幹的事幹到極致,幹到精彩。

20歲的人會有無數種選擇,40歲的人選擇不多,浪費不起,只能專注於自己的選擇。

他們對行業選擇不再搖擺不定,不在這山望著那山高,知道每一種職業都有每種職業的苦和累,所有工作都是辛苦的,要想做得出類拔萃,有所成就,都得努力付出。

不再糾結於身邊的人和事,不再空洞的羨慕別人在單位混得好和別人賺的錢多。沒有一處人事不復雜,知道他們也是付出了很大努力和辛苦的。

專注於自己所做的事,懂得分享,懂得借力,懂得幫助別人,互利共贏。

四十而不惑。做到了不惑於心,每個人都能生活的開心幸福!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無名草20202021-06-07 18:33:13

所謂惑,就是不解,迷惑,

或迷失。

不惑,就是沒有迷惑不解的了,

也就是說,能通達事理了,不

致於迷失方向了。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薪火相傳麒麟子2017-09-24 07:29:23

《惑》

莫為錢所惑 不是所有錢都要得

莫為色所惑 花柳蔭蔭會釀苦果

莫為名所惑 光彩照人未必快樂

莫為利所惑 算來算去帶走什麼

這世間

善惡共生 魔道並存

一念仁愛 一念罪惡

清心無慾 自律明德

願留正氣 澤潤山河

(安書楷 弘道養正)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備註:人生一世,識自性,知天命。然而真正認識自己,懂得自己的人不多。奮鬥不是所謂的慾望,而是明瞭自性的徹悟。都想“成功”,都想“輝煌”,都想成為“人上人”,都想“走捷徑”,“找資源”……可很多時候無異於“蛇吞象”,不自量。原因是執迷。看著別人“成功”了,有“光環”了,於是乎蠢蠢欲動,躍躍欲試,看似是正面,積極向上的。可更需要明確,理性的考慮,這個領域是否適合自己,自己到底幾斤幾兩,好好反觀自心,才能由內心昇華,更為明朗。

所謂的“宿命”,不是等著老天去給你安排,而是明自性後的奮進,看清了,看開了,還得看淡了。進取心,平常心,知足心都得有。

人就像一粒種子,雖然決定不了自己生於何地,但是一樣要具備生長,向上的精神。

小草不必羨慕大樹的高大,楊柳也不用羨慕桃李的果實。會跑的,會飛的,各有所長。

識自性,知天命。心淡然,身從容。只要心中充滿陽光,生命自然會綻放光芒。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懂得知足,吃苦是福。少一些自卑,少一些自擾,少一些負能量;多一份自知,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正能量。

安書楷《贈友人/向上的心/識自性知天命》丁酉秋月編寫,僅供參考。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建章君2017-12-24 21:38:24

這裡應當具體理解為不受外在名利誘惑。

孔子自述“十五有志於學”,這是立志於要好學求教於賢者,不甘於平庸。

“三十而立”,這是確立了自己的基本價值觀。由此才有可能“四十不惑”,這裡的“不惑”應當理解為在實際生活中已不受誘惑,能夠完全淡泊名利才夠準確;不要簡單理解為不迷惑。我們可以拿孟子所論的“不動心”來對應解釋。

從而才會有接下來的“五十而知天命”,也即瞭解天下諸事執行的根本規律而領悟大道。

由此才能“六十而耳順”,能聽進一切逆耳之言;於是“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起心動念都自然潔淨精微自在安樂。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瞬息萬變1981142702018-01-13 18:53:19

謝邀請!孔子說的四十不惑是指人生經歷已經很豐富了,從二十歲開始踏入時代潮流到四十歲之間,在這個經歷過程中已到不惑之年,人生的各種經歷,酸甜苦辣基本已嘗試過,很多事情基本可以知道個大概,自己也掌握了不少,為人處事都比較謹慎。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說不在與命運抗爭,如果在四十歲之前不發達,到五十歲就已經定型了,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頑皮的小猴2021-06-07 14:59:19

