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蘇聯沒有加入軸心國?銳度何老師2021-07-17 17:44:28

二戰時期,蘇聯和德國打得頭破血流,但他們也曾經是一對好基友。

蘇德戰爭爆發前,兩國的關係是很好的。德國和蘇聯的淵源非常深。蘇聯整個國家是靠德國人的理論建立的:馬克思。列寧這些人拿著德國人的思想,回到俄羅斯,搞革命,建立的蘇聯。而列寧正是德國人、魯登道夫特意送回去的。德國才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發源地。

蘇聯人、列寧、斯大林對德國都有著特殊的感情。

一戰德國失敗,被英美法壓制得很嚴重。蘇聯剛立國,百廢待興,外部敵人也是虎視眈眈。所以這對難兄難弟一拍即合,很快走到了一起。凡爾賽條約不許德國擴充軍備,不許有坦克、戰鬥機。當時很多德國軍官都是在蘇聯進行訓練,開坦克、開飛機。德國軍官素質高,也負責培訓蘇聯軍人。這期間蘇德親密得很,互相敞開心扉。後來德國先動了歪心思,蘇聯人參觀德國新坦克的時候,有些不信:這是你們最好的坦克?德國人馬上意識到:蘇聯人應該是有了更好的坦克。

後來,蘇德聯手瓜分了波蘭。蘇德戰爭開始的前夜,蘇聯的資源還在往德國運。運德國兵的火車往蘇聯開,擦肩而過的是蘇聯往德國運的木材。

德國打蘇聯,前面還有半句話: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為什麼二戰蘇聯沒有加入軸心國?

這個條約不是簡單的你不打我、我不打你。而是地地道道的:盟約。咱們建國後和蘇聯籤的中蘇友好條約,也是盟約。不是簡單的你好我好。只不過盟約往往不說那麼直白。但就本質上講,籤的這個約,就意味兩國結盟。

而且籤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同時,雙方還有一個密約,其中包括瓜分波蘭。以及哪塊地盤是你的,哪塊是我的,他們也分了……但是,沒分利索,這也為後來的戰爭留下了隱患。

蘇德條約簽完以後,希特勒很高興,一紙條約,他解決了東線的問題,解決了兩線作戰的問題,可以安心對付法國了。為什麼能解決東線問題?因為這是盟約。分量很重。但當時波蘭傻了,我去,你倆結盟,把我夾中間。啥意思?但當時波蘭還不知道密約的事呢。日本很憋氣,他和德國有盟約,是盟友。德國和日本的盟約也不是直接講的,而是叫:反共條約。本質上還是結盟。日本當時和蘇聯有衝突,他倆都想要遠東這塊地盤。日本覺得我和你德國是盟友,我現在和蘇聯的問題還沒解決,我倆還在搶地盤,你也不通知一下,直接和蘇聯結盟了,咱倆這算啥?

一生氣,日本打美國,也沒提前告訴德國。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簽,兩國已經是盟友關係。蘇德戰爭之前,蘇聯雖然沒加入德意日軸心國,但和德國已經是盟國。

希特勒打蘇聯,是地地道道的:背盟。背信棄義。單憑這一條,死罪是絕對免不了的。德軍突襲蘇聯,斯大林失蹤很久、沉默很久。估計他的心情很複雜。首先是被打懵了,害怕了。其次是傷心失望,你怎麼能這麼對我。最後就是懊惱,要背盟也得是老子背,怎麼讓你先下了手……蘇德條約是希特勒和斯大林倆人支援的,最後希特勒背盟,斯大林明顯是被戲耍的那個,很丟臉。

希特勒背盟之前,兩國關係是相當好的。一聽說要打蘇聯,德軍官兵也懵了,不是好同志嗎?

1939年8月蘇德簽署互不侵犯條約。把日本給閃了一下,因為蘇日都想要遠東,而且那時候日本也憋著打蘇聯。他是想和德國兩線夾擊蘇聯。但蘇德條約一簽,日本的希望泡湯了。日本自己還是不敢單挑蘇聯。

1940年9月德意日簽署了三國軸心協定。在這個盟約中,三國瓜分好了地盤,日本決定南下打英美。也就不能再去北上打蘇聯了。既然不能打,那就拉攏。於是1941年4月蘇日簽署了中立協定。蘇聯也怕日本在東邊搞他,也樂意籤。

蘇日中立協定中包括了:蘇聯承認偽滿洲國。

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而且蘇日條約簽完,蘇聯也就大幅度減少了對中國的支援。

某些選手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把德國說成強盜,把蘇聯說成被害人,代表正義,不加入軸心國是顧及自己的形象……那都是扯犢子。

