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動亂時期一般都北強南弱,為何明朝的建立卻是個例外?按史索驥2019-02-28 19:32:28

大家好!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很高興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敬請關注“按史索驥”頭條號。

明朝之所以能統一北方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經濟方面。中國歷史上較長的時間內南方經濟都是弱於北方的,這一點直到“靖康之變”後,由於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隨之轉移到了長江中下游流域。再加上紡織技術的推廣使江南的手工業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而北方的蒙古自入侵金朝以來人口仍未恢復。這就使得明朝的財政收入超過了元朝並且不斷擴大。

政治方面。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朱元璋能像唐太宗那樣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佔領南京之後沒有貪圖享受,而是傾明軍全力大舉北伐,攻下大都。取四川、定雲南,基本完成全國統一。

文化方面。元朝入主中原後,實行嚴格的地位等級制度,讀書人社會地位最低,加上科舉制度的落後,使知識分子將注意力集中到底層人民的普通生活上,客觀上促進了元雜劇、散曲等文學的繁榮,某種意義上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而且元朝的四等人制也激化了民族矛盾。為明朝推翻元朝統治奠定了基礎。

地緣原因。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後因為東征西討而成為歷史上第二大帝國(330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公元1921年大英帝國的近3400萬平方公里)。由於帝國過於龐大,經常發生內訌,為明朝崛起提供了機會。

總結綜上所述,明朝得以打破中國歷史上“北強南弱”的常態而實現逆推,得益於政治、經濟、文化、地緣等多方面的原因。

古代動亂時期一般都北強南弱,為何明朝的建立卻是個例外?枋樹腳2019-02-28 22:48:08

首先在明處,中國經濟中心基本上已經南移,南方經濟甚至已經超越了北方。而且朱元璋是從戰爭中歷練出來的,憂患意識強。朱元璋對於蒙古人的仇恨,而且後期蒙古的腐敗,也給了朱元璋這樣打的機會。

古代動亂時期一般都北強南弱,為何明朝的建立卻是個例外?小武書記官2019-03-01 16:50:56

中國歷史的幾次大一統一般都是自北而南:

(1)秦國舉全國之力滅楚,而後才能統一全國;

(2)楚漢之爭的主戰場在長江以北,而後漢朝招撫南越實現統一;

(3)西晉先滅西蜀,順江而下滅東吳;

(4)楊堅先篡周建隋,而後渡江滅陳,之後的李淵也是先定中原而後江南;

(5)元人先聯宋滅金,而後滅西夏、滅吐蕃、滅大理,南北夾擊滅亡南宋。

但之後的明朝滅元卻是自南而北,這有它的特殊之處:

首先,統一的策源地第一次在南方。之前的策源地之所以在北方,在於北方易於由割據變為統一。北方平原居多,便於大軍團決戰,一戰而定乾坤。北方的割據政權除了意圖南下統一之外,還要防備塞外遊牧民族的威脅,不論是士兵素質,還是戰術水平都優於南方。而明朝滅元的策源地是在南方,第一次南方的怒火蓋過了北方。這是因為蒙古人那愚蠢之極的民族政策,眾多的南方人被歸為地位最低的南人級別,形同國家奴隸。北方的漢人、女真人以及契丹人被歸為漢人。此外元朝建都北京,對北方的掌控力度大於南方。所以南方就成了各路反元勢力的擂臺,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三位重量級拳手一番生死PK之後,留下最強的朱重八提刀北上與蒙古人拼命去了。

第二,元朝是我國曆史上北部邊境最安定的時期,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打北邊過來的。漢有匈奴,隋唐有突厥,宋跟契丹、女真、党項、蒙古輪番過招,就算是遼朝也在東北防著女真人叛亂,金朝頂著蒙古人的南侵的鐵蹄。而元朝不需要擔心北邊的威脅,所以元軍就舒服了,雖不至於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那也是優哉遊哉。連最精銳的阿速軍遇到扛著鐮刀糞叉子的南方義軍也是望風而逃。蒙古本軍尚且如此,那些色目人和漢人為異族賣命的熱情就更低了。

