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國決戰雁門關結果如何?山河文川2019-04-24 00:36:14

關於36國決戰雁門關一事,怎麼去理解呢,位於交通要塞的雁門關,每個朝代每個國家都為爭奪雁門關絲綢之路決戰過,切每次決戰出兵無一不都是報著沒打算活著回去的念頭在戰鬥,每次戰鬥又都是血流成河,血洗雁門關那,後面就簡單介紹一下雁門關有關歷史及戰鬥。

雁門關是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從早期的匈奴、鮮卑、突厥,到後來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都先後與漢王朝在此進行過許多次戰爭。

早在戰國後期,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已經相當強大,趙國大將李牧曾多年駐守雁門,以防匈奴。匈奴單于曾率10萬餘騎攻打雁門。李牧利用有利地形與匈奴決戰,結果大敗匈奴。

西漢前期,匈奴屢屢來犯,漢武帝曾先後(前129——前119)派李廣、衛青、霍去病率騎兵1萬至數萬出雁門關,北擊匈奴。除李廣兵敗外,其他都獲大勝。

西晉末年,中原板蕩,北方的鮮卑族拓跋氏乘機率部南徙,到達雁門,雁門山成為拓跋魏與西晉的邊界,雙方屢次發生衝突。

隋代,北方的突厥逐漸強大。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巡視北塞,到了雁門,被數十萬突厥兵包圍,突厥兵急攻雁門關。後賴吏部尚書樊子蓋設計送出詔書,募兵來救,始得脫險。到

了北宋,雁門關的戰事更為頻繁。當時雁門山——恆山一帶是宋與遼的分界,遼多次向宋進攻。宋抗遼名將楊繼業及其後代多年與遼作戰,主要就在雁門關內外。楊家將鎮守邊關,對遏止遼軍想從幽州南下取宋,起到了牽制作用。宋對遼的戰爭是生死存亡之戰,戰爭很激烈,也極艱苦。陸游曾有詩云:“全師出雁塞,百戰運龍韜。”“夜沙風破肉,攻壘雪平壕。”

雁門關的歷史故事 雁門關是著名景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里長城。當地人傳說,蒙恬死後葬於代縣境內。現在上門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遺址,其斷碑尚存,還可看清:秦蒙恬將軍墓,及清嘉慶等字樣。根據史學家考證,蒙恬墓在陝西境內,乃傳說而已。 漢代的雁門,更是風雲多變。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為此,公元前201年,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抵達平城(山西大同),抗擊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計誘入,困於平城白登山達七日之久,最後用重金財物賄賂了單于閼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脫。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著手反擊 ? 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一次,他出雁門,兵敗被俘。在敵軍兩馬之間的網兜裡,他表面佯死躺下,心裡卻在等待機會。突漢元帝時,有膽有識的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前簇後擁,浩浩蕩蕩,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後,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山西雁門關“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 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 倒馬關,直抵幽燕,連線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 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並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華時焚於一旦。每年都有許多中外遊客來這裡觀光旅遊,瞭解中國傳統道德文化。 ??雁門關這個名字的來歷 傅山出身書香世家,他的書法造詣登峰造極。清王朝定鼎後,傅山致力反清復明。

36國決戰雁門關結果如何?

36國決戰雁門關結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