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歷史老師882020-03-09 08:41:43

三家聯合對付智氏時,三家都還只是晉國的大臣,晉國國君仍然是晉國最高統治者。這時的三家不能算三個國家,他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獨立性也沒那麼強。他們只有聯合起來才能不被智氏或者被智氏以晉國名義吞沒。

三家分晉後,趙、魏、韓已經是得到周王承認的三個獨立國家。獨立性強,被其它兩個國家吞沒的可能性減小。共同利益減少,相互防範意思增強。再加上秦國的連橫政策的挑撥離間,三國很難形成緊密同盟。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江湖小曉生2020-03-09 11:30:32

三家分晉的時候,趙魏韓三家非常團結,齊心協力將晉國最強大的家族智家給消滅了。可問題是,到了趙魏韓三家建國以後,他們怎麼就不能團結起來對抗秦國呢?

趙魏韓三家擊敗了智家以後,分別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諸侯國,春秋霸主晉國宣佈亡國。別人都是因為弱小而亡國,晉國是因為體量太大,實力太強而亡國。

趙魏韓建國以後,彼此之間的戰爭,幾乎充斥著整個戰國時期。從而讓秦國漁翁得利,成為了最大的贏家。如果他們團結起來,還有秦國什麼事兒嗎?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01三家分晉,是趙魏韓三大家族的自保選擇。

為什麼趙魏韓三家要把晉國給分了?因為當時晉國最大的家族智家,想要瓜分其他三家的土地,而且是合理合法的瓜分,這讓趙魏韓三家感受到了滅族的危機感。

其實晉國原本不止有這四大家族,此外還有范家和中行家,他們是晉國六卿,各自手握兵權,掌管著自己的封地。

而且這六大家族之間,常常發生鬥爭。因為各自都有屬於自己的軍隊,所以甚至會上升為奪取地盤的戰爭。結果趙家滅了范家和中行家,結果就剩下了趙魏韓智這四大家族了。

越國取代吳國,成為春秋霸主以後,智家提出,應該讓每家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給晉國,

以此作為提升國力的資本。

這就很有意思了,因為各大家族的土地和百姓,都是他們私有的,這就相當於周天子下面各國諸侯王一樣。

智家率先拿出了一個萬戶邑給晉公,希望趙魏韓也捐獻一點。

結果韓國和魏國都委曲求全,割讓了土地和百姓。

唯獨趙家死都不答應,從而惹怒了智家,成為了晉國國內最大的敵人。

智家首領智伯瑤帶著韓康子和魏桓子一起攻打趙襄子,結果智伯瑤水淹晉陽城,使得韓康子和魏桓子都戰戰兢兢。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因為今天智伯瑤可以這麼對付趙襄子,將來也可以以同樣的手段,對付他們。所以在趙襄子的勸說下,韓康子和魏桓子決定聯合趙襄子一起滅了智伯瑤。

三家分智氏之田。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智伯之臣豫讓欲為之報仇,乃詐為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塗廁。襄子如廁心動,索之,獲豫讓。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慾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乃舍之。豫讓又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史記》

智家被趙魏韓三家給滅了以後,他們果斷侵吞瓜分了晉國的所有領土,從而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三家。

三家分晉的時候,趙魏韓之所以團結了起來,那是因為他們已經被逼到了絕境,為求自保,只能聯合起來對抗強大的對手。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02趙魏韓各懷鬼胎,想要吞併彼此的地盤。

滅了晉國以後,趙魏韓強行讓周天子封他們為諸侯王。這麼一來趙魏韓三國算是正式建立起來了。

從臣子變成國王,他們完成了完美的逆襲。不過等待他們的,還遠遠不止這麼點艱難。因為當時瓜分晉國的時候,每一家所佔的便宜不甚相同,所以每一家都覺得自己吃虧了。

這或許就是分贓不均的道理,這三家之間從一開始瓜分晉國的時候,就已經心有芥蒂。

後來在邊境問題上,時常產生摩擦。

為什麼呢?因為邊境的歸屬權,是非常敏感的一個問題

。不是你樹一塊界碑,就能解決問題的。而趙魏韓三國,還緊緊地貼在一起。

就算是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

更別說趙魏韓三家是三個實實在在的中原大國了。

所以戰國時期,趙魏韓三家本身,就爆發了各種各樣爭奪地盤的戰爭。他們每一家都想成為晉國,一統整個三晉。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這三家當中除了韓國實力較為弱小以外,趙國經歷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魏國經歷了李悝變法和吳起練兵,所以實力都非常強大。

