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知常容2021-11-13 09:34:49

這裡需要更正一個,不是蜀國而是蜀漢,陳壽為了區別前面兩漢,以地名蜀地進行區別,合起來就是“蜀漢”。

蜀漢後期失敗是註定的,哪怕諸葛亮再生也改變不了。

很多人會認為如果沒有黃皓亂政,姜維拼命北伐,或許蜀漢存在的時候會更久一點,這個也是肯定的,但是蜀漢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蜀漢只要不拿下三秦大地,就註定只是一個割據政權,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在歷史上佔領巴蜀最終殺出去的也就只有秦國和劉邦。他們之所以殺出去的原因是他們不但擁有蜀漢而且還擁有三秦之地。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巴蜀之地易守難攻,同樣出去也很難,其他割據蜀漢的最終都只有一個選項:投降或者被滅。

西漢末割據巴蜀的公孫述被吳漢滅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前蜀被後唐滅了,後蜀向北宋投降。反正佔領巴蜀之地,只要你殺不出去,就一定會註定滅亡。

如果清楚這一點,我們再來看劉備和諸葛亮的舉動就知道他們在幹什麼了。

劉備稱帝后不顧勸阻舉兵伐吳,不是他頭腦發昏,而是他清楚劉禪的能力不如他,他希望幫劉禪殺出去,佔領荊州一地。

諸葛亮為什麼次次北伐,除了為了凝聚蜀漢人心,同時他希望能佔領巴蜀之地,同樣也是希望能殺出去。

這兩們心裡都很清楚,殺不出去,完蛋只是時間問題。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同時殺出去的舉動就是告訴巴蜀的土著我們只是暫住而不是長住。假設你是巴蜀之民,你覺得魏來統治和劉備統治有區別嗎?

事實上劉備統治時期,巴蜀之地的負擔是很重的,劉璋雖然無能但巴蜀是很富裕的,劉備曾經用劉巴的建議,以一當百,小錢換大錢的方式對整個巴蜀進行過一次徵收,民間財富大損。

後來還發生過禁止釀酒之事。

一句話劉備集團佔領巴蜀,巴蜀之民對其是不認可的。他們私下流傳的一句話就是代漢者必魏也。他們認為統一天下的是魏國。

如果明白這一層,你再去看陳壽的老師譙周為什麼這麼努力勸劉禪投降就很清楚了。譙周是本地人,他當然希望成都不要陷於戰火。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備父子在巴蜀之地並沒有得到民心,經過幾十年之後都沒有形成共識,這一點註定巴蜀在投降之後除了姜維有過一次復國行動,其他人都沒有舉動。相反蜀漢後期的名將羅憲自願為魏晉守起國門,死戰也不讓吳國進一步。

所以一定要追求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那就是從劉備佔領巴蜀失去荊州那一刻起,蜀漢就是註定失敗的。

最後感謝邀請。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北大荒二代農墾人2021-07-05 07:50:04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國運是隨著時代變化,而發展下來。

蜀國後期的失敗,不能說是誰造成的,而是大勢所趨,歷史的車輪,將淘汰舊制度,迎接新社會的到來。

劉備與關羽,張飛相識,志同道合,相見恨晚。

捧土插香,結為三兄弟以後,立志起兵恢復漢室。

志向遠大的劉備,雖然有關羽,張飛,兩位戰將幫助,但苦於沒有好的軍師,出謀劃策。

他求賢若渴,三顧茅廬,真心真心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自己恢復漢室。

劉備的一片真心,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宏偉藍圖。

在諸葛亮的全力幫助下,儘管一路被曹操追殺,但諸葛亮用計謀,火攻逼迫曹軍的後退。

又設計謀逼退了曹軍的進攻,使劉備,諸葛亮有喘息的機會。

隨著張松獻圖給劉備,諸葛亮,使劉備,諸葛亮順利謀取西川,建立蜀國,在這裡有了一個穩定的基地。

諸葛亮鞠躬盡瘁,全力輔佐劉備,在西川建立蜀國以後,實行人治,對百姓修養生機,改造農田。

使百姓生活穩定,安居樂業,諸葛亮設計了進攻曹魏領土的戰役。

雖然,幾次戰役效果不好,但是也是把戰火燒到了曹魏邊境地區。

使蜀國能慢慢的恢復經濟,恢復農業,國力逐漸昌盛起來。

蜀國後期,在諸葛亮去世以後,國力逐漸消退,主要是蜀國人口稀少,勞力不足。

深居邊境地區,吸引不了眾多的人才,在這裡安家樂業。

反觀曹魏,中原土地肥沃,人才眾多,為國效力的人,也是非常多。

中原也是推廣賢能治國的方針,逐漸三國鼎立社會形勢被打破,不進則退,最後一統中國。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小鴻哥2021-11-02 15:09:59

漢末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最後剩下曹魏、東吳、蜀漢。天下三分的原因在於:

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已成鼎足之勢。

東吳、蜀漢雖然阻擋強大的曹魏一統,除了地理原因外,還是因為他們能用人。這兩點原因曹魏很多人都明白,因此他們才會勸曹操、曹丕、曹叡不要征討兩國,而是要休養生息。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蜀漢政權的建立者是劉備,但公元223年劉備就去世了。從公元223年—公元224年蜀漢政權由諸葛亮完全撐控。諸葛亮的用人之道不比劉備差。蜀人都非常佩服諸葛亮用人。

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蜀人張裔常常稱讚諸葛亮:

“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意思是說諸葛丞相賞賜不會遺漏關係疏遠的人,懲罰不寬容關係親近的人,官爵無功不可得,刑罰富貴權勢不得免,這就是聰明能幹者和愚昧平凡者都能忘身為國的原因。

