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說茶網2018-06-16 10:01:27

大家好,說茶網為您解答!聞名中外的普洱茶,數百年以來以“普洱”二字出門,然而在唐宋時期,名為:步日瞼、步日部,到清代時才叫“普洱府”。茶名在清代前已稱“普茶”,而“普”是“撲”、“蒲”、“濮”的名族稱謂同音,而濮人是最早種茶的民族,“普茶”即“濮茶”。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

一、早在宋代元代,稱“普耳”

唐代時候,南詔於今思(

)普(洱)地區設銀生節度使於銀生城。宋代元代,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稱“普耳”。

二、地名跟居住的古代茶民有很大關係

佤族布饒人稱布朗族為“步爾,方言有的叫“步日”,布朗族稱佤族為“布嘎”,意為一同前行的夥伴。因此可以推斷出,昔日地名“步日”、“步耳”、“普耳”、“普洱”,都是因茶民族“濮人”(步日、普洱人)居住於此而得名。居住在瀾滄江沿岸一帶的古代濮人,是思茅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佤族、布朗族的先民。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

三、“普茶”即“濮茶”

最早記載思(茅)普(洱)區有茶的是唐代樊綽《蠻書》: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都指產茶的哀牢山、無量山銀生節度所轄的縣,包括今天的普洱、西雙版納。直到清道光年間,《普洱府志》、光緒《普洱府志》中闡述物產時,只曰“茶”字,沒有“普洱”二字,因這是當地的府志,茶又在普洱本地所出,自不用說地名,直接記錄一個茶字,故筆者認為,普(濮)茶、普洱(濮兒)茶是外地購茶者根據產地族群地名叫出來而傳揚聞名的。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

四、布朗族先民是古代濮人,故布朗族是最早種植茶的民族

雲南瀾滄邦崴過渡性千年古茶樹,最早是由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馴化、培育、栽種成功存活至今的。瀾滄景邁栽培型千年萬畝古茶林,是傣歷57年(公元695年)由布朗族先民栽種下的。

綜上所述,說茶網認為:普洱一詞實際上是一個佤語布朗族名稱,是一個種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個普洱茶文化區的特殊地域和出產茶葉的茶名。(來源:說茶網整理)

歡迎在評論區發表看法!更多茶葉知識,請關注今日頭條“說茶網”或微信公眾號:ishuocha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懂茶帝2019-08-21 14:24:34

歡迎關注【懂茶帝】!

南宋普洱茶原產雲南省,古今中外負有盛名。2007年獲得了原產地證明商標的保護。

現有三大產區:臨滄、西雙版納、普洱市。普洱茶生產歷史悠久,據南宋李石《續博物志)記載:“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西藩,是指居住在康藏地區的兄弟民族,普茶就是普洱茶。可見早在唐代就有普洱茶的貿易了。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寫道:“普洱茶出雲南普洱府。。。。。產攸樂、革登、倚邦。。。六茶山。”普洱府即現在的普洱市,是當時滇南的重鎮,周圍各地所產茶葉運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運銷康藏各地,普洱茶因此得名。 現在,雲南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盛產普洱茶。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

普洱茶主產區位於瀾滄江兩岸,在北緯25“以南的濱南濱西南地區,包括思茅。西雙版納、紅河、文山、保山、臨滄等地州(市)。受太平洋季風的影響,屬於熱帶高原型溼潤季風氣候。植被為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季雨林。海拔在1200~ 2500米,年平均溫度在15C ~20”C,大於10C的活動積溫6000~ 8000,年降雨量1200~ 2500毫米,年平均相對溼度75%~ 80%,土壤為紅壤、黃壤、磚紅壤、赤紅壤為主,土層深厚肥沃,有機質豐富,pH 4~6之間。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大葉種茶樹生長髮育。由於短跨度內地形高低懸殊,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因而乾溼季分明。優質普洱茶多產於海拔1500~2000米的高山茶區。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一盞茶社2020-06-28 00:34:20

謝謝邀請~~喜歡的話請關注一盞茶社

普洱茶,是茶客們最鍾愛的茶種之一

湯色油紅透亮,香味醇正,當年的乾隆皇帝對它也甚是喜愛

獨有普洱號剛堅,清標未足誇雀舌

點盛一椀金莖露,品泉陸羽應慚拙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

相傳三國時期,武侯諸葛南征南蠻,親手種下了茶樹,從此茶葉便在風調雨順的雲貴高原紮下了根,至今,雲南基諾族依舊世代祭祀“茶祖”,而茶祖就是指的孔明先生。

唐宋茶文化盛行之時,普洱茶才逐漸被中原所接受,唐宋的茶馬古道,不但給唐宋王朝帶來了大量的戰馬,精明的商人們也把普洱茶傳遍了中原每一個角落。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

