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指導和培養學生結構式閱讀?象牙塔學業規劃指導2022-01-18 17:22:07

對於大多數中、小學生來說,隨著年級的增長,需要掌握的知識點越來越多,甚至是繁雜,由於不善於歸納、不會動腦、害怕動腦,常常造成思維混亂,學習“不得法”,有的在“苦苦地掙扎”,有的乾脆放棄,產生學習障礙以及厭學情緒。

而不明就裡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學習上“偷懶”、不願動腦,往往是抱怨聲、責怪聲、聲聲入耳,親子關係陷入僵化狀態。殊不知,不願動腦的背後是對知識點沒有結構化意識,不懂得快速減輕用腦負擔的思維方法,思考是一件“痛苦”的事。

家長應該指導和培養學生掌握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思維(思維導圖)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歸納法”,但許多學生和家長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對學習沒有太大效果,在應用中費時費力,不如買現成的學科思維導圖來看。產生這樣的誤解,源於根本沒有掌握其核心——分類和層級排序;

更不清楚其操作的原則是“不重、不漏”。即,在分類過程中,不同的型別之間不要有重合,並且這些型別加起來能覆蓋所有知識點(特殊情況除非);在層級排序中,要先規劃高層級的內容,再去規劃低層級的內容,層級排列不能混亂。

也就是說,思維導圖做起來很簡單,但對原則的把握和形成結構化思維的過程要格外重視。只有這樣,在腦海中形成的有效思維,被分類和層級排序串並在一個框架內,形成嚴謹、清晰的結構圖,動腦不再費力而混亂不清,變得快捷而有效。

以閱讀為例,大多數學生和家長拿到一本書就開始讀,而我們的大腦對於各類沒有經過組織、加工的資訊,處理能力是很有限的,在連續閱讀幾頁或者幾千字後,很容易迷失在細節裡,遺忘整體框架,甚至疑惑自己讀的什麼書?為什麼讀?

這都是對自己大腦中原始的理解能力過於自信,對於小短文可以對付自如,如果說幾萬字、幾十萬字的內容,大腦根本無法駕馭,這就需要結構化思維的幫助。其實很簡單,在拿到一本書時不著急去讀,而是細細地研究前幾頁的目錄和標題。

在腦海中,透過結構化思維將目錄和標題進行分類和層級排序,大致掌握這本書的內容和方向,構建整體框架。然後,再去理解性地展開閱讀,就像識破作者的編寫密碼,讀起來如同庖丁解牛一般清晰、準確,對內容掌握得更加準確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