作為一個邁入四十之列的中年人,我越來越覺得自己真正有了不惑的感覺。

對社會,不再那麼忿忿不平了。

二十多歲的時候,如果看到社會上有什麼不公平或者看到什麼人受到委屈,立刻就會跳起來,管他什麼背景,什麼關係都要理論個長短,或者乾脆武力解決。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二十多歲人的影子,也許是血氣方剛的緣故,憤怒往往可以瞬間衝上腦門兒。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但是,到了四十歲便不一樣了。如果遇到同樣的事情,這個年齡段的人更多地會採取溫和的態度,以解決事情為明確目的。如果實在解決不了,也會退一步,因為無數的經歷告訴你,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於是,在這個年齡段的人眼裡多了:

退一步,海闊天空

存在即是合理的

忍頭上一把刀

……

冷靜,成了四十歲的主旋律!

對朋友,不再有偏執的想法。

二三十歲,曾經把好朋友看作是真正的異性兄弟,磕頭拜把子,大有梁山好漢的氣概。為了朋友,可以兩肋插刀,赴湯蹈火。

為了這種執念,不少人有了牢獄之災。看過一個報道,有個男孩為了給好朋友出氣,拿著砍刀,砍傷數人。結果,被判入獄多年。因為一次衝動將自己的青春無情地葬送。

我相信,這個男孩會為自己的行為後悔,但為時已晚。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當有好朋友出賣了自己時,也會有一種衝動想問個究竟,做個了斷。友情就像是天,籠罩在自己的頭頂。

但到了四十歲,對朋友的幫助和理解開始變了。沒有了衝動,更多的是理性分析,判斷事情本身,一切的情緒化都化為了烏有。

即使被好朋友出賣也會隨著一聲長嘆的發出,平淡地結束彼此關係,老死不相往來。

理性 ,成了不惑之年的關鍵詞。

對家庭,不再糾結於瑣事。

四十歲之前,會因為生活中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夫妻之間吵得不可開交,甚至離婚。

但步入中年之後,夫妻之間的稱呼也變了,從前叫老公,老婆,現在叫孩子他爸,孩子他媽,或者我們家老張,老李等等。

每天想的是如何賺錢,孩子的學費,老媽的養老,今天朋友家孩子生日,明天要去探望生病的親戚,丈人,丈母孃,後天單位要裁員……各種壓力紛湧而來。

頭髮愁沒了,臉上油膩了,焦頭爛額的時候,誰不希望自己的後方能夠穩穩當當呢?所有的生活瑣事像塵埃悄悄地跌落在不起眼的犄角旮旯裡。

包容,才是每個人心頭所想。

早已過了磨合期的夫妻,親情遠大於愛情。每一個家庭成員早已將對方融入了彼此的血液。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不惑,終究是青春散場後的第一場音樂,不清純,但一定渾厚,不清脆,但多了幾分雄壯!

四十不惑,終究是知天命前的一次人生的衝刺,不一定能衝多遠,但給人留以希望!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馬喬的晴耕雨讀2018-01-16 13:33:00

這句話出自於《 論語· 為政》。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四十不惑”就是到四十歲的時候,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基本做到遊刃有餘不存在困惑了,這是孔子對自己前半生的經歷的概括總結。從孔子的個人經歷上來看,他四十歲之前,基本上都在學習新知識。

四十不惑,不單純指的是四十歲整,更多的是指向人到中年時的生活狀態和精神境界。

“惑”字上面是個“或”,為城池攻守之地;下面的“心”是若有站守,矛盾的意見相執不下。在理學家朱熹看來,“不惑”,是隨事物上見這道理合是如此”。

這裡的“不惑”,從人生的角度上來看,應該是有自己的判斷力,從而不被世俗迷惑,而不是單純學會了多少知識。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從孔子個人的生平上來看,孔子在中年,已經是魯國的名人,開創私學,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注重從“六藝”培養人才,成名弟子72人,據魯史而著《春秋》,名聲遠播。

“四十不惑“”中的“不惑”應該從兩個角度來理解:

