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是個怎樣的國家?Mr史海拾遺2020-11-09 20:59:41

阿爾及利亞是個怎樣的國家?

可以成為迪拜但是不是迪拜,他們是有荷蘭病嗎?無法發展工業,在法國殖民經濟體系裡面自得其樂。

戴高樂和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利亞在戴高樂的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1943年5月,他在阿爾及利亞成立了法國全國解放委員會(1944年6月3日更名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為收復法國領土和恢復國家政權做準備。

1958年,也正是阿爾及利亞戰爭幫助戴高樂將軍重新掌握了政權。

1958年5月13日,阿爾及利亞的法國軍隊發起暴動,反對主張與獨立分子談判的皮埃爾·弗蘭姆林授權組閣。以薩朗為首的暴亂分子請求戴高樂出面挽回局勢。他們將戴高樂看作是阿爾及利亞的保護者。在阿爾及利亞法國人的壓力下,再加上法國政府已山窮水盡,共和國總統勒內·科蒂邀請戴高樂出面組閣。國名議會投票透過之後,戴高樂被任命為總理 - 也是第四共和國的末任總理。

然而,在人們的記憶中,正是這位第五共和國的締造者使阿爾及利亞實現了獨立。他也是唯一能夠使阿爾及利亞實現獨立的人。於是,人們不禁要問,戴高樂將軍支援的是法國的阿爾及利亞還是阿爾及利亞的阿爾及利亞。歷史學家對此的回答模稜兩可。一些人認為,他執行的政策就是以阿爾及利亞獨立為目的。另一些人則認為,他在嘗試過多種方法之後,認為恢復阿爾及利亞主權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在1946年1月之前戴高樂擔任臨時政府總理時曾採取了許多措施,以保證阿爾及利亞人和阿爾及利亞法國人在經濟和社會事務方面享有同等的權利。但他拒絕一切暴亂行為,並於1945年5月鎮壓了君士坦丁暴動。

1958年6月戴高樂重新執掌政權之後,突尼西亞和摩洛哥已經獨立,但是阿爾及利亞的形勢卻日益惡化。1954年11月1日國民解放陣線發動起義,導致戰爭的升級。1957年,四十萬法國士兵來到阿爾及利亞維持秩序。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深信戴高樂將軍能夠使阿爾及利亞繼續歸屬於法國。與此同時,法國本土也邀請戴高樂出面,採取一切措施消除戰爭。1958年6月4日,戴高樂向聚集在阿爾及爾的法國人群高喊“我理解你們!”,並宣佈了一些深刻的改革措施。隨後,在莫斯塔加內姆(Mostaganem),他喊出了“法國的…阿爾及利亞萬歲! ”的口號。這也是唯一的一次。

阿爾及利亞是個怎樣的國家?

然而,在這些動人心絃的口號的背後,戴高樂卻對那些善於觀察他的人表現出另一副態度。1958年10月,他在君士坦丁高喊“阿爾及利亞萬歲!法蘭西萬歲!”。他邀請民族解放陣線與法國簽署“勇士和平協議”。1959年,他的觀點就更為明確了。他對一位記者說“從前的阿爾及利亞已經不復存在。誰要是還不理解這一點,就將與其同歸於盡。”

按照這種方式,戴高樂引導民眾逐漸遠離了“法國的阿爾及利亞”的支持者。這一發展過程到1959年9月就已開始有明確的結果。9月16日,戴高樂提出有關阿爾及利亞前途的三種選擇,從而正式提到阿爾及利亞人民的自決權。儘管戴高樂傾向於一個與法國保持密切聯絡的阿爾及利亞,但是他既不排除繼續在這片領土上行使主權的可能性,也不否認以和平為前提條件徹底擺脫阿爾及利亞,當然前提條件是實現和平。

具有決定意義的階段已經到來,但是軍事衝突絲毫沒有平息。戴高樂拒絕與在阿爾及利亞頻頻製造暗殺事件的民族解放陣線進行正式談判。此外,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擔心戴高樂再會採取新舉措,也發起暴動。1960年1月24日到2月2日的街壘事件周就是典型的例子。戴高樂將軍來到阿爾及利亞的官兵中間進行視察,試圖讓軍隊理解他的政策。

