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hyg陌上花開2020-03-19 22:10:17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可惜的是作者自以為“凌雲”之時,已然喪失了松的風骨

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是唐朝詩人杜荀鶴《小松》中的末句,前一句說松樹小的時候長在深草叢中,被埋沒看不出來;現在才發現長得比蓬蒿高出了許多。而這句的意思就是世上的人不認識這是可以高聳入雲的樹木,等到它已經長成了才承認它的高大。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背後的深意

這是明顯的託物喻人,諷刺當權者沒能慧眼識才,世人目光短淺;更以松自比,終於從平庸中脫穎而出,大器成矣。

“言為心聲”,寫景狀物,不過是個借體,實際上就是為了突出喻體,這是一種文學作品裡常見的表現手法,立意深遠,表達含蓄,能夠增強表現力和感染力。這方面的古詩很多,比如最典型的唐•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

作者以“松”自喻,說自己才高,卻數年無人賞識,也是不無道理。實際上他可能比那“始道高”的松更慘一些:杜荀鶴(約846—約906),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他出身微寒,相傳是杜牧的出(被逐)妾之子。數次應試不第,長期置身於九華山。但他才華橫溢,是晚唐著名的詩人,語言通俗清新,淺顯平易,被後人稱為“杜荀鶴體”;猶擅宮詞,有“宮詞為唐第一”之譽。他曾寫過《春宮怨》,以宮女的不幸比興自己懷才不遇,詩中“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一句被贊為“杜詩三百首,盡在一聯中”;他自稱“以詩為業”,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鶴文集》三卷存世。

杜荀鶴一生苦求官職,考一次又一次不中;又一次又一次干謁求人舉薦,從他寫的詩裡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郊居即事投李給事》;“苦吟無暇日,華髮有多時”《投李大夫》;“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閒恩”《投長沙裴侍郎》,要我看,這裡的“投”和“求”差不多;可惜的是,一首首投出去,都是石沉大海。最後是“投”到了皇帝身上,皇上專門送名禮部,才得以第八名進士;後來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充翰林學士。昔日苦求不得,一朝得勢,這首《小松》倒也是比喻恰當。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後續——“凌雲”了的杜荀鶴已然失卻了“松”的風骨,依然為時人所棄

杜荀鶴從“小松”成為“凌雲木”,得益於殺死唐昭宗,以“禪讓”奪權唐哀帝的“屠夫皇帝”——後梁朱溫,那是個濫殺無辜的殘暴皇帝,在位六年就被親兒子殺死。杜荀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覲見,卻嚇得渾身發抖,汗如雨下——老天也是有意,居然配合他“無雲而雨”,於是朱溫讓他作詩,要說杜荀鶴還是有才,嚇成那樣也沒把詩才忘掉,“同是乾坤事不同,雨絲飛灑日輪中。若教陰朗都相似,爭表梁王造化工”一揮而就,歌頌這“太陽雨”是因為“梁王”您有造化才下的,哄得皇上高興,專賜一桌酒席,才有了後來的一系列進士入仕升遷之路。據說見過皇上,回到旅店的杜荀鶴後怕不已,腹瀉不止,差點死了;這官求得也真是不容易。

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千險萬苦求來的,不用白不用,不用太可惜?還是為了報復當初人們對他的不重視亦或瞧不起?所以,杜荀鶴當了官之後,一幅小人得志的樣子,“恃勢侮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杜荀鶴諂事朱溫,人品更屬可鄙。時人以與之交往為恥”,“遘重疾,旬日而卒”(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結語

這就是《小松》裡“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背後的深意和最後的結局。杜荀鶴才華過人,早期被埋沒,是名副其實的松:堅韌不屈,頑強向上,不折不撓;及至後來,“凌雲”之時,早已沒有了“松”的風骨,比之蓬蒿不如。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留言:這就是我hyg陌上花開,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回答,十分感謝您的閱讀!不足之處,歡迎指正!謝謝!

