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百姓財金2021-05-10 13:06:45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在努爾哈赤時代建立的,努爾哈赤為了加強對女真族的統治和管理,以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等八個顏色的旗子來整編後金的人員和軍隊。八旗軍的旗幟代表了旗主身份,八旗兵力按照旗主身份進行分配。

一、八旗有什麼作用?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說白了,滿清八旗,就是部隊番號和戰鬥指揮體系。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把女真族的人員進行了整編,女真族所有男丁戰時為兵,平時為民,可以說是早期的全民皆兵。努爾哈赤的女真八旗軍是這樣建立的:每300人編為一個牛錄,每5個牛錄編為一個甲喇,每5個甲喇編為一個固山,其首領分別命名為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一個固山就是一個旗。所以,開始的時候,努爾哈赤的八旗標準編制應該是每旗7500人,總共6萬人。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每遇戰事,八旗軍士兵自備戰馬、食品、武器裝備,跟隨旗主和出征。戰鬥過程中,人隨旗走,軍旗引到哪裡,軍隊就打到哪裡,旗主和各級額真掌控著自己的軍旗,用旗子引導和指揮作戰,指揮效率很高,在實戰中威力很大,所以,八旗軍在攻擊時,幾乎是一鼓作氣,勢如破竹地前進。八旗旗主個個都是戰神,戰鬥中身先士卒,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二、八旗兵力分配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隨著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後金人口逐步增多,八旗兵員也相應增加,但每個旗人數不是相同的,有的多,有的少,在努爾哈赤後期,八旗軍旗主和兵力分配如下:

正黃旗 ——努爾哈赤:45牛錄 ;

鑲黃旗——努爾哈赤:20牛錄 ;

正白旗——皇太極:25牛錄;

鑲白旗——杜度(諸英之子):15牛錄;

正紅旗——代善:25牛錄;

鑲紅旗——嶽託(代善長子):26牛錄;

正藍旗——莽古爾泰:21牛錄;

鑲藍旗——阿敏:33牛錄。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在努爾哈赤的八旗軍中,他自己掌握的軍隊最多,一共有65旗,其中有20牛錄為戰鬥力極強的親軍。八旗旗主中代善、皇太極、莽古爾泰是他的兒子,杜度和嶽託是他的孫子,阿敏是他的侄子(他弟弟舒爾哈齊的次子)。

滿清人崇尚黃色,所以,努爾哈赤和後來的皇帝都是正黃旗和鑲黃旗旗主,同時,後來的皇帝在自己掌握政權以後,都是千方百計擴充自己的實力,削弱其他旗主的實力。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到了順治時,皇帝為了加強對八旗軍的掌控,順治親自統領了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三旗,並稱其為上三旗,其他五旗稱為下五旗,由滿清當時的一些王爺和貝勒掌控,地位比上三旗低。上三旗為皇帝的親兵部隊,駐紮在皇宮,承擔保衛皇宮的警衛工作,下五旗駐地在京城附近或者及其他地方。

到了雍正時期,雍正為進一步他對八旗軍的控制,他除了掌控上三旗以外,他掌握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領任命權,那些旗主王爺和貝勒只能掌控其府屬佐領的任命權,這樣,八旗軍實際為皇帝所掌控。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三、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根據史料記載,到了清朝入關前已經整編滿洲八旗達到400個牛錄,共12萬兵力,其中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皇太極時,他在加強滿洲八旗基礎上,又將投降的明軍、漢人以及蒙古人分別編入他建立的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與滿洲八旗不同的是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人數沒有滿洲八旗人數多,同時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旗主和將領由皇帝任命,而洲八旗旗主和額真是世襲的。皇太極時,八旗漢軍、八旗蒙古分別有15000~20000人左右。

四、八旗軍總兵力有多少?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因為清朝的八旗軍主要是滿人,滿人數量有限,到了清朝中期,滿洲八旗最鼎盛時也就是20萬人左右,其中拱衛京師的部隊10萬人,其他10萬人主要分佈在東北地區用來監視漢人和綠營兵,在清朝中期以後綠營兵達到60萬人以上。

清朝前期,八旗軍訓練比較規範,戰鬥力很強,一般作戰,清朝廷都是派八旗軍出動,每戰必克。到了同治帝以後,八旗軍隊內部慢慢腐化,訓練也荒馳下來,戰鬥力急劇下降,所以,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清廷不得不用湘軍、淮軍等力量平定太平天國起義。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澹奕2019-03-09 00:18:58

因為清朝皇子入旗前需要封爵,成為旗中的領主,而入旗只能入下五旗,上三旗是皇帝親領的。皇子入哪個旗,主要還是看實際情況。清朝皇族的旗籍都在下五旗,由皇帝親自統領的上三旗中一般沒有皇族存在,閒散皇族遠支大多也都是入關前的皇族後裔

首先了解一下八旗制度,其實所謂的清朝八旗制度就是一種人口編制制度。

簡單來說,將一定數量的人口編製成一個單位,稱作“牛錄”;而若干牛錄又組成“甲喇”,若干甲喇形成一個“固山”,這個固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旗”

。其實滿洲的八旗制度也有點類似古代中原的“保甲制度”。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滿洲施行八旗制度以後,所有的“牛錄”都是有主人的,而這些主子都是滿洲宗親王公。