那時的滇茶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唐朝時,滇茶被統稱為普茶,明人謝肇制在《滇略》一書中記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寺廟僧人皆喜普茶,濃厚的韻味與佛堂的檀香木魚相互映襯,更易於通佛

宋朝中原茶客文人雅士居多,當時茶風儒雅,茶會林立,精明的商人就將普洱茶大都被包裝成了盛行的團茶樣式,銀模壓制成團,並在茶團上精心題字“圓茶”,宋朝名士王禹偁有詞曰:“香於九畹芳蘭氣,圓如三秋皓月輪,愛惜不嘗唯恐盡,除將供養白頭親。”這裡的“圓如三秋皓月輪”正是指的普洱圓茶。

到了明朝,因茶馬互市日漸繁榮,在茶道上逐漸形成了大小各異的城市,普洱府則作為茶道的中心,成為了茶馬古道的繁榮之地,來自中原的商人馬隊在這裡與藏人商販進行絲綢、瓷器、戰馬、茶葉、鹽巴等交易,往日的普茶,圓茶,在茶客的品鑑中,漸漸以它的採購之地普洱府以命名,演變成了今日我們所熟知的普洱茶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

普洱茶的製作需要發酵,這也是它區別於其他茶類的特色,從前交通不便,山高路險,運輸時間動輒需要好幾個月,精明的商人們為了降低運輸成本,將收來的普洱青茶用石模壓制成緊壓茶,如此便能比散茶更能提高運量,在茶馬古道長途跋涉的同時,普洱茶也因氣溫、緊密成堆等原因產生了發酵,發酵過後的普洱茶,茶客們發現口感更加醇厚,湯色更加豔麗,於是這一工序也這樣就保留到了現在

今時今日,交通已非昔日可比,製茶工藝也大幅提高,然而普洱茶發酵的過程卻必不可少,於是就誕生了人工發酵的流程工藝,為了區別,茶客們也就把此類普洱茶稱之為“熟普”

反之,如是自然發酵工藝的普洱茶,茶客們則稱之為“生普”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

朝來八餅賜頭綱,魚眼徐翻晝漏長。

青篛紅籤休比並,黃羅猶帶御前香。

一盞普洱,與君共嘗

(圖片摘自網路)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瑜伽薯2021-12-20 12:02:34

普洱茶的名字源自清代普洱府,普洱府轄地包括今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全境及臨滄市部分地區。

普洱市原名思茅地區,曾經是普洱茶交易的重要集散地,於2007年更名為普洱市。

普洱茶,是以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並在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採用特定的加工工藝製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按其加工工藝及品質特徵,普洱茶分為生茶和熟茶兩種型別。

綜合上面知識點可獲悉,一餅合格的普洱茶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1、生長在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

2、原料必須為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

3、加工工藝是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特定的加工工藝;

4、其品質不同於其它茶葉的品質特徵。

首先說說“地理標誌保護範圍”的問題,這個保護範圍非常大,包含了雲南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共11個州市所屬的639個鄉鎮。其中,西雙版納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地,因為它包含了古新十二座知名茶山,當之無愧的成為了普洱茶的核心產區。

而隸屬西雙版納州的勐海縣(勐海茶廠所屬行政區域),更是擁有將近一半的茶山數量(五座),因此勐海縣還有著“普洱茶鄉”的美譽。

其次,雲南大葉種茶樹。簡單的說,顧名思義就是相較於其它種類茶樹,大葉種茶樹葉片較大。完全舒展後的葉片,甚至與成年人的手掌面積不相上下。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

雲南大葉種

“曬青”是普洱茶葉第一道製作工序也是我們常說的初製法,它包含了:採摘、萎凋、殺青、揉捻、解塊、曬青(毛茶乾燥)等環節。接下來曬青毛茶經過篩分級別後,進入精加工環節,生茶需要拼配、蒸壓乾燥;而熟茶則在經過“人工渥堆發酵”後,才能進入拼配、蒸壓乾燥環節。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生茶與熟茶的區別在於,熟茶多了一個“人工渥堆發酵”環節。生茶即使經過長時間擺放,湯色接近熟茶,但也不能稱其為熟茶。

最後說說普洱茶不同於其它茶葉的品質特徵。其實,中國六大茶類每一類都有自己獨特的品質特徵,而普洱茶因為工藝的不同有了生、熟的特徵,這就更是讓普洱茶擁有其它茶類無法比擬的魅力。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