諸葛亮還大幅起用人才和培養人才。諸葛亮去世已經為蜀漢培養了一批人才。下面講一下諸葛亮去世後的文武班底。

蔣琬:

尚書令、行都護、假節、益州刺史。大將軍,錄尚書事、開府。

費禕:

後軍師、大將軍、錄尚書事、益州刺史、開府

董允:

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輔國將軍、侍中守尚書令

呂乂:

尚書、尚書令

姜維—

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衛將軍、錄尚書事、大將軍

吳懿:

車騎將軍、雍州刺史、假節、督漢中

王平:

後典軍、安漢將軍、漢中太守、督漢中、前護軍、署大將軍府事、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漢中

馬忠:

庲降都督、監軍奮威將軍、安南將軍、鎮南大將軍、平尚書事

鄧芝:

軍師前將軍,兗州刺史、督江州、車騎將軍

陳到:

督永安、徵西將軍

宗預:

侍中、尚書、後將軍、督永安、徵西大將軍

張翼:

徵西大將軍、左車騎將軍、冀州刺史。

廖化:

右車騎將軍、假節、幷州刺史。

蔣琬、費禕主管軍政。董允主管宮中和掌管禁軍兼政。姜維主管軍事。吳懿、王平鎮守漢中。馬忠鎮守南中。鄧芝鎮守江州。陳到、宗預鎮守永安。除了吳懿和陳到,其他的都是諸葛亮起用重用的人才。

諸葛亮北伐時就是讓蔣琬、張裔代行丞相職權處理府事,張裔為正,蔣琬為副。

五年(公元228年),亮住漢中,(蔣)琬與長史張裔統留府事。

公元230年張裔去世,由蔣琬為正,馬忠為副。

八年,召(馬忠)為丞相參軍,副長史蔣琬署留府事。

正如當初劉備讓諸葛亮署左將軍府事。劉備在世時因廣都縣令蔣琬不理政事又常大醉,要問罪於蔣琬。諸葛亮對劉備講:

“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脩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

劉備沒有問罪於蔣琬,只是免職。公元223年諸葛亮當政重新起用蔣琬。諸葛亮經常稱讚蔣琬:

“公琰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諸葛亮還密表奏

劉禪曰:

“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蔣琬)。”

蔣琬後升任

大將軍、錄尚書事、大司馬。

費禕,當初諸葛亮非常欣賞他,也是以接班人來培養。孫權曾對費禕講:

“君天下淑德,必當股肱蜀朝,恐不能數來也。”

諸葛亮北伐也是帶上費禕。諸葛亮臨終前對尚書李福交待由蔣琬接任,蔣琬之後由費禕接任。李福再問,諸葛亮不答。有人認為是蜀漢沒有人才,諸葛亮才不答。這是不對的,下一代的事情當然交給下一代。正如呂后問劉邦誰能接任蕭何,劉邦回答了兩次,呂后再問,劉邦回答:

“此後亦非乃所知也。”

蜀人曾評價諸葛亮用人:

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當政時蜀人還是很滿意。

時蜀人以諸葛亮、蔣琬、費禕及(董)允為四相,一號四英也。

但是自四英相繼去世,蜀漢已不同往日。公元246年董允去世,沒有人能壓得住劉璋和宦官黃皓,宦官開始干預朝政。蜀人因此更加懷念董允。

蜀人無不追思(董)允。

公元253年大將軍費禕被刺身亡,宦官黃皓掌控了朝政。

自(黃)禕歿後,閹宦秉權。

諸葛亮、蔣琬、費禕執政時都是常年坐鎮漢中、涪城、漢壽(葭萌)等地。

是後處蜀、魏界,固險重守,自丞相(諸葛亮)、大司馬(蔣琬)、大將軍(費禕)皆鎮漢中。(涪城)於蜀為東北之要,蜀時大將軍鎮之。(葭萌)蜀亦大將軍鎮之。

涪城類似於漢中的戰略地位。涪縣之北就是陰平郡。葭萌城(原來屬於廣漢郡)東接巴西,南接廣漢,西接陰平,北接漢中。陰平是蜀漢東北重要葭萌關、白水關、江油關屏障。

雖然他們常年坐鎮在外,但是朝廷關於賞賜處罰等事情都是要諮詢他們的意見才能實施。

自(蔣琬)琬及(費)禕,雖自身在外,慶賞刑威,皆遙先諮斷,然後乃行,其推任如此。

公元251年尚書令呂乂去世,公元252年費褘就回來了,公元253年正月被刺。你在漢中都要先諮詢,回來還得了?黃皓的嫌疑非常大。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四英和一些人才相繼離世,黃皓操弄威柄。只要不依附黃皓的人都打壓,依附的就升官。例如羅憲因為不依附黃皓,因此黃皓非常惱恨,把羅憲貶為巴東太守。

時黃皓預政,眾多附之,(羅)憲獨不與同,(黃皓)皓恚,左遷巴東太守。

例如卻正是皇宮的屬吏,他既不為黃皓所喜歡,也不為黃皓所討厭,所以官職一直沒有升遷,也免受黃皓的打壓。

(黃)皓從微至貴,操弄威權,(卻)正既不為(黃)皓所愛,亦不為(黃)皓所憎,是以官不過六百石,而免於憂患。

蜀亡後卻正主動跟劉禪去洛陽,劉禪靠卻正的開導指教而事事合宜得體,沒有引起什麼缺失,於是感慨長嘆,悔恨對卻正的瞭解太晚了。

後主賴(谷)正相導宜適,舉動無闕,乃慨然嘆息,恨知正之晚。

所以蜀漢後期無人,完成是劉禪、黃皓的責任。

當司馬昭宴請劉禪,席間表演蜀技,卻正等蜀漢舊臣都感到悲傷,只有劉禪毫無悲傷之情,還很高興。司馬昭非常鄙視地對賈充講:“人沒有心肝,怎麼能到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在世,也不能保他長久,何況姜維?”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劉)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有人認為是劉禪裝傻,我認為不是的,這只是劉禪本能而且。無論如何司馬昭都會厚待劉禪,這是因為要慰蜀漢舊人心和做給東吳看。在蜀亡後,很多蜀漢舊人依然割據一方,他們就是要看魏國怎麼對待劉禪。在劉禪投降的訊息傳到南中,鎮守南中的霍弋對部下講:

“今道路隔塞,未詳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與魏和,見遇以禮,則保境而降,不晚也。若萬一危辱,吾將以死拒之,何論遲速邪!”