這種能夠在八旗之中擁有牛錄擔任領主的宗親,也被稱作“入八分宗室”,也就是清朝封爵中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與輔國公

一般來說,封爵的高低與其所擁有的旗民牛錄數量是成正比的。打個比方來說,親王擁有20個牛錄,貝勒有8個,鎮國公有3個,在此旗之中,擁有最多牛錄者就是此旗的旗主。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清朝的八旗,也分成上三旗與下五旗,由正白旗、正黃旗與鑲黃旗構成的上三旗是皇帝親自統領的,上三旗中也就沒有入八分宗室存在,所有的牛錄都是皇帝的。皇子們一旦封爵,就會入旗,而入旗的話也就只能入下五旗,主要也是看實際情況

——哪個旗有佐領、參領空缺,就讓皇子入旗,所以也就造成了清朝皇子們旗籍各不相同。

入旗以後,這些皇族子弟的後代們也就屬於這個旗

。打個比方,某位皇子封郡王爵,入鑲藍旗以後,他的後代們就一直屬於鑲藍旗,即便變成了閒散宗室以後仍舊如此。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其實清宮劇很容易形成誤導,認為“上三旗”都是貴族,其實不對。

在清朝上三旗裡的只有皇帝一家——皇帝、皇后、皇太后、太妃、沒分府封爵的皇子與未出嫁的公主,其他皇族與其後代都是在下五旗之中

上三旗也不是完全沒有皇族後裔,不過地位並不高,因為上三旗之中的皇族後代,他們的先祖大多都是滿洲入關之前那些皇族遠支,或者地位低下沒有封爵的皇族宗室,所以他們得以留在了上三旗。

畢竟在清朝,得以封爵的宗室都在下五旗,除了皇帝一家人之外,擁有上三旗的旗籍未必是高貴的體現

皇帝將自己的皇子們封爵以後,分封到不同的旗籍之中,主要也是看實際各旗的空缺情況,也是為了平衡各旗之勢。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清感歷史2021-03-10 00:33:02

清朝皇帝的兒子在八旗裡分旗不同是有原因的,並不是這些皇子們想去哪去哪,也不是皇帝說了去哪就去哪,而且,不把他們放在一起,恰恰是皇帝的本意。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八旗制度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八旗制度,這個制度有些繁瑣,畢竟是歷經了一個人的一生搞出來的,又歷經了清朝幾百年的演變,所以看起來比較麻煩一些。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明萬曆二十九年,也就是1601年的時候成立的,目的其實和我們平民老百姓的人口人口編制制度,但是努爾哈赤身份不一般,就換了個名。

起初建立時只有四旗,分別是黃、白、紅、藍四種旗。

而後在1614年的時候,由於努爾哈赤征戰成功,不少敵人都選擇了投降過來,但是投降人家有條件啊,畢竟人家之前就是皇宮貴族,投降過來不能讓人家做自己的子民吃粗茶淡飯,就又設立了四個旗,分別是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種旗。

這樣一來就有了八旗子弟的八旗,用於管理滿族人、蒙古人和漢人。

其中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三旗由皇帝統領,稱為上三旗,剩下的五個旗被稱為是下五旗,而守護皇室成員的侍衛一般也都從這三個旗中選擇,因為都是自家兄弟,讓皇室成員比較放心。

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都為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別統領。

需要注意的是,在順治帝之前,上三旗中沒有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為在順治帝之初,多爾袞將自己統領的正白旗納入了上三旗,而把正藍旗給換了下來,多爾袞去世之後,順治帝就把正白旗納入了上三旗,此後清朝就形成了定製,正白旗的領導人就是皇帝。

綜合一下八旗的顏色。

上三旗: 正黃旗:純黃色。 鑲黃旗:黃色鑲嵌紅邊。 正白旗:純白色。

下五旗: 正紅旗:純紅色。 鑲紅旗:紅色鑲嵌白邊。 鑲白旗:白色鑲嵌紅邊。

正藍旗:純藍色。 鑲藍旗:藍色鑲嵌紅色。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皇子們那麼分配呢?

前面我們說了,八旗制度其實就是個人口制度,因為皇室成員雖然高貴,但是他們也是一直不斷的在生孩子的,孩子生多了,人多了,就得多加管理了,而八旗就是為了這個而生的,其次就是投降過來的那些人,這個事是努爾哈赤自己的事了,和後面的皇帝沒什麼關係了。

把一定數量的人集合起來,這些人名叫

“牛錄”

,多個牛錄組成了

“甲喇”

,而多個甲喇組成了

“固山

”,而這個固山就是我們說的旗了。

皇帝一旦有了兒子肯定得封個官噹噹,這個官還不能小了,而皇室家族的人都得入旗,既然是皇室家族,入旗也得有個職稱,所以在旗內有佐領和參領的職位,哪裡有空缺,就讓皇子們入哪個旗。

這些皇子一旦入了旗,那麼他以後的後代就一直都是這個旗的人了,不能更改,所以這也造成了皇帝的兒子雖然是一個爹生的,但是卻不在同一個旗內的主要原因。

有一點需要著重注意,那就是在我們常識中“

”和“

”,那就必定是上好而下不好,拿八旗來說,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許多人第一眼就覺得上三旗比下五旗要尊貴,一來是因為人家是“

”,二來是上三旗是由皇帝統領。

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上三旗之中都是皇帝一家人,和沒有分個一官半職的皇子和公主等人,上三旗有皇族後裔,但是地位其實不高,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祖先曾經是滿洲入關之前的皇族,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地位低下皇帝都懶得給他們分爵位的皇室,所以他們都得留在上三旗,而封了爵位的才能去下五旗,所以上三旗不一定好,下五旗不一定差。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那麼皇帝為什麼不把兒子們分到同一個旗裡呢?