(圖片來自網路,如侵權聯絡刪除)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玉海棠2020-04-22 08:59:10

首先這首七絕借松寫人,託物諷喻。小松出於深草,凌雲藍天。詩裡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這首《小松》出自唐代的杜荀鶴。原詩如下: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自小刺頭深草裡”,一語道出了小松剛出生時的悲慘境遇,竟然還沒有路邊的野草高。雖然被“埋沒”深草裡,但卻自小“刺頭”,一個勁的向上生長,銳不可當。小松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境遇而隨波逐流,放任自我。刺頭的“刺”是點睛之筆,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了其頑強的生命力、堅韌不拔的品質。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而今漸覺出蓬蒿”,時光易逝,小松漸漸暴露出了其原來的面貌,初露鋒芒,小松自小被埋沒在深草裡,到現在歷經千險終於踏出它人生重要的一步。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小松生於深草,甚至不及深草之高,而直到高聳入雲,人們才膚淺的發覺原來它是凌雲松。詩人竭力諷刺了時人的目光短淺,也表達了詩人雖才華橫溢,卻遺世獨立,由於出身貧窮被不被賞識的極度憤懣之情。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生難得一知己,遇則人生一大幸事,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且去烹羊宰牛為樂,明朝歸來深巷又是一片杏花。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看那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只需一日,便可踏遍長安花”。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悲也罷,歡也罷,千古興亡又有多少被埋沒在滾滾長江中?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我是玉海棠詩,詩詞興趣部落圈主,如果您對詩詞感興趣,歡迎關注並相互交流,謝謝!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煙花三月是隻貓2020-03-18 14:48:07

小松

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絕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小松》是唐代詩人杜荀鶴的一首七言絕句。

這類用一個物品為題目的詩,有一個總名字,叫“託物言志”。這首詩就是這樣的。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讀這類託物言志的詩,首先要了解寫詩人的生平經歷,才能知道他要表達的意思。

生活在晚唐的杜荀鶴,出身寒微,(有人說他是杜牧岀妾的後裔,所謂岀妾,就是被休了的妾。)

雖然杜荀鶴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於“帝裡無相識”(《辭九江李郎中入關》),總之,怎麼考都考不上,報國無門,一生潦倒。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埋沒深草裡的“小松”,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這首詩借松寫人,託物諷喻,詩中字裡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

最後這兩句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如果有人看不起你的時候,你可以暗暗的念念想這句詩,給自己心靈安慰。

這兩句詩,表達了

詩人雖然才華橫溢,但由於出身貧窮而不受賞識的憤懣以及不滿之情。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清風巖塘2020-03-27 13:21:25

《小松》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荀鶴寫的,是一首“以物言志”的詩,希望自己能夠像松樹一樣高聳入天,成為“凌雲木”。

我們先來看看杜荀鶴的原詩: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為什麼詩人要以松言志,而且還是“小松”呢?

松樹,在貧瘠的土壤上都能成長起來,可高達4、50米,樹姿雄偉、蒼勁。李白詩云:“何當凌雲霄,直上數千尺。”松與竹、梅一起,被世人稱為“歲寒三友”,體現了不畏逆境、戰勝困難的堅韌精神。

所以,詩人選擇松樹特別是“小松”作題目,以松喻人,以松言志,寓意很深。因為,杜荀鶴出身貧寒,年輕時才華橫溢,可惜屢次應試不中,後來還是透過朱溫幫助打點關係,到45歲才中進士。他在九華山求學讀書,對松樹觀察細微,把自己比喻成一棵“小松”,非常貼切。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這首詩的寫作技巧高超。

這首詩透過對小松的細節描寫,從深草裡“刺頭”鑽出來,到“漸覺”高出蓬蒿,然後承轉表達出,小松終會成為“凌雲木”的意境。連線自然,一氣呵成,文字精煉,寓情於物,哲理深刻。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松樹小的時候,世人不認識這是將來可以長成高入雲霄的樹木,直到等它長大,高入雲霄了,才知道它原來可以成為“凌雲木”,顯示出它的不平凡。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這首詩蘊含著深刻意境。

一是對有才華、有志向的人來講,小時候是一棵“小松”,但“小松”是可以長成高聳入雲的“大松”。暗示詩人自己有凌雲之志。

二是希望朝廷當政者把眼光放長遠些,重視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同時也表達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複雜心情。

三是表明決心,雖然自己是一棵“小松”,但決不氣餒。對將來充滿憧憬,相信透過努力,一定會凌雲直上,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請關注

@清風巖塘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如果喜歡,請點贊支援!歡迎討論!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追尋遠方的詩2020-03-17 18:55:08

《小松》是唐代詩人杜荀鶴的一首小詩。原文如下: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絕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若要深刻理解一首詩的含義,要了解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詩人在作這首詩時的處境和心緒。