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公叔之僕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僕曰:“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史記》

兩個大國之間的交鋒,必然會成為漁翁得利的事情。秦國就是在趙魏之爭的過程中,實行了商鞅變法,慢慢恢復了元氣,逐漸強大了起來。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03過秦論說的一點也不錯,滅六國者六國也。

在趙國和魏國變法之前,秦國勉強還能跟他們平起平坐,畢竟也是老牌諸侯國了。可是在趙國和魏國變法以後,情況完全就不一樣了。

尤其是魏國變法在前面,李悝變法後,魏國的經濟軍事都得到了提升,吳起練就魏武卒以後,魏國的軍事實力達到了巔峰。

魏武卒將秦國大軍摁在地上,摩擦了數十年之久,秦國為此喪失了幾百裡的河西之地

,可以說是喪權辱國。

可是這個節骨眼上,魏國偏偏就是沒有趁著自己強大的時候,一舉滅亡秦國

。他收兵回來,開始了對趙國和韓國的侵略。

秦國得以喘息以後,開始努力實施變法,

他們知道,只有趁著這個時候變法強國,才能夠挽救危亡的秦國。

當趙魏韓三國爭鬥不休的時候,秦國已經在悄悄崛起。秦孝公實施商鞅變法,秦惠文王即使與商鞅政見不合,卻也能堅定不移地繼續執行商鞅變法的所有政策。

等到秦武王時期,已經可以和趙魏韓一分勝負。而秦國真正威震天下的時候,是在秦昭襄王時期。

二十五年,拔趙二城。與韓王會新城,與魏王會新明邑。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侯冉復相。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周君來。王與楚王會襄陵。白起為武安君。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史記》

誰也想不到,一個當年被魏武卒摁在地上摩擦數十年的落後王國,居然在幾十年的時間裡,歷經三代國王的努力,變成了戰國最強的諸侯國。

其實從秦國逐漸強大的這個過程,就能夠看得出,其他諸侯國根本就無所作為。他們忘記了秦國在暗自努力,所以必然也會被秦國給拋棄。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總結: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確會產生真正的信任和朋友。但是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卻不可能有永久的朋友,因為國家之間的利益糾葛非常大。

趙魏韓三家,過去是晉國的公卿,他們在晉國一起共事,共同面對強大的敵人智家。這個時候他們可以結成聯盟,甚至成為朋友。

可是在滅了智家以後,趙魏韓三家各自建立了諸侯國,每一個家族都有很強的實力。這個時候他們沒有共同的威脅者,所以他們自然就開始產生矛盾。

沒有必要為古人感到憂傷,其實任何時期,都是這麼一回事。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是永遠不會將個人感情,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的。

參考資料:《史記》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蟻史為諫2020-03-31 05:35:23

趙魏韓史稱三晉,他是由強大的晉國分裂而成的。趙魏韓對付智氏與對抗秦國沒有可比性,

對付智時的齊心是被迫無奈的一次戰役(一次勝利就搞定了智氏);對抗秦國卻是長期的鬥爭(多次勝利也無法滅掉秦國而取得最終勝利)。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一,智氏強大而目中無人,水淹趙氏卻自食其果。

晉國從晉文公開始稱霸中原,晉國的體制是軍政一體化。春秋時期諸侯的兵力是根據爵位的高低來配置的,正常情況下週天子擁有六軍的配置(只要他養的起),而晉國這種諸侯只能擁有三軍的配置(雖然有一段時間也曾經超標)。

三軍的統帥與副統帥就是晉國的實權階級,而三軍中的中軍元帥就是晉國最有權勢的人。

在這種體制下晉國形成了六大家族,他們在不斷的鬥爭之後只剩下了,趙、魏、韓、智氏四家。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智氏在戰國初期作為中軍統帥,家族的勢力最大。他藉助晉侯的名義要求趙魏韓三家割讓土地給自己。