後來霍弋得知魏國厚待劉禪,才上表投降,司馬昭讓他繼續鎮守南中。像霍弋等人如此效忠劉禪,原因在於諸葛亮出表中所講: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蜀漢人認為劉禪任用宦官黃皓以至亡國:

陳壽認為蜀漢滅亡的原因是由於黃皓亂政所致。

(黃)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

陳壽雖然沒有明說劉禪,其實已經暗指劉禪了。黃皓能操弄威柄還不是仗著後主劉禪的寵信。蜀漢舊臣李密認為蜀漢亡國,原因在於劉禪寵信黃皓。李密到了洛陽,晉朝司空張華問劉禪怎麼樣。李密回答可僅於齊桓公。張華反問原因。李密的回答是後主劉禪僅次於齊桓公是因為用諸葛亮而抗魏,但任用黃皓而終至亡國。

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雖然李密誇獎了劉禪一番,但還是指出亡國是因為劉禪用黃皓。

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就認為是黃皓導致蜀漢滅亡,後悔沒有早點除掉黃皓。諸葛尚會這樣認為除了黃皓亂政之外,在姜維上書劉禪請求加強陰平陽安防守時,黃皓對劉禪講魏軍不會來。結果劉禪當時沒有派人去,還壓下姜維上書。蜀漢群臣都不知道有這回事。

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

譙周在公元262年時公開宣稱蜀漢將亡,其原因在於黃皓弄權。

後宦人黃皓弄權於內,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宮中大樹無故自折,周深憂之,無所與言,乃書柱曰:“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言曹者眾也,魏者大也,眾而大,天下其當會也。具而授,如何復有立者乎?

在劉禪頻遊觀、增廣聲樂之際,譙周就上書勸諫。希望效仿光武中興,當年光武想架車外出,大臣勸諫說天下尚未一統不是享樂的時候,於是光武立馬調頭回去。

心有憂慮身負重責的人,沒有閒暇去尋求歡樂,先帝(劉備)的遺願,祖上的功業沒有完成,確實不到享樂的時候,惟願陛下減少樂官,減去後宮的增添設定,只應維護先帝(劉備)在世時的規模,以行動來教育子孫節儉。”

夫憂責在身者,不暇盡樂,先帝之志,堂構未成,誠非盡樂之時。願省減樂官、後宮所增造,但奉脩先帝所施,下為子孫節儉之教。

東吳人認為蜀漢滅亡的原因:

公元261年吳主派薛珝出使蜀漢,回來後吳主問蜀漢怎麼樣。薛珝回答:君主昏暗而不知道自己的過錯,臣下容身以求免罪,進入他的朝廷聽不到正義的話,經過蜀漢田野百姓民面黃飢瘦。我聽說燕雀在堂上,母子相樂,自以為安全了,突然決定棟焚燒,而燕子高興得不知道災禍將殃及。在薛珝觀看來是因為劉禪昏暗的原因。

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公元263年魏國伐蜀時,東吳有人對張悌講魏國伐蜀必然大敗而回。張悌認為魏國伐蜀必然成功。蜀漢的情況是閹宦專朝,國無政令,窮兵黷武,兵民疲弊。一心只想漁利於外,而不修繕守備之器。這是強弱不同啊。謀略高人一籌,趁危而攻伐,大概可以取勝的。如果不能取得勝利,沒有過錯也沒有功績,最終也沒有退守北方之憂,全軍覆滅之慮,為什麼不可以呢?在張悌看來蜀漢因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姜維北伐等原因,必定為魏國所滅。

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玩戎黷武,民勞卒弊,競於外利,不脩守備。彼強弱不同,智算亦勝,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過無功,終無退北之憂,覆軍之慮也,何為不可哉?

曹魏人認為蜀漢滅亡原因:

司馬昭跟眾人謀劃伐蜀時,認為劉禪昏暗,只要攻破邊城,蜀漢滅亡也就快了。

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

魏主曹奐認為蜀漢只是依靠姜維抗魏,現在姜維避禍去沓中屯田,遠離巢窟,要滅掉蜀漢就更容易了。

蜀所恃賴,唯(姜)維而已,因其遠離巢窟,用力為易。

而姜維避禍沓中也是由於黃皓亂政所致,因為黃皓想讓親信閻宇取代姜維。劉禪不僅不處理黃皓還讓姜維不要介意。如果把姜維換成司馬昭、孫綝早就廢掉劉禪了。魏人袁準認為魏國一舉滅掉蜀漢,自古以來沒有那麼快的。鄧艾以萬人入江油,鍾會大軍給堵在劍閣。魏國軍隊已經而臨斷糧,鍾會也準備退軍。鄧艾雖然攻下江油、綿竹、雒城,但也已經是強弩之末。劉禪要是堅守成不降,鍾鄧也難以滅蜀。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也持同樣的觀點。在袁準看來蜀漢滅亡是由於劉禪投降。劉禪會投降是因為喪失了忠義仁孝。北地王劉諶曾勸諫劉禪:

“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曹魏、蜀漢、東吳三國都認為蜀漢滅亡原因主要是由於劉禪昏庸,黃皓亂政所致。劉禪在洛陽時,

卻正曾教劉禪流淚對司馬昭講:

“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

司馬昭講這怎麼像是卻正說的話。劉禪回答就是卻正教我的。眾人聽到都笑了。如果這句話是出身劉禪本意,司馬昭肯定高看劉禪一眼。古人是非常重視孝,漢朝時有位諸侯王準備謀反,給兒子告發。事後兒子也被處死,罪名是不孝。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劉禪的表現連譙周都不如。譙周雖然勸降劉禪,但對於魏晉給他的嘉獎通通不受,但是司馬炎不許。

(譙)周乃自陳無功而封,求還爵土,皆不聽許。

譙周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如果我死後朝廷賜朝服,不要給我穿上下葬。喪事完後,把賞賜都還回去。”

若國恩賜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

在古代賜穿朝服下葬是極大的榮耀。譙周的意思是我即使死了,也不做你晉朝的官。結果真如譙周預料那樣,司馬炎真的賜朝服。譙周的兒子只得上書說明父親的遺囑。司馬炎只得下詔收回朝服,只給棺木。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沉1407694512021-04-04 15:39:58

三國後期蜀國的失敗,主要是諸葛亮之過。諸葛亮爭奪權力,架空李嚴,破壞了劉備辛苦建立的蜀漢內部政治勢力平衡,從內部分裂了蜀漢,破壞了團結,所以“益州疲憊”,唯有透過北伐吸引注意力,強行維持政權內部的穩定;諸葛亮掌握了所有權力,“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卻長年久居漢中,實為另立中央,架空王權,仍是一種分裂行為,使百姓只知有丞相,而不知有君王,損害了君主的權威;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戰爭並不成功,其所謂的“懷柔之策”並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南中並沒有因此而平定,而是諸葛亮大軍班師回朝後,重新叛亂,最後還是依靠李恢的暴力鎮壓而告暫時的穩定,由於不斷失敗的北伐戰爭,蜀漢無益於南中,反而不斷從南中榨取戰爭資源,南中軍民能感激諸葛亮,純屬騙人的“鬼話”!屢敗屢戰的“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嚴重損耗了蜀漢國力,諸葛亮雖然廉潔,實是拉著百姓一起吃苦、受窮,大量青壯年投身戰場和為軍隊提供後勤保障,導致國家真正的經濟建設缺乏足夠的勞動力,人民得不到休養生息,人口也無法增加,姜維放棄祁山險隘不守,放魏軍進入漢中,為鄧艾偷渡陰平創造了條件,正是因為國家財力日益被無休止的北伐掏空,蜀漢無力守禦更大區域,所以只能被迫收縮,導致陰平山三屯的駐軍被撤走,為鄧艾的成功偷襲敞開了大門,而姜維卻忘記了,他只知道提醒後主派兵支援陰平關、陽安關,而位於陰平、陽安、劍閣三關深遠後方的陰平山卻沒人防守,而那正是鄧艾經過陰平關、劍閣間的間隙進入成都平原的必經之路。

外來荊州勢力在蜀漢的專權,令益州、東州兩大本土勢力不滿,離心離德,成了蜀漢內部的投降派,當姜維在外,諸葛瞻又浪費掉了後主最後掌握的軍事力量後,投降已是後主唯一的出路,他不投降,留在朝堂上的東、益二州勢力也是要降的,劉禪拼死一戰,不過是為自己身後留個好名聲,而讓百姓付出沉重代價。本來他的投降,保住了成都百姓,後來卻又因為姜維慫恿鍾會反叛,為成都百姓帶來了殺身大禍。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中行偃2021-04-10 09:39:12

廖化認為是姜維造成的!

而且廖化還引用《詩經》加以說明:“不自我先,不自我後”。原文是《漢晉春秋》

景耀五年,姜維率眾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景耀五年(

262年

)秋,姜維率眾出

狄道

北伐曹魏,廖化非常不滿,說:“‘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說的就是姜伯約。智謀並未超過敵人,力量比敵人要弱,但用兵卻無度,這樣的話怎麼能夠生存下去呢?《

詩經

》說‘我生得不早不晚,偏偏趕上這個時候’,講的就是現在的事。”果不其然,同年十月姜維在侯和被鄧艾擊敗,退軍駐紮於

沓中

其實,也不是廖化一個人這麼說。還有趙雲手下的大將,時任蜀漢鎮南大將軍的張翼也是當庭抗爭:延熙十八年(255年)春,姜維在朝堂上提議再一次出兵伐魏,

唯翼廷爭,“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維不聽,將翼等行,進翼位鎮南大將軍。”

認為國家弱小百姓疲憊,不應該濫用武力,但姜維並沒有聽從張翼的意見。

還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景耀五年(262年),

姜維

北伐敗回,諸葛瞻與董厥等人認為姜維好戰無功,致使國內疲弊,於是上表給

劉禪

,要求讓姜維擔任

益州

刺史,並削奪他的兵權,劉禪沒有理會這份表!把它交給蜀漢長老所儲存。

有人認為,蜀漢的決策人是劉禪,不能把責任統統推到姜維的身上。這個說法沒有問題!但是,總是得有始作俑者?每次北伐的發起人都是姜維!這也是事實。當然有人提議,就會有人響應。

除了劉禪之外,還有陳祗!

