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化用了什麼典故?使用者16269192556837122020-05-28 20:48:30

王昌齡一首題為《出塞》,即出關。在唐詩中,一般用以表示出徵,而“入塞”則表示凱旋歸來。

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先從字面排列講:看看天上的明月,還是秦朝時候的明月;看看雄壯的關城,也還是漢朝時候的國防建築。

“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一句曾引起過許多爭議。王世貞以為是“可解不可解”(《全唐詩說》)的詩句。吳昌祺以為這地方在秦朝還是明月照著的荒野,到漢朝便已有關城了。這都是從字面排列的呆講,把“秦時明月”和“漢時關”分為不相干的兩部分。其實,詩人用“秦漢”二字是活用,也是形象用法。意義只是說:這裡天上的月色,和地上的關城,都仍然和秦漢時代一樣。但他不能把詩句寫成“秦漢明月秦漢關”,這不成為詩,於是他改作“秦時明月漢時關”。無論是“秦”是“漢”,這兩個字都代表一個抽象的概念;“古”,並不是要把明月和關分屬於兩個朝代,而是把“秦漢”二字分在二處作狀詞。這種詩句的修辭方法,稱為“互文同義”。盧綸有一首《送張郎中還蜀歌》,起句是“秦家御史漢家郎”。張郎中是御史兼郎中,都是秦漢以來古官名,詩人亦用互文式的修辭來造句。這可以說是唐人句法,宋以後就不見這樣的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