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的四大土司?開心玉林2017-12-25 00:40:49

土司又稱土官、酋是古代中國邊疆的官職,元朝始置。用於封授給西北、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族頭目。土司的職位可以世襲,但是襲官需要獲得朝廷的批准。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三種武官職務。明朝與清朝沿置土司,自明朝起,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三種文官職務。土司對朝廷承擔一定的賦役、並按照朝廷的徵發令提供軍隊;對內維持其作為部族首領的統治權利。

土司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土司既指少數民族地區的土著人在其勢力範圍內獨立建造的且被國家法律允許的治所(土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狹義的土司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翻開歷史,貴州省的大多數縣,在歷史上都曾建立過“長官司”——一種興起於元代的縣一級政權。皇帝賜封當地酋長或上層貴族,世代掌管治理“土民”。這些大大小小的“土首領”,被統稱為土司。這些土首領的品級,最高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最低則是一寨之主。

在群梟兼併仇殺、快意恩仇的土司時代,思州、思南田氏,播州楊氏,水西安氏與水東宋氏,四大土司各雄一方,縱橫黔中大地。四大家的統治勢力範圍加起來,遠比今天的貴州省面積大。

嚴格意義上說,在貴州沒有建省的公元1413年前,除了水西水東之地外,思播田楊所在的勢力地盤,還不能稱為是貴州,那時的整個黔地在行政上分別隸屬湖廣、四川、雲南三個行省管轄。田楊安宋這四大土司各雄一方,互不統屬,他們各自擁有軍隊,可以自己任命下級官吏。

貴州各地區的土官,在中央王朝的大法下,往往還有自己的一套“土法”和監獄。雖然還沒有找到“土法”的成文法律,但關於土官的意志即是法的記載隨處可見。這意味著,一些土司首領握有屬地居民的生殺予奪大權,而不負任何責任。這些擁兵自重的地方一霸,自然是歷代朝廷的心腹大患。但是貴州當時作為偏遠地區,朝廷的影響實在有限。於是自唐宋以來,實行羈縻政策,對土司賜以官職治理“土民”。

這種政策到元時逐漸形成土司制度,土司酋長管理較為本民族接受,有利於國家領土的完整和統一。土司制度這個政策完善於明清,在民國時期才徹底消亡。

實際上,這個制度不僅只是在貴州存在。有學者統計,在元明清三代,全國共有土司二千餘家。以今天地域看,分佈於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青海等省區市,其中以川、雲最多,貴州有二百餘家。

在土司的統治下,百姓們的生活並不好過,因為土司間經常爆發兼併戰爭,農奴們往往要揹負上繁重的兵役和徭役。此外土司領主還常以進貢之名,盤剝當地百姓,因此才有了“進貢一成,刮民百成”的說法。

例如在明清時期,貴州各地的大大小小土司們,掀起一場築城風潮,府廳州縣治所和衛所屯堡都有城,全省可謂無處不城。其中播州宣慰使楊輝修築城牆,一次徵調的民工就是5000人以上。

土司們為了滿足自己的享受,從來都不吝惜使用民工。據史料記載,都江廳一位土司小頭目在夏天避暑,派人將其所到之處,都要讓人用樹葉搭成涼棚,並且樹葉要保證新鮮,每天一換。

播州楊氏土司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唐朝政府廢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縣為遵義縣(治所在今遵義市綏陽縣境),作為播州州治。後來屬於黔中道。此後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淪陷於南詔。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太原陽曲縣人楊端率軍擊敗佔據播州的南詔,自立為主,成為一個世襲刺史的家族政權。

北宋,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楊實獻其地歸附宋朝,宋朝在其地分別置播州和遵義軍,仍以楊氏為其首領。傳至楊昭無子,以族子楊貴遷為養子。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一度廢播州、遵義。

南宋,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復設播州安撫司。南宋末年,播州軍為抗元主力之一。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下詔招撫播州。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楊邦憲降,元於其地仍置播州安撫司,以楊邦憲為安撫使。不久,楊邦憲卒,子楊漢英襲,元朝廷賜名楊賽因不花。