韓魏都割讓了土地,只有趙氏不願意。於是智氏要求兩家和他一起出兵攻打趙氏,並將趙氏圍困於城內,可惜趙氏早有準備他們久攻不下。

最後他們想到了一招――水攻。

水攻果然起了效果,趙氏眼看就要支援不住了。於是趙氏秘密派人跟韓魏聯絡說“

智氏滅了我之後下一個就是你們”。

韓魏醒悟之後臨陣倒戈,他們秘密將河水改了方向衝向了智氏的營地。

從此趙魏韓三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三家分晉實際形成。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二,秦國統一天下的腳步不是三家聯合就能阻擋的。

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強大,又通過幾代人的發展;最後在秦始皇手中統一了六國。

秦國想要統一六國第一個要搞定的就是三晉,但是秦國並沒有一味蠻幹,他採取了遠交近攻的分化策略

;秦國要攻打韓魏的時候就會穩住趙國、齊國。

要攻打趙國的時候就會威脅韓國,收買楚國。

長平之戰因為韓國而起,但是秦趙決戰的時候韓國卻不敢動手就是最好的寫照;長平之戰之後即使趙魏韓三家聯合也不是秦國對手了。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三,趙魏韓並不是沒有合作過

戰國初期,魏國首先透過李娌的改革成為了戰國首霸。

除了經濟實力與軍事的提高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聯合了趙、韓兩國,使三晉團結一致共同進退。趙國初期秦國更本不敢入侵趙魏韓除了魏武卒的強大之外就是忌憚三家的聯合。

後來魏國即留不住人才,又昏招百出終於徹底破壞了三家和睦的關係,在龐涓戰死之後開始沒落再也沒有振作起來。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趙魏韓透過一次臨陣倒戈就消滅了智氏

,他們的齊心協力也是被逼無奈,戰國初期透過魏國的協調三家也曾經齊心協力過,只是最終還是因為利益而相互攻伐。

歷史一直都在告誡我們,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三家因為利益而聯合對抗智氏,同樣也因為利益而產生隔閡,因為利益而相互攻伐,在秦的離間計之下要想恢復到齊心協力的狀態基本以是不可能。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歷史都付笑談中2020-04-02 22:21:58

笑談君也覺得之所以其他6個國家會被秦國所吞滅佔領,是因為這6個國家並不能夠團結一心的來抵抗秦國。反而是畏懼秦國的強大,努力的為秦國進貢,最後秦國變得越來越強盛,自己的國家也就慢慢沒落了。

之前,趙韓魏三家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主要原因就是智氏太過於貪心,並且目中無人。智伯聯合韓、魏兩家,攻打趙氏,採用水攻的辦法,趙氏被逼入絕境。

但是,雖然被逼入絕境,抵抗卻沒有停止,而智伯又暴露了吞併韓、魏兩家的野心,他能水攻的辦法對付趙氏,自然也能用水攻的辦法對付其餘兩家,因為其他兩家的重地也都臨水。

所以,基於這種情況,三家合力,反戈一擊,平了智氏。

而秦國就難對付多了,當時的局勢錯綜複雜,各國之間,合縱連橫,彼此之間,勾心鬥角,缺乏信任基礎,難以形成有效聯盟。和秦國作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想著漁翁得利,結果被各個擊破。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煮酒聽史2020-03-08 22:37:08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論》

在《六國論》中,蘇洵詳細論述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原因,也詳細闡明瞭其餘六國失敗的原因。蘇洵認為,六國之所以被秦國吞併,就是因為他們不能很好的團結在一起,抵禦秦國的侵略,而是爭先恐後的賄賂秦國。最終使得秦國越來越強,自己的國家卻越來越弱。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而所謂的賄賂秦國,其本質就是六國沒有很好的同心協力,一起對抗秦國,反而各自心懷鬼胎,最終被秦國一一擊破。

在這其中,燕國、齊國和楚國不團結,我們尚且能夠理解,因為他們沒有團結的經驗。但是趙國、韓國、魏國就不一樣了,他們是三晉之國。當初這三家一起消滅智氏,瓜分晉國,是何等的團結。怎麼到了後來,秦國要一統天下了,這三家反而無法團結在一起了呢?