第一、應該對自己的人生不再困惑。

人到了四十歲左右,已經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家庭和事業基本上已經有所成就,這個年齡段的人,應該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不會像20歲的人那般的迷惘,人予以雲了。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第二、對事情可以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四十歲的年齡段,對事情的美與醜、善與惡、是與非可以做出明確的判斷,知道那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這個年齡段的人,身體和心理上都有一定的變化,不會像二十幾歲的人迷茫和鋒芒畢露,已經開始懂得了退避和謙卑。身體上,精力也大不如前,不像年輕人那樣,熬個大半宿,還能元氣滿滿地完成第二天的工作。

所以,不惑之年的人們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未來生活,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從年輕時候的爭名奪利,開始轉向平實和淡然,由天馬行空的理想開始追求現世的生活,只要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子女乖巧,一切就應該知足了。

不惑之年的人們,把功名利祿,人生的生死都已經看明白了,所以他們不再追求外在的東西,而是開始轉向自我完善的階段。所以我們看到很多這個年齡段的人,乃至更年長的一些人,他們開始摒棄功利和成功學的書,開始潛身心地閱讀《論語》、《莊子》等修身養性的東西。開始讓自己的生活有意識地慢下來,養養寵物和花草,培養幾項興趣愛好,充實和修煉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未來的生活更加的平和。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總之,四十歲的“不惑之年”是生命線上的一道分水嶺,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還是返璞歸真親近自然,都取決於我們內心深處的追求。

人生如白駒過隙,匆匆而已,珍惜有生之年,過得更加詩情畫意。

作者:夢歸秦淮(多平臺簽約作者,歷史碩士,知識管理達人 公眾號:史覺一夢)

乾貨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長。

連結有趣的人,相約在字裡行間,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走之162017-12-11 14:17:29

孔聖人說“吾十五有志於學。”是說一個人到十五歲時知道了自己對學習什麼樂趣。”“三十而立,”人到三十歲應核明白自己學習和以是專業有多深造詣,自已也應有家有業了。“四十不惑。”過去年輕許多事情想不明白,到四十歲應核明白了。以前我以為孔聖人說的“四十不惑。”到四十歲都會明白,其實你到四十歲想不明白就不用去想了也不想想了,不明白就不明白想也不明白。“五十知天命。”人到五十歲也沒有年輕時爭強好勝了,體力精力都不太好了,錢多錢少無所謂了。天命是什麼就是你普通已不是社會主流了,很多東西你已不會了。“六十耳順。”大概可能到六十歲,聽什麼好不好不生氣了。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梧桐樹邊羽2020-01-09 15:20:01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謝邀。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但是孔子的總結是從十五開始,其實這也說明孔子說的“學”並非是大部分人認為的知識,既然在《為政》篇裡,這裡應該是指學習為政之道。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習怎麼做官。又花了十五年時間,“三十而立”。在不斷地學習和碰撞中,到了三十歲左右,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和未來想法。注意這個時期形成的想法已經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不再是少年時期的空想。

然後來到四十歲左右的這個節點。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不惑”,大部分理解的是到了四十歲,很多事情經歷過,看開了,也不再糾結迷惑。那又何來的“五十而知天命”呢?四十不就知道了?其實這裡的“四十不惑”,正是在而立之後的十年中的因為自己的立論、理想和現實不斷衝突產生了人生的迷茫,在自身日積月累的努力量變之下,終於發生了質變。

否定了而立時期的自己,並且發現學習的過程、人生的旅程就是不斷地否定自己。正所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每個時間段、即使是三十而立,看上去正確的遠景描繪在自身知識不斷積累和突破中都會成為錯誤的過去。而孔子到了四十歲,大約瞭解到這種知識增量對過往學識的否定成為一種常態,而在為政中就是現實情況不斷地打擊他在而立之年形成的各種學問觀點。

四十不惑,是對這種變化、調整、失敗的求知過程不再感到迷茫。不再因為學問的走偏被打擊而喪失自我,清楚地知道只有不斷地加強學問積累,才能正確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此之謂“天命”。一個人一生的目標,一生的使命。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孔子大概到了五十歲左右,就知道自己的“天命”了。這是一段艱苦地求學、發現自我、與天抗爭、最後化身入道的過程。老子對道的追求,是自始至終的。而孔子對道的追求,是從逆天而行開始的,而這種透過命運對自身不斷錘鍊地過程就是儒家追求“德”的過程,雖然最終入道,但是講究的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在規則之下的遊刃有餘,這在精神層面上要低於老莊的宇宙洪荒,天地逍遙,但是在現實人生中算是已經做到了極致。