第三,就是錢。打仗就是打經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多數的蒙古貴族對農耕不感興趣,要不是耶律楚材攔著,北中國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牧場。由此可以想象北方的經濟能叫蒙古人敗壞到什麼程度!反觀南方,卑溼水熱,蒙古人真心不想親自來管理,這種不管就給南方的農耕經濟留下了一絲髮展的生機。雖然朱、張、陳三位大佬在南方打得熱火朝天,但都是經濟軍事兩不誤。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讓其成為最大的財主,支援他的北伐。

最後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中國人的文化。崖山之後,再無中華!元朝建立在某種意義上是我們民族第一次亡國!之前還不曾有一個少數民族將漢家王朝連根滅掉。蒙古人西征時見識過了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所以對漢地的儒家文明並不感冒。所以蒙古人沒有選擇漢化,沒有像五胡、契丹、女真那樣慢慢融入漢族。這樣在漢人眼裡,不管蒙古人是不是統治者,他們都是異族,是胡虜!既然不想加入我們,那就讓他們滾回草原吧!

雖然明軍自北向南滅了元朝,但是蒙古餘部退回草原,建立北元,繼續與明朝對抗了70餘年,直到最後一任大汗孛兒只斤·阿岱和阿魯臺被脫歡殺死,黃金家族所建立的大元才算真的滅亡。

古代動亂時期一般都北強南弱,為何明朝的建立卻是個例外?

古代動亂時期一般都北強南弱,為何明朝的建立卻是個例外?

古代動亂時期一般都北強南弱,為何明朝的建立卻是個例外?

古代動亂時期一般都北強南弱,為何明朝的建立卻是個例外?MR杜wy2022-07-18 13:19:39

不例外呀,

明朝依然是北強南弱

韓觀

,徵夷副將軍《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洪武十九年(1386年),韓觀討平柳州、融縣各地蠻人,累升為廣西都指揮使。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討平富川縣蠻人,設立靈亭千戶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討平賓州上林縣蠻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會同湖廣的部隊討全州、灌陽等地瑤人,斬殺一千四百餘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捕捉宜山等縣蠻人,斬殺其偽王和萬戶以下共二千八百餘人。以徵南左副將軍身份跟隨都督楊文討伐龍州土官趙宗壽,趙宗壽服罪。移師征討南丹、奉議以及都康、向武、富勞、上林、思恩、都亮等地蠻人,先後斬獲一萬餘人。洪武三十年(1397年),隨楊文討平吉州和五開反叛的苗人,與顧成討平水西各個蠻人堡壘。

朱棣命他佩徵南將軍印,鎮守廣西,節制兩廣官軍。皇上知道韓觀嗜殺,賜璽書告誡他,說:“蠻民易於反叛,難以臣服,殺得越多就越難治。愛卿前往鎮守,務必要安撫他們,不要專用殺戮。”正好群蠻又反叛,皇上派員外郎李宗輔帶著敕書去招撫他們。韓觀大規模陳兵,做出要出發的樣子,然後派使者與李宗輔一同去招撫。桂林蠻人有六千家復業,只有思恩蠻人沒有歸附。而慶遠、柳州、潯州等地蠻人又在殺掠官民,韓觀於是上奏請求征討。

永樂元年(1403年),韓觀與指揮葛森等人擊殺理定等縣山賊一千一百八十多人,擒獲其首領五十多人,將他們斬首示眾。將被掠去的男女還給各家,而安撫逃散的百姓。

永樂二年(1404年),派都指揮朱輝招諭勸降宜山、忻城等地山寨。荔波瑤人非常害怕,請求做編戶之民。皇上囑咐韓觀招撫他們,八十餘洞全都歸附。

永樂三年(1405年),潯州、桂林、柳州三府蠻人作亂,受招撫後再次反叛,韓觀派朱輝率偏師擊破他們。蠻人非常害怕。正好朝廷派郎中徐子良來到,蠻人於是來投降,歸還所掠去的人畜器械。

