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建立漢朝初期還在實行商鞅變法的一些東西嗎?圖圖老師講數學2019-12-12 10:31:11

首先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漢初還在實行商鞅變法的一些東西嗎?答案是:有,也沒有。漢初的國政,可以說算是中國最早的“一國兩制”思想的萌芽。

一、回顧一下牛X閃閃的商鞅變法

秦孝公時,因秦積貧積弱,函關易手、河西盡失,“六國卑秦”,孝公知恥而後勇,遂頒佈《求賢令》並告於天下:“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衛國公孫鞅此時正在魏國鬱郁不得志,聞訊離魏赴秦,隨即以法家強秦的思想說服孝公,任左庶長,後遷升大良造,一對最佳拍檔的君臣開始了漫漫的變法強秦之路。

商鞅之法,其核心思想可用幾個關鍵詞歸納:重刑、重農、抑商、強軍、禁旅。重刑,旨在以嚴刑峻法快速平定國內的治安狀況,減少內耗。重農、抑商和禁旅是有著相同的出發點的,那就是減少人員的流動和無關因素的擾動,把秦國的百姓牢牢的拴在土地上,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那樣,拼命為國家生產糧食,積累財富,為軍事行動奠定物質基礎。強軍,則是以軍功定爵位,士兵在戰場上斬獲的人頭數,可以直觀的兌換為對等的榮華富貴。

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整個秦國被轉化為一臺高效率的戰爭機器,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無戰時默默無聞埋頭耕作,有戰時人人“聞戰則喜”,一人參軍,全家光榮,因為發家致富的時候終於到了。於是秦兵人人皆成虎狼,甚至在其餘六國士卒都在嫌棄裝甲太輕薄不能有效防護自己的同時,秦人反而嫌棄盔甲笨重,降低了自己砍殺敵人的效率,乾脆赤膊殺入敵陣,手持秦劍,腰別人頭,滿身浴血卻渾然不顧,只求多收割幾個人頭,宛如死神降臨,如此秦兵,至始皇帝時,最終竟達百萬之眾,怎能不令六國喪膽?

孝公死後,商鞅淪為政治鬥爭的祭品,車裂於市。但繼位的秦惠文王嬴駟可不是個傻子,雖然一手幹掉了商鞅,一手卻堅持繼續推行著商鞅的國政。“以法治國”的強大優勢從此展露無遺,那就是無論誰在位,背後都有一套穩定而又強大的制度保障,這使得即使中途偶爾出現一兩個昏君,也不會影響大局。事實上,此後秦國也的確出過一兩個平庸的君主,比如秦武王嬴蕩,就是認為自己很力大無窮很牛X,結果舉鼎而死的那位。再比如秦孝文王嬴柱,還在當太子時就縱慾過度,結果繼位3天就嗝屁了。秦莊襄王嬴異人(秦始皇嬴政的爸爸),在位也僅短短3年,期間也是沒啥太大建樹,吃了3年老本。

劉邦建立漢朝初期還在實行商鞅變法的一些東西嗎?

二、秦亡而漢立的根本原因

用西漢大才子賈誼在《過秦論》裡的一句話,來說明秦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商鞅變法產生於戰亂紛爭時期,然而這套體制,是以戰爭功勳、戰場掠奪為保障的,秦統一天下後,馬上就失去了這種外部保障條件,於是其嚴重的內部邏輯漏洞開始顯現。可怕的是,始皇帝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已被自己那前人從未實現過的偉大功績所麻痺,不僅沒有及時對政治制度進行調整轉向,讓百姓在好不容易熬出頭來的戰爭歲月後喘口氣休息一下,反而變本加厲的推行更多更殘酷的法家條令,企圖更進一步的使國家成為鐵板一塊,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裡。加上六國剛被武力強行統一,各種勢力盤根錯節,人心躁動,在大一統的表象下,洶湧的暗潮正在瘋狂湧動,此時只需有人振臂一呼,各國舊貴族、已被壓榨太久的老秦人、不能適應秦法盤剝的六國百姓等等各個階層勢必應者雲集,正所謂“天下苦秦久矣”。於是,悲劇的秦朝二世而亡,又經過一系列兼併爭霸,漢取天下而代之。

劉邦建立漢朝初期還在實行商鞅變法的一些東西嗎?

三、漢初統治者的反思和“一國兩制”思想的萌芽

強大如秦,看似堅如磐石卻轉瞬即逝,這給漢初的統治者留下了震撼而又寶貴的反面教材,於是,劉邦、劉盈、劉恭們,無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重蹈了短命秦朝的覆轍。他們深深的領悟到,百姓此時需要的不是折騰,不是層出不窮的法令條文,而是安定,是用雙手辛勤勞動然後安安心心的讓自己吃飽喝足,最好還有個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家庭生活。於是,秦朝的那一大套嚴刑峻法被他們扔到了歷史的垃圾堆中,其中一小部分精華被沿襲繼承。他們開始接收和容忍不同習俗並存的局面,並有針對性的實施不同政策,在西部地區仍採取秦時的郡縣制,東部地區則以六國時期的立王國而治的制度為主。在國家的整體施政方針上,則以道家的黃老之術為根本,清靜無為,把一切交給時間,還百姓以安定,讓時間慢慢治癒幾百年的戰爭給社會、給家庭、給個人造成的巨大創傷,讓整個國家順其自然的重新煥發出生命力。

應該說,漢初的這種“無為即是有為”的反思是極其成功的,它蘊含著道家獨特的天道智慧,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代,是最切合時宜的治國綱領。但法家並沒有就此退出歷史舞臺,畢竟它能令僻處一隅的弱秦六世中興為天下之主,這種魅力是令後世歷代統治者所無法抗拒的,因此它也在不斷的棄糟粕、取精華的發展過程中,得以薪火相傳。咱們今天的“依法治國”,又有誰能說它不是依然蘊含著法家思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