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啟大爆炸,是否是明朝氣運衰敗的象徵?烎炊䇁䯕2018-11-12 12:18:02

天啟大爆炸或王恭廠災,為1626年5月30日(明朝天啟六年五月初六),端午節次日上午9時,北京西南隅的王恭廠火藥庫附近區域發生的離奇爆炸事件,造成半徑達750米、面積達2。25平方公里的爆炸範圍及2萬餘人的巨大死傷。據後人估算,此次爆炸的威力約為1萬至2萬噸當量的黃色炸藥(TNT)。

這次大爆炸被列為未解之謎,有地震說,有隕石說,有燃爆說,有龍捲風說等等,但都難以圓滿其說,用現代科學都難以說清楚。事發時的明朝正值內外交困、風雨飄搖之際,國家政治腐敗,宦官專權,忠奸不分。災難的訊息迅速傳遍全國後,朝野震驚,中外駭然,人心惶惶。天啟年間各種天災人禍都比不上王恭廠大爆炸的破壞程度,故沈國元於《兩朝從信錄》中稱此災變“乃古今未有之變也”。很多大臣認為這場大爆炸是上天對皇帝的警告,紛紛上書,要求明熹宗匡正時弊,重振朝綱。皇帝不得不下了一道“罪己詔”,表示要痛加省醒,並告誡大小臣工“務要竭慮洗心辦事,痛加反省”,希望藉此能使大明江山長治久安,萬事消弭,且下旨發府庫萬兩黃金賑災。

我們講“天災人禍”“禍不單行”,這次離奇的爆炸,正是這樣,也不由明朝人不感嘆氣運衰敗,皇帝不臨朝只顧做木匠活,魏忠賢個人的奮鬥有了成果,朝堂一片昏聵,忠臣慘死,宵小得志。但是,這種王朝的氣運應當是所有參與者的共同作用形成的,而不是離奇的爆炸帶來的,顯然它決不能成為明朝氣運衰敗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