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軍閥溫韜曾盜掘唐朝十七座皇陵,為何單單沒有盜掘乾陵?他最終的結局如何?文史磚家2019-05-06 19:05:32

魏武帝曹操起兵之初,為解決軍費緊張的問題,曾經幹過盜掘皇陵的勾當,由是遭到政敵袁紹等人的譴責、斥罵,並在後世留下“盜墓界祖師爺”的名頭。其實,在王朝末季,伴隨著連年不斷的戰亂,軍閥們盜掘皇陵的現象屢見不鮮,其中有一人盜墓的規模、成就絕對能讓曹操甘拜下風,此人,便是盜遍唐朝17座皇陵的五代軍閥溫韜。那麼,溫韜為何要這樣做?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五代軍閥溫韜曾盜掘唐朝十七座皇陵,為何單單沒有盜掘乾陵?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溫韜是唐末京兆華原人也,年輕時是個嘯聚山林、專事劫掠的草寇,因為手底下匪徒人數眾多,再加上為人強悍、戰鬥力強,所以被鳳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看中並招安。溫韜投降李茂貞後被收為義子,並更名為李彥韜,起初在華原擔任鎮將,後因屢立戰功,被提拔為耀州刺史(耀州即華原)。

溫韜屬於典型的“牆頭草”型軍閥,經常依據政局的變動情況,頻繁地更換陣營,毫無愧疚感可言。當大軍閥朱溫攻打李茂貞時,李彥韜一度舉城投降,但不久又叛歸李茂貞。朱溫篡唐建梁後,李彥韜多次遊走於岐、後梁之間,最終被後梁末帝朱友貞任命為靜勝軍節度使,並更名為溫昭圖。

五代軍閥溫韜曾盜掘唐朝十七座皇陵,為何單單沒有盜掘乾陵?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溫韜的轄區地處關中,與岐、前蜀兩大政權接壤,為了抵禦外敵入侵及後梁朝廷的侵奪,嚴峻的現實需要他建立並保持一支強大的軍隊,而為了實現擴軍備戰的目的,急需要在轄區內開拓財源。然而經過唐末多年戰亂的破壞,關中地區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就算是把賦稅強徵到50年後,也搜刮不到多少錢。正因如此,溫韜最終動了盜掘唐朝皇陵的歪心思。

唐朝(包括武周)共有21位皇帝,除了唐昭宗、唐哀帝陵墓在河南外,其餘18座皇陵均在溫韜的轄區內(武則天跟唐高宗合葬在乾陵)。再加上此時唐朝已經滅亡,皇陵缺乏足夠的守衛力量,由此給溫韜提供了盜掘的絕佳良機。據正史記載,在溫韜在任的7年時間裡,指揮士兵對17座唐朝皇陵展開系統性、大規模的盜掘活動,行為令人髮指。

五代軍閥溫韜曾盜掘唐朝十七座皇陵,為何單單沒有盜掘乾陵?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在關中的唐朝皇陵共有18座,為何溫韜只挖了17座,而單單“饒過”乾陵?原來,溫韜也曾動過盜挖乾陵的心思,然而令人詫異的是,每當盜墓計程車兵們準備破土開挖時,乾陵周圍便會雷電交加、風雨大作,場面極為恐怖,而當隊伍倉皇撤離後,乾陵周圍便馬上雨霽雲收、天氣晴好。

以上情況多次出現,連一向不信邪的溫韜都開始感到恐懼,認為是冥冥之中有神靈在護衛乾陵,絕對挖不得。正因如此,溫韜最終只好選擇罷手,使得乾陵由此躲過一劫,成為唐朝帝陵中唯一的“倖存者”(“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見《新五代史·溫韜傳》)。

五代軍閥溫韜曾盜掘唐朝十七座皇陵,為何單單沒有盜掘乾陵?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透過盜掘唐朝皇陵,溫韜獲得大量的金銀珠玉等物,由此成為富甲一方的大軍閥。也正是拜他所賜,大量價值難以估量的藝術珍品,如書法大家鍾繇、王羲之等人的墨寶,才得以重現人世,未嘗不是文化界的一件“幸事”(“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引文同上)。然而盜掘皇陵畢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所以溫韜此舉為他帶來如潮般的譴責聲音,頓時成為聲名狼藉的大惡人。

對於盜掘來的金銀珍寶,溫韜除了將大部分用於個人享受外,還將它們用於擴充軍隊、賄賂當朝君臣,由是在後梁坐穩了藩帥的位子,數年後又移鎮強藩忠武軍。等到後唐莊宗滅梁後,溫韜又大肆賄賂劉皇后,所以非但沒有得到懲罰,反而還得到李存勖的厚待,並被賜名為李紹衝。