儒家的“道”,是道家的“德”之頂峰。不是道家之道,但是更具有現實意義。

所以“四十不惑”,實際上是一個人開始成熟,開始考慮人生的價值,不再限定在物質資料和人世虛榮之中,開始對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做出評判,做出自我發現之旅的開始。

因為夢想與人生的距離和矛盾,在而立之年後會在工作生活中凸顯得特別明顯。如果一個人,就這樣渾渾噩噩下去,相對來說還是快樂的。但是有一種人,會進入比較高階的反思,而這種反思,是痛苦的。因為四十歲了,還要反思自己前半生的路線,甚至認識到完全是錯誤的,轉身去追求自己真正的人生價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這樣的人,是很少的。並不止於否認社會財富,否認現實生活。一個科研工作者,一個知識開拓者如果發現自己前半生的研究方向是錯誤的,基本上也不會有人願意並敢於承認,抽身尋找正確的方向。而“不惑”正是要不再糾結於是否衡量得失的狀態,該變則變,即使放棄所有都無所謂。

四十不惑,就是要做到學會選擇正確的學問和人生方向。跳出對自己前半生錯誤方向成就的不捨,並清除認識到這種放棄和調整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選擇。這樣才能稱之為“不惑”,才有可能在五十歲的時候發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當然,這個只是孔子總結自身的路線和節點。每個人發現人生目標的時間可能不一樣,但是學問、修行、人生的基本過程都是如此。

除非你對自己人生目標不在乎。三十歲能穩定地掙著錢了,養活人了,你就滿足了。這就沒有不惑,也不用知天命了。其實這樣的人生,確實是快樂的人生。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這就是“知足常樂”。

不過並不是求學問者的一生。對於有高遠追求的學者而言,在人生逆旅中掙扎的一生,在思維困境中不斷突破的一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五十而知天命,是不是太晚了呢?孔子五十歲左右才做了幾年官,隨後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觀點。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我們現在稱孔子,第一個就是“教育家”,又尊稱為“萬世之師”。

像孔子這樣能夠“五十而知天命”的,又有多少人呢?

真正的人,一輩子無非就圖活個明白。

所以又有言:

“朝聞道,夕死可矣。”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喜歡請點贊並關注,謝謝。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大志讀書2020-02-09 11:20:37

我的觀點:“四十不惑”指的是有獨立的思想和目標,遇到事情不改變立場,有自己的判斷力和價值觀。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

1、“四十不惑”出處和含義

此話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四十不惑”的含義

這段話大家都耳熟能詳,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被大家引用的最多。“四十不惑”,並不是說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就不迷惑了,而是指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的年齡,經歷了很多事情,凡事有自己的的看法、價值觀、判斷力。

(2)“四十不惑”只是一個階段

四十不惑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並不是你到了四十歲就要看懂一切事。這只是一個泛指,跟三十而立一樣。試問:有幾個人能在三十歲立起來呢?所以,我們要辯證的看孔子這句話的意思,不要給自己壓力,而是要明確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到了這個階段要做什麼,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2、對己“不惑”:承擔責任

人生四十,業已過半。看看自己漸多皺紋的面容,看著自己老去的父母,看著日益長大的孩子,這就是責任。對於一個四十歲的男人來說,責任很重要。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便會更加珍惜人生。在家庭中,自己是兒子,也是父親,還是丈夫,演好每一個角色都很重要。老天給我們每人的角色和劇本都一樣,但每個人演繹的結局完全不同,就是每個人對責任的認知不同。所以,身體是自己的,有了身體的保證,才能去奮鬥。家庭是自己的,有了和睦的家庭,事業才能沒有牽絆。四十歲,不能迷惑,選擇面對,選擇承擔。學會承擔責任,自己也就做到了不惑。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3、對社會“不惑”:立足站穩