永樂四年(1406年),朝廷大發兵征討安南,詔令韓觀策劃出兵方略,轉運糧餉二十萬石供給部隊。過後,又命他與大理寺卿陳洽挑選士兵三萬人會合於太平府,仍令韓觀偵察安南賊人動靜。不久他隨大兵從憑祥出發,抵達坡壘關,以所部紮營在關下,伐木架橋,為部隊供應糧餉。安南平定後,命他計劃設定交趾沿途各堡。而柳州、潯州各蠻人乘韓觀出去,再次反叛。

永樂五年(1407年),韓觀回師抵達柳州。賊人望風逃避躲藏。韓觀請待秋後天氣涼了再深入,並請增派部隊。皇上派使者發湖廣、廣東、貴州三個都司的部隊,並敕令新城侯張輔派都督朱廣、方政以征討交趾的部隊協同進討。同年十月,各軍全部會集,分道進剿。韓觀自己以貴州、兩廣的部隊從柳州進攻馬平、來賓、遷江、賓州、上林、羅城、融縣,全部擊破他們。會師象州,並進軍武宣、東鄉、桂平、貴縣、永福。斬首一萬餘級,俘獲一萬三千餘人,群蠻再被平定。捷報傳到朝廷,皇上嘉獎慰勞他。韓觀在廣西歲久,威震南中,蠻人惴惴不安,都奉他的號令。

宣德年間,

山雲

討廣西蠻,斬首二萬二百六十。

天順年間,

方瑛

討貴州苗,俘斬四萬餘。

陶魯

破廣東賊,斬二萬一千四百餘。

古代動亂時期一般都北強南弱,為何明朝的建立卻是個例外?萍九塵2019-02-28 20:06:55

由於中學的歷史教科書很少篇幅講解北方情況,主要原因是北方太“亂”。

注意:這裡說的北方是指“亞洲北部”,而“亂”有幾層意思,且聽慢慢道來。

在距今5千年以前(數字只是大概意思,非確指,放個數字只是為了更形象地說明情況,扛精太多,沒辦法。),散居在中國大地上大大小小的部落經過吞併戰爭,合併成幾個大部落,這些部落佔領了黃河邊上土地肥沃地區,而有些弱小部落被驅趕至苦寒之地。到西周時,中原地區已經發展出成熟的農耕文明,而戎狄夷族卻不被中原諸國所容。但是,他們也要生存,在苦寒之地,頻繁遭遇天災,而且有些生活物資比如鐵器、棉布絲綢等無法獲取,北方族民很容易將眼光轉向中原。所以,自古以來,中原與北方征戰無休,其實,追根溯源,本是同宗。

漢朝幾任皇帝辛勤工作,匈奴或降或逃,終至消怠。北方就此安定了嗎?沒有!

匈奴亡了,曾經被匈奴壓抑的各個部落蠢蠢欲動,他們開始了吞併過程,強大了之後,又威脅中原,此一幕反覆上演,如契丹、突厥、鮮卑、女真等等。

從戰爭歷史來看,中原總是敗給北方,似乎中原戰力不如北方,其實不是。

中國古代中原透過長期戰爭,已經發展出成熟的戰爭理論和實賤––戰陣。

三國演義裡的情景––兩軍對峙,各出一將,將領戰敗,全軍潰散。這是小說。

實際情況是軍隊必須列好陣式,才能有戰鬥力,沒有陣式,縱有千軍萬馬,必敗無疑。所以才有李世民率幾千人打敗十幾萬人的戰績。

那麼,中原戰陣遇到北方騎兵,就不行了,比如蒙古騎兵,進攻時射箭,逃跑時射箭,伏擊時射箭,攻城時射箭,守城時還是射箭,根本不與你接觸,再好的戰陣也沒用。

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唐朝和清朝沒有北方邊患,原因是,李唐王朝與北方關係密切,且熟悉北方戰法;而清朝本身就是北族,與北方各族關係也很好。而其他朝代就沒有這個命了,只能忍受北方的捶打,受不了則吐血而亡,如宋朝、明朝。