普天之下,皇帝是老大,他若是想要修改八旗制度也是輕而易舉的事,那麼他為什麼不為了便捷管理把兒子們分配在一起呢?

其實不把他們分在一起才是皇帝最根本的意思。

在古代的帝王之家,哪個朝代的帝王不是三宮六院,孩子更是生了一堆一堆的,當帝王駕崩之後,這些下面的皇子本是同根生卻是都想要對方的命,這樣事情早已經成為了常事。

八旗本身就是皇帝分出來的八種勢力,若是把兒子們都分到一塊,那其中一個旗還不翻了天了,把他們分散開來,使他們接觸的人不同,也是對於皇子們和八旗的一種權力制衡的做法。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四川達州人2019-03-07 18:56:42

皇族沒有旗屬。只有在哪個旗領牛錄。

多爾袞死後,順治奪回權力,搶得正白旗,鑲黃正黃正白就是上三旗。

上三旗沒有旗主,都是皇帝近支子弟分管牛錄負責民政,兵馬為皇帝親將。下五旗兵馬牛錄則是皇族遠支的旗主、王、貝勒、貝子、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分領。

康熙時期,因為當皇帝時間長,所以皇權極度擴張,派不同人選擔任駐防將軍以控制下五旗的兵馬,之後又開始試探性地分封自己的兒子去下五旗分領牛錄,面對康熙的公然搶劫與背盟(皇太極曾公開盟誓,不能隨便搶奪兵馬牛錄),這些宗親已經無力反抗。

雍正時期又設定旗務大臣,與旗主等共同主持下五旗的民政。所以,到乾隆中期,乾脆廢黜已經空頭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下五旗旗主等均已被徹底架空,皇帝也就開始肆意分封兒子去奪取牛錄。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常棣tandy2021-03-19 10:34:06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入關後,雖然八旗領主王公的旗權逐步消失,但皇帝及宗室王公對原領旗的領屬關係卻始終保留。自八旗分為皇帝統上三旗、宗室王公領下五旗的統領格局後,皇帝固定領上三旗,上三旗旗人為皇帝、皇室的直屬屬人。

下五旗固定由宗室王公統領,而且由於繼續實行領主分封制,皇帝的子孫封王公後,也人封下五旗而統領旗下屬人。而下五旗原王公的子孫,也世代承領祖上的旗人。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因而,有清一代,八旗旗人對皇帝、宗室王公的私屬性始終延續殘留。皇帝對上三旗屬下的統領相對固定,延續性的領主分封,主要是在下五旗。

一、皇子皇孫的入封下五旗

入關後,由於八旗“八分”體制的瓦解,皇帝已打破人關前八分制下只能在自領之旗分封子孫的舊制,將其皇子入封下五旗。

這是入關前後八旗分封的最大不同點,它也是皇帝用“眾建以分其勢”的方式,繼續削弱宗室王公領旗勢力的一種手段。其間經過了四個強化步驟。

第一步,以皇子入封下五旗中王公勢力最弱之旗,以及與皇室宗支關係較近之旗,並由皇帝將上三旗自領之佐領分予皇子帶入所封之旗。

第二步,封入下五旗中的所有旗分,並由汝封皇子分佔下五旗王公的部分佐領。

第三步,雍正朝以後,基本上全部進佔下五旗王公之佐領。

第四步,乾嘉時期,繼續實行雍正朝及以前的定製。

第五步,道光朝,限定下五旗中清初軍功王公後裔所領祖先佐領的數額。

最早入封下五旗的皇子是順治帝的三個皇子福全、常寧、隆禧,所入封之旗為鑲白旗、正藍旗。

鑲白旗的旗人,多數是豪格生前的正藍旗人,被多爾袞霸佔後調入鑲白旗。多爾袞死後,順治將兄豪格之子,即其皇侄富綬封入此旗,應算是“物歸原主”。正藍旗除原阿巴泰一支外,另一支便是在順治八年後曾遭帝室及鄭親王等嚴重打擊的多鐸後裔。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這兩旗,一旗屬皇室近支之旗,一旗的原旗主多鐸已被追降郡王,後裔也是遭壓制的罪屬,旗主後裔勢力最弱。所以這兩旗是當時皇帝有較大處置權的旗分,皇子入封下五旗,最初也是這鑲白、正藍兩旗。

二、康熙朝皇子始封下五旗

皇子分封下五旗的具體制度,從康熙六年開始制定。

康熙六年,康熙皇帝將順治帝次子福全封裕親王,入封鑲白旗凡分封皇子,各按爵秩,奏簡領侍衛內大臣、內務府總管,會同該旗辦理。應給旗下滿洲、蒙古、漢軍佐領,並內務府三旗佐領、內管領,應給府第,候旨指給……

