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愛莎尼亞王子2021-07-08 22:12:18

袁世凱的北方,革命黨的南方,還有盤居在東北的張作霖。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電視劇裡看歷史2019-03-18 20:17:35

誠邀,如題。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在清末的最後那幾年裡,中國雖然名義上還是大清的地盤,然而實際上各地已經軍閥割據,擁兵自重不聽清廷號令,溥儀退位後,中央權力歸於北洋政府,然而北洋政府本就是比較大的軍閥,所以這個局面依然沒有得到改變。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迸發後,革命烈火越燒越猛,滿清政府已呈搖搖欲墜之勢。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著6歲的小皇帝溥儀,在養心殿舉辦清王朝的最後一次朝見,公佈了《清帝退位詔書》。至此,清朝走向了歷史的盡頭,當時是袁世凱奪取了大總統職位,中國名義上還屬於北洋政府管轄,但是實際上像蔡鍔這些地方實力派只是名義歸順袁世凱,實際上仍然是半獨立的政權。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袁世凱

逝世

之後,中國的情況就更加複雜了。

本來的北洋軍支離破碎,像段祺瑞,馮國璋,段祺瑞,張作霖,閻錫山這些人都是北洋軍閥,袁世凱身後各立山頭,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時期,直系,皖系,奉系相繼掌管政權。直到後邊的革命軍北伐,再到東北易幟,日本人進攻我國,艱苦抗戰八年後又是幾年的解放戰爭,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才實質上再一次得到了統一。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問題,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2021-05-16 10:24:59

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

隨即,國內的勢力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變得極為複雜。

早已成型的四個勢力

清帝遜位前後,各省保持相當獨立性,幾乎可以自成一派。

各實權人物,按照其政治主張,已分為四個政治派別。

1、保皇派。

該派死忠於清帝。

比如:陝甘總督長庚。

在清帝遜位前,曾主張清帝擺脫袁世凱,遷都西安,重整河山!

又比如: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在清帝遜位前,曾有宗室主張引趙爾巽入京“誅袁”,又主張清帝退入東北,維繫社稷。

此外,張勳等掌握軍權的人物,也是死忠於大清的。

2、北洋系。

該派是以袁世凱為中心的北洋軍政集團。

袁世凱復出後,雖然他已掌握大權,但其基本實力,只有北洋六鎮10萬餘人。其牢牢掌握的地盤,只有馮國璋的直隸和張鎮芳的河南。

雖其軍隊素質最強,但兵力、地盤、財政都有限。

3、同盟會。

該派致力於推翻清朝,以同盟會為核心。

這是推翻清朝的革命導師,也是南京臨時政府的領袖。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南方20餘萬民軍、獨立的17省皆奉同盟會領導下的南京臨時政府為中心。

4、立憲派、舊官僚。

立憲派主張君主立憲;舊官僚則是原本立場不明,但被形勢裹挾著參加起義的官僚。

二者本不應歸入一類。但是,由於他們都是原本擁護君主,卻又被裹挾著加入起義的,因此,他們在民國初年的政治立場、行為方式頗為類似。

比如:湖北都督黎元洪、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湖南都督譚延闓等人。

總體上,各派雖有強弱之分,但各派都有很深的根基和一定的實力。

隨著清帝遜位,彼此的勢力迅速發生了變化。

保皇派:被袁世凱吞掉一半,擱置一半

清帝退位詔書明確表示:以袁世凱負責組建新政府。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對於保皇派來說,這無異於古代的禪位詔書。

雖然當時袁世凱尚未成為大總統,但清帝退位詔書的明確指示,使袁世凱已經擁有了接管相關地區的合法性。

由此,趙爾巽、長庚等實力總督,接受了新政府的命令,並陸續交出軍隊,退出了政壇。

儘管這些地方很長時間內仍然保持了獨立性,但是,他們按照大清留下的財政制度,繼續向新政府繳納賦稅,使北洋系的實力得以大增。

大清宗室,肅親王善耆、恭親王溥偉等人,則轉入地下,企圖策動復辟。

但是,總體上,保皇派已經不能成勢。

當初保皇黨的軍隊,有的成為北洋武裝,如禁衛軍;有的雖然仍然保持獨立,但至少不再與袁世凱為敵。

當初保皇黨的地盤,雖然一直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但有的地方陸續為北洋系所掌握,如陝西,有的雖然保持半獨立,但成為了袁世凱的支持者,如東北。