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升為播州宣撫司,統轄十九個長官司和諸苗族峒寨,範圍遍及今貴州東北部和重慶綦江。元武宗大德七年(公元1301年),楊漢英為元平叛有功,進封資德大夫。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楊氏附明玉珍。

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楊氏降明,此後被視為苗疆土司。

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楊應龍反叛朝廷,不久在播州之役中敗亡。楊氏佔據播州前後歷經二十九代,歷時七百餘年,播州宣慰司宣慰使(876——1600)。

水西安氏土司

水西土司是貴州宣慰司的俗稱。明朝貴州彝族土官管轄的行政區之一。初隸四川,永樂十一年(1413)改屬貴州。水西彝族的遠祖源於古代西北氐、羌族的一支,輾轉入今貴州境。蜀漢時,因其首領火濟(或作濟火,彝名妥阿則)助諸葛亮南征有功,受封為“羅甸國王”。

以後與歷代封建中央王朝保持聯絡,唐、宋時期被稱為“羅施鬼國”或“羅氏鬼國”。轄境以今貴州烏江上游的鴨池河為界分為水東、水西、治所在今大方縣城,遂有“水西”之名。元改水西為亦西不薛總管府,以水西首領阿察為總管,開始建立了土司制度。其後人世襲宣撫使職位,成為黔西北以至黔中一帶的最高土官。

明洪武五年(1372),水西宣撫使靄翠及水東宣撫同知宋蒙故(後賜名欽)入朝襲職,旋列為正副宣慰使,治所移至貴州(今貴陽)。後宋欽死,靄翠年老,分別由欽妻劉淑貞(或作劉贖珠)及翠妻奢香攝職。

水西曆代土司對外稱宣撫使或宣慰使,是元、明王朝封授的命官,對內則自稱“苴穆”(或作趣幕),其妻稱“乃葉”(一作耐德),是全境最大的奴隸主和最高的統治者。其下設九扯、九縱和十三則溪土舍、土目,形成一套體系嚴密的行政制度,統治著全境的各族人民。全境為十三則溪,每一則溪置一穆濯為篤,由苴穆之宗親充任,又以一慕魁鎮之,猶漢代之封國。苴穆在各則溪均設官莊,耕者為官戶;下級官職人員均授以土地,由各族人民耕種,形成奴隸制體系。

水西歸明以後,年貢方物與馬匹。地方四千裡,勝兵四十八萬,勢力空前強盛。

水西土司勢力的強盛,引起明朝地方官吏的猜忌。明洪武十六年,明貴州都指揮使馬煜(一作馬曄),欲邀邊功,藉故裸撻奢香進行挑釁,準備征伐。奢香以國家統一安定為重,翌年進京控告,並願效力開發西鄙,世世保境。明太祖朱元璋乃召回馬煜治罪,封賜奢香。於是她乃率眾開通了東自偏橋(今貴州施秉)西達烏撒(今貴州威寧)等地的驛道,立龍場九驛,進一步密切了水西與中央王朝的聯絡,且使偏僻的黔西北地區逐漸得到開發。明廷定每歲輸賦三萬石。明末萬曆、天啟、崇禎間,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叛亂,攻佔重慶、遵義,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彥誘挾宣慰使安位響應,攻佔畢節、安順、貴陽及雲南沾益(今宣威),殺明貴州巡撫王三善。明王朝調聚川、滇、黔大兵進軍水西,奢崇明、安邦彥戰死,安位因年幼得免,被迫獻水外(鴨池河以東)六目歸降。明遂改貴州宣慰司為水西宣慰司,仍以安位為宣尉使,並規定其不得干預軍民兩政,安氏轄區和勢力大為縮小。