事實擺在這,蘇聯雖然沒加入三國軸心同盟,但他和德國、日本都有單獨的條約。而且能簽約,簡單的講肯定是關係好。蘇聯和德國簽約,是離開英法向德國靠攏。和日本簽約是離開中國向日本靠攏。所以蘇德戰爭之前,蘇聯已經是無限的接近軸心國。

離軸心國更近,離同盟國更遠。

這也是斯大林鬱悶的原因,咱哥倆近啊,你打我?按照斯大林的佈局,你德國在前面和英法美幹,我在後面給你送資源,給你輸血,這不挺好嗎?而且蘇聯一直採用的都是這種戰略,拉攏其他國家,擋在自己前面,他躲在後面做支撐。一直到冷戰結束,蘇聯解體。

當時蘇聯對軸心國已經是一腳門裡一腳門外,那為什麼沒最後簽約正式加盟?

地盤沒劃明白。

蘇德一直在談,德國是想要東歐地區以及波羅的海地區,也就是希特勒在我的奮鬥裡講到生存空間。但蘇聯也想要這些地區。然後德國跟蘇聯講,這片地區給我,然後你往印度、南亞次大陸打,那裡歸你。

德國的建議並不離譜,往印度打,奪取印度洋出海口,是多少代蘇俄統治者的夢想。當年蘇聯打阿富汗,也是這個目的,再往南就是印度了。

當時希特勒認為蘇聯是東方人,是亞洲國家。莫斯科、彼得堡一線是亞洲地區。所以希特勒覺得他是歐洲國家,在歐洲當老大,歐洲都是他地盤。蘇聯是亞洲國家,佔領南亞,是很合理的。但斯大林不這麼認為,他覺得自己是歐洲國家,歐洲的事他也得插上一腿。

另外是日本,雖然簽了中立條約,但遠東的地盤,日本還是想要。

蘇聯和軸心國談,戰後地盤怎麼劃分,一直在談。得都談好了,才能正式加入。

後來德國在西線解決了英法,對蘇聯失去耐心。在希特勒眼裡,互不侵犯條約已經失去利用價值。另一方面,蘇聯也在和英法談。蘇聯是在看誰給的價高,但這其實也只是一種談判、講價的手段。故意給德國看,你看,英法也在拉攏我,斯大林是在利用和英法談,為自己增加籌碼。然後能在德國那拿到更多的利益。

但希特勒和他想的不一樣。首先歐洲的地盤,元首是勢在必得。其次他也怕蘇聯先和英法談攏,先在東邊動手。與其你先打我,不如我先打你了。第三之前蘇聯打過芬蘭,表現極其糟糕,再加上大清洗,以及希特勒的種族優越感,他嚴重低估了蘇聯的戰鬥力。

種種因素綜合到一起,加上那邊蘇聯還在展示談判技巧,還在玩拖延,沒最後拍板,導致希特勒失去耐心,決定動手,直接消滅蘇聯。

以蘇德戰爭之前兩國的交情,蘇聯和德日已經簽署的條約,正常來講,如果希特勒能講誠信,多一些耐心,認識到入侵蘇聯的難度,拿出誠意來談,蘇聯加入軸心國的可能佔大機率。因為希特勒對蘇聯是突然翻臉的,之前是盟友。而在那個時期,英美法都是反蘇、仇視布林什維克的國家,對蘇聯並不友好。是德國入侵蘇聯以後,美國才對蘇聯好的。

二戰國家之間的關係,並不是歷史書上講的那樣:一邊代表了正義,一邊代表了邪惡,勢不兩立。這些國家之間是敵是友,都是一線之間、一念之間。

蘇聯是盟國一方,但他說“被”盟國的。蘇聯本來沒加入盟國,是德國先打的他,蘇聯一捱揍,英美立即站出來表示:我們要支援蘇聯,蘇聯是我們的盟友……蘇聯一看,好啊好啊。不接受也不行。斯大林的本意是在兩個集團之間遊離,要個最高價。結果玩大了,差點被滅掉。

所以這裡面的先後順序、本末要捋順。

不能因為後來蘇德打起來,就推論出之前兩國就是敵人,蘇聯死活不跟德國一夥。恰恰相反,他倆是內訌。之前的盟友後翻的臉。開打之前,他倆已經是一夥的。也不是因為蘇聯是同盟國一夥,德國是軸心國一夥,然後德國打了德國。是德國把蘇聯打到了同盟國一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