又奏準:給親王旗下滿洲佐領十、蒙古佐領六、漢軍佐領四;內務府滿洲佐領一、旗鼓佐領一、內管領一。

從以上分予旗分佐領包括滿洲、蒙古、漢軍三種佐領的情況來看,皇子入封何旗,便在所入封的該色旗下領有滿洲旗、蒙古旗、漢軍旗三個旗中的佐領,這種分封及其統領狀況,正是入關前受封宗室領主不僅領有滿洲旗,而且領有蒙古旗與漢軍旗這一領旗制度的繼續,這一領旗制度,在以後的八旗分封制中始終延續存在。

這段史料中所記分給親王的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佐領數,也正是分給當時入封鑲白旗的裕親王福全所領之佐領。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康熙十四年十一月,順治帝的另兩個皇子恭親王常寧、純親王隆禧分封人旗,諭旨指令所封之旗:

恭親王常寧,著在正藍旗;隆禧,著在鑲白旗。

兩位親王都是滿洲佐領六個、蒙古佐領三個、漢軍佐領三個。從二人所得佐領的來源看,全部是由皇帝自領的上三旗中分撥而帶人下五旗所人封之旗

,其中:

常寧的六個滿洲佐領,由鑲黃、正黃、正白三個滿洲旗各撥給兩個。三個蒙古佐領,一個由鑲黃旗蒙古撥出,另兩個由正白旗蒙古撥出。三個漢軍佐領,全部是從正白旗漢軍中撥出。所分予的佐領,是帶入正藍旗;隆禧所分予的旗分佐領,同樣撥自上三旗,六個滿洲佐領,三個撥自正黃滿洲旗,兩個撥自正白滿洲旗,一個撥自鑲黃滿洲旗三個蒙古佐領,全部撥自鑲黃蒙古旗,三個漢軍佐領,全部撥自正白漢軍旗。所分予的佐領,是帶入鑲白旗。

他們所分予的包衣佐領,也全部出自皇帝的內務府包衣三旗。

以上兩位親王分封佐領的數量,也成為以後皇子封為親王、郡王應予佐領之數的定製。

康熙帝所以將自領的上三旗佐領分予他們帶入下五旗,是因為當時皇室旁支的下五旗王公對各自所領之旗的佐領尚有較強的私領性,皇帝本支之人不能隨意侵佔。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康熙三十七年,清聖祖的六個皇子受封,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封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封為貝勒。因此又制定郡王、貝勒兩個爵級應分予的旗下佐領數額。

當年,兩位郡王分府入旗,經奏準:“給郡王旗下佐領及內務府佐領、內管領,視(康熙)十四年分給親王之例。”也即按照前述分予恭親王常寧、純親王隆禧的數額。

次年封四個貝勒入旗,則制定了皇子封貝勒應得佐領之數,《大清會典事例》記為:

“(康熙)三十八年奏準:給貝勒旗下滿洲佐領三、蒙古佐領一、漢軍佐領二,內務府佐領、內管領如王例。”

此次分封發生兩個重要變化,一是皇子開始入封下五旗中正藍、鑲白二旗之外的其他旗,胤禔、胤祉二人便是封入鑲藍旗;其他四人仍封入鑲白、正藍二旗。

二是開始進佔下五旗王公所領有的佐領。他們的入封及進佔佐領雖無明確記載,但以下記錄揭示了這一狀況。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康熙四十七年,皇長子胤禔因暗害皇太子胤礽被削郡王,康熙帝諭令領侍衛內大臣等:“胤禔著革去王爵,即幽禁於其府內,凡上三旗所分佐領,可盡撤回,給與胤禵;將鑲藍旗所分佐領,給與弘王。其包衣佐領及渾託和人口均分,一半給胤禵,一半給弘王”。

這段諭旨表明,胤禵分封是入鑲藍旗(其後裔始終在鑲藍旗也可證明),所分旗分佐領,既有由上三旗帶入者,又有“鑲藍旗所分佐領”。

皇四子胤禛入封鑲白旗,所分佐領,就有該旗顯親王的佐領,常費一家就是顯親王原佐領下人。

而受封皇子所分得的包衣佐領,則主要來自下五旗王公的府屬包衣佐領。

康熙四十八年,因有皇子封貝子,又定貝子分封之制。這一年,康熙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禵俱封為貝子。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當時規定,貝子分府入旗,所予旗分佐領及包衣佐領、管領之數,與貝勒相同。康熙四十八年,清聖祖第十子胤䄉被封郡王,入正紅旗(雍正年間,聖祖第十五子胤禑、第十七子胤禮,分別封為貝勒、郡王,這二人也入正紅旗)。

三、雍正朝以後的皇子入封下五旗定製

雍正元年,世宗又以鑲紅旗莊親王博果鐸無後,以清聖祖第十六子胤祿過嗣,入封鑲紅旗,襲莊親王。至此,下五旗五個旗中已全部有皇子入封。雍正八年,因有皇子封公,又定公爵分封之制,這也是應該封有旗下佐領之爵的最後一等——入八分公的受封之制。