作為共和國總統,戴高樂深信讓阿爾及利亞行使主權是解決衝突的唯一辦法,並不斷地說服法國人。同時,黑非洲已取得獨立。1961年1月8日,戴高樂就阿爾及利亞的自決權舉行了公民投票。公民投票的結果為贊成票佔投票總數的75。2%。面對堅持維護“法國的阿爾及利亞”的人的憤怒,人民的支援成為戴高樂強大的後盾。在阿爾及利亞,一些軍官甚至拒絕承認國家元首作為軍隊首腦的權威。1961年,以夏爾、薩朗、澤勒和儒奧四將軍為首發起了叛亂,於4月22日在阿爾及爾奪取政權。

面對叛亂者的威脅,戴高樂將軍根據憲法第十六條行使總統特別權利。在電視上,他身穿軍隊制服,強烈譴責這“四位退役將軍”的暴動行為,並在四天後平息了這場軍事政變。堅持法國的阿爾及利亞的殘餘分子聚集在一起組成了秘密軍組織OAS,並在法國本土和阿爾及利亞製造一系列恐怖事件。他們曾多次企圖暗殺戴高樂(1961年9月8日塞納河橋畔事件轟動一時),在阿爾及利亞獨立之後又繼續組織暗殺事件,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是1962年的帕蒂-克拉瑪事件(Petit-Clamart)。

1962年3月7日,當法國政府代表與民族解放陣線代表在埃韋昂進行談判的最後一個階段時,形勢異常緊張。這些談判是1960年6月25日至29日法國政府和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的默倫會談(Melun)的繼續。在法國軍隊對戰場取得絕對的控制後舉行的默倫談判沒有達成結果。1962年3月18日簽署的埃韋昂協議結束了敵對,阿爾及利亞實現獨立。戴高樂希望這些協議能夠使阿爾及利亞和法國“向兄弟般在文明的道路上共同前進。”在1962年4月8日的公民投票中,法國本土居民以90。7%的贊成通過了這些協議。

從1954年11月到1962年底,阿爾及利亞共有幾萬人喪生。埃韋昂協議簽署之後又發生了許多悲劇事件,其中包括民族解放陣線屠殺所有親法阿爾及利亞人,尤其是屠殺違背戴高樂將軍指示在當地組織的殖民保安軍。此外,秘密軍組織也大批暗殺支援獨立的人士。與此同時,大批“黑腳”返回法國。這場戰爭在法國民眾中造成的創傷數年之後才得以癒合。

在北非國家中,阿爾及利亞是貨真價實的“中國人民老朋友”:首都阿爾及爾“三葉塔”下的獨立戰爭紀念館裡,中國造的槍炮、電臺俯拾皆是,據說都是當年援助的結果;阿爾及爾城裡有“中國山”、“北京路”,城郊有中國在非洲援建的第一座醫院;在不少大城市的街上,當地人會用熟練的漢語說“你好”,混得熟了,一些大小夥子會告訴你,他是某個中國大夫接生的,而近年來該國大興土木,更有數以萬計的中國工人在當地勞作……然而對於多數中國人而言,這個非洲第二大國依舊十分眼淺而陌生。

阿爾及利亞是個怎樣的國家?

