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照鏡子可以照全身嗎?小溪661662017-08-01 17:40:26

鏡子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就像牙膏一樣,放在那裡的時候不引人注意,但如果突然間不見了,那無疑是讓人鬱悶的事情。

最早先民們為了整理自己的蓬頭垢面,經常面對一盆水,或者站在平靜的河邊、水邊,整理一番。所以,那時候把這種“照鏡”子,叫“鑑於水”。到了後來,最常稱呼的就是“水鏡”。還有一種與鏡子類似的器具,叫做“陽燧”。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面用於取火的凹面鏡 。《周禮·疏》中記載為“以其日者,太陽之精,取火於日,故名‘陽燧’,取火於木為‘木燧’也。” 中國鏡子產生於殷商時代,為銅鑄造而成的銅鏡。這種鏡,一面磨光發亮,一面鑄刻花紋。因銅鏡主要用於照出自己的面容,故也叫「鑑」或「鏡鑑」。 戰國時,銅鏡就開始盛行,製作亦輕薄精巧。到漢代,製作更加精美,花紋除幾何圖形外,還有鳥獸、人物等。東漢中期至魏晉時,出現了浮雕的畫像鏡,精美絕倫。唐代,制鏡藝術尤為講究,打破以往圓形鏡的模式,創造了八稜、菱花、海棠花等式樣,平脫鏡、螺鈿鏡則更新穎別緻,富麗堂皇。 古代鏡子除多數為銅鏡外,秦時有金鏡,漢時有鐵鏡,晉時有銀華鏡,宋元出現有柄可執的鏡,清代以後又出現了玻璃鏡。

古人照鏡子可以照全身嗎?

《辭海》中說古代的鏡子是以銅磨製,那還是非常奢侈了,畢竟銅在古代是制銅錢的主要原材料,普通百姓就算有這個閒情,恐怕磨起來也是肉痛。如果把現代的鏡子拿去古代,那也是非常奢侈的東西。雖然早在隋代人們便開始接觸了從波斯傳過來的玻璃,卻陰差陽錯沒有投入學習進行大規模的生產。玻璃在那個時代,卻是皇帝才能用得起的東西了。

那古代人究竟拿什麼還做鏡子呢?

《詩經》中《柏舟》有云,“我心匪鑑,不可以茹”,還有一些詩篇,也提到了“鑑”這種東西,上古時代的人,多以鑑為鏡。鑑是什麼東西?古代的一種容器,“體形”很大,盛了水,便生就一副“天然”的鏡子樣。古人“因地制宜”,這“鑑”多是以陶為材質,說穿了,也不過是以陶器盛水為鏡而已。陶鑑雖好,還是易損,寶貴一點的人家就會有更多的選擇,把這陶鑑換成了銅鑑。

當然,銅鑑是逐漸發展而來,究其年代,要比陶鑑晚了很多。

現代工藝水準要高於古代很多,切銅片也算是現代人的拿手活,但用這種東西做鏡子,那還是相差太遠。當然,這裡不討論古鏡緣起,僅提一下銅、陶鑑等器物曾作為鏡子被人們使用。

銅鏡的使用在我國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先其在西周、春秋,後來到唐宋、明清,從未斷絕。直到清代後期,這種東西才被玻璃制鏡取代。銅鏡雖然退出了歷史潮流,但作為一種工藝品,其紋飾、材質、鑄造、雕刻等等,都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和豐厚的文化蘊藏——就像勞力士一樣,能不能照得出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文化符號和價值,更重要的是,它貴。

古人照鏡子可以照全身嗎?

古鏡不僅以銅為材質,還有以鐵為材質的。鐵製品相對於銅製器來講,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但其實一般的百姓也是不用這個的。布衣人士,或者不拘小節,或者吝嗇錢財,少有在這方面下功夫,畢竟直接照水來得方便,而且效果不見得比銅、鐵鏡弱了。不過有錢人家自然不會在乎這個,有女兒的人家則更是要“標配”這種東西——女兒家的成天彎腰駝背地蹲地上盯著水面成何體統?

古人照鏡子可以照全身嗎?

鐵質鏡在我國古鏡中,還是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宋代《博古圖書》對此有所記述。不過鐵質器未經特殊處理,向來容易氧化,古人受工藝所限,對此可說是無能為力,所以,現代人從古人墓中就算挖到了鐵鏡,做是也就是一個疙瘩,恐怕還是難以辨認。

中國國最早的玻璃鏡,還是外國傳教士帶過來的。不過真的發展起來,還是在清代初期。這種鏡子,造價雖低廉,效果卻是堪比“柔光雙攝,照亮你的美”,遠較所謂銅、鐵鏡來得實在,自然為百姓青睞。

鏡子中的哲理

明鏡照物,妍媸畢露。古人從鏡子的物理中獲得了人生的真知。

鏡之為用,或照己,或照人,或照物。“照己”、“照人”屬於認識自我,“照物”屬於認識外界。人類精神活動的方向不外乎反觀自視與觀照世界。“以人為鏡”就是人際間要把互動物件作為參照和映象,在與他者的比較中看到真實的自己。

西晉傅玄《鏡銘》曰:“人徒覽於鏡,止於見形。鑑人可以見情。”其子傅鹹在《鏡賦》中說:“不有心於好醜,而眾形其必詳。同實錄於良史,隨善惡而是彰。”指出明鏡照人就如同秉筆直書的史官實錄一樣,美醜善惡纖毫畢現。

清代儒宗錢大昕《潛研堂文集》中有一篇著名的《鏡喻》,形象地闡明瞭鏡子的功用:“目能見物,而不能見吾之面,假於鏡而見焉。”眼睛可以看到萬物,卻看不到自己的臉,只有藉助鏡子才能達到目的。人們只有在與他人的比較中,才能看到真實的自我,從而客觀而準確地為自己定位。故錢大昕在另一篇《鏡銘》中這樣讚揚鏡子:“賢哉鏡機子,直諒世無比。爾妍爾媸,明以示爾。”《鏡喻》刻畫了一位只相信自己眼睛而厭棄鏡子的人,“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謂美莫己若”,這位老兄看不到自己臉上有黑痣,卻認為世上沒人比他更漂亮了,以至“左右匿笑,客終不悟”,錢大昕為之一嘆:“悲夫!”

《紅樓夢》中的風月寶鑑有著深刻寓意。正面照是美豔的鳳姐,反面照是駭人的骷髏。因此,風月寶鑑絕不僅是一面具象化的鏡子,它更是一面抽象化的、蘊含著豐富哲理意味的靈魂之鏡,涵蓋了正與反、真與假、現象與本質諸種哲學命題。這面鏡子能夠洞察一切,透視你的肺腑,直逼你的靈魂;它好象人類的先知,俯瞰著芸芸眾生,決不為世俗的假象和幻相所迷惑,時時向沉溺於聲色名利的人大喝一聲:認清你自己!如果不悟此理,就會像賈瑞一樣丟掉性命。

我國現代詩人艾青也有一首題為《鏡子》的哲理小詩,意味雋永,發人深思——

僅只是一個平面,

卻又是深不可測。

它最愛真實,

決不隱瞞缺點。

它忠於尋找它的人,

誰都能從它發現自己。

或是醉後酡顏,

或是鬢如霜雪。

有人喜歡它,

因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為它直率。

甚至會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