動盪晚唐,坎坷仕途

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封建王朝之一。但自安史之亂,唐王朝逐漸衰落,藩鎮割據、農民起義、吏治敗壞、社會動盪。

亂世之中,不乏真英雄,奈何識才之人卻寥若晨星。

歷史的車輪來到了公元846年前後,詩人杜荀鶴出生了。此刻,距離唐王朝的覆滅只剩下短短六十年了。詩人杜荀鶴,字彥之,池州人,出生微寒。

杜荀鶴早年在九華山讀書求學。雖然年輕時就才華橫溢,曾多次赴都城長安應試,卻屢屢不第。

後朱溫為其“打點關係”杜荀鶴於公元891年得中進士。此時詩人已經45歲了。而後又因政局動盪,杜荀鶴得第後第二年,復歸九華山。朱溫後來授予杜荀鶴翰林學士,但杜荀鶴此時已是風燭殘年,授官後不久,就去世了。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杜荀鶴才華橫溢,在詩壇享有盛名,其詩自成一家。

杜荀鶴對宮詩的造詣極高,除此之外,杜荀鶴的詩常常也反映了吏治敗壞、人民疾苦的社會黑暗的現實。

杜荀鶴仕途坎坷,雖晚年得志,但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閒居於九華山,終究是壯志未酬。這首《小松》是杜荀鶴為了抒發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而作的。

時人不識凌雲木

《小松》的大意為:小松剛冒出土,小得可憐,淹沒於野草之中。後來,小松漸漸地超出了蓬蒿。可世人仍不識這小松將來會長成高聳入雲的之樹,直到長成後才認識到這是凌雲之木。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很明顯,詩人是在借松寫人,有兩重含義。

第一,讚揚了小松頑強的精神。雖然剛出土時,比野草還微小,但仍是“刺頭”,一個勁地向上生長。小松的“小”只是暫時的,它終將長成凌雲之木。

第二,諷刺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識有才之士。許多能人志士一腔報國熱情付之東流,如千里馬駢死於槽櫪之間,小松沒於蓬蒿之中······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果喜歡,請

點贊

支援!

評論區屬於你們,歡迎

留言,

一起討論討論!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覃南朝2020-03-17 18:34:59

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杜荀鶴的《小松》。全詩為: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待高。其大概意思是:樹樹小時候僅能在濃密的草叢中出一點小頭,如今才發現長得比蓬蒿還要出頭了。世人不認識這將來會是高入雲霄的參天之材,一直要等到它真正高入雲霄的那一天,人們才知道稱讚它長得高。

作者出身寒微,雖然年紀輕輕就才華橫溢,但由於種種原因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作者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寫了這首詩,實則是透過這首詩來一個借喻,把自己此時比喻是一棵剛出蓬蒿的松樹,他認為將來他必將成為高聳雲天的大樹,只是沒有被世人發現罷了。這才是後兩句詩的真正深意,表達了作者有屈才之感、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世人都是“有眼不識泰山”的世俗眼光!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殘陽暮裡酹江月2020-03-17 20:51:05

這首《小松》當作於詩人微末時,以不太起眼的松樹自比,感嘆目光短淺之人,不知道有朝一日小松也可成棟樑之才。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是也。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當時深深埋在草叢中的小松樹,不知不覺已經比蓬蒿還要高了。世人大多沒有認識到這小小的松樹將來也會稱為棟樑之才,直到他長成參天大樹,才說它偉岸。

杜荀鶴其人

杜荀鶴(約846~906),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人。出身寒微。相傳他是杜牧的兒子,杜牧在會昌末年任池州刺史時,妾程氏有孕,為杜妻所逐,另嫁杜筠而生杜荀鶴。

早年讀書於九華山,據說7歲時已露崢嶸。曾數次應考,不第。當黃巢起義後,他在家鄉幽居十多年,過著耕讀生活。得第後次年,因政局動亂,復還舊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視他,用為從事。田頵起兵叛楊行密後,曾派他到大梁與朱溫聯絡。受朱溫器重。田頵敗死,朱溫表薦他,授翰林學士,但不久就死了。由於他晚節投靠朱溫,有損清名。

他以“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期,對晚唐的混亂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頗多反映。是晚唐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

著有《唐風集》(十卷),其中三卷收錄於《全唐詩》。

附杜荀鶴名篇《山中寡婦 / 時世行》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髮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徵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徵徭。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老街味道2020-05-06 18:52:20