從大學畢業後,或從高中畢業後,我們都會踏入社會。社會是什麼?社會是歷練,社會是挫折,社會是又一輪的學習過程。在這個年齡,我們在社會上已經摸爬滾打了很久,應該學會忍耐,學會堅韌,學會樂觀。一個四十歲的“不惑”人,是一個對事業目標明確的人;是一個多成熟而少血性的人;是一個成熟且有激情的人;是一個在事業上立足並站穩的人。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4、內心“不惑”:堅定信念

曾國藩說:“心至苦,事至盛也”,成功的人很努力,努力的人不一定成功;成功的人經歷磨難,堅定信念,認準目標一直不懈向前。在不惑之年,要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然後就是堅持去執行,堅持自己的信念。不惑之年,內心在修煉中慢慢強大,在挫折中漸漸成長。不要和他人比,只和自己比。多一些自信,多一些信念,多回望初心,你會過的更開心和幸福。

四十不惑,是一種成熟;四十不惑,是一段歷練;四十不惑,是一種認知;四十不惑,是一段人生。堅定自己的信念,保持自己的初心,努力向前,你會看到更光明的未來!

我是大志讀書,致力於原創問答。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

圖片取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陳廣逵2018-01-08 21:39:33

我已經說過,悟空問答整事兒,非得一個一個問。那隻好再發一遍:

2。4。[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⑥,不逾矩⑦。”

[原文通釋]

孔子說:“我十五歲才在學業上確立志向,三十歲才有建樹,四十歲才不受外界左右,五十歲才懂得遵循天道規律,六十歲已經聽得進任何話,七十歲便按著心裡想的做事,不超越界限。”

[註釋]

①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我十五歲才在學業上確立志向。十有五,十五。有,同“又”,用在十位以上數字與個位數字之間,表示相加的關係,“十有五”意即“十加五”。本章的幾個“而”都是順承連詞,連線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現在的副詞“才”“就”“便”“已經”等。志,名詞用作動詞,立志。

②立:建樹。

③不惑:不受外界干擾,不受外界左右。

④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規律”“人生的道義和職責”等多種含義。

⑤耳順:聽得進各種言語。

⑥從心所欲:按著心裡想的做事。從,按……做事。

⑦不逾矩:不超越界限。逾,超過。矩,規定的範圍。

[解讀與點評]

孔子十五歲思想才趨於成熟,確立了志向;三十歲才有建樹。這裡的立,應該是在懂得“禮”,遵守社會道德規範基礎上的“立”。在本章裡,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學識不斷積澱,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從學習領會的階段到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再到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這個道德修養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思想和言行融合,就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矩”就是道德和禮儀規範,就是各種規矩,即各種制度規範。我們許多人習慣於“從心所欲”,卻做不到“不逾矩”。從國外回來的人說,在許多發達和比較發達的國家,人們透過紅綠燈時,即使路上沒有其他車輛經過,大家也按燈行駛,耐心等待;比如上下樓梯要靠一邊走,並且要扶著扶手。可我們,闖紅燈的車有,闖紅燈的行人就更多。許多經濟發達、文化進步的國家規矩是人人都要遵守的,規則在他們心裡生了根,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自然而然地按照規則去做,所以他們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我們的效率之所以低,就是我們不按規則做,輕視規則的僥倖心理使得我們難以有高質量產品,造成實際上的低效率和高投入。人為破壞規則的事,才使我們許多應該辦的事不能辦,應該辦好的事辦不好。只有當道德規則在人心裡生了根,才不會覺得規則對自己是約束,就能隨心所欲而符合規則了。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廖偉棠2017-11-30 10:52:43

我四十歲首先明白到的是,凡事須沉著。

沉著相對的是輕浮,少年輕狂可以,中年輕浮則噁心。寫作需情懇意切,為人亦如是。

詹幼馨先生析司空圖詩品之“沉著”一分為二:“要沉于思,著於情;沉於辭,著於意。一句話:要深沉而有著落。”深得我心,我四十一歲生日前寫《生日詩》明志,中間有一句:

“十歲以後我常剖腹與冬雨,三十年來

將心比心

而不顧身在江上海上還是高原之巔,一樣風乾。”也是這個意思。四十歲的人容易油滑,如果能做到坐言起行、守承諾,才配得上你的人生歷練帶給你的才智。

其次,四十歲須明志——古人要求要早點,我們若能四十明志也不晚。總比“總角聞道,白首無成”要好。

也還是司空圖說:“所思不遠,若為平生”,人生三十多年來一路躊躇眺望,無非要要在世上尋一個著落處,以安身立命。身與命安立之處,就是“詩言志”那個志之所存。

四十不惑,於我,也就是明白了“志”,在這個座標系前面,許多世俗羈絆都可以引刃而解。人無志,不可與論大事,亦難以期待他有所成。明白了自己的志之所存,接下來是去看他人之志,是否與自己有所激盪,有所鏡鑑?