五代軍閥溫韜曾盜掘唐朝十七座皇陵,為何單單沒有盜掘乾陵?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然而溫韜的好運並沒能持續多久,等到後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後,因為討厭他朝秦暮楚的“牆頭草”作風,並深恐他盜掘皇陵的做法為後世仿效,所以藉故將其流放到德州。不久,明宗又下詔賜死溫韜,並誅滅其三族,時在天成三年(928年)。溫韜盜掘唐朝皇陵,雖然享盡榮華富貴,但最終卻難免身死族滅的下場,純屬咎由自取。

莊宗滅梁,韜自許來朝,因伶人景進納賂劉皇后,皇后為言之,莊宗待韜甚厚,賜姓名曰李紹衝。郭崇韜曰:“此劫陵賊爾,罪不可赦!”莊宗曰:“已宥之矣,不可失信。”遽遣還鎮。明宗入洛,與段凝俱收下獄,已而赦之,勒歸田裡。第二年,流於德州,賜死。引文同上。

史料來源:《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鑑》

五代軍閥溫韜曾盜掘唐朝十七座皇陵,為何單單沒有盜掘乾陵?他最終的結局如何?槲葉山路2019-05-04 12:42:33

關於溫韜盜唐帝陵,記載見於《舊五代史 溫韜傳》:“唐諸陵在境者悉發。”《資治通鑑》記:“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唐帝諸陵發之殆遍。”《新五代史 溫韜傳》記:

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溫韜在李茂貞麾下時任義勝軍節度使,投降後梁改為靜勝軍節度使,管轄的地盤都是鼎州和耀州。而鼎州只有一個美原縣,耀州也只有一個華原縣,就是說溫韜做節度使時其實只管轄有兩個縣。美原縣即現在的陝西富平縣;華原縣即耀縣,現在為銅川市耀州區。

按照《舊五代史 溫韜傳》說法,溫韜將其轄區內的唐帝陵全部盜掘。溫韜轄區內只有美原縣分佈有五座唐帝陵,分別是中宗定陵、代宗元陵、順宗豐陵、文宗章陵和懿宗簡陵。這五座帝陵可以肯定已被溫韜盜掘。按照《新五代史 溫韜傳》記載,太宗昭陵也被其盜掘,應當是溫韜流竄到臨境盜掘的。乾陵在乾縣,不屬溫韜轄區,據說因溫韜盜掘時遇到風雨而倖存。

那麼,是不是十八座唐帝陵除乾陵外都被溫韜所盜嗎?不一定。據《宋史 太祖本紀》記:

(開寶三年九月)甲辰,詔:西京、鳳翔、雄、耀等州,周文、成、康三王,秦始皇,漢高、文、景、武、元、成、哀七帝,後魏孝文,西魏文帝,後周太祖,唐高祖、太宗、中宗、肅宗、代宗、德、順、文、武、宣、懿、僖、昭諸帝凡二十七陵嘗被盜發者,有司備法服、常服各一襲,具棺槨阝重葬,所在長吏致祭。

從這份史料可以看出,關中唐十八陵在宋初確定被盜的有十二座,還有六座可能未被盜。其中包括高宗乾陵、憲宗景陵。

筆者2018年夏曾登上三原金幟山憲宗景陵,從外觀看,岩石山體完整,未有被挖掘破壞跡象。也許憲宗皇帝經過千年風雨,依舊完好地長眠在這座山底下。

五代軍閥溫韜曾盜掘唐朝十七座皇陵,為何單單沒有盜掘乾陵?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五代軍閥溫韜曾盜掘唐朝十七座皇陵,為何單單沒有盜掘乾陵?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溫韜這個盜墓賊在當時只是一個小軍閥,為了生存,先依附李茂貞,後投後梁朱溫,又叛歸李茂貞,到梁末帝時,又叛歸後梁。後來又投降後唐,調任許州節度使。後唐明宗時期,被流放到德州,不久賜死。

五代軍閥溫韜曾盜掘唐朝十七座皇陵,為何單單沒有盜掘乾陵?他最終的結局如何?浮沉於史2018-11-15 21:13:04

與其說是沒有被盜,不如說是沒有盜墓成功。這裡不得不感嘆武則天的高明,歷史上見於記載的乾陵盜掘,就有17次之多,但沒有一個人成功。乾陵的入口,還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幾個農民炸石頭,不小心發現的。

歷史上盜掘乾陵,規模較大的有三次。

唐末農民起義,起義首領黃巢動用了四十萬大軍,挖走了大半座山,因軍中並無風水方面的能人,故未能得手,只能悻悻而退。

相比之下,五代時期耀州刺史溫韜倒是有些倒黴,不知是唐皇顯靈,還是真的遇上天氣變化,狂風暴雨之下,竟然被驚嚇而退。

民國孫連仲盜掘乾陵,動用了一個團的兵力,雖然沒有黃巢那般聲勢浩大,但盜一個陵,人手也是足夠了。可惜也只是炸開了墓道旁的三層岩石,無功而返。

所以歸結起來,應該還是當初墓道的設計頗具匠心,讓盜墓賊無從入手,也有效的保護了一批珍貴的唐代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