這一年康熙帝第二十三子胤祁封為鎮國公入封鑲白旗,遂規定公爵應分予的旗分佐領,為滿洲旗佐領與蒙古旗佐領各一,內務府佐領、管領下人丁二百名。

雍正以後再封皇子,就現在所見,沒有從上三旗帶佐領入下五旗的記錄,較合理的推測,應該是全部進佔下五旗的佐領,康熙時期尚屬過渡階段。雍正時期撤銷貝勒、貝子、公的漢軍旗佐領,又有將一些王公懲罰,撤其部分佐領“歸公”、“存於公處”,分予分封之皇子等之記載,也可說明這點。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雍正八年,清世宗又將貝勒與貝子所分予的漢軍佐領裁撤,適當增減其滿洲佐領、蒙古佐領,作為以後定例實行。

至此,皇子封爵入旗,或其後裔封爵、襲爵,其應擁有的分封佐領數都有了固定數額,併成為乾隆以後諸朝皇子分封遵行的定製,其應分予佐領之制如下(旗分佐領):

親王、郡王,給滿洲佐領六、蒙古佐領三、漢軍佐領三。

貝勒,給滿洲佐領四、蒙古佐領二。

貝子,給滿洲佐領二、蒙古佐領一。

八分公,給滿洲佐領一、蒙古佐領一。

不人八分公及以下爵級不分予佐領。

乾隆以後的皇子分封,政書及清實錄等文獻資料均缺乏記載,某些檔案有零星反映,如內務府掌儀司檔、宗人府檔、盛京內務府黑圖檔。

乾隆皇八子永璇封儀郡王,入封鑲白旗。

乾隆皇長子永璜,追封定親王。其嫡次子綿恩襲定郡王,入封正藍旗。

乾隆皇十一子永瑆封成親王,入封正紅旗。

嘉慶皇五子綿愉,於道光八年封惠郡王,入封鑲藍旗。

道光帝皇六子奕訢,於道光三十年封恭親王,入封鑲藍旗。

道光帝皇長子奕緯,其嗣子載治於咸豐四年襲貝勒,入封鑲紅旗。

皇子封爵,或他們的後裔襲爵,若有升爵者,則按以上規定之數額以所晉之爵增撥佐領。若降爵,按制裁減佐領。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華語歷史2019-03-08 11:24:48

非常感謝邀請

八旗最初就是滿洲人的一種便於狩獵的組織。後來演變成一種抵禦外敵的軍事組織。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努爾哈赤皇太極清朝政府,整頓編制隊伍。初期的時候只設立四旗,分別為紅、白、藍、黃四種顏色。組成四旗。後來增設了鑲紅、鑲白、鑲藍、鑲黃四旗。八旗設立就像我國生產建設兵團的初衷,戰時皆兵,和平時都是農民。當然八旗也分等級。正黃旗和鑲黃旗由皇帝親自統帥。屬於直屬。其餘的六旗由貝勒爺、貝子等統帥。

順治時期,把正白旗也歸皇帝統領。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

八旗就是為中央集權,削弱諸王、貝勒對各旗的控制。皇帝的兒子還在皇帝人選勾心鬥角。所以皇帝把精銳的八旗放在北京,其餘派到邊疆駐防。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愛歷史的小蝸牛2019-03-07 14:16:10

清朝八旗制度,首先是上三旗是直接歸皇上來統領。

而下五旗是由各王爺來統領的,後來皇帝為了不出現八王議政這樣的事情,就把自己的兒子長大後統一分配到下五旗,一般是比較平均的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皇帝的貝子貝勒所在的旗不一樣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國風新色2019-03-07 17:00:19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1601年正式創立的,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

1614年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 ,其中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由皇帝親自統領,,稱為上三旗,餘下五旗稱為下五旗。

上三旗由皇帝直接控制,都是皇帝的親兵,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

下五旗駐守京師及各地

為了加強統治,削弱貝勒親王對各旗的控制,清朝規定嚴格區分下五旗中的隸屬關係,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實際上由皇帝直接控制,諸王及貝勒只能控制其府屬佐領;

正黃旗

都歸皇帝所親統.兵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是八旗中人數最多的,男女老少共15萬人,納蘭性德就是正黃旗;

正白旗

旗內無王,由皇帝親自統領,清末人口為13萬人,婉容皇后就為此旗;

鑲黃旗

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很多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

如慈禧太后,朝廷中的高階官員不少也來自此旗;

正紅旗

人口最少的旗,男女人口約11。5萬,著名作家老舍和乾隆年間的和珅就是此旗

鑲紅旗

因旗色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光緒寵妃珍妃屬於此旗

鑲藍旗:

作為下五旗,由諸王貝勒統領,人口約13。5萬,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就是藍旗人;

正藍旗:

順治初年,被多爾袞降為下五旗,男女老少人口約13萬人;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使用者694335786342021-03-01 10:56:53

漫談國史為您作答!