趙、韓、魏三家瓜分晉國的前因後果

晉國自晉文公設三軍作六卿以後,晉國的政權就逐漸被卿大夫所掌握。到了春秋末年,晉國國內就只剩下了智氏、趙氏、韓氏和魏氏這四家。其中又以智氏勢力最大。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俗話說,一個人的貪念是無窮的。智氏作為當時晉國最強大的勢力,自然不會甘心晉國被趙、韓、魏三家分得一杯羹。於是,當時智氏的當家人智伯瑤就以恢復晉公權力為由,要求其餘三家拿出一部分土地充公。其實智伯瑤心裡打得什麼主意,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就是想要慢慢蠶食剩餘三家的勢力。

可是沒辦法,智伯瑤的勢力最強,因此魏桓子和韓康子只能妥協,交出自己的土地。誰曾想,當智伯瑤問到趙襄子以後,卻被拒絕了。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惱羞成怒的智伯瑤要求韓氏和魏氏一起攻打趙氏。這個趙襄子也厲害,在面對三家勢力的情況下,愣是堅持了兩年。直到智伯瑤採用水攻以後,才逐漸的在戰爭中取得優勢。

然而智伯瑤此舉卻觸碰到了魏桓子和韓康子兩人的逆鱗,原因就是韓氏和魏氏城池外面也有河道。智伯瑤如今可以水攻趙氏,以後照樣能夠水攻韓氏和魏氏。

就這樣,在趙襄子的聯絡之下,三家決定聯合起來一起攻打智氏。而智氏也被三家聯合消滅。

趙、韓、魏三家為何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

一、趙、韓、魏三家面臨著同樣的局面

從智氏要求趙、韓、魏三家將其名下的土地讓出來一部分開始,趙、韓、魏三家實際上就已經處於同一陣營了。因為智伯瑤的意圖太明顯了。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而智伯瑤採用水攻的方式攻打趙氏,更是加速了這個過程。因為人畢竟是有僥倖心理的,我們有一句古話叫做“來日方長”。韓氏和魏氏之所以在一開始沒有持反對態度,就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還有機會扳倒智氏。然而智伯瑤採用水攻的方式攻打趙氏的做法,卻打碎了他們的這一幻想。

因為他們再強大,也有著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他們的家族城池外有水,這是人力不能夠改變的,除非他們放棄自己的領土,然而這顯然不可能。

因此,當三家都遭遇生死危機的時候,他們選擇了一起對付智氏。

二、智氏太過狂妄,想要以一敵三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趙、韓、魏三家乃是智氏之下勢力最強大的卿大夫。無論是趙韓魏三家還是智氏一家,他們的目的其實很明確,那就是瓜分晉國,唯一不同的是,智氏太過狂妄,想要以一敵三。這就導致趙、韓、魏三家不得不聯合在一起。

因為聯合在一起,還有活下去的希望,三家各自為戰的話,遲早會被智氏吞併。

趙、韓、魏三國為何不聯合在一起攻打秦國?

有人也許會有疑問,秦國和趙、韓、魏三國之間的差距,就如同當年智氏和趙、韓、魏三家的差距一樣,甚至秦國的實力還更強大。並且秦國也同樣威脅著趙、韓、魏三國的安危,那麼趙、韓、魏三國此時為何不能聯合在一起攻打秦國?

一、時局不同

當年在晉國境內,只有四家卿大夫,也就是說趙、韓、魏三家除了智氏以外沒有其他的敵人。而戰國後期則不同,當時除了趙、韓、魏三國以外,還有燕國、齊國、楚國和秦國。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三晉之國固然可以聯合起來一起攻打秦國,可是秦國也可以聯絡其他國家一起抵抗三晉聯盟。不要忘記了,賄賂秦國的國家可不少。

二、實力不同

這裡指的實力,不是秦國的實力,而是三晉之國的實力。在晉國三家分晉之前,除了智氏,趙、韓、魏三家的實力分佈還算平均,差距沒有特別誇張。

但是到了戰國以後,這一差距就逐漸明顯了。戰國前期,魏國一家獨大,戰國初期唯一的霸主;戰國中後期,長平之戰前,趙國是軍事力量僅次於秦國的國家;長平之戰以後,趙國是衰弱了沒錯。然而此時的秦國大勢已成,你三晉之國聯合不聯合不已經沒區別了,此時的秦國統一隻剩下時間問題。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而人都是自私的,更別說這些諸侯王了。三晉之國之內彼此的實力不協調,所以在利益分配上就容易出現衝突,大國想要拿更多的利益,小國也不肯少拿自己的利益,於是聯盟就這樣破裂了。

這是有跡可循的,比如第一次合縱伐秦之戰,趙、韓、魏、齊、楚五國伐秦,結果實際出兵的只有趙、韓、魏三家。理由就是利益分配不均,導致齊、楚消極出戰。

結束語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一起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對付秦國?