延熙

二十年(257年),中散大夫

譙周

見大將軍姜維多次對魏國用兵,蜀漢國力已經不如諸葛亮輔政時期,難以支撐北伐的軍事需要,蜀漢百姓的生活也不如從前。於是,譙周在朝堂之上建議不宜對魏國用兵,但陳祗對此強烈反對,並與譙周展開了激烈辯論,譙周無奈,回家寫下《

仇國論

》。

“於時軍旅數出,百姓雕瘁,周與尚書令陳祗論其利害,退而書之,謂之仇國論。”

“處大國無患者恆多慢,處小國有憂者恆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

智者不會因為一時小利就轉移目標,而是等到時機許可才一次出動……,如果人民疲勞,國家就會瓦解,俗話說“與其射出很多箭沒有命中目標,不如謹慎發箭”,不要輕易出擊。

如果一味窮兵黷武,不能審時度勢,則就算有智者也不能相救了。”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石邑張哥409112021-11-25 12:38:23

蜀漢失敗至滅亡是誰造成?這裡邊是有很多因素造成了。

一個是關羽自水淹七軍後威名大震,驕兵必敗,且和吳國結姻拒絕,破壞了蜀吳聯盟,致使荊州失敗被殺。

二是劉備聞關羽死訊痛不欲生,舉全國之兵力伐吳,又遇上張飛被害,遭到陸遜使用火攻夷陵一戰劉備大軍基本全軍覆沒,退白帝城而亡。這一戰消耗了蜀漢大部兵力財力,本來國刀不強又雪上加霜。

三是劉備亡後其子劉憚無能,宦官當道,國道日衰,又加上連年征戰,蜀漢滅亡是遲早的事。

四是諸葛亮執意北伐中原,大權獨攬,君臣關係不能相對應,聽不進去別人的聲音,使得六出祁山未得寸土。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而知而行的歷史2021-05-22 12:12:27

客觀上看,蜀漢最終失敗是因為國力遠遠不如曹魏,失敗的命運是註定的。

漢末三國時期,基本上還是沿襲了東漢十三州的情況。東漢十三州包括:司州(司隸校尉部),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先設雍州,後改涼州),幷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到三國時期,行政區劃有過幾次調整。曹魏先將涼州改為雍州,後又從雍州分出部分地區設立涼州,吳國則分交州為廣州和交州。因此,這就相當於多出來了兩個州。所以,在三國時期,天下一共分為十五個州。

在這十五個州里面,曹魏勢力一度遍及12個州,在整體實力上碾壓蜀漢和東吳。蜀漢和東吳的疆域看似遼闊,實際上擁有的州的數量,則是屈指可數的,因為當時那些地方都沒有被開發,地盤看著很大,實際沒什麼人口,當然也沒有經濟,甚至連作為戰略縱深的可能都沒有,實力很弱,這也是蜀漢和東吳結盟抗衡曹魏的根本原因。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蜀漢疆域

蜀漢原本是地跨荊、益二州,不過,在公元219年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蜀漢只有益州這一州之地了。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曾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得到此二郡。因此,蜀漢在益州之外,還一度佔據有雍州的部分地區。但是,即便這樣,蜀漢所擁有的州的數量,依然是魏蜀吳三國中最少的了。所以,在魏蜀吳三國中,蜀漢的整體實力自然也是最弱的。

所以,在與曹魏長時間的對抗中,即便是平分秋色的戰爭,曹魏不過是西線兵團的些許損失,而蜀漢已經超負荷運轉。這種情形之下,蜀漢的元氣一點點被耗盡,失敗亡國是必然的結局。

主觀上看,是姜維改變了魏延留下的分兵固守各處險要的策略,導致魏軍輕易突入漢中,輕易攻破蜀漢的防禦體系。

姜維在公元262年時,自囤大軍舟曲,示弱於敵,同時將漢中兵力部署改為“斂兵聚谷之法”,把各處隘口的蜀漢軍隊統一撤回到漢城和樂城,想依靠這兩座堅城,將來犯的曹魏大軍困在城下。然後,蜀漢軍隊機動遊擊,截斷歸路,意圖一戰殲滅西線魏軍主力於漢中。

最終的結果,鍾會、鄧艾伐蜀時,漢中僅堅守月餘即失守。漢中失守之後,姜維被鄧艾牽制在劍閣,鄧艾偷渡陰平得手,蜀漢遂亡。

這裡有必要說一下,為什麼姜維要冒著這麼大的風險,把之前一直運作良好的“分兵固守”的戰略給改成風險極高的“斂兵聚谷之法”,難道姜維不知道如此一來,就等於蜀漢門戶洞開,實際是開門揖盜嗎?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姜維之所以如此操作,也有他自己的苦衷。

諸葛亮時期,國家軍政一手抓,都是劉備集團的嫡系人馬掌權,團隊氛圍和諧,劉禪也不會忌憚諸葛亮權傾朝野,因為憑劉禪自己的政治資源和能力,是沒有辦法與諸葛亮相提並論的,所以他做個“虛君”也未嘗不可。因此,諸葛亮北伐,等同於是蜀漢的國家意志執行的軍政戰略。

可是諸葛亮能玩轉的體系,姜維玩不轉。因為姜維是魏國降將,不是劉備集團嫡系,他能在蜀漢朝廷安身立命,靠的是他能打仗,會打仗。對於姜維,蜀漢朝廷更多的不是信服,而是畏懼。如果姜維在成都,憑藉著打仗的威風還能穩住局面,可他要是出征了,朝廷難免不會有猜忌。

姜維要是每次都打贏,這樣猜忌之心還會少一些;可如果打輸了,朝廷就會立刻出現求和派,攻擊姜維執行的北伐策略。也就是說,姜維沒有自己的政治盟友,他只能顧一頭,這就導致了姜維出兵北伐,經常會受到制約。

比如,先鋒將軍廖化當時就批評姜維,說姜維明知自己力量弱,還要逞能,屢次討伐,這樣怎麼能夠長久呢?中散大夫譙周也反對姜維北伐,說蜀漢國力已經大不如前,難以支撐北伐,蜀漢百姓生活困苦。

到公元262年時,姜維已經60歲了,在古代是一個很大的年紀了。可是遍觀朝中,並沒有俊賢出現,姜維不得不不辭勞苦,奔波在蜀漢戰爭前沿。

可是,作為一個合格的軍政負責人,他必須要為蜀漢的未來做打算了。如果他去世了,或者不能任事了,蜀漢該怎麼生存?

