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萬曆十五年評價那麼高呢?林河圖2020-01-31 18:33:51

具備學術能力,又寫的不枯燥很有趣,這類書不多。當然這本書就脫穎而出啦。相比很多學者呆在書堆裡,作者是真行伍出生,在一群歷史作者裡顯得不一樣吧

為什麼萬曆十五年評價那麼高呢?山顛一壺清酒r2020-02-01 01:27:46

1587年萬曆十五年,從名字上看,黃仁宇講的是明朝萬曆十五年發生的事情,他的開場白是這樣的:

為什麼萬曆十五年評價那麼高呢?

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總之,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為什麼會變成明朝滅亡的開端呢,黃仁宇說:

中國的癥結無非是用道德代替技術。而要進行這樣的改造,皇帝、首輔、軍將、地方官員、哲學家、鄉紳等等各個層面,都需要一場大的改變,而非區域性的改造可以完成。

為什麼萬曆十五年評價那麼高呢?

當權者不作為萬曆帝消極怠工對抗文官集團,張居正死後真相大白對顛覆了萬曆世界觀,立嫡立長圈住了他與鄭貴妃的愛情,國家統治者不能立自己喜歡的孩子當太子。一切的一切深深刺痛著萬曆。

當時大明清官海瑞病死,戚繼光老死。建州首領發動統一女真戰爭。但大明絲毫沒有注意。直到1616年。

1619年大明已經註定滅亡。

這本書多方面的寫出了明朝為什麼滅亡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從萬曆帝到申時行似乎被什麼控制了一樣。道德鎖住了不能想做自己的事情。

在當時微乎其微的小事但是在現在看來是可以導致王朝滅亡的事情。

除開明朝開國草創時期的洪武、永樂兩朝外,這個帝國的實質主人,一直是文官集團。

為什麼萬曆十五年評價那麼高呢?

至於,萬曆十五年發生的所有事情,其中的關係因果,恰恰是歷史的重點。從歷史意義來講,這個事件是個意義非常深遠的標誌。

(圖片來源於網站)

為什麼萬曆十五年評價那麼高呢?卜十三2020-03-25 09:03:37

《萬曆十五年》——我們的時代沒有野蠻人,也沒有智者

富有詩意的哲學家說,生命不過是一種想象,這種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間的任何阻隔。這裡的地下玄宮,加上潮溼黴爛的絲織品和膠結的油燈所給人的感覺,卻是無法衝破的凝固和窒息。他朱翊鈞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後被稱為神宗顯皇帝,而幾百年之後他帶給人們最強烈的印象,仍然是命運的殘酷。

為什麼萬曆十五年評價那麼高呢?

有兩種人最喜歡代替別人說話:政客和作家。

歷史是一切知識的背書。

歷史是所有學科的註腳:地理、政治、經濟、文學……等等。

《萬曆十五年》是我近幾年送人的書的數量排第二。今天想做推薦時候,還猶豫了一會兒,因為前幾周我推薦的一本書,被系統刪除了,還扣了我的分。雖然個人感覺自己的文章內容並不敏感,但是既然刪除了,也感覺也沒什麼不妥。因為我一直希望網路對文章的稽核制度嚴一些,這也是當初選擇百家號的一個原因。近年各個平臺氾濫成災的洗稿,以及為了博眼球毫無底線的文章看得太多了。

到處都是似曾相識的段子,到處都是無中生有的是非。

為什麼萬曆十五年評價那麼高呢?

關於閱讀有幾個原則可以參考:如果可以選擇的前提下,儘量不讀本國語言的當代長篇小說。不是看不起作者的水平,或者是看多了自我炒作的各種手段。更主要的是因為在一個固定的語言框架下,如果看的書足夠多,幾乎都很瞭解哪些角度可以敘述,哪些不可以碰觸,也就沒什麼可讀性了。這裡說的很含蓄,懂了就行。

網文和連載幾乎不看,每年出版的書太多了,沒出版的網路文學就更多了,真正能幾年後還被人推薦的作品更是鳳毛麟角。我這有限的生命,實在沒有高尚的情懷和能力去從無限的作品裡去替後人淘汰精華。自己買的書還沒看完,更不要提kindle和電腦d盤裡和百度網盤近萬本書了。讀書如果不是為了打發時間(那樣的話隨便看看什麼都好,總比什麼都不看強),如果是喜歡閱讀,或者職業需要,一定要學會擇肥而噬。

唐詩宋詞元曲流傳至今的絕對都是精品,當然也有優秀作品在歲月流逝中遺失了,但是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遺失了的大部分還是些濫竽充數的平庸之作。

為什麼萬曆十五年評價那麼高呢?

國外的小說不受前幾條限制。

為什麼?三個原因:一、一部小說如果值得翻譯成其他國家文字,那麼這本身就是一種淘優勝劣汰的過程。畢竟從多個角度來說,翻譯過來的作品是很冒風險的,跟寫一部原著是否發表冒的風險差不多。二、學習不同的語言是對人生角度的一次拓展,如果稍微懂一點英語,再看一部英文翻譯過來的作品,是瞭解不同文化的一次冒險。三、異域的文化和風景、人物關係和社會構造,這一切都可以從一部優秀的小說裡窺見端倪。

然後就要說到,我為什麼要推薦這部《萬曆十五年》。

為什麼萬曆十五年評價那麼高呢?

紅龍里克萊特醫生說:我們的時代沒有野蠻人,也沒有智者。

《萬曆十五年》裡的七章裡的選的幾個主要人物是: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

我不是研究歷史的,但我很喜歡明朝,看過這本書之後,以前我說起明朝的很多觀點都已經被我自動拋棄了。這不是像一本我在文章開始說的那種為其他學科做背書意義上的歷史書,更像是一本為歷史背書的書。不僅僅是萬曆年間,不僅僅是明史,甚至不僅僅是歷史。

假如你以前對明史有那麼一點兒瞭解,哪怕是歷史書上學過的還有些印象,在看完這本書之後,你真切會感覺一切歷史的虛無性和從公元1587年開始這一段歷史導致的必然性。這就是黃仁宇自創的一個詞“大歷史觀”。這個詞從某種程度的顛覆了我們對歷史習慣性的定義:某某人、某某事件的在歷史上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這個定義我暫時依舊不能展開說。首輔張居正也好、名將戚繼光也罷,或者其他三個大臣,無一例外的不得善終。

《人民的名義》裡的高玉良都拿著本《萬曆十五年》研讀,但是就他後來做事的細節來看,利令智昏,三觀狹隘,看來書白看了,並沒見其真諦。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為什麼萬曆十五年評價那麼高呢?

現在動輒形容某個做事不靠譜的人“三觀不正”。事實上比“三觀不正”更可怕的是“三觀狹隘”,坐井觀天。遇事用自己有限的眼界去分析現狀、解決問題,等於自己親手給自己挖坑,給別人添堵、給事態發展點火。最後輸得一塌糊塗,還滿腹委屈,就像《萬曆十五年》裡的李贄,在唯物和唯心中間掙扎,一下衝到這一端,一下又衝到另一端。他試圖融入社會,又發現了其中的劣跡。一個聰明人,在孔孟思想的理想主義和現實的殘酷矛盾中左突右衝,找不到出路時,中庸即詛咒。正如李贄的下場。

傳統的政治已經凝固,類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藝復興的新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社會環境把個人理智上的自由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內,人的廉潔和誠信,也只能長為灌木,不能形成叢林。

為什麼萬曆十五年評價那麼高呢?

歷史永遠是悲劇的。這使它具有成為歷史的意義。

當下永遠是充滿著陽光的,未來永遠是充滿希望的。這也是歷史存在的意義。

我們的時代沒有野蠻人,也沒有智者。但我們有歷史。

為什麼萬曆十五年評價那麼高呢?西行愛嘮叨2020-02-02 00:50:12

這是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漢人政權,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對現代人影響很大,同時又是被清朝大量篡改歷史的朝代。而這本書的作者不但大量還原了歷史,還使用了大歷史這個角度重新審視了這段歷史,評價自然就比較高了!!

為什麼萬曆十五年評價那麼高呢?小小少年說歷史2020-01-31 14:59:18

以小見大,明朝以至於整個封建官僚系統運營,以及之後衰落都能從中看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