此一時彼一時,是對這一情形的最好解釋。趙、韓、魏三家攻打智氏的戰鬥,看似同心協力,那是因為當時受到的外部干擾少,所以能夠提高他們聯盟的成功率。但是到了戰國時期,三家分晉以後,他們就是以國家的形式矗立在中原大地上了,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也更多了。而此時,再拿當初的那一套,失敗也是很合理。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當代曹植2020-03-09 12:25:23

合夥的買賣不好乾,創業時大家很苦很累但很團結,一旦做大了,就都想說了算,做大就難了。

三家聯合對付智氏時,三家都還只是晉國的大臣,晉國國君仍然是晉國最高統治者。這時的三家不能算三個國家,他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獨立性也沒那麼強。他們只有聯合起來才能不被智氏或者被智氏以晉國名義吞沒。

三家分晉後,趙、魏、韓已經是得到周王承認的三個獨立國家。獨立性強,被其它兩個國家吞沒的可能性減小。共同利益減少,相互防範意思增強。再加上秦國的連橫政策的挑撥離間,三國很難形成緊密同盟。

趙韓魏三家能夠齊心協力的對付智氏,一是當時實力較弱需要抱團,二是拜智氏家族領主知瑤囂張跋扈、殘酷不仁所賜。

智瑤繼位後,透過伐鄭,壯大了知氏的勢力。晉出公十一年(前464年),智氏聯合趙氏、魏氏、韓氏三大夫,瓜分了範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和財產。智氏獨佔了大部分範氏、中行氏故地,並取代趙氏而掌管晉國政事,成為四卿中最強的勢力,居晉國四大卿之首,並自稱“伯”。

智伯聯合韓康子、魏桓子攻打趙襄子,圍困晉陽城兩年之久,最後引晉水灌晉陽,看見水攻的成效非常好,得意地說:“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滅亡他人國土,現在我已知道了。”韓康子、魏桓子兩人聽聞此語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號,因為魏氏的安邑城,韓氏的平陽城都有可能是知瑤下一個水攻的物件。

趙氏水困已久,無法續守,遂派謀臣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張孟談於是告訴韓、魏之君曰:“唇亡齒寒,智伯率領你們兩位來攻擊趙氏,趙氏快要滅亡了,接下來你們兩位也要被智伯當成攻擊的目標了。”韓、魏本來就對智伯的囂張跋扈非常憤恨,聽了此言,也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被滅亡的,決定倒戈起事。於是三方密約,韓、魏兩家以水倒灌智氏軍營(“反水”一詞的出處),和趙氏聯合共同攻滅智伯,瓜分其領地,最終三家瓜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廣納賢才,地處西部具有良好的地緣優勢,長期和平穩定,無外敵侵擾,生產力有良好的發展環境。而其他六國特別是趙韓魏三國長期相互攻伐,實力大損。所以秦國一舉成長為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也有了稱霸天下的資本。

秦國透過連橫術,遠交(齊國)近攻(楚燕趙韓魏),不斷蠶食五國,楚燕趙韓魏雖然合縱,終因歷史原因相互猜疑及僥倖心理看不到真正危機,賂秦以求自保,然賂秦而力虧,被秦國一一分而滅之,無法抱團被先後滅亡。齊與嬴而不助五國,最後也慘遭滅亡。

蘇洵《六國論》說的好: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韓趙魏面對智氏能夠齊心協力的原因是,韓趙魏三家在這個問題上有共識:如果智氏不亡,這三家的滅亡只是早晚的事情。認識統一了,問題就好解決了,三家商量了一下,決定大家一起拿刀子砍了智氏。對待秦國,這個問題三家一直沒有達成共識,最主要的問題是三家誰是老大?魏國強的時候,打的就是韓趙,想一統三晉;趙國強的時候,也想的是三晉中他來做老大;韓國沒有魏趙那樣強大過,但是受趙魏的欺負最多,和趙魏一起聯手對付秦國,疑慮甚多哦。於是韓趙魏三國各有心思,聯盟一直就沒有真正意義的建立起來,齊心協力對付秦國,那就是一個夢想。

