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拜年你們那還給長輩磕頭嗎?是傳承傳統還是繼往開來?Costa12292019-01-31 12:35:07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到了清朝年間,拜年禮儀有了昇華。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一般說來,平輩間拜年則拱手致語就行了。

古代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鑽。拜年鑽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後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

自明清起始,對拜年禮儀定下了不成文的規矩,有著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全家按輩份次序互拜。

時代的車輪滾滾前進,由古至今,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變化,傳統的傳承面臨著無人問津的尷尬,現代的不拘一格,去繁化簡,確實是讓人不知所從,更多的是隨波逐流,只能在舞臺上,影視記錄上看到那些傳統的禮俗禮儀。

既往開來的,如今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影片、發微信、簡訊、寄賀卡、禮儀電話和電報,都是一種新的拜年形式。

需要的是一種平衡,在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利用現代的各種方式表達拜年祝福;傳承是需要落實到每個小微的家庭裡面,尊重傳統文化的傳承禮俗深入人心。同時在不能落實的情況時,借力現代文明也是未嘗不可。那樣才能更好的體現天涯咫尺,咫尺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