筲箕北方叫法?奮發有為書籤1u2022-11-10 08:31:22

筲箕、簸箕和撮箕

簸箕[bò ji]

最先是農具,用來簸去稻米中的雜質和空殼,北方用柳條編織,南方用竹條編織,尺寸有大有小。大簸箕不承重,以晾曬功能為主,小簸箕以簸糧食和家用為主。

現在不需要農民手工簸糧食了,簸箕的主要用途是晾曬農產品,比如柿子、花生、棗、花椒、茶葉等,也用來養蠶。

簸箕的尺寸變小以後,逐漸衍生出更多家庭方面的用途,象“飯筲箕”一樣,北方的家庭會有一個存放食物的“淨物簸箕”,專門放饅頭和餅之類的,另外也有放針線的,放旱菸的等等,這種小的家用簸箕另有一個名稱叫笸[pǒ]籃。它的形狀有多種多樣的變化,有圓形的、正方形的、長方形的,底部有撐角,也有沒撐角的,甚至還增加了一些塗染和繪畫的工序,將花草鳥魚畫在上面,使之不僅是家庭生活的日用品,也成了民間藝術產品,進一步提升了簸箕的內涵和價值。

簸箕是北方的稱呼,撮箕是南方的叫法。

形狀不一樣的兩種農用工具,有一個功能是相同的,就是簸糧食。但另一個功能卻不一樣,簸箕兼有晾曬的功能,撮箕卻是兼有轉運的功能。

撮箕的形狀與筲箕有點相似,有一個“大肚”,有一邊開口,方便“撮進”與“倒出”糧食。除了轉運糧食以外,撮箕也曾很廣泛地應用在煤礦和沙石場這樣的地方,用粗繩綁住撮箕的三個邊框,一個工人一根扁擔,一次就可以挑兩個撮箕。

尺寸變小,將材質變成鐵皮或橡膠以後,撮箕也進入到家庭,就是今天我們在家裡掃地時用到的撮箕。

無論是筲箕、簸箕還是撮箕,現在離我們都越來越遠了,工業化的時代,機器取代了人類,也淘汰了這些體現勞動人民智慧和技巧的工具,雖然社會變化很快,但看到這些物品,總會讓我們想起以前的年代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