總結: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確會產生真正的信任和朋友。但是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卻不可能有永久的朋友,因為國家之間的利益糾葛非常大。

趙魏韓三家,過去是晉國的公卿,他們在晉國一起共事,共同面對強大的敵人智家。這個時候他們可以結成聯盟,甚至成為朋友。

可是在滅了智家以後,趙魏韓三家各自建立了諸侯國,每一個家族都有很強的實力。這個時候他們沒有共同的威脅者,所以他們自然就開始產生矛盾。

沒有必要為古人感到憂傷,其實任何時期,都是這麼一回事。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是永遠不會將個人感情,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的。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小楊品史2020-04-01 18:23:18

面對智氏的壓迫,韓趙魏三家很清楚,倘若不齊心協力,就會被滅掉;打垮智氏後,三家的處境不同,再也不是之前小心翼翼的樣子了,對於貧窮、落後的秦國,除了魏國外,韓趙兩家還看不上眼,哪有滅了對方痛快。

01:共同的生存壓力,促使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智氏

隨著中行氏、正規化的逃亡,智氏一家獨大,基本上到了想打誰就打誰的地步。在智氏的壓力下,韓趙魏三家過得小心翼翼的,作為弱者,有天生的抱團趨勢;事實上,韓趙魏三家在歷史上也有不少交情,關係還不錯。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晉陽之戰爆發後,在智伯瑤的強壓下,韓家、魏家心不甘情不願地被迫參戰。晉水河邊,智伯瑤得意洋洋的一番話,引起了韓家家主、魏家家主的警惕:自己兩家都城邊上也有大河,要是智伯瑤這個瘋子哪天不高興了,也掘開護城河,自己該怎麼應對?

在張孟談的牽針引線下,韓魏兩家臨陣反水,三家合夥滅掉了智氏。這次合夥,說到底還是巨大生存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02:魏文侯極力撮合三晉結盟

滅了智氏後,韓趙兩家就開始不安分了,都想著聯合魏氏把對方幹掉。這時候的秦國遙遠、貧窮、落後,除了魏氏外,其他兩家都沒多大興趣。

魏文侯是個明白人,很清楚誰也不能幫,因為不管是幫誰,下一個被滅的鐵定是自己,因此兩不相幫。意外的是,他的這個舉動,被韓趙兩家認為是仁義之舉,於是學著魏國開始搞內部改革,對外擴張的年頭弱了很多。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三晉合夥向外擴張,魏國吃肉,韓趙兩家喝湯。在和秦作戰時,魏國有危機的話,韓趙兩家會拉一把,但都沒有出多大力。韓國在打鄭國的注意,趙國也在和中山、齊國死磕。

03:魏武侯打破盟約,三晉開始窩裡鬥

魏武侯時期,發生了一件小事,改變三晉同盟的狀況:趙國公子朝趁新君剛上位,開始蓄謀已久的謀反,結果失敗,被迫流亡國外。

公子朝逃到了魏國,魏武侯是個很短視的人(趕走吳起就是個明證),覺得這是個佔便宜的機會,就派大軍護送公子朝回國,趙國新君很不爽,雙方就打起來了,結果魏軍大敗(真是給中原霸主丟臉啊)。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之後雙方就開始了你來我往,打得不亦樂乎,。三晉內訌,秦國得利,趁機偷偷發展壯大了起來。

綜上所述,韓趙魏聯合攻打智氏,主要是生存壓力太大,抱團取暖罷了;之後三家關注點不同、發展方向不同,再加上三晉內訌,沒有聯手攻打秦國。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臥牛說歷史2020-03-09 12:35:05

利益唄。

我們可以從燭之武退秦師中看看。

秦晉伐鄭,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第一句就是鄭國若滅亡,你秦國能有什麼好處?