八旗制度和建州—後金—清的政治生態密不可分,政治對於八旗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皇帝的兒子在八旗內。皇帝為了收縮其他頭領的權力,會把自己的兒子安插進除兩黃旗的六旗內,就有了所謂的“皇子在其他旗內”。

1.正黃旗和鑲黃旗

合稱“兩黃旗”,這是

皇帝親自管轄

的兩個旗。一般情況下,除了皇帝別人不能夠管轄多於一個的旗。所有的皇子理論上來講都屬於正黃旗,因為正黃旗下轄的第一大姓就是愛新覺羅,但實際上清朝的政治從後金時期就開始出現諸皇子爭嫡的情況,每個皇子都會想盡辦法掌控除皇帝掌管的其他旗,其他旗也願意接受皇子的領導,好有“從龍之功”。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2.正白旗

正白旗一開始並不是皇帝直屬的“上三旗”。當年皇太極早死,多爾袞做了攝政王,多爾袞掌握的旗就是正白旗,因為順治年幼,多爾袞又能掌握兩黃旗,加上親兄弟的鑲白旗,多爾袞說一不二。多爾袞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在他死後,他包括正白旗在內的

政治遺產

被順治繼承,正白旗也成了皇帝直屬的旗。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3.鑲白旗

鑲白旗的著名旗主是多鐸,他是多爾袞的同母弟弟,加上哥哥阿濟格,向來和多爾袞共同進退。努爾哈赤十分喜愛他們的母親,於是在分配八旗時給他們三人,一人分配了一個。這樣的分配和

大汗的喜好

密切相關。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4.正紅旗

正紅旗的著名旗主是代善,是當時的四大貝勒之首,他年齡幾乎最大(上頭還有個哥哥),也最早跟著老汗努爾哈赤打天下的皇子,他驍勇善戰,幾乎是全靠自己的

軍功

獲得了正紅旗的掌控權。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5.鑲紅旗

著名旗主為嶽託。嶽託是代善的兒子,努爾哈赤的孫子,他名義上是“滿二代”,其實因為年齡大早早就參與了滿洲統一以及滿明戰爭,他和父親一樣驍勇善戰,因為自己

獨特的身份以及戰功

獲得鑲紅旗旗主的位置。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6.正藍旗

著名旗主為莽古爾泰。他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為人剛猛,但相比其他兄弟腦子明顯不夠好用,所以努爾哈赤一方面嘉獎他的戰功,另一方面也不是特別喜歡他,只給了正藍旗,在這時分配的原則是

戰功和大汗的偏好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7.鑲藍旗

著名旗主為阿敏,阿敏是努爾哈赤兄弟舒爾哈齊的兒子。他父親和努爾哈赤兩兄弟最早一起打天下,統一滿洲諸部,在舒爾哈齊死後他的軍隊及民眾被阿敏

繼承

,這就是鑲藍旗。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更多優質回答,請關注我吧!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黑炎之飛影2021-03-11 08:45:45

偶爾刷到,看到有說上三旗和下五旗差別不大的,忍不住了就來回答一下。

首先說八旗的發展史,各個答案都有所敘述,我在這裡稍微重複一下:大致是初始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個旗,後來鑲邊變成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個旗,總共八個旗。

八旗的順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旗色的排序由於長幼尊卑、權力更迭等原因在清朝初期(努爾哈赤到順治統治期間)是有過幾次變動的。

八旗排序最早的記錄是在努爾哈赤天命七年,順序是正黃、鑲黃、正紅、鑲紅、鑲藍、正藍、正白、鑲白。因為努爾哈赤親掌兩黃旗、大貝勒代善領有兩紅旗、二貝勒阿敏領有鑲藍旗、三貝勒莽古爾泰領有正藍旗、四貝勒皇太極領有正白旗、努爾哈赤長孫杜度領有鑲白旗,所以此排名與當時眾旗主的長幼尊卑有關。

皇太極天聰年間也就是皇太極剛剛登上汗位的時候,正白旗和鑲白旗進行了一次調換。這是因為鑲白旗的旗主在這個時候先後為阿濟格與多爾袞,二人都是正白旗主多鐸的兄長,所以把兩白旗的位置進行調換,體現出長幼有序。

此後,皇太極先後打擊了阿敏、莽古爾泰兩大貝勒,兩藍旗的地位下降,八旗的排序也形成了一個兩黃、兩紅、兩白、兩藍的局面。

崇德八年,皇太極去世後,攝政王多爾袞此時為鑲白旗主,與自己的兄弟、正白旗主多鐸互換旗色,並將同旗的阿濟格調入了多鐸所領的新鑲白旗,自己獨掌正白旗,旗隨人升,正白旗的位次力壓代善一系的兩紅旗代善升到了第三位。八旗的順序至此變更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至此,直到清朝結束再沒有改變。

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順治帝親政,開始清算多爾袞,政策之一就是奪了原屬多爾袞的正白旗,由皇帝親領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稱“上三旗”,皇帝的戶口登記在鑲黃旗內,稱“鑲黃旗第一參領第一佐領上御名(別的人都要登記為XX旗第X參領第X佐領下XX)”,此外,皇帝和后妃、先朝妃嬪,以及未分府的皇子和未出嫁的皇女也在此旗,故此鑲黃旗為頭旗。而由諸王貝勒擔任旗主的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五旗則被稱作下五旗,其中正紅旗主為禮親王、鑲白旗主為肅親王、鑲紅旗主為克勤郡王、正藍旗主為豫親王、鑲藍旗主為鄭親王。因八旗順序有別,所以旗人由於戰功或與皇室恩賜等原因從下五旗改隸上三旗者,稱之為“抬旗”;而在同一旗色或旗分之間的戶口轉換則稱之為“改旗”。