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清軍30萬人分兵攻雲南,吳三桂率清軍透過水西至雲南,迫安坤降清,次年,清廷封安坤為貴州宣慰使。他因受明以來大西軍抗清力量的影響,又受南明抗清力量的影響,又受南明抗清將領皮熊、常金印的鼓動,於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二月起兵扶明抗清,清廷聞變,同年3月,即命吳三桂領雲南、貴州各鎮守軍討伐,清軍被水西軍圍困在果勇底達二月之久,使之糧盡援絕,清永順總兵劉安邦戰死。後來,由於水西土目司車噶喇叛變,在內外夾擊下,水西兵大敗,被迫轉入深山大箐中,直到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水西軍徹底失敗,安坤被吳三桂俘獲礫死。吳三桂於是奏請廢水西宣慰司,改設大定(今大方)、黔西(原水西)、平遠(今織金)、威寧(原烏撒)四府。康熙十二年(1678),吳三桂反,安坤遺腹子安聖祖得彝族各部支援,在威寧起兵,助清兵平叛,先後收復大定、黔西、遵義各地,安聖祖得復任水西宣慰使。三十七年安聖祖病死,乏嗣襲職,清政府乘機改土歸流,至此,水西土司在黔西北的統治結束。

水東宋氏土司

水東宋氏土司,號稱明代貴州四太土司之一。因為長期統治今鴨池河以東(今貴陽地區及龍里、貴定等地)而得名,由於其衙署長期在洪邊寨(今烏當區新添寨鎮),又名洪邊宋氏,又由於元末明初任貴州宣慰使職,故而又稱宣慰宋氏。

水東宋氏原籍鎮州(今河北正定),隋代隨軍人黔。隋末唐初成為西南著名土著大姓,公元620年,置蠻州於巴江縣(今開陽縣),以宋氏大姓為蠻州刺史和巴江縣令,號稱蠻州宋氏,即為水東宋氏前身。

唐末五代時,烏蠻攻佔蠻州等地,蠻州宋氏被逐出蠻州。北宋初,真定(即正定)人宋景陽奉命征戰都勻、蠻州等處,將烏蠻逐出蠻州,宋廷隨後設定大方谷落(土語“蠻州”)總管府,以宋景陽為都總管,宋景陽即為水東宋氏始祖。元代,宋氏後裔宋隆濟因不滿元朝暴政,於1301年(元太德五年)7月起兵抗元,附近各族人民紛紛起義響應,抗元隊伍多次擊敗元軍,控制了新添(貴定)、播州(遵義)、水西(畢節一帶)、烏撒(今威寧)、烏蒙(雲南昭通)、普安(今盤縣)等廣大地區。1302年,元軍採用各個擊破策略將蛇節等其他義軍鎮壓下去,但宋隆濟退至藺州水東(今四川敘永一帶)堅持抗元鬥爭。1304年,宋隆濟被其侄宋阿重出賣,被生擒獻於元朝,抗元運動最後失敗。宋阿重則受任為順元宣撫同知,設衙署於同知衙(今雙流鎮白馬村同心),同知衙即由此得名。自此,宋阿重取代宋隆濟統治水東,不久升宣撫使,率章政事,卒後贈貴國公,諡忠宣。子孫世襲直至明末被革除止。

明初,宋阿重孫宋欽與水西靄翠歸附明朝,明朝以二人同為貴州宣慰使,明令二人同遷貴州城,明確安氏冶水西十五則溪,宋氏治水東十二馬頭。當時由於貴州安、宋、田、楊四大土司勢力強大,鼎足而立,明王朝便加快了建立貴州省的步伐。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明朝大軍三十萬取道貴州平定雲南時,即留重兵駐守貴州,於次年設定了最高地方軍事機關貴州都指揮使司。1425年,宋氏土司主動將衙署由貴州城遷往城郊的洪邊寨,以實際行動地支援明王朝在貴州省加強統治。

1484年,宋昂長子宋然襲任貴州宣慰使職,1621年宋萬化襲土司職為明代十八任土司。次年,宋萬化隨水西安邦彥反叛,先攻下龍里,繼又參與圍攻省城貴陽。1623年在羊場大塘被擒斬,其子宋嗣殷擅襲土司職又叛,後明軍攻破宋氏老巢洪邊寨,宋嗣殷將衙署遷楊黃寨(今開陽縣城),1630年又被擒斬。明朝於1631年革除宋氏土司職,以其所轄水東十二馬頭地置開州(今開陽縣城),結束了水東宋氏對水東地區長達千餘年的統治。