時間是站在曹魏一方的,時間越久,曹魏勢力越強,留給姜維的時間不多了。站在他的立場,他有上中下三策,可保蜀漢周全。

上策是以傾國之兵北伐曹魏,一統三國,徹底完成匡扶漢室的偉業。這一點,諸葛丞相沒有做到,他也做不到。

中策是北伐關中,佔據長安,據關守河,佔據形勝,是蜀漢國力與曹魏在伯仲之間,以期長期對峙。這一點,諸葛丞相沒有做到,他也做不到。

下策是出奇兵,一戰殲滅西線魏軍主力,讓曹魏短時間內不能得到恢復,從而為蜀漢爭取十多年的恢復時間。

這一點,是有可能做到的。而打大型的殲滅戰,以蜀漢有限的國力與兵力,必然要藉助地勢、地形,漢中就是最好的戰場。蜀漢軍隊可以憑藉主場作戰的優勢,主動吸引曹魏大兵來攻,然後封鎖漢中道路,同時堅壁清野,讓曹魏大兵在漢中無從掠食,只待月餘,魏軍必然潰散。

如果此時,西線吳軍配合,牽制住中線魏軍不能西援,那麼姜維還可以順勢進軍上庸,打通與吳國荊州的陸地通道,從而開啟聯吳抗魏的新局面。

應該說,姜維的設想,雖然把魏軍放進來打,冒險了些,可是作為一個設伏誘敵的謀略來說,是有可取之處的,而從事情後來的發展情形來看,也有相當大的可能取得成功。

只是姜維千算萬算,沒有算到漢中兵民已經不想打仗了。魏軍剛剛打過來,之前設想的劇本根本沒有按照正確的方式開啟,蜀漢囤聚在漢、樂二城的軍隊就投降了。魏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佔據了漢中,且得到了姜維囤積在漢中的糧草。這讓姜維所有的戰略部署全然失效,且對蜀漢存亡造成了巨大的危機。姜維不得不放棄西線,帶著蜀漢的主力部隊跳出鄧艾軍的牽制,火速趕往劍閣阻擋魏軍進一步深入蜀中。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魏滅蜀漢之戰

直到此時,雖然蜀漢軍隊已經輸了一陣,且損失了大量兵力,處於劣勢,但是姜維並非沒有轉圜的機會。劍閣是一座雄關,鍾會大會囤駐關外,每日消耗糧草無算,時間僅過月餘,鍾會就支撐不住了,他寫信給司馬昭,請求退兵。此時,鍾會心裡還沒有存在滅亡蜀漢的妄念,能得到漢中已是大功一件了。一旦魏軍拔營,姜維尾隨追擊,漢中歸復,也不是不可能。

恰在此時,鄧艾偷渡陰平,出現在了姜維身後。鄧艾一路連下江油、綿竹、涪城,連破成都派出來的阻擊部隊,一直打到成都城下。姜維聞警,情知不妙,立刻率領大軍前往郪縣。姜維此時心想,如果後主君臣堅守成都,那麼郪縣距成都僅二日路程,城內外兩邊夾擊,定能攻破鄧艾軍。如果後主守不住成都出逃,最有可能的路線是逃亡巴中,那麼郪縣剛好在去往巴中的必經之路上。

姜維此時,還想用他的大軍為退守巴中做著最後的努力。

不多時,成都傳來了聖旨,後主投降了,也著姜維率大軍投降。姜維軍營中計程車兵拿著刀劍砍石頭,憤然道:“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姜維最終殉國而死

姜維一生,出生入死,征戰疆場30多年,以疲弱之旅,揚擊復興之志,報答丞相知遇之恩。這是三國風流人物中最後一個有信仰,有情懷的將才,也是大漢復興的最後的希望。

姜維死,而漢亡。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池漢662022-03-13 15:27:20

沒有那個人能扭轉蜀國的敗局,也不是那個人造成的,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政治經濟軍事都不如曹魏,如何贏?怎麼勝?一兩場戰爭的勝利,決定不了最終命運。尤其蜀漢,大漢四百多年,官場腐敗,民不聊生,每個朝代經過二三百年,就會出現大批的官僚,靠老百姓養活,官僚越來越多,百姓越來越不堪重負,劉備還指望打感情牌,錯的離譜。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北疆同心聊歷史2022-01-02 07:07:34

如果“主要失敗”指的是蜀漢亡國,那麼我們可以分淺一下導致蜀漢的滅亡的原因。蜀漢的滅亡似乎可以歸納為:上下離心,內外失勢。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一、上下離心

蔣琬、費褘、董允死後,後主劉禪崇信宦官黃皓,縱容黃皓干預朝廷政務。

黃皓是個奸佞小人,只知道弄權,心中根本沒有國家。

鬧到後來,蜀漢朝堂之上已是一副黃鐘譭棄瓦釜雷鳴的樣子了。

正人君子萬馬齊喑,奸佞小人耀武揚威。

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尤其缺乏軍事人才。

唯一一個並不十分完美的軍事人才只有姜維,但卻因不為黃皓所容,而被排擠到沓中屯田。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同時,後主劉禪也因缺少能夠制約他的人,而肆意妄為,既貪圖享受又聽不進良言相諫,結果便導致了蜀漢君臣上下離心。

自古以來凡是失去了凝聚力的政權,由於不能振作,所以其結局只能是滅亡!