法國!法國!難以去除的痕跡

歷史上的阿爾及利亞曾先為羅馬王權統治,後有拜占庭人入侵,其後阿拉伯人佔領此地,其間土耳其人還曾建立過疆界,直至1840年代成為法國人的領地。法國人毫不臉紅地將阿爾及利亞攫為己有,並劃為法國本土的三個省,而不是和其他殖民地一樣劃為海外領地,二戰後法國從非洲大撤退,偏偏捨不得從阿爾及利亞離開,因為這裡富饒、美麗,而且氣候和法國本土相近,大批法國人移民這裡,許多已繁衍到第二代、第三代,被稱為“黑腳”,人數最多時達到100萬以上。1954年,阿爾及利亞抵抗組織開始起義,到1962年,終於迫使法國撤軍,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從而使這個北非大國成為首個用武力贏得獨立的非洲國家。隨著戰爭的結束,“黑腳”和親法國的當地人幾乎全部離去,在民族主義自豪感的驅使下,阿爾及利亞人一度掀起了“去法蘭西化”運動,如今這一運動的痕跡還能辨識一二,比如首都阿爾及爾是百萬人口的大都市,交通繁忙,道路設施完備,卻沒有幾個路口的紅綠燈能用,這是因為當初曾把紅綠燈當作“殖民遺產”清除;同樣,市中心一些古老的大廈氣派非凡,但內部電梯大多不能使用,當地人介紹稱,這也是當年“去法國化”的結果。此外,懂法語的朋友會發現,阿爾及利亞的老年人和小孩子法語較流利,而30歲上下的年輕人則有許多法語較差,這是因為該國一度在學校廢除法語教學之故。

然而法國人在阿爾及利亞呆了100多年,許多痕跡早已抹煞不掉。“白色之城”阿爾及爾最討厭“白巴黎”的綽號,但漂亮的林蔭道,精緻的街心小廣場,和路邊高大的騎樓,卻是十足的法國風格;在阿爾及利亞的每一座城市,幾乎每一條像樣街道上,都有一座或幾座咖啡館,供應的主打品種,正是法國南方人最喜歡的蒸汽咖啡;不僅如此,阿爾及利亞人最常吃的食品,除了北非原汁原味的“古斯古斯”,就是法國人的招牌——長棍麵包了。

阿爾及利亞有石油收入,社會福利較好,街上很少看見乞丐和衣著襤褸的人。我以前工作過的公司聘用了四名當地司機,其中一名家境糟糕,父母是吃低保的多子女戶,但也有獨立的三層小樓,產權屬於本人,由於社會福利較好,即使沒有工作,衣食也不缺乏,找到了司機這份收入不錯的活計後自然錦上添花。我曾到一個家境更糟的當地工人位於農村的家裡探病,這家住處簡陋,陳設樸實,但同樣有獨立的小樓住,伙食也過得去。不過據說特權階層——高階軍官和高階公務員,其收入和待遇是遠遠凌駕於普通人的,當地人對此頗有微詞。

阿爾及利亞是個怎樣的國家?

物價與福利

有趣的是,在阿爾及利亞的大城市,住高層公寓的是“當官的”——官員、公務員等,而普通人往往住或豪華、或儉樸的獨立屋,因為公寓都是國家出資建設,並分配或配售給國營系統和公務員的,這些房子住起來未必有獨立屋那麼舒服,但抗震效能更好,要知道,阿爾及利亞是地震多發國,近20年來導致重大傷亡的地震已發生過好幾次了。不論公寓、私房,都要符合住房部的嚴格規範,其中有些規範是頗可笑的,比如必須有暖氣,要知道,地處非洲低亞熱帶的阿爾及爾,冬季極端低溫也不過10℃上下。

阿爾及利亞的物價並不低,當地人愛吃的牛羊肉等價格高昂,但麵包等基本食品因國家有補貼,價格比較低廉。這個國家的水果、蔬菜價格倒不貴,但品種少得可憐不說,味道也不佳,我品嚐過當地出產的柑橘、香蕉,或酸或澀,幾乎無法下嚥,據說是不重視嫁接和育種的結果。當地人最喜歡的食物是各種蜜糖制的甜點心,點心店都有個醒目的玻璃櫥窗,做好的點心就放在裡面供人挑選,上面常常爬滿了蜜蜂,不熟悉的人乍一看,有時會誤以為是蒼蠅。

在阿爾及利亞的飯館裡吃飯絕對是奢侈消費,當地人有“下三次館子破一次產”的說法,我在當地因公請過客,也吃過請,此言實在不虛,不過這是“大館子”,如果吃小吃就沒那麼貴。當地城市裡最常見的是披薩餅店,幾乎隨處可見,價格也就是“盒飯級”的,味道則看大師傅手藝,有的一般般,有的則絕不遜色於義大利的餅屋。

阿爾及利亞是個怎樣的國家?