立憲派、舊官僚:成為袁世凱的依附者

立憲派、舊官僚本來就跟革命黨玩不到一塊去,而且,他們與袁世凱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密切(除了康有為)。

辛亥革命時,他們順應大勢,聯合革命黨,加入了反清的浪潮。

由於立憲派、舊官僚多有比較豐富的實務經驗,在地方上有一定聲望,因此,在許多省份,他們成了都督。

但是,在反清時,同盟會影響下的新軍是最重要的反清武裝力量,所以,他們往往對軍隊的實際影響力不如革命黨。

在清帝遜位後,無論是出於鞏固自己利益的需要,還是他們原本的政治立場,他們都逐漸轉向與袁世凱聯合。

在袁世凱與革命黨的談判中,如定都北京還是南京等問題上,他們多支援袁世凱的立場。

更有甚者,一些舊官僚還聯合袁世凱,打擊本地的革命黨勢力。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比如:湖北黎元洪。

他原本是被革命黨拿槍逼著擔任都督的。

因此,儘管他擔任都督,但湖北革命黨掌握著主要權力。

黎元洪利用革命黨的內部矛盾,打擊革命黨,安插自己的親信,掌控權力,並聯合袁世凱,誘殺了起義元勳張振武等人,排斥革命黨。

黎元洪倒向北洋,對當時的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湖北新軍的勢力,僅次於北洋,也是武昌起義時革命軍最強的一支。

隨著黎元洪倒向北洋,湖北軍逐漸為北洋所掌握,湖北都督到後來甚至成了直系馮國璋“長江三督”之一。

這也註定了:後來二次革命時,革命軍的勢力比辛亥年要弱得多。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此後,很長時間內,立憲派、舊官僚們,都成了袁世凱的依附者,直到二次革命後,袁世凱徹底失去制衡,一些立憲派才開始反抗袁世凱。

革命黨:分裂、削弱

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的實力是很強的。

儘管南京臨時政府由各起義派別組成,但是,革命黨左右了局勢。

當時,起義新軍,多是由革命黨人所領導,而在南方各省,同盟會也掌握了參議院的多數席位。

可以說,當時的革命軍雖無力北伐與北洋爭鋒,但在南方各省,革命黨是佔據絕對優勢的。

但是,革命黨鬆散的組織和持續的內鬥,使其力量迅速分裂、削弱。

首先,鬆散的組織關係,使許多地方的同盟會武裝在袁世凱、孫中山之間縱橫捭闔。

比如:山西閻錫山。他一方面聯絡孫中山,試圖抵抗袁世凱,另一方面,又討好袁世凱,其目的,就是為實現其對山西的控制。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同時,革命黨的內鬥,使其力量削弱,逐漸失去了部分軍隊、地區的領導權。

比如湖北。

湖北是首義之地,其軍事實力也非常強大。

但是,領導武昌起義的共進會和文學社雖屬於同盟會,但一直為孫中山、黃興所輕視。

南京聯合政府成立後,孫中山沒有給與湖北革命黨人足夠的席位和政治地位。

孫武等人極為不滿,號召湖北革命黨不承認南京政府,並與黎元洪一起排斥擁護南京的革命黨人。

結果,湖北地區的革命黨不斷內訌,黎元洪得以控制湖北軍政大權,並逐漸倒向袁世凱。

此外,同盟會與光復會的矛盾也發展到“視如仇敵”。

上海、廣東,同盟會與光復會相互暗殺、排擠。結果,兩派分裂,勢同水火。

在清帝遜位後,立憲派、舊官僚多倒向袁世凱,革命黨內部分裂,南京臨時政府已經無力與袁世凱爭鋒。

孫中山在讓出總統之位時,曾提出3個條件:1、袁世凱要來南京就任;2、定都南京;3、袁世凱需服從約法。

當然,這3個條件,是束縛不了老江湖袁世凱的。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在政府北上後,黃興仍為南方留守,名義上仍掌握南方各軍,儲存了一定的武裝力量。

