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不毀鄉校”是什麼意思?蘭闍藝文2017-11-30 19:21:24

蘭闍非常喜歡子產!

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的執政,生活的年代比孔子要早一些。他的名言很多,其中一句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耳熟吧!

在執政過程中,有時子產採取的措施遭到民眾的誤解,乃至詛咒、威脅。作為群體的民眾常常習慣於盲從,而要說服他們卻十分艱難。子產或許十分明白這一點,所以他一邊耐心地聽著那些批評甚至咒罵、威脅的聲音,一邊按部就班地實施自己的計劃,把結果呈現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去判斷。

當子產忙著選賢任能,從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方面理順鄭國事務的時候,雖然不乏支持者,而反對者的聲音也從未停止。鄭人聚集在鄉校(天子有國學,諸侯有庠、序、校,都是教育貴族子弟的地方)裡,遊玩歡會,議論當朝執政的得失。有些聲音十分刺耳,連然明都聽不下去了,他勸子產毀掉鄉校,免得那些人繼續在那裡說三道四。子產說:為什麼要毀了鄉校呢?那裡是人們朝夕遊玩聚會之所,僅僅因為他們議論執政的好壞,就毀掉?他們認為好的,我就去推行,他們認為不好的,我會考慮去改正,他們是我的老師啊!

“子產不毀鄉校”是什麼意思?

子產告訴然明: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忠、善可以減少怨恨,但以威權暴力鎮壓,雖可一時堵住悠悠眾口,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若決口,傷人必多,想再補救,根本來不及;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小心謹慎地把水放出來一些,引導其流向。

子產說:那些批評的聲音,就好比治病的藥石。

然明聽了很慚愧:我今天終於明白,您是一個值得信賴和追隨的人;如果鄭國果真按照您的理念治理下去,受益的絕不止幾位大臣,而是整個國家。

後來,孔子聽說子產不毀鄉校這件事,很是感慨:有人說子產不仁,我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