普洱熟茶茶餅、茶底、茶湯圖

普洱熟茶的總體品質特點可簡單歸納為:陳香顯著、湯色紅濃、滋味醇厚,口感爽滑、回甘綿長、經久耐泡等。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

普洱生茶茶餅、茶底、茶湯圖

普洱生茶的總體品質特點可簡單歸納為:香氣純正、湯色橙黃、滋味濃厚、回甘生津快、經久耐泡等。

So,遠方的朋友,你明白了麼?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你的音樂庫我承包了2019-08-04 05:57:09

聞名中外的普洱茶,數百年來以“普洱”二字出名,歷來都有無數對於普洱茶這個名字的這種論斷,然而,雲南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種植茶樹的民族,普洱茶的名稱,也和該民族先民的名稱有密切關係。在雲南有個叫“普洱”的地方,在唐宋元明時期,名為“步日瞼”、“步日部”,到清代時才叫“普洱府”,而茶名卻在清代前已稱“普茶”。如何解讀普洱地名與普洱茶的關係,值得學術界研究。對此,有專家專門對此做了調查研究。此處就介紹幾個相關的論據:

“普洱”是佤語“步日”、“步耳”的同名異寫,“普”是“撲”、“蒲”、“濮”的民族稱謂同音異寫,“濮人”是最早種茶的民族,“普茶”即是“濮茶”。“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異寫。有論據說:

(一)遠在唐代,南詔已於今思(茅)普(洱)地區設銀生節度於銀生城(今景東縣),普洱設治,名“步日瞼”,宋代元代時期,稱“步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稱“普耳”,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普洱府”。

(二)佤族學者尼嘎(魏德明)先生作過調查,並在《“普洱”人考》中提出:“步日”或“普洱”是佤語,是佤族(布饒)和布朗族稱呼“兄弟”的意思。

(三)筆者曾到西盟佤族自治縣作過考察,經老縣長隋嘎(佤族)證實,也如是說。調查考證發現,佤族布饒人稱布朗族為“步耳”,有的方言為“步日”,布朗族則稱佤族為“布嘎”,意為朝前走的同胞同伴。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一帶的布朗族和佤族布饒人都自稱為“艾佤”,後來在遷徙的過程中,前面走的是佤族人,所以布朗族稱他們為“布嘎”,後面跟來的是布朗族,故佤族稱他們為“步日”。至今在佤族布饒人和布朗族中,仍然廣泛流傳著其祖先居住在普洱(今寧洱)、思茅、墨江一帶。1949年以前居住在普洱城邊的幾家布朗族人還說,普洱城最早是他們的老祖宗建立的,以前普洱城有塊石碑上還刻有他們“大王”(指首領)的名字,後來被敲掉了。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和源考?源1431296242019-08-04 06:54:57

普洱茶蘊藏著廣泛的民族特徵和豐富文化內涵。普洱茶的種植歷史源遠流長。據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記載;早在1700多年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內已開始種茶。而最早在歷史文獻中記載普洱茶種植的人,是唐代鹹通三年(公元862年)曾親自到過雲南南詔地的唐吏樊綽,他在其《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茶”即是指普洱茶;“銀生”是唐南詔六國節度之一,“銀生城”即今景東縣城;“銀生城界諸山”,即今景東城東的哀牢山和城西的無量山,表明這些地區在唐代已馴化和利用、開發茶葉,有一定的生產規模,並作為商品,形成一定的市場。南詔時“銀生節度”轄今普洱地區和西雙版納州以及大理、臨滄部分地區。“散收、無採造法”指當時茶葉主要是散收,沒有采用內地“蒸之、搗之、拍之、培之、穿之、封之”的製茶法;“蒙舍蠻”指當時南詔的統治民族;“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指當時飲茶的方法是將茶葉、花椒、姜、桂片等物一起放在鍋內烹煮後飲用。(由於未經加工的茶葉或殺青溫度不夠的曬青茶葉有一種青草似的生澀味,因此,古南詔的少數民族用“ 椒、姜、桂 ”等重味佐料和茶葉一起烹煮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飲茶方法,同時,“椒、姜、桂 ”的散風去寒、溫熱助陽作用對生活在高原的人們也具有藥理作用。)《蠻書》所載內容,明確記述了茶葉產地及建立姜飲方式的種茶人“蒙舍蠻”。從所記載產茶的區域、種茶民族推斷,與後來普洱茶的主要產區是相吻合的。《雲南志》中有這樣一段話:“普洱山在車裡軍民宣慰司北,其上產茶,性溫味香,名普洱茶。”清康熙年間的《元江府志》也說:“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溫味香,異於他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