思州田氏土司

思州土司,為思州田氏在烏江流域黔中地區所建的土司政權,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隋朝,開皇二年(582),田宗顯為黔中刺史,止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 統治時間長達831年之久。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鎮遠州知州田茂安降於四川明玉珍,置思南道都元帥府,田氏分離為思南、思州(岑鞏)兩部。至此,思南、思州田氏宣慰司為貴州四大土司中的兩大土司,思南、思州(今岑鞏)分別成為黔東北和黔東的兩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改土歸流的直接發生地,為貴州建省奠定了地域基礎。

思州田氏土司是黔中歷史上最著名的土司之一,世襲千年,領地幅員遼闊,史學素有“思播田楊,兩廣岑黃”的稱譽。“思播田楊”,其意思為思州乃田氏土司的天下,播州乃楊氏土司的天下。

田氏政權在烏江流域黔中地區的統治可以追溯到隋朝,開皇二年(582),田宗顯為黔中刺史,止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 統治時間長達831年之久。開皇二年(582),烏江下游的彭水(黔中)包括今黔東北一帶,處於湖廣、四川交界的“兩不管“的地方,山巒起伏,地勢險峻,交通極為不便,歷史上稱之為“蠻夷之地”,加之,“夷苗屢叛”,人民生活貧困並難以安寧。為了黔中“蠻夷之地”的治理,隋朝皇帝苦於無計可施。此時,大臣蘇威保薦田宗顯為黔中刺史。田宗顯與子田惟康(田世康)到任一年多,黔中大治,政通人和。隋文帝大悅,於是封田宗顯國公節度使。後來,白蓮教金頭和尚任則天舉行農民起義,朝廷再次調遣田宗顯前往征伐。戰爭勝利後,田宗顯奉命管理黔中一帶,接著,又被加封為宣慰榮祿節度使金龍護國公,子孫世襲。由此,田氏確立了對烏江流域的黔中包括黔東北地區的統治地位。

唐初太宗統治時,二世田惟康世襲為黔州刺史,因為平叛有功,又加封為黔潭二州節度使。三世田陽明平“賊”有功,授都督府大總管一職。四世田克昌能以恩威服夷,接受義軍兵馬使。經過田氏十多代人的努力,烏江流域的下游的治理已見成效。但今貴州境內的廣大地區,雖然均為黔中田氏政權所管轄,然而,天高皇帝遠,鞭長莫及,人民生活仍貧困而不能安寧。直到宋代大觀元年(1107),田宗顯十四世孫蕃部長田祐恭入朝內附,願為王民,始建思州治。田氏政權重心已經開始從黔中的彭水移到黔中的務川,據史料記載:思州之名始於唐代,唐武德年間,有因務川當牂牁要道而設務州的記載,屬於羈縻州。貞觀中,又以思邛水之名改為思州。又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思州轄有務川、思王、思邛三縣,設址務川。政和八年(1118)以其地置思州,領務川、邛水、安夷3縣。宣和元年(1119),田祐恭以鎮壓貴州境內少數民族有功,加封貴州防禦使(貴州之名始於此),贈封為少師思國公。宣和四年(1122),廢州縣,改務川縣為城,邛水、安夷2縣為堡,屬黔州。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復置思州和務川、邛水、安夷3縣,為羈縻州,州治務川,仍屬黔州。至此,黔東及黔東北才得到有效治理。