北洋系

北洋系是當時最強的一支,而且仍然在迅速膨脹。

他們原本擁有北洋六鎮10萬餘人,並掌握了直隸、河南。

軍隊指揮統一,戰力強悍,但兵力不足,地盤雖好,但不大。

清帝遜位後,袁世凱接管了大清尚留的資產。

大清當初的賦稅系統,被袁世凱完整的繼承了下來,財力大漲。

山東等地,直接納入北洋勢力範圍,而陝西等地,也在1914年前後,逐漸被北洋所掌握。

相關地區的新軍、巡防營,逐漸為北洋軍所掌握。

同時,北洋軍也得到了逐漸擴充,到1913年二次革命前,北洋的新式陸軍已經由11萬擴充到22萬,翻了一番,加上巡防舊營及歸附的張作霖等部,兵力達30餘萬!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同時,在刺殺宋教仁之前,袁世凱的聲望如日中天。

無論是立憲派,還是洋人,乃至革命黨人,都認為袁世凱是唯一可以安定國家的人物。

曇花一現的曙光

清帝遜位,百廢待興,民國一度出現了曙光。

1912、1913年時,北洋雖強,但尚受到各派制衡。

相互制衡之下,國家一度出現曙光。

1912年冬,第一次發生了全國範圍的國會選舉,議會政治已漸漸展開。

1912、1913年時,新聞高度自由。

當時的報紙,天天都有罵袁世凱的文章,不但批評他的政策,還翻他歷史舊賬,人身攻擊。

而且,當時的袁世凱,還不敢大肆倡導尊孔讀經,學術氛圍非常自由,學校數量爆增,尤其是政法學校大量增加。

而在實業上,民國畢竟是資產階級政權,實業也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發展。

可以說,當時的中國,是歷史上最接近西式民主的時刻。

然而···這注定是曇花一現。

此路不通!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史不知味2020-05-10 20:49:57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溥退位之後的局勢,那真是風起雲湧,虎豹相爭,你方唱罷我登場!

他退位是在1912年2月12日,這時候的他只有6歲,或許還不明白“退位”這兩個字對他的命運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不過,為了讓他退位,袁已經答應給他高達400萬兩白銀的年薪,鑄新幣之後則改為400萬銀元。

總之,他就這樣領著每年400萬銀元的“俸祿”退位了。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溥的退位自然也就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而北洋政府也就從此登上了歷史舞臺,此後歷經16年。

袁因為兵強馬壯,成為了北洋政府的第一任“掌舵者”,這時候局面新開,實際上很多人都對他抱有很高的期待。

不論各省督軍在心裡怎麼想,他們也都只能服從於北洋政府,唯袁馬首是瞻。

所以,袁在世之時,實際上並沒有陷入軍閥混亂的局面,皖、直、奉等等各系軍閥也都還沒有正式形成。

只可惜,袁晚年竟然想著開歷史倒車,最終受到了歷史的懲罰,從被歷史選擇淪落為被歷史拋棄。

袁病逝之後,局面才開始失控,各路軍閥才開始了各自為政。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段祺瑞本可在北洋系軍閥的支援下繼任為總統,但是一來為了消弭南北雙方的矛盾,二來為了找一個擋箭牌,所以最終讓黎黃陂當了總統。

可是,黎黃陂手中無槍無炮,所以北洋政府實際上仍是由段祺瑞來掌舵。

段、黎二人鬧得不可開交之時,馮國璋入京調停,隨後由副總統而代總統,可惜代了一年之後仍未去掉“代”字。

馮國璋為一個代總統而離開了老巢,從而導致了曹錕、吳佩孚的崛起,並一步步被他們所取代。

曹、吳亦非甘於人下之輩,遂於1920年和皖系打了一場,段祺瑞敗北,曹、吳二人也因此成為北洋政府繼段之後的掌舵者。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曹、吳掌舵之後,吳佩孚於1924年將手中勢力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然而鼎盛之後就迎來了衰敗!