接下來說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主要就是為了摻沙子,削弱旗主權力。八旗制度在努爾哈赤、皇太極、乃至順治初年,旗主王爺是可以對抗皇權的存在。為了削弱旗主的權力,清朝皇帝們沒少費心思,其中在皇子開府之後封到各旗就是其中一個,有清一代,宗室基本都在下五旗,只有少數特例在上三旗。

皇太極的兒子所在旗分如下(皇帝在鑲黃旗,早夭的就不寫了):

長子豪格,正藍旗;四子葉布舒在正黃旗(這就是個特殊的);五子碩塞,鑲紅旗;六子高塞,正黃旗(這個其實也挺慘,自己就混了個鎮國公,子孫一路降等襲爵,最後得了個輔國將軍,還被奪爵);七子常舒,鑲黃旗;十子韜塞,鑲黃旗;十一子博木博果爾,鑲黃旗。

順治的兒子所在旗分如下:

次子福全,鑲白旗;四子早夭;五子常寧,正藍旗;八子隆禧,鑲白旗。

康熙的兒子所在旗分如下:

皇長子胤禔,鑲藍旗;兒子胤礽,鑲藍旗(太子時候在鑲黃旗,後來就給弄到鑲藍旗了);三子胤祉,鑲藍旗;五子胤祺,鑲白旗;七子胤祐,鑲白旗;八子胤禩,正藍旗;九子胤禟,正藍旗;十子胤䄉,正紅旗;十二子胤祹,鑲白旗;十三子胤祥,正藍旗;十四子胤禎,鑲藍旗;十五子胤禑,正紅旗;十六子胤祿,鑲紅旗;十七子胤禮,正紅旗;二十子胤禕,正藍旗;二十一子胤禧,鑲藍旗;二十二子胤祜,正藍旗;二十三子胤祁,鑲白旗;二十四子胤秘,正藍旗。

雍正的兒子所在旗分如下:

三子弘時,正藍旗;五子弘晝,正藍旗;六子弘曕,正紅旗。

乾隆的兒子旗分如下:

長子永璜,正藍旗;三子永璋,鑲紅旗;四子永珹,鑲白旗;五子永琪,鑲紅旗;六子永瑢,鑲藍旗;八子永璇,鑲白旗;十一子永瑆,正紅旗;十二子永璂,正紅旗;十七子永璘,鑲藍旗。

嘉慶的兒子旗分如下:

三子綿愷,鑲白旗;四子綿忻,鑲紅旗;五子綿愉,鑲藍旗。

道光的兒子旗分如下:

長子奕緯,鑲紅旗;五子奕誴,鑲白旗;六子奕訢,鑲藍旗;七子奕譞,鑲白旗;八子奕詥,正紅旗;九子奕譓,正藍旗。

咸豐只有一個兒子,同治、光緒、宣統都沒兒子,也就沒有旗分了。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小螺絲a2019-03-07 21:20:24

本來就是這樣,八旗是流動的,今天在一個旗,明天可能就在另一個旗。一家人 親父子 親兄弟可能都被編進不同的旗,自稱自己是xx旗的滿族,實際上是不懂八旗制度的表現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山中微塵2021-05-14 10:07:37

怡親王胤祥:什麼旗不要緊,要緊的是自己手中有實權!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八旗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配圖-1

八旗其實就是滿清一個S會形態組織,最早是女真人的狩獵組織,在一六零一年,努爾哈赤整頓部族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三個層級的首領,牛錄、甲喇、固山依次遞高的級別!

再往上就是“旗”,最初只設立了四旗即:黃、白、紅、藍四旗,到了一六一五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

到了皇太極手上,這個八旗制度又有所完善!八旗下面又分為八旗滿洲(一名都統五名參領)、八旗蒙古(一名都統兩名參領)、八旗漢軍三個分支(一名都統五名參領)。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配圖-2八旗服飾

入關前正黃、鑲黃兩旗歸皇帝直接管轄,順治時期把多爾袞的正白旗收歸自己直接管轄,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上三旗,剩下五旗稱為下五旗!

那麼皇子入旗時候是隨意的呢?這肯定不是,首先皇子不管是親王還是郡王,都不能入上三旗,只能入下五旗旗籍,有的能兼任旗主或者領主!

至於說為什麼皇子們都分在不同的旗,這可能跟當時的制度有關,我們都知道滿清時期的皇室,皇子眾多,有嫡出庶出,有長幼之分,並且這些遲早都要在朝局中擔任角色,有的甚至能成為皇位繼承人,那麼皇帝肯定是不能讓他們挑戰自己的皇威!所以上三旗按祖制由皇帝統管!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配圖-3各旗旗主

而皇子們怎麼選擇下旗籍呢?首先上三旗肯定是貴族佔比比較大,比如皇帝、皇后、妃子,以及沒有分家賜爵的皇子和公主等,都是上三旗!