之後,無論是羈縻或經治思州,都是田氏為知州,田氏世為思州守。進入元代,中央王朝對西南少數民族推行土司制度,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思州田謹賢以地歸附,乃置萬戶府。後改置思州軍民宣撫司,隸湖廣行省。元至正間,田氏族屬鎮遠州知州田茂安,始分據其地以獻農民起義首領的明玉珍,創設思南道都元帥府,其慰徙治都坪,而思州分為二矣。元順帝至二十五年(1365),元思南宣慰使田仁智歸附,朱元璋仍置思南宣慰司,田仁智仍為宣慰使;朱元璋改思州宣撫使為思南鎮西等處宣慰使司,以田仁厚為宣慰使。下轄務川縣、鎮遠府及十四州、五十二長官司。其地域“以今之地域觀之,大致東起湖南永順、保靖,西迄貴州務川、鳳岡、施秉一線,北達四川酉陽,南至黔南荔波、從江,幾乎佔有貴州的三分之二兼及湘西之一部,地域遼闊,遠遠超出唐宋時代的思州”。元代是思州田氏地方政權管轄範圍最寬、級別最高的大土司,難怪明初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初期還說:“兩廣覃黃,思播田楊”,即指思州田氏、播州(今遵義)楊氏,勢力之大也、強也。思州宣撫使在元代就分為思南宣慰使和思州宣撫司,故民國《貴州通志》卷6前事志曰:思州“自龍泉坪徒宣撫司治清江郡,因此稱為思州,而改稱故思州為思南”。可見,元至元時期(1264~1294年)思州田氏政權就一分為二了,其中一部分已遷入今思南。明代,思南宣慰司轄有水德江、蠻夷、沿河佑溪、思印江、朗溪、鎮遠溪洞金容金答、施秉、偏橋、邛水十五洞(團樂、得民、曉愛、陂帶、邛水五長官司)、臻剖六洞橫陂等處、銅仁、省溪、提溪、大萬山、烏羅、平頭著可、溶江芝子坪等17個長官司,加上思州宣慰司的地方,就相當於今天的岑鞏、玉屏、石阡、鳳岡、黎平、錦屏、從江、榕江、德江、沿河、印江、施秉、三穗、鎮遠、銅仁、江口、萬山、松桃等縣和重慶酉陽部分地方。這些地方與四川、湖廣相鄰,地處要衝,自元代以來,為湖廣通往雲南的驛道幹線所經,有水陸通往四川、湖廣,又是川鹽入黔孔道之一,流寓以四川、陝西、湖廣、江西為多,經濟較為發展,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戰略價值。

至此,思南、思州田氏宣慰司為貴州四大土司中的兩大土司,思南、思州(今岑鞏)分別成為黔東北和黔東的兩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改土歸流的直接發生地,其轄大片土地也為貴州建省奠定了地域基礎。

田氏土司自戰國至漢至周,均是黔中地或思州之地的一大望族。

從《太平御覽》的記載知:“涪陵蠻時,有冉氏,何氏、田氏。聚落最盛,大者萬戶,小者千戶。。。。。太和十七年(493),蠻帥田益宗率部曲四千戶內附。”面對蠻夷地,土地之寬廣,人煙稀少的黔中,能擁有四千戶的民眾,確實不易,這足以說明田氏系望族,擁有很大一片疆域。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蠻帥田思鶴以地內附周,建德三年(574)改奉州為黔州。”

《沿河縣誌》載:“隨文帝開皇二年(582),田宗顯為黔中刺史。”

又根據民國《沿河縣誌》引《田氏宗譜》載:“隨文帝開皇二年(582),黔中夷苗屢叛,大臣蘇威保奏(田)宗顯為黔中刺史,同子惟康赴任年餘,黔中大治,文帝誥封為國公節度使之職。旋陝西天鵝山白蓮教金頭和尚為亂,調宗顯往徵,兵至天鵝山與賊戰,賊敗奔四川、成都。宗顯追至,賊覆敗走渝城朝天門,潛往小河,追及復戰,賊又敗。兵至漆地安營,訪賊至石馬,問往民何地,民以石馬即庸州答之,宗顯詳觀地形,山環水抱,下居焉。迨賊授首,奉命鎮管黔中思州十八堡,沿治四十八渡。旋加封為宣慰榮祿節度使金龍護國公,子孫世襲宣慰職,軍民兩管。”