眾志成城,這是人跳出個人悲歡為社會有所貢獻的契機,四十歲後也當有此入世的犧牲精神,切不可像我國許多中年一樣,提早暮氣沉沉,以犬儒為傲。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劉金子2017-06-01 20:01:22

男人“四十而不惑”:

指不被外物迷惑;

不對世界困惑;

對真理堅持;

有了自己的判斷力。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老帥出馬2017-12-11 16:29:42

一般人都不瞭解孔子為什麼要把他的人生分成六個階段,這是他給《周易》寫完《彖》和《象》後,給自己的人生畫的一卦,既是他的人生總結,也具有普遍意義。所以,我們要充分理解它的含義,就得按照《周易》解卦的方式去認真分析。

前三爻是主卦,說的是自己的主動努力,後三爻是客卦,說的是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狀況。

第一爻是立志學習,第二爻是學有所成,“四十不惑”是第三爻,謙遜地說自己不是一個糊塗的人了。

第四爻是說五十歲的時候明白了社會發展的許多“道”,第五爻是說六十歲的時候覺得社會上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第六爻是說七十歲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違背自然規律。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老張教育新思享2019-11-26 20:22:24

《論語》裡《為證•篇二》中有這樣的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四十而不惑,……。到底孔夫子說的這個“不惑”指的是什麼?查閱很多文獻,感覺說法很亂,具體指代什麼,筆者整理歸納幾類說法如下: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到了40歲,很多事情就不疑惑了

不惑意指遇事能明辨不疑。意味著人生到此你該真的懂事了,該成熟了,該獨立了。而實際上,三十歲的你還可以稚嫩,四十的你,該經歷的風雨,該面對的變化,都經歷了,人生的風吹雨打,你也可以從容面對了。

不惑也是成熟的標誌,就該做成熟的事,為成熟的人。到了不惑之年的人,也要及時的清理以往歲月留下的垃圾,越早越好,果斷地清理這些沉積在我們思想裡的垃圾,才能讓我們走好以後的人生。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四十歲,是一個以不變應萬變的年齡。是一個可以洞察世間萬物的年齡,是一個成熟的年齡。這不惑,是清醒,是明白,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對於人生的道理,四十知其然,五十而知其所以然。人到四十,不惑有三。

1。不惑己身境遇。

人到了四十歲,人生基本就定格了,脾氣、性格,也基本定格了。之所以活成這個樣子,也是因為世事難料而又理當如此。到這一步,有人很滿足,有人還稀裡糊塗。滿足的人因為心中有篤定的信念,往後的日子也會繼續前行。稀裡糊塗的人,因為稀裡糊塗,到這種地步還不明白為啥會這樣,因此依然是沒有方向。用我們的常言講,就是“沒活明白”。

2。不惑他人態度。

所謂不惑他人,就是知道別人為什麼這樣,別人是什麼樣的人,可以很清楚地認識到這個人究竟是什麼性質的人,而不會疑惑。明白為什麼那人這樣對待生活,這樣對待自己,這樣對待別人。明白了,就能順利找到解決的方法。當然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看不明白,俗稱“識人不清”。

3。不惑凡俗世事。

這世界每天都會發生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有的令人驚訝,有的令人憤怒,還有的讓人感動。但歸結起來,都是有其原因的。能經歷世事,到四十對這些世事的原因有所瞭解,不會輕易衝動,沉穩而又體察,就是不惑。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能夠自覺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從而立到不惑,這是人生最好的光陰。一個人在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經驗,財富,情感,名譽,等等。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三十歲以後,就要開始學著用減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學會捨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