1924年直奉打了起來,本為直系將領的馮玉祥卻趁機悄悄返回北京軟禁了曹錕,從而控制了北洋政府。

同時,溥也在這一年被馮趕出皇宮。

馮控制了北洋政府一段時間,原想邀孫先生北上共商國計,不料先生抵京之後便因病去世。

隨後,奉張聯合直系驅逐馮,馮因此離京而出走國外,北洋政府自此改由張作霖掌舵,一直到1928年。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總體而言,北洋政府可分為四個時期,即袁、段、曹吳及張四個時期:

1912年至1916年,為袁時期;

1916年至1920年,為段時期;

1920年至1924年,為曹、吳時期;

1924年至1928年,為張時期。

除了北洋系軍閥之外,自然還有所謂的“地方軍閥”,如晉之老西、桂之李白、滇之唐、龍等等,在此便不做贅述了。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北洋政府“掌舵者”的頻繁更迭,讓北洋系軍閥陷入了無休無止的內訌之中,這才讓以孫先生為首的南方陣營得以快速發展。

孫先生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繞樑百年而不止,至今仍然激勵著無數愛國青年砥礪前行。

1925年之時北伐軍興,北洋系內訌仍然還未停止,張作霖、吳佩孚和孫傳芳等人仍各自為政,終讓北伐軍得以逐個擊破。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1928年張作霖被迫做出退出京師而返回奉天的決定,誰料將至奉天之時,卻遭遇了劫難而身亡。

老張身死,小張易幟。

張作霖一死,一個時代宣告結束,北洋政府也就因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溥於1931年悄然北上,成了他人手中之傀儡,他也就因此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之上。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布夫舟2018-04-25 22:55:25

溥儀之前,中國爆發了太平天國,席捲南方十數年,清朝在南方的統治根基受到了嚴重打擊。同時八旗不堪重用,朝廷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不得不依靠漢族大臣,因而產生了以曾國藩為代表的地方實力派。之後,朝廷和地方實力派進行了一系列的權力鬥爭,朝廷也在想方設法建立自己的軍隊。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這些鬥爭到最後,沒有想到得利最大的便是袁世凱,因為最後是由他主持練兵。他採用了現代化裝置和訓練方式練兵,培養自己親信,使得全軍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裝。不過朝廷還是對袁世凱非常忌憚,雙方衝突不斷,因而袁世凱被削去軍權。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後來慈禧去世,滿清基本上已經無人可用,攝政王過於年輕,經驗不足,溥儀更是幼童。最後清廷大失人望,終就是爆發了辛亥革命。此時的朝廷早已經是無人可用,袁世凱的新軍只認袁世凱,朝廷無奈只得派袁世凱去鎮壓。袁世凱也不傻,趁機向朝廷要價,並且最後袁世凱和革命黨形成和議,威逼溥儀和平退位。宋教仁案以後,革命黨開始反對袁世凱,不過均告失敗。說實話,這個時候真的只有袁世凱能夠維持住中國的統一。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不幸的是袁世凱幹了一件極其蠢的事情,那就是稱帝了。最後,他草草收場,並且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這個時候,中國便徹底分裂了。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唐人聊歷史2018-04-20 13:07:32

大家好,我是唐人聊歷史,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加關注,如有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關於這個問題,溥儀退位之後,中國各方的勢力如何?其實當時的情況很錯綜複雜,不光有當時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軍,還有掌握北洋軍的袁世凱,再加上西方列強,整個中國在當時亂成了一鍋粥。