二、內外失勢

連年不斷的北伐戰爭已經耗光了蜀漢弱小的實力,造成了“益州疲弊”的惡果。

吳國使者曾經訪問蜀漢,回國後對吳國皇帝說:蜀漢朝廷上已經聽不見不同的聲音,而阿諛奉承則充斥著朝堂。而且,還發現號稱“天府之國″的蜀漢百姓居然連肚子都吃不飽。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果然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吳國使者說的沒有錯,此時蜀漢確已危機四伏,但劉禪卻視而不見!

這是蜀漢的內部失勢(實力下滑)。

那麼外部形勢又怎樣呢?

可以說非常嚴峻。

此時,曹魏已經磨刀霍霍,準備發動滅蜀之戰了。

曹魏的實力本就在蜀漢之上,蜀漢只是佔了山川之險的便宜,以及與吳國的戰略合作,才得以偏安一隅之地。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如果蜀漢君臣不能團結一致,必然會給敵人留下可乘之機!

即使蜀漢實力達成頂峰的時候,諸葛亮先生都不無憂慮的說“不伐賊漢亦亡也“,況且蜀漢後期已經疲憊不堪了呢?

所以,當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出鍾會等人,兵分三路討伐脆弱不堪蜀漢政權之時,蜀漢政權就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

如果姜維能夠在劍閣阻止魏軍推進,那麼也許還會給蜀國留下拼湊反擊力量,或是等待吳國援助的時間!

可是當鄧艾偷度陰平奇襲成都之後,那就誰也無法挽救蜀漢了。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

敵人已經大兵壓境,內部卻還是一盤散沙。

這個時候的劉禪滿腦子都是怎樣逃跑,逃往何處?而不是堅持抵抗,等待援軍!

儘管此時,南中守將霍戈和姜維以及吳國援軍都想援救成都,但後主劉禪卻還是選擇了開城投降。

總而言之:劉禪應該為蜀國的失敗負總責,因為劉禪是一國之主。正所謂權力越大,責任越重!如果後主劉禪振作有為,蜀漢又怎麼會是一盤散沙呢?如果蜀漢團結一致,勵精圖治又豈會被曹魏一舉滅亡!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博雅67952021-04-24 18:34:38

窮兵黷武!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大商徵東大將軍加州牧2021-10-07 09:56:06

古代封建王朝的強盛和亡國完全取決於君王。

秦國在嬴政統治下開創恆古未有的霸業,傳到胡亥手裡,瞬間煙消雲散。

漢唐無不如此,君王強則國家強,君王昏則國家衰。

為什麼這樣說呢 ,秦始皇開始後,把天下變成了自己的私產,由夏商周的股份制轉為私人制企業,股份制企業成敗取決於諸多股東,私人企業則成敗在一人之手。

蜀國的失敗完全是劉禪一手造成的

蜀國後期雖然人才凋零,而且不論土地還是經濟人口,都已然大幅落後於魏吳,綜合實力在三國裡墊底,但蜀國卻佔據山川道路之險,攻滅沒有昏招頻出的魏吳是有地獄級難度,但擋住魏國卻綽綽有餘。

諸葛死後,北方霸主後期司馬奪權後,魏國沒發生多大的變動,而且司馬家也沒有大出昏招,而自身國力也沒有大幅提升,這時候卻任由姜維屢屢北伐,徒耗國力。

諸葛死後,劉禪接過大權,此時本應該大展拳腳,勵精圖治,恢復漢家天下,但卻沒這個心思,一心當個安樂皇帝,任由大臣決定國家大事。

在之後的20多年,基本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政績,一個政治家平庸在天下太平倒沒事,但在在亂世,諸國爭霸的年代,稍有猜錯就有亡國之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統一戰爭往往不是比誰有多強,而是比誰不犯錯或少犯錯,袁紹官渡錯信淳于瓊瞬間讓袁家百年積累瞬間成空,曹阿瞞在赤壁意氣風發,欲一統天下,在水軍不如孫吳,輕視北軍戰士水土不服的情況下,急於求戰,被孫吳抓住機會,一把火燒斷阿滿一統天下的美夢。

當鍾會率軍大舉攻蜀,劉禪開始昏招頻頻,即不聽大將軍姜維的建議,也沒有召叢集臣進行全盤的軍備部署,到鄧艾偷渡陰平,進軍綿竹就開始驚慌失措,到諸葛瞻戰死,就聽天由命的投了。

縱觀劉禪幾十年的當政,其政治能力明顯不合格,所以說,蜀國的失敗是劉禪一手造成的。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海國圖志哥2021-12-28 04:46:24

客觀的說,30%是一代名相諸葛亮的死去,後繼無人;20%是後主劉禪的平庸無為;50%是因為蜀漢政權的綜合國力實為三國中最弱。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亮羽飛雲992021-04-05 17:47:30

三國“後期”,不知道,你是指“那一段”。

如果是劉備入蜀時期,這個過錯,主要是關羽。關羽先“吾虎女安嫁吳狗”,罵了孫權,又充當惡人,不還荊州,壞了“孫劉聯盟”。後又強攻曹仁,中箭傷臂,雖然是取得水淹七軍戰績,但兵力用盡,在吳軍偷襲、魏軍援兵兩面夾擊之下,敗走麥城。

這是蜀國走向坡路開始。這犯第一個錯誤是關羽。

第二個錯誤是劉備,劉備大軍號稱70萬,為關羽報仇,結果是被“火燒連營”,元氣大喪。

第三個錯誤,是姜維。姜維若是老老實實,守住要道,也可以維持現狀。偏要“顯能”,把敵手放進來打。又吃不掉對方,破人從險路偷越,劉禪投降了,蜀國就玩完了。假設,姜維不是“放進來打”,造成對峙而無法脫身。對“偷越者”,一部守要道,自己可以馳援殲灰,估計是一定是大勝利。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六千年2021-04-08 08:33:28