封了爵的皇子們,一般都入下五旗籍!皇帝會根據實際情況來平衡各方勢力的大小,清朝是一個皇子奪位非常嚴重的朝代,他們為了繼位,爭得你死我活,所以為了不出現一家獨大,那些皇子一般會被分派到各個旗中擔任旗主、領主或者其它空缺職位!這樣一來皇子們就不是一個人一股勢力,而且相互牽扯!

但是旗籍並不能說明什麼,最要緊的還是在朝中有實權職務,封親王,郡王之後,要在朝中謀得一份有前途的職位還是需要靠實力的,看看九子奪嫡時的架勢就知道,沒有那個拿出自己的旗籍來作為奪嫡的資本!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米米愛歷史2021-03-09 13:01:05

八旗,最初是女真人的狩獵組織,到清朝時,成為滿人的生活軍事組織,也是清朝的一個根本制度。

八旗的最初設定,其實只有四旗,分別是紅、藍、黃、白四旗,之後,又增設了鑲紅、鑲藍、鑲黃、鑲白四旗,至此,八旗制度基本確立。

努爾哈赤在天命年間,設定蒙古旗,而後,被皇太極改編成蒙古八旗,他又在崇德七年,編制了漢軍八旗。至此,八旗制度基本完善。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在清朝入關之前,正黃旗和鑲黃旗是由皇帝直接統領的,其他的六旗,由皇帝的侄子們統領。隨著皇權的加強,正黃旗和正白旗也會皇帝統領。

在入關以後,宗室的王公們被分到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和鑲藍旗,皇子們全部被分到了這五旗,從此以後,就再也沒人加入到正黃旗和正白旗。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順治七年時,多爾袞去世,順治帝為了加強皇權統治,便把原先由多爾袞統領的正白旗收歸自己統領,因此,由皇帝直接統領的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稱為上三旗,剩下的五旗又被稱為下五旗。上三旗主要為保衛皇宮,下五旗駐守在全國各地。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八旗,是清朝入關取勝的重要原因,但也是清朝最終走向腐朽沒落的原因。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優雅一夜剪輯2021-05-17 21:59:12

清朝八旗分上三旗下五旗,它們是怎麼劃分的,又是怎麼來的?

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在大家看清朝宮廷劇之際,若清軍出征之時,定會見到紅白黃藍四色軍旗,這也是眾所周知的八旗子弟兵,那麼八旗子弟兵是否都是平等互助呢?自然而然可以知道其不以等級而分何以為八旗。實際據史所佐證,作為一代皇帝努爾哈起初也並非權力集中一人,是部分走向聯合。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一、滿族興起——遊牧中強強聯手造就上三旗

原因有二,一本來滿族人沒有漢人執政強悍,歷朝歷代都是漢族人統治中原,而其滿族便是分散的遊牧民族,雖體強而智弱。對於草原來說,有牛羊就有生活;對於政治來說,他們也反對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但無奈無人將這馬上民族一一

聯合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二是如果聯合會引起漢人的注意,不利於自己對計劃的秘密實施,所以努爾哈赤所幸遇到機遇,剛好遇見八旗之其中兩旗叛亂,由其剿滅收編其三旗,後其努爾哈赤施發號令三旗,但另二旗明面為罪臣,不再參與任何軍事事業。其餘八旗也因努爾哈赤剿滅殘餘不敢爭功,所以努爾哈赤自然而然成其中功臣,後發現其努爾哈赤強軍戰馬之時已晚,所以此三旗有確定皇位之說,即一人得道而雞犬升天。此三旗即清朝八旗中的上三旗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所以又稱其為皇帝的親軍。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二、瞞天過海下五旗,守護貝勒與諸王

為何下五旗會瞞天過海呢?是因為清朝滿族人將下五旗人數制度改為與明朝人士兵軍制下數量相同

,明朝人十人為一小旗,滿50才為一旗,在明朝軍制演算法中滿清前期一共八旗即四千人,又是遊牧民族。故明朝認為其人少而又為一盤散沙,所以對其無防備心。而實際滿族人以一旗四百牛錄,一牛錄為三百人為滿,故一旗有12000人,那麼八旗子弟兵共有七萬二人馬,且強軍戰馬,而且還是隻計算滿族人。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而傳說中的下五旗就是那個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但其包含漢、滿、蒙三族人士,所以其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由於努爾哈赤一次又一次地瞞天過海成功。他從一旗擴充套件到三旗,每次都是一口氣全部把兵派到戰場上,為的是一次性且強勢勝敵人,生怕自己用一小部分兵力不勝敵人,把自己吞併。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

所以後來勝利後擴軍正式開始任面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且為拉近與兄弟的關係,將兵力分配與弟兄們,和兄弟一同管理政治,所以兄弟合心,其利斷金。很快又再次擴軍,四旗變成八旗,從一色旗分成兩個正鑲分支,但原來跟隨努爾哈赤的旗仍認為是高貴旗,而清朝建立後下五旗成為貝勒爺諸王的守護軍——

京城之師

,由上三旗為京師之禁軍。

清朝皇帝的兒子為什麼在八旗裡面不同的旗?是怎麼分配的?永樂公主2021-03-11 15:23:32

不僅皇族

就是普通旗人

一家人也分在不同的旗裡

老子在上三旗兒子在下五旗

哥哥在上三旗弟弟在下五旗

多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