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廣利渠介紹?女人對自己好2022-08-17 10:04:49

濟源市五龍口沁河廣利渠水利工程引水口

提起晚明名臣袁應泰,大多數人只知道他在抗擊後金的戰鬥中殺身成仁,卻並不知道這位以身殉職的英雄還是位水利專家……

在豫西北的懷川大地上,有一條起源於河南省濟源市五龍口的古老河渠,她流經河南的濟源、沁陽、孟縣、溫縣、武陟五縣,灌溉數千頃土地,給沿岸人民帶來了豐衣足食。這條河渠就是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在發揮著灌溉作用的廣濟渠。

沁河發源于山西省沁源縣,在河南省濟源市的五龍口流出太行山。早在秦朝時,人們就在沁河出山處開鑿河渠,引水灌田,因以枋木為閘,稱這裡為枋口。之後,歷朝都在這裡興修水利。宋金時期,北方戰火連綿,沁河兩岸的水利工程遭到了嚴重破壞。公元1261年,元代的漢族官員王允中和楊端仁奉詔在枋口開挖引沁河渠廣濟渠,總長677裡,流經濟源、河內、河陽、溫縣、武陟五縣,澆灌463個村坊的土地。

廣濟渠的修成雖然極大地改善了懷川大地上的農業生產,但是由於廣濟渠口地勢比較高,取沁河水比較困難,加上地方豪紳對用水的控制,致使廣濟渠很難在大旱之年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明代文學家何塘撰寫的《重浚廣濟渠記》就說:“廣濟渠口地勢高仰,水流艱澀,故累至湮塞,雖歲加疏浚而終不流通,一遇亢旱則名為水田者悉為焦壤,百姓惶惶無所控訴。”而徹底改變這一面貌,真正使廣濟渠在豫西北農業生產上發揮舉足輕重作用的人則是明萬曆年間的河內縣令袁應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