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投資怎樣改變企業結構?慧安保2019-10-04 06:45:01

國際戰略投資者(或其它戰略投資者)是否真的會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形成現代企業制度,傳輸資本市場經驗?——這是眾多企業在引入戰略投資者時強調最多的理由,也是我一直以來始終懷疑的:企業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國際資本能夠給我們帶來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投資理念,改進我們的管理方式和治理結構等等,事實上,所有金融投資者最關心的只有一個——利潤,即使暫時的改進,也是為了符合資本市場對故事的需求,為了實現最大收益的退出。大摩對永樂的投資已經給我們最好的啟示。 企業在本質上就相當於一個資源轉化器,輸入進各種原材料,人力物力,經過轉換,形成新的有更大價值的資源。在市場中,誰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大價值新的資源,誰就能在競爭中獲勝。因此,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便是如何降低轉化的成本,如何提高轉化的效率,如何提高轉化後的價值,如何在此基礎上更大範圍更多地轉化資源。當然,在這種轉化過程中,企業需要不斷的人員、技術、資金的投入以完成這種轉化。特別是當企業實現這種轉化的能力更強時,將隨著規模的擴大而不斷有新的投資機會。因此企業依靠自身積累的剩餘資金便無法支撐發展速度需求,於是通過出讓股權、負擔債權等等方式以獲得發展所需的資源。因此,從金融的角度