我們都說,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是他逼溥儀退位,自己當起了中國第一任總統,可能總統受的約束太大,結果當了沒多久,他直接選擇復辟當皇帝,受到了全國各地的討伐,舉國上下對其謾罵。

袁世凱在舉國的討伐聲中病逝,袁世凱去世之後,中國的情況就更加複雜了,原本的北洋軍四分五裂,像段祺瑞,馮國璋,段祺瑞,張作霖,閻錫山這些人都是北洋軍閥,袁世凱死後各立山頭,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時期,直系,皖系,奉系相繼掌管政權。

直到後面的革命軍北伐,再到東北易幟,日本人進攻中國,艱苦抗戰八年。

我是唐人聊歷史,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加關注,如有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使用者42888131624912018-05-26 11:42:10

辛亥革命之後,由於皇帝年幼而且不能夠支撐這個大國,於是就退位了,此時的傅儀才只有六歲,這時大清王朝真正的就已經滅亡了,那麼這麼大的國土面積又誰來接盤,或者還是各個地方勢力雄起呢?

的確,傅儀的退位就相當於少了一國之主,那麼各地的勢力自然是誰都不會服誰的,於是就出現了當時實力比較雄厚的袁世凱,原本憑藉他的實力是可以稱霸中原,但是這個人思想保守,居然想起來了復辟,想要當皇帝,當真的很可笑,對於剛剛結束封建統治的人們來說怎麼可以忍受這樣的事情發生,結果皇帝沒有當多久,這袁世凱就下去了。

於是後面就慢慢演變成了軍閥的統治,什麼北洋軍閥,等等,都是地方勢力的割據。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悟空說史2020-01-19 22:16:14

首先需要理清楚的就是,

溥儀是被迫退位

,這就需要有其他更大的外部勢力作為強力脅迫才能夠做到!所以在當時的中國,各方勢力開始風起雲湧。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

南方開始宣佈脫離清朝政府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

清政府開始獨木難支

,逐漸變得難以為繼。

就這樣勉勉強強撐過了1912年之後,

2月12日

隆裕太后就帶著當時

年僅六歲

的小皇帝溥儀在

養心殿舉行了最後一次的朝見

,隨後頒發了遜位詔書。

這代表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徹底的宣告結束

,在之前的1911年10月13日,袁世凱被任命為剿滅武昌起義的總督時,就被勸說推翻清朝。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當時的

袁世凱手裡握著最強的槍桿子

,如果一旦推翻,那麼清朝也只能被掃滅,但袁世凱選擇了第三條路,也就是

勸說清廷退位。

這時候的南方北方出現了兩大股勢力,

北方以袁世凱為主

,基本上就是袁世凱一家獨大,而

南方則變成了一鍋粥。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當時的

孫中山、宋教仁、黃興

等的觀點就截然不同;在

集權與分權

;在向

美國、德國、英國、日本學習上也有很大意見區別。

並且南方支援革命黨的

各方勢力也是各懷鬼胎

,南方也是一鍋粥,力量不能完全的儲存統一,最終讓

袁世凱當了大總統。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之後可能袁世凱也感覺當大總統的約束過大,最後也選擇了

復辟當皇帝

,引發了全國的討伐,最後袁世凱病逝。

在袁世凱去世之後,原本統一的北洋軍閥也四分五裂,最終

段祺瑞,馮國璋,段祺瑞,張作霖,閻錫山

也都開始自立山頭,

中國開始也正式進入軍閥混戰時期。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直到後面的革命軍北伐,東北易幟,日本侵略中國,八年抗戰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殘缺8532019-03-18 21:58:09

清失其鹿,軍閥群而逐之。於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卻不知為誰人做嫁衣裳。這就是中國的近現代史。就像一場戲一樣。到頭來,還不是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

溥儀退位後,中國當時的各方勢力是怎樣的?東來閣公爺2021-02-08 19:34:57

窩裡鬥,軍閥混戰,兵荒馬亂,哀鴻遍野,民不聊生。中國百姓最災難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