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有哪幾個兒子?使用者28936573721522023-01-03 12:47:24

承瑞

愛新覺羅·承瑞(1667年11月5日-1670年7月10日),康熙皇帝第一子。愛新覺羅·承瑞是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兒子。

承祜

愛新覺羅·承祜(1670年1月4日——1672年3月3日),康熙帝第二子(嫡長子),生母為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出生,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日因染病幼殤,年僅兩歲早殤夭折。愛新覺羅·承祜是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兒子。

承慶

愛新覺羅·承慶(1670年3月21日-1671),大清聖祖仁皇帝康熙第三子,母為惠妃那拉氏。 承慶生於康熙九年,1670年閏二月初一,當時康熙皇帝虛歲十七。卒於康熙十年(1671)四月,病死,只活到2歲。愛新覺羅·承慶是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兒子。

賽音察渾

愛新覺羅·賽音察渾(1672年1月24日-1674年3月6日),清朝康熙帝的兒子。愛新覺羅·賽音察渾是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兒子。

胤禔

愛新覺羅·胤禔(1672年3月12日—1734年11月25日),清朝宗室,乳名保清,康熙皇帝皇長子,雍正帝異母長兄,生母為惠妃烏拉那拉氏。生於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午時,實際排行第五,但由於康熙帝前四子皆幼年夭折未序齒,故為皇長子。雍正帝繼位之後,因避諱而改名為允禔。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曾兩次從徵厄魯特蒙古噶爾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為直郡王。康熙四十七(1708年)年十一月,因魘咒太子胤礽,謀奪儲位,被削爵囚禁。卒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初一日,享年63歲。愛新覺羅·胤禔是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兒子。

長華

愛新覺羅·長華(1674年-1674年),清朝康熙帝的兒子(實際的六子,但因早殤未序齒)。愛新覺羅·長華是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兒子。

胤礽

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聖祖玄燁第二子,母為仁孝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殤諸皇子外序齒為皇次子。因其胞兄、嫡長子承祜幼殤,在胤礽剛滿週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不僅精通諸子百家經典、歷代詩詞,而且熟練滿洲弓馬騎射;長成後代皇帝祭祀,並數次監國,治績不俗,在朝野內外頗具令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康熙的負擔。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聖祖康熙帝北征噶爾丹,特命胤礽監國,後清聖祖北征都讓胤礽監國理政。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胤礽侍駕南巡,以病留德州而止。四十二年正月,仍侍駕南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廢拘繫於鹹安宮,同年十二月被釋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複立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廢黜,仍禁錮於鹹安宮。此後多次有推薦其復立的建議,但康熙帝始終未再立胤礽。雍正帝繼位之後將其改名為“允礽”,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公曆1725年1月27日)幽死,享年五十一歲。後被追封為和碩理親王,葬於黃花山(今天津薊州區)理親王園寢,諡曰密。有作品見《康熙朝雅頌集》《晚晴簃詩匯》。概述圖參考資料:愛新覺羅·胤礽是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兒子。

長生

愛新覺羅·長生(1675年8月12日-1677年4月27日),康熙第八個兒子,母為榮妃馬佳氏。生於康熙十四年六月二十一,卒於康熙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子刻殤,時年三歲未序齒。愛新覺羅·長生是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兒子。

萬黼

愛新覺羅·萬黼(fǔ),康熙第九子,母為貴人那拉氏,驍騎校昭格之女。生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月初八,卒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未序齒。愛新覺羅·萬黼是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兒子。

胤祉

愛新覺羅·胤祉(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清朝宗室,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第三子,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異母兄,生母榮妃馬佳氏。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胤祉出生於北京紫禁城,胤祉無論是文學還是書法,或是騎射,在眾多的皇子裡面,表現都是極突出的,備受康熙喜愛。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胤祉陪同康熙帝出塞圍獵時,曾經和一向善於騎射的康熙比試過,兩人不分上下。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封誠郡王。翌年九月,以在敏妃喪百日中剃頭,降貝勒。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胤祉平日與太子胤礽關係素來和睦而博得了康熙帝好感。翌年,在復立胤礽為皇太子的同時,晉封胤祉為和碩誠親王。雍正即位後,將其改名為允祉,以他與廢太子向來親睦為由,將胤祉發配到遵化的馬蘭峪為康熙守陵。胤祉私下發牢騷,又對怡親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雍正帝知道後,將胤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胤祉病逝於景山禁所。愛新覺羅·胤祉是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兒子。

胤禛_雍正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廢除賤籍制度,實行攤丁入畝,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雍正元年(1723年)出兵青海,次年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駕崩,終年58歲。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曆。愛新覺羅·胤禛是清朝皇帝。

胤禶

愛新覺羅·胤禶(zàn),生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二月三十,實際的十二子,但因早殤未序齒。《清史稿[1]》稱生母是通嬪納喇氏,同母兄萬黼。《愛新覺羅宗譜》[2]則稱他與萬黼皆是貴人納喇氏(昭格女)子。胤禶只活了十四個月,康熙十九年(1680年)四月初二,胤禶病死。愛新覺羅·胤禶是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兒子。生卒年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