走街串巷,古蹟外的旅遊亮點

阿爾及利亞的名勝古蹟不少,既有羅馬時代留下的蒂巴薩、提姆加德和斯基格達等要塞、劇場、宮殿遺址,也有從奧斯曼時代起經營多年的“橋城”、抗法英雄卡迪爾的大本營和場面之地君士坦丁,首都阿爾及爾更是經歷過腓尼基、羅馬、阿拉伯、“海盜王朝”和法國統治,融匯古老與現代元素的都市。

相對而言,現代化的度假方式在阿爾及利亞並不流行,這個穆斯林國家雖然政治世俗化,但社會觀念仍然比較傳統,除了特定的區域外,大多數餐廳在齋月以外都是晚開門、早打烊,夜生活跡近於零(齋月期間則是白天不開門,只有“夜生活”),酒吧、夜總會等則更少得可憐,餐廳裡很難看到女性服務員,幾乎看不到任何酒精飲品,因為這個國家“原則上禁酒”——有趣的是,“原則上禁酒”的阿爾及利亞卻擁有北非最大、最好的葡萄酒廠,不過顧客多為外國人,而且要找到“隱蔽很深”的售酒處,也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除了欣賞古蹟,在阿爾及利亞比較吸引人的旅遊專案,包括海灘游泳和日光浴(阿爾及爾和安納巴等地有極佳的海水和沙灘),以及阿特拉斯山和撒哈拉沙漠的風情遊。我曾在假期和同事驅車越過阿特拉斯山,在撒哈拉沙漠賓士一晝夜,欣賞了罕見的大漠飛雪,看到了沙漠落日、駝隊和綠洲,但據同行的嚮導稱,我們也僅僅是走到大沙漠的“外圈”而已。不過由於近20年來連年戰亂,政局不穩,許多景點、尤其山區景點因恐怖組織武裝活動而變得無人敢去,阿爾及爾附近的卜利達省,原本是著名的溫泉度假勝地,曾和南斯拉夫合作開發經營,但如今已幾乎廢棄。

相對於鄰國,阿爾及利亞的民族工藝品特色不算多,銀飾、織毯等雖然有,卻談不上有什麼獨到之處,比較值得一提的首推銅版畫,其次則是五花八門的銅器,只是銅版畫的精品大多尺寸大、分量重,攜帶回國是需要費些周折的。

阿爾及利亞的公路非常發達,高速公路寬闊平坦,但開在路上卻會立刻感覺坑窪不平,年久失修;大城市高樓林立,街道整齊,廣場錯落有致,但許多高樓都是幾十年前的舊物,而且電梯大多無法使用,街上的紅綠燈幾乎都是失靈的;儘管車水馬龍,許多人家甚至有幾部小汽車,但很多車都“一把年紀”,甚至上世紀60年代的主流車型雷諾4,在阿爾及利亞也不是什麼稀罕物,一些二三線城市幾乎成了老爺車博覽會,法國的、美國的、前蘇聯東歐的,從30年代到80年代的老爺車幾乎應有盡有,而且都能跑,我的老領導當年曾打過這些老爺車的主意,想買些運回國內高價拍賣,一問海關,居然發現該國僅有的3種“不得出口商品”中,就赫然有“老爺車”一項。

這個國家不久前還打過內戰,恐怖襲擊也不算罕見,罷工、示威什麼的隔三差五就有,社會空氣有時很緊張,街邊看見荷槍實彈的民兵、憲兵,甚或一輛裝甲車,也不算新鮮,不過資訊比較開放,社會資訊也較活躍,當地普通青年人追慕西方文化並不新鮮,甚至不少政府系統內的精英,生活也頗為西化,但他們所津津樂道的歌星、影星,許多也同樣是幾十年前的“懷舊系列”。我的一位老領導兼老校友曾經感慨,她1972年第一次來阿爾及利亞工作,見到高速路、小汽車和超市,覺得這是個很先進的國家,可如今30多年過去,這些景物竟然和當初如出一轍,而中國的面貌早已變得讓人認不出了。

阿爾及利亞是個怎樣的國家?