明朝初期由於火器的運用,並革新了戰爭理論和實踐,比如“三線戰法”,使得騎兵的作用被大大壓制。但是,明朝後期,北族也學會用火器,明軍就沒了往日威風,只能死守城防,無力反擊。最後,亡於內亂,棄國於金。

短短一文,無法述盡紛繁複雜的歷史局面,只能說個大概,肯定有不到之處,勿見責。

古代動亂時期一般都北強南弱,為何明朝的建立卻是個例外?鍾凌晨風2019-02-28 23:12:20

古代中國,北方以黃河平原、關隴高原、河套平原為中心,開發時間早,人口眾多,糧食充足,地域廣大。凡是先佔據北方者,實力居於絕對優勢。比如曹魏政權與劉備、孫權,可謂典型例子。

也正由於北方的優勢地位,引起天下英雄的覬覦,群雄並起,長期處於戰亂狀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兩宋等時期,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規模南遷,迅速開發南方。至南宋時期,南方經濟總量已經超過北方。“蘇湖熟,天下足”。至明清時期,南方已經佔據絕對優勢地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重心的轉移,為南方超過北方打下了堅實基礎。

古代動亂時期一般都北強南弱,為何明朝的建立卻是個例外?

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創造由南向北統一天下的歷史,政策對頭是關鍵。經濟上,“廣積糧”,打敗張士誠,佔據江浙重心地域,大力擴充經濟實力;軍事上,“高築牆”,廣羅淮西人才,積極發展軍事實力;政治上,“緩稱王”,減少風頭,避免率先遭到打擊,待時機成熟才與陳友諒決戰,向北方進軍。當朱元璋真正露出殺人利器時,元帝國與其他各路起義軍都打得奄奄一息了,正好可以收拾殘局。

與之對照,元是由少數民族瘋狂擴張建立的一個龐大帝國。文化底蘊、管理思路和根基相對落後,對待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態度並不科學,實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大肆侵佔良田改為馬場,引起普遍反抗。少數民族一旦腐化起來,倒下的速度比漢人還快。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騎兵,被溫柔富貴鄉麻醉了戰鬥力。除了王保保可稱得上名將,優秀人才屈指可數。

古代動亂時期一般都北強南弱,為何明朝的建立卻是個例外?

此外,為鞏固南方統治,以便隨時征討,元政府在南方建立大量牧場,將北方良馬在此養育,培育優良騎兵,客觀上為南方起義軍提供了充分條件。南方搞不過北方的重要原因是沒有優秀的馬匹。當南方擁有大量優良戰馬後,蒙古騎兵的優勢就大大降低了。當朱元璋帶領大軍從南京出發北伐時,戰馬嘶鳴,氣勢洶洶。

蒙古騎兵也只能望風而逃。

其實,除了朱元璋北伐外,蔣介石領導的二次北伐也可算由南向北統一中國的成功案例。

古代動亂時期一般都北強南弱,為何明朝的建立卻是個例外?穿越極線2019-02-28 22:04:07

由於宋朝靖康之變,使得經濟重心南移

古代動亂時期一般都北強南弱,為何明朝的建立卻是個例外?平凡英雄2019-03-02 19:31:05

宋朝開始經濟重心由北往南轉移,到了元末經濟上基本上是南方為中心,由於蒙古人的民族分化政策,蒙古人,色目人,漢人黃河流域的以及南人這四個等級,可見漢人等級非常低賤。蒙古人進去中原毀良田改牧場,侵佔農民土地,失去統治的經濟基礎。大量的中原人才在南宋時期都遷移到南方。蒙古統治者並未接受漢族正統文化,沒有進行民族融合,被視為異類。因此紅巾軍起義一呼百應,元朝很快土崩瓦解。

古代動亂時期一般都北強南弱,為何明朝的建立卻是個例外?南海打漁人2019-02-28 20:12:50

明朝的建立者大都來自黃泛區,這個地區的人現在都是民風彪悍,這個地方的人不能簡單的當成南方人。這個地區跟江浙兩廣的民風區別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