問題:“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前言

詠物詩詞,往往會被詩人賦予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徵,即託物言志。杜荀鶴的這首《小松》就是這一類作品。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一、不是所有的詠物都有寄託

駱賓王七歲時作了一首《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詠鵝的小詩,簡單而歡快,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刻畫了鵝的形態特徵,展示了一副小小的畫面。

但是,這首詩並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哲理。一個成熟的詩人,往往不會作這麼簡單的詩歌。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二、詠物詩的興寄

成熟的詩人詠物時,往往帶有暗喻和寄託,找到一首駱賓王那種單純的《詠鵝》詩反而不容易。孩子的自然之眼、純真之心,在成人的世界裡很難看到。

例如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單純的詠柳詩也沒有什麼深意,但是明顯用了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來精雕細刻: 碧玉妝成、細葉誰裁出、春風似剪刀。

更多的詠物詩詞作品,則有很強烈的情感與寄託。

例如張九齡的《詠燕》: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暫來。豈知泥滓賤,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軒日幾回。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張九齡透過這首詩告訴李林甫,自己沒有和他爭權奪利的想法,希望他不要猜疑和迫害自己。

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也是一首寄託明顯的詠物作品: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讀到這樣的詩句,不由得想到屈原離騷中的“眾女嫉餘之娥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更是表達了自己堅持不悔的志向。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三、關於詠松的佳作

我們從小就讀者這樣一首詠松的小詩: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這首詩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一樣,表達了傳統士人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唐朝張蠙的《華山孤松》用槐樹襯托松樹的高潔:

石罅引根非土力,冒寒猶助嶽蓮光。綠槐生在膏腴地,何得無心拒雪霜。

回到題主提到的杜荀鶴這首《小松》,會發現這首是很有”理趣“: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從小泯然眾人,如今長大一點後,大家才發現他漸漸不同凡響。但是有幾個人真正具有慧眼,能夠認出這是凌雲之木呢?大多數人在他真正青雲直上的時候,才會發現。

這首詩寫的是小松,這棵小松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潛力股、古人說的璞玉、沒有被人發現的千里馬?

可惜沒有幾個人有伯樂的法眼,所以很多“小松”會長久的被埋沒。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結束語

真正的生活中,很多璞玉永遠被埋沒,很多千里馬長久被用來拉車。杜荀鶴的這首詩,其實並不是為“時人“惋惜,而是為了”小松“而惋惜。 不平。

@老街味道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巧奪天工9932020-03-17 16:51:09

一棵松籽,埋沒於枯枝敗葉之下,收日月之光華,經雨露之滋潤,吸土石之養分,生根凝瑞,吐芽伸枝,雄視天下!

人生亦是如此,少時飽經風霜,成年必大有作為。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素心流年2020-03-27 01:05:41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意味深長的小詩。饒有趣味,得慢慢品。

寫松的詩很多,比如最熟悉的鄭板橋《竹石》“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小詩似有所不同,匠心獨具,另有所指。

《小松》(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杜荀鶴:晚唐詩人,不太出名,出身寒微,有野史說他是杜牧妾生之子。

生逢動亂,有一段長久的科舉之路,直到40多歲才中進士。自許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郊居即事投李給事》),據說曾為一官半職,不惜寫詩奉承朱溫。他最大的成就,寫了很多揭露黑暗,同情人民的諷喻詩,因此在唐未的詩人中會偶被提及。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這首小詩,可能是他仕途失意時的作品,很有不平之氣。

簡單來說,今日對我愛搭不理,明日讓你高攀不起。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蓬蒿:野生雜草,庸碌無為之輩。

小松還剛出土的時候,長於草叢中,與雜草無異,毫不起眼,沒有人會去在意這樣微不足道的小物,甚至視其還不如野草。

但竹卻不氣餒,雖埋沒於深草,卻沒把自己等同於草,它有挺拔向上,青翠欲滴的身姿,有一個勁地向上衝刺的勢頭,慢慢地,已經出類拔萃於蓬蒿的高度了。

“刺頭”:倔強勁。不甘於埋沒,不急於求成,凝神屏氣,暗暗使勁,突破重圍,直到你驚歎於它的鬥志與力量。

“漸覺”:從默默無聞到出類拔萃有個艱辛過程。小松埋沒於草叢中到長出草叢,傲然挺立的時候,誰會在意並漸漸察覺?絕大多數人是不會有這個閒情的,只有真正關心、愛護小松的人,才會關注這麼個小東西從發芽到成長的過程,才會驚歎小東西也有超強的生命力與表現力。

這兩句詩是不是很有寓意?