鄭國離晉國近,而離秦國遠,秦國首先享受滅鄭的好處。換句話說,秦國出力不討好。

智氏對趙韓魏三家的威脅是等同的,滅智氏後三家得到的利益也是可以均享的,於是智氏滅了。

這是外部矛盾遠遠大於內部矛盾。

我們再說三家聯合抗秦。國家內部尚不能統一對秦的政策,遑論三家了。最簡單的問題:誰是掌權人,我又憑什麼聽你的,勝利後利益怎麼分,戰敗後損失怎麼辦,你故意讓我們國家士兵送死怎麼辦?

無論近代的華約,還是現在的北約,這些聯盟成立的基礎有一個前提:一個強大的國家。

再看看聯合國。

弱弱聯盟總不會長久,一強帶多弱才正解。

三國蜀吳聯合,多脆弱?國,功聯合,哪怕有著亡國的危險,國還想著內訌呢。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中國驃騎兵2020-03-09 09:37:33

題主,你好。韓趙魏面對智氏能夠齊心協力的原因是,韓趙魏三家在這個問題上有共識:如果智氏不亡,這三家的滅亡只是早晚的事情。認識統一了,問題就好解決了,三家商量了一下,決定大家一起拿刀子砍了智氏。對待秦國,這個問題三家一直沒有達成共識,最主要的問題是三家誰是老大?魏國強的時候,打的就是韓趙,想一統三晉;趙國強的時候,也想的是三晉中他來做老大;韓國沒有魏趙那樣強大過,但是受趙魏的欺負最多,和趙魏一起聯手對付秦國,疑慮甚多哦。於是韓趙魏三國各有心思,聯盟一直就沒有真正意義的建立起來,齊心協力對付秦國,那就是一個夢想。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史海弋2020-03-09 11:13:52

合夥買賣不好乾,創業時大家很苦很累但很團結,一旦做大了,就都想說了算,做強就難了。

趙韓魏三家能夠齊心協力的對付智氏,一是當時實力較弱需要抱團,二是拜智氏家族領主知瑤囂張跋扈、殘酷不仁所賜。

智瑤繼位後,透過伐鄭,壯大了智氏的勢力。晉出公十一年(前464年),智氏聯合趙氏、魏氏、韓氏三大夫,瓜分了範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和財產。智氏獨佔了大部分範氏、中行氏故地,並取代趙氏而掌管晉國政事,成為四卿中最強的勢力,居晉國四大卿之首,並自稱“伯”。

智伯聯合韓康子、魏桓子攻打趙襄子,圍困晉陽城兩年之久,最後引晉水灌晉陽(其後趙光義也幹過這缺德事),看見水攻的成效非常好,得意地說:“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滅亡他人國土,現在我已知道了。”韓康子、魏桓子兩人聽聞此語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號,因為魏氏的安邑城,韓氏的平陽城都有可能是智瑤下一個水攻的物件。

趙氏水困已久,無法續守,遂派謀臣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張孟談於是告訴韓、魏之君曰:“唇亡齒寒,智伯率領你們兩位來攻擊趙氏,趙氏快要滅亡了,接下來你們兩位也要被智伯當成攻擊的目標了。”韓、魏本來就對智伯的囂張跋扈非常憤恨,一聽此言,也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被滅亡的,決定倒戈起事。於是三方密約,韓、魏兩家以水倒灌智氏軍營(“反水”一詞的出處),和趙氏聯合共同攻滅智伯,瓜分其領地,最終三家瓜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廣納賢才,地處西部具有良好的地緣優勢,長期和平穩定,無外敵侵擾,生產力得以良好發展。而其他六國特別是趙韓魏三國長期相互攻伐,實力大損。所以秦國一舉成長為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也有了稱霸天下的資本。

秦國用謀士張儀連橫術,遠交(齊國)近攻(楚燕趙韓魏),不斷蠶食五國,楚燕趙韓魏即便合縱,終因歷史原因相互猜疑及僥倖心理擰不成一股繩,看不到真正危機,賂秦以求自保,然賂秦而力虧,被秦國一一分而滅之。齊作壁上觀,最後也慘遭滅亡。

蘇洵《六國論》說的好: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厚雲久久2020-03-09 21:20:01

分家還好說,如果去搶別人家,麻煩大多了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大芊世界2020-03-09 15:06:09

做老大和做手下的心態不一樣。寧當雞頭不當鳳尾,就是這三家當時小國的心態。而且秦王朝可不是智家,差的是指數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