依據《元史》、《明史》、《貴州通志》、《思州府志》、《思南府志》、《鎮遠府志》、《沿河縣誌》、《銅仁市志》、《岑鞏縣誌》、《田氏雁門堂記》等史料記載:

元至正二十五年七月初七(1365年7月27日),授思州軍民宣撫使兼湖廣行省左丞,以武功靖亂,加朝烈大夫,管古州八萬軍民事的田仁厚,派遣都事林憲、萬戶張思泉首先納款,隨即將田氏世守的二府、十縣、三十四州(長官司)地方圖冊獻納明朝朱元璋。

思州田氏原為一部,元末分為思州、思南兩部,嫡房據思州。由於二十三世三房田茂安(二房田茂忠子夭亡已絕,茂安承襲)將長房轄地(如務川、思王、思邛等)割獻夏明玉珍,接著歸順明王朝朱元璋。長房二十四世田仁厚心甚不服,遂造成兩家仇殺不息。到二十六世田琛(長房)與二十七世田宗鼎(三房)連續幾代人相互殘殺不止,朝廷乘機改土歸流,派顧成擒二田送京師伏誅。

明武洪二十八年(1395),贈懷遠將軍;

明永樂八年(1410),田宗鼎襲思南宣慰使;

明永樂八年(1410)田宗鼎與思南宣慰副使黃禧構怨,奏訐累年。朝廷以田氏世守其地,又先歸誠,曲為保全。

明永樂九年(1411),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又與思州宣慰使田琛為爭奪硃砂礦井發生戰爭,朝廷知曉後屢禁不止。田琛與湖南辰州知府黃禧(黃與田宗鼎結怨多年,朝廷改黃禧任湖南辰州知府)聯合兵攻思南。田宗鼎聞之攜家眷出走,田琛殺其田宗鼎之弟,隨即挖田宗鼎之祖墳並戳田宗鼎的母屍,盡掠人貨財物。朝廷據田宗鼎投訴,累敕田琛、黃禧赴京自辯,都抗拒不去。

明成祖朱棣以田氏飛揚跋扈,屢不接受朝廷的禁令,為“不何令田氏遺孽復踵為亂”,以達到地置郡縣、改土歸流的目的,便果斷地採取軍事行動來解決二田氏爭端,予田琛“構煽旁州,屠戮善良,抗拒朝命”的罪名,命鎮遠侯顧成率官兵五萬討伐,先後擒田琛、黃禧至京師。為救田琛,田琛之妻冉氏與部屬合謀,扇動和唆使臺羅(峨)諸寨苗普亮作亂。明成祖朱棣大怒,於明永樂十年(1412)將田琛革職,斬首。

沒過多久,因田宗鼎在數日前於京師時,因與田琛互揭祖母罪,“宗鼎言,因發祖母楊氏陰事,謂與(黃)禧奸,造禍本。楊氏亦發宗鼎縊殺親母,瀆亂人倫事。”朝廷便以滅倫罪為由,於明永樂十年(1412)三月初五日時將田宗鼎殺掉,並沒收家產。相傳執宗鼎之日,錦衣旗校數人,以辰時至,當即執以登舟下蜀。次日,有都指揮一員,領兵籍其財物,毀其宮室。

當時,宗鼎禁民居不得瓦屋,不得種稻,雖有學校,人才不得科貢。屬官俱以喜怒予奪生殺之,日刑數人於香爐灘,今其水底見有血色如花狀,俗名香爐灘開花,則必有覆溺者。嗚呼!徽文皇之英斷,則此邦何由見天日也。

永樂十一年二月初二日(1413年3月3日)廢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以思州之地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四府,以思南之地置思南、鎮遠、銅仁、烏羅四府,設貴州布政使總轄,設流官,貴州行省由此始。倘若思州、思南二田氏和睦相處,中國歷史上是否出現“貴州”一省這是很難說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不斷改善,社會必將愈來愈進步,土司最終會被迫消亡在歷史的煙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