有才能的往往都是一開始默默無聞,經受磨難,有幾個能被慧眼識才?

世人大多勢利眼,誰會在意無名無勢的你?

如果被輕視就自甘墮落,與野生雜草無異,如果不服輸,不甘心,拼搏向上,你就能出類拔萃,成就自己。

詩人杜荀鶴顯然在說自己,出身貧賤,不得賞識,滿腹才華,缺少伯樂。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小松從深土裡破圍而出,挺拔向上,超出了蓬蒿,越長越高,挺直蒼翠,直衝雲霄,成為參天之竹,凌雲之木。

當初那些不在意的,冷眼輕視的,這時候可能都要驚掉下巴,驚訝著大叫:這麼個小東西怎麼衝破雲霄啦!

“凌雲”:出自《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 相如 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說,飄飄有凌雲之氣,似遊天地之閒意。”

形容有遠大志向,才能非凡的人。

“始道高”:才來稱道。當初沒有人在意,如今有一翻作為,人們都來稱道,是在諷刺勢利小人。

深植於土壤,埋沒於深草,卑微不如野生雜草的小松,也有一天成長成高大挺拔,衝破雲霄的參天高木。

小松憑實力證明自己。

默默無聞的人也有一鳴驚人的時候。

狠狠地給當初勢利的人一個響亮的巴掌。

杜荀鶴把自己的不幸歸結於世俗小人,諷刺那些不識人才的勢利小人,想象自己憑才能,遇伯樂,努力拼博,一步青雲,仕途有所作為。

然而,松可以成為參天大樹,這是天性使然。

真正有才能,總會顯露人前,何必在意世俗的眼光,何必取悅於他人!

就算世俗輕視,就算不遇伯樂,千尺之竹,也能“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活出自我。

杜苟鶴後來在朱溫的賞識下謀得一官半職,卻驚懼而死,實在是有點沒出息。

這首小詩,很有哲理。

不自甘墮落,不妄自菲薄,要有努力向上拼搏勁!

不盲目尊大,不輕視於人,要有發現與讚賞的眼光!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無心隨墨2020-03-17 16:24:42

這首詩諷刺了當時不能慧眼識珠的那些人,也歌頌了頑強的精神,是出身貧寒人才的吶喊。這首詩的作者是晚唐的杜荀鶴,詩的名字是《小松》,原詩是: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詩歌寫了一棵剛剛冒出頭的小松,但是小松毅力頑強,拼命長大,可是無人辨別出來,而和野草一樣看待,直到長成凌雲之木才知道這是大財。

詩歌借物喻人,寫出了人才地位若不高,很可能被埋沒,也諷刺了不能識別甚至埋沒人才的統治者,而詩歌也讚揚了小松的生命力之頑強和不服輸之精神。這也是出身地位的作者個人的寫照和自白。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不長肉的大叔2020-03-17 18:16:13

世上的不認識這是將來可以高入雲霄的樹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經高入雲霄了,才承認它的偉岸。此句借松寫人,託物諷喻,寓意深長。以松喻人,詩人雖才華橫溢,但受限出身,不受賞識,報國無門,以詩抒情,表達內心的懷才不遇的憤懣,。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默玄吟雷2020-03-17 20:47:29

好好好,

成功了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不成功,成了阿Q式安慰。

小小少年不可量,

大大大人早晚當

現在頭角才崢嶸,

豪氣卻己吐萬丈。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我承認我不再年輕2020-03-17 16:25:04

《小松》是唐代詩人杜荀鶴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借松寫人,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生動逼真 ,表達了詩人雖然才華橫溢,但由於出身貧窮而不受賞識的憤懣以及不滿之情。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硬筆毛筆2020-03-17 17:53:02

勸人多學,先期是黙無聞了,自小齊埋於白草矣,後期熟了,得道升矣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使用者白洲浪平2020-05-07 07:12:34

這兩句應從後一句解釋,身處高位者,高處不勝寒,而低處的人卻不理解體諒不到身處高位者的苦與無奈。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村藜恁2020-03-17 16:40:26

暗喻詩人懷才不遇的悲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