這個問題比較明瞭,三國的失敗是註定的,雖然佔有人和的優勢,但是到三國後期這個優勢已經微乎其微不值一提了。

可以這樣說: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就是劉備父子造成的,劉備揹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劉禪不是一個好領導。

首先說劉備。

劉備自夷陵之戰以來,國力一落千丈,而且沒有狠下心來將蜀國託付給一個大才之人,致使一錯再錯。夷陵之戰一是三國結構開始改變的初始,蜀吳聯盟已破,再也沒有過去那麼聯盟緊密了,況且蜀吳一場惡戰,雙方國力消耗巨大,給了魏國增強國力的機會,魏國也樂意看蜀吳相爭。

先失荊州,夷陵大敗,蜀國國力羸弱,劉備是主因。諸葛亮三番五次北伐,而劉禪沒有大局觀念,不進行阻擋,致使蜀國國力更加衰弱。

這樣看來,蜀國後期的衰落主要原因就是劉備、劉禪父子倆造成的。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自由的鷹281853862021-04-11 08:50:14

很多人以為是諸葛亮造成的,這不完全對,也有人說是姜維造成的,也不完全對,這些都是一部分因素,還有一個因素不能不重視,那就是後主劉禪!他的懦弱無能,才是關鍵!儘管諸葛亮去世後給他留下的是爛攤子,但如果自己是一個勤勉之人,尚有時間發展經濟增加人丁。軍事策略上後期倒是改變了,每次只給兩萬軍隊讓姜維去耍,但畢竟還是牽扯了國內經濟,姜維比諸葛亮伐魏次數更多,一通瞎忙,最後還改變漢中防禦策略。當然最後時刻,劉禪也沒有勇氣調兵防禦成都,這是又一關鍵失誤。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guangge0032021-04-02 08:40:00

關老爺走了麥城,皇叔報仇。火燒傷元氣!軍事力量損失,皇叔早去世!託孤臥龍勢必分散精力!軍政一起抓!戰略被迫調整以攻為守!消耗力量!

後續劉禪弱!臥龍去政權散!姜維苦撐,奈何氣數已盡!最後用計自損一切傷敵亂局!最後三國灰飛煙滅,留下一批梟雄和文臣武將!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方明看歷史2021-11-25 09:17:21

三國後期蜀國失敗有國力和人為兩個原因。從國力上講,魏、吳、蜀三國,魏國在國力上有絕對優勢:國土面積佔全部約三分之二,人口占全國一半多(魏1100萬,吳700萬,蜀300萬)。在經濟不發達的當時,人口多寡是衡量國力的最重要指標。按國力來說,如果沒有大的變化,魏滅蜀是早晚的事。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明知蜀國在三國中最弱,也要戮力伐魏的原因。因為他明白,等魏國完全穩定下來,時間一長就沒機會了。蜀國滅亡另一個原因是諸葛亮制定的國策,也是劉備的遺志:統一全國,匡復漢室。諸葛亮的歷史使命就是扶佐劉備,實現匡復漢室的宏偉目標。不顧國力很弱的現實,一味伐魏,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紅山上的帆2021-04-10 19:33:20

諸葛亮北伐耗盡國庫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友了愛2021-04-21 17:53:35

當然是劉備自己種下的苦果!劉備自恃憑實力佔了天下三分之一了,心態 就開始膨脹了,大小事務不再徵詢諸軍師了,且食言(荊州一借不還),再加上用人方面沒有曹操大度,也沒有長遠培養人才計劃,對各方勢力厚此薄彼導致朝野內外不齊心等,結果,在關二爺揮師北攻即將大勝之時被東吳佔了個天大便宜,劉備又不從大局考慮,自恃兵力遠勝於吳,舉兵進攻,又中了吳將用空間換時間的圈套,終被火燒連營無顏回朝,待到頓悟時,已是迴天無力(劉備興師動眾伐吳之舉已是傾蜀國之力)!

蜀國自此人財皆乏力,再加上劉備遺命對諸葛亮等創業人員的限制,諸葛亮等人心生不平,做事也就出工不出力,劉後主後來明白了,也授權諸葛亮全權處理朝政了,諸葛亮也是心灰意冷但求速死去追隨先主,所以他不斷的施行以攻為守的策略,希望死在戰場以全自己的英名,結果呢,蜀國當然是越來越窮,他也如願以償!

三國後期蜀國的主要失敗是誰造成的?青鱗互餘2021-04-13 21:19:16

這是個沒有意義的問題,,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信徒,那個時候的蜀地物質基礎跟中原差距太大,失敗是必然的,,儘管後來史書貶低蜀漢的管理能力,但是,跟魏國還有後來的晉國相比,蜀漢是當時的超級天團,,大力出奇跡,史書上當成蜀漢汙點記錄的龐大公務員隊伍,就是高行政效率的物質基礎,,蜀漢是當時少有的大政府,今天,全世界的資本家和特權階級都是反對大政府的,因為防礙了他們的自由,,蜀漢的大政府讓他們擁有空前絕後的動員能力,發揮出令人恐懼的效率,以致後來史書有一種神話,諸葛丞相智多近妖,蜀漢深勞蜀民,,前者是把蜀漢政權的管理成就,說成諸葛亮個人的能力,後邊是蜀民不是蜀人,蜀地的特權階級厭倦了蜀漢相對嚴格的管理,他們渴望放飛自我,我們知道後來他們的下場,求錘得錘又何怨,不值得同情,,類似的,現在想要更多自由的人,其實也是想要更多的特權,得不到滿足,出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