保守而閒散,阿人的慢調子

當地城市中青年流行西式服裝,乍看和南歐青年並無太大差別,在農村或某些保守家庭,穿著民族傳統服裝的人也不少,尤以婦女、中老年人居多。在阿爾及爾和奧蘭等大城市,許多年輕姑娘衣著入時,金髮披肩,頗有歐洲風範,不過據當地人介紹,其實阿爾及利亞女孩幾乎沒有天然金髮的,那些“金髮女郎”的金髮,大多是趕時髦染的。但千萬別以為該國風氣開放,恰相反,阿爾及利亞男女分別很嚴格,連理髮館也是男女分開的,跟女孩子過於親暱,可能會有不測後果,我認識的一個工程師,因為和當地某政府機關的一位年輕未婚女公務員常打工作交道,混熟後嘻嘻哈哈,跟國內年輕人那樣開過幾次玩笑,結果居然被那女生鄭重其事帶回家中“見家長”,大有“非君不嫁”的意思,差點弄出大尷尬來。

當地人時間觀念很差,如果他們答應 “DEMAIN”(明天)為您做什麼事情,可千萬別傻乎乎地等第二天,這個DEMAIN並非明天,而是沒準哪一天。在阿爾及爾時,我和同事的幾個手機被告知DEMAIN開通,卻分別等了幾天到幾周不等。和熟識的當地人言及於此,他們笑道:DEMAIN本來沒錯,人家又沒說一定是今天的明天。

但這個“不準時”並非絕對,如果是您欠了他們什麼款項,要他們DEMAIN來取時,他們次日一早準到不誤,決不含糊,此外,如祈禱、開會(他們主動召集的),他們還是很守時的。

當地人重關係,講義氣,如果您顯得入鄉隨俗,又樂於和他們打交道,混熟是很快的,我在阿爾及爾郊區一個小鎮居住時,每晚常去一間小咖啡館“泡咖”,和老闆、常客們混熟後幾乎無話不談,甚至在任何一本手冊裡都標明的“當地不宜”話題也照談不誤。如果覺得您是“自己人”,他們可能會邀請您出席私人聚會(我曾被硬拉去幫一個當地小夥子“相親”),還會主動送您禮物(當然也會主動問您討禮物),順便說一句,不論因公因私,如果您去了當地人的辦公室、住處,主人熱情邀請您吃點心、喝飲料時,一定要爽快接受,客氣推託反倒會被直腸子的當地人認為“看不起自己”。

阿爾及利亞是個怎樣的國家?

到阿爾及利亞來一杯

當地的男人、尤其年輕小夥子,喜歡蹲坐在街邊和自家門口,和路過的熟人閒聊,這幾乎成為阿爾及利亞都市的一大景觀,別當這是懶散,其實這是夜生活貧乏的當地青年一種重要社交手段,而且當地晚間經常停電,這種“娛樂”有時也是一種不得已。不過您能看到的“蹲族”都是男性,因為女人如果也“蹲”,會被認為“懶惰、有傷風化”的。

該國的另一個獨特風景,是都市社群裡隨處可見的野貓,數量之多到了令人乍舌的地步,但作為中國人,您可千萬別對這些並不怕人的小傢伙表現得過於熱情,因為在某些阿爾及利亞城市,有“中國人愛吃貓肉”的流言,就曾有人信誓旦旦地跟我說,奧蘭城“所有野貓都被中國人吃掉了”,還有人特意在當地市中心廣場修了“野貓紀念碑”,不過我到奧蘭市時並沒看到這塊傳說中的“紀念碑”,野貓倒是見到不少。

阿爾及利亞是個怎樣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