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孟子品格的故事?甘北2021-11-16 19:49:47

孟子一生多半在周遊列國中度過,晚年退隱返鄉,與弟子萬章等人一起著《孟子》七篇。作為儒家經典,《孟子》一書積累了孟子的畢生思想精華,闡述了儒家理想中關於如何成為君子,實現“內聖外王”的人生價值的深刻道理,其思想對中國文化影響至深。 堅守精神高地孟子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堅守精神世界的批判維度,堅持道不同不相為謀,充分彰顯出其人格魅力。

首先,正直篤行。孟子周遊列國,以“王道”“仁政”等學說遊說諸侯針砭世事,在手握大權的國君面前,沒有絲毫奴顏媚骨,而是正直篤行,氣宇軒昂,與君主對論,論辯滔滔,宏大深刻。在孟子看來,君王諸侯與民眾生來都是平等的,而真正值得尊重的是仁德道義,只有人格的高貴才能傲然獨立。所以,無論面對梁惠王、齊宣王,還是滕文公、鄒穆公,他從來不屈膝臣服,那種“萬物皆備於我”“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氣度和風範,為人所敬仰。

其次,仁政為民。戰國時期群雄相爭,孟子主張統治者靠道德的力量統治天下,實行仁政,提倡貴民、愛民、保民、養民、教民、樂民等民本思想,強調“法先王”“與民同樂”“推恩”“輕徭薄賦”“養民施教”,然後才可以為民父母。這也是孟子獨特人格所在。這不僅為後世有為的統治者提供了治國的基本方略,其中所蘊含的民主思想更具有超越時代的價值而為後人所稱道。

最後,捨生取義。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他不僅用這條標準來要求自己,還以之教化君王。他以儒者的智慧和擔當,向梁惠王闡述了國君應以“義”為先,才能使百姓信服的道理。同時,告訴人們,無論是君王,還是普通百姓,要在做事的時候遵守“義”的原則,尤其是在“義利衝突”時,一定不能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而喪失了人的尊嚴與道義。應該說,孟子的這種“捨生取義”,正是其大我人格的真實寫照。

體現孟子品格的故事?使用者81202842904802021-11-16 19:58:15

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

孟子周遊齊、晉、宋、薛、魯、滕、梁列國,遊說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於當時諸侯各國忙於戰爭,他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幾乎沒有人採納他的治國思想。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作《孟子》7篇。孟子維護並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堅持以“人”為本。

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韓愈的《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的地位才逐漸提升。他的理論對宋代影響很大。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之一,之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