我們的內心就像一棟新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都想著要把所有的傢俱和裝飾擺在裡面,結果到最後發現這個家擺得像衚衕一樣,反而沒有地方放自己了。這就被物質的東西奴役了。

而學做減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絕了,不想掙的錢不要了。當敢於捨棄、知道如何捨棄的時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狀態。那麼什麼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有這樣一句話,叫做“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實是通往極高明境界的一種適當的方法。它的特點正如中國古人所說,是“絢爛之極而歸於平淡”,在你二十歲、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風發揚厲過;走到不惑的時候,才表現為淡定而從容。而當走到這樣一個階段的時候,人的很多標準都會發生變化。那麼,再過十年,等到五十歲的時候,又會發生新的變化。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心中的理想一直未變,顯出堅不可摧的魅力

作為千古聖人的孔子,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堪稱是完滿人生的典範。儒學對現代人的一大意義,正在於提供了孔子這一人生範本,讓我們在摸索自己的道路時,能夠時刻警醒自己:我們離完滿還有多遠?

“立於禮”後對於自己所走的路,免不了要經過一番懷疑,甚至是動搖。如孔子自己,面對亂如麻的春秋格局,他也曾“累累若喪家之犬”。但吃得苦越多,越體會到理想的重要性——在孔子的理念中,恢復周禮是他畢生的追求。經過的戰亂越多,他對禮儀的追求就越堅定。此之謂“不惑”。

中國人的“不惑”往往如此,潛藏得很深。要經過一波三折的磨難,“不惑”的理想才顯出堅不可摧的魅力。

在今年國培骨幹教師培訓會上,有幸聽了安徽師範大學國內頂尖教育學專家孫德玉教授《從孔子的教師觀說師德》的專題報告,孫教授提及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從三十歲開始,奮鬥了10年,奮鬥目標不動搖不改變。他說很多人對不惑理解有偏差。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結束語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領悟,我們不一定非按照標尺,計劃前行。但三十,四十,五十,作為每一年齡階段的分水嶺,我們還是應該對自己有所期許,最不濟,每十年,也應該對自我有個反省。忘不掉的是回憶,繼續的是生活。過好當下的每一天,我們的三十、四十、五十,也不會太壞。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大V律師2017-05-31 16:40:46

看了這麼多的回答,我覺得還是南懷瑾先生的回答更靠譜。南先生在《論語別裁》這本迄今為止銷售幾百萬冊的書中,這樣解釋的:聯絡上下文和歷代文獻,四十不惑是指:在四十歲經歷了許多事以後,可以把四十歲前歸納總結的原則,不再變動,用在下半生。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逆襲的子醜2019-11-27 13:13:49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其中“不惑”的意思就是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達到不惑的前提是“學”與“立”。透過“學”對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有所瞭解,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變化能正確認識,但是僅僅學還不夠,必須透過學與習的結合,理論聯絡實際,讓所學得以踐行,從而能有所“立”。在這個過程中有會遇到成功,也會體會到失敗。這都是人生必經的歷程,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不惑的境界。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孔子這句話整體的解釋是這樣的,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求學;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孔子這句話中存在理解不同的主要是“耳順”,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已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鄭玄對耳順的註釋是這樣的,“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是說聽人所言,能懂得隱涵於言辭之內微妙的意旨,言辭之外尚未說出的深意。另外一種理解認為“順”,就是通達不違礙,入耳即入心。不固持自己的異義,能採納他人的意見,那麼無論什麼話聽來就不違於心、不逆於耳,能夠從他人的意見中分辨出正確的看法予以表揚,又能從他人的意見中分辨出不正確的看法,甚至十分錯誤的說法不予計較,這樣就能順利通達,入耳入心。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古時,十五歲是入大學的年齡,關於學什麼,朱熹的註釋比較清晰,“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在本章裡,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明儒顧憲成以為,孔子自十五志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意思相同。

四十究竟不惑什麼?

本章描述了孔子修養道德的過程,關鍵要體會到兩點,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南懷瑾先生對本章的講解是這樣的,孔了透過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不管是為政還是做事,都要靠人生經驗的積累,而人生經驗的累積就成了“人情世故”。“人情”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徹瞭解事物,懂得過去、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