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寫錯字被人稱為通假字,而今人寫錯字就叫錯別字?張文平2019-10-21 23:33:09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比如說《論語》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最後一個“知”,讀zhì,通“智” 。再比如《馬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一個“食”,讀sì,通“飼”,餵養。

乍一看,這可不就是錯別字嗎?事實上,通假字,是中國古代的用字現象之一。

為什麼古人寫錯字被人稱為通假字,而今人寫錯字就叫錯別字?

清代《經義述聞》說:“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意思是說,語言是憑藉聲音而存在,聽音則知義,因而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聲音來記錄。

古代有相當部分的書籍因種種原因,沒能留存於世,一些讀書人憑著記憶或他人口述重新寫出來,文章中有一些字詞只記住讀音,未記住其字形,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受其文化水平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這也是通假字的一個成因。

為什麼古人寫錯字被人稱為通假字,而今人寫錯字就叫錯別字?

古人在寫作時,有時候一下子想不出本字,就用了別字代替,這毫無疑問就是寫白字,即別字,但以後很多人都這樣效仿,久而久之,別字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

為什麼古人寫錯字被人稱為通假字,而今人寫錯字就叫錯別字?

現在,我們國家有了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對在中國大陸地區使用的漢語文字進行了規範化和標準化,不允許再使用所謂的“通假字”,所以說,寫了錯別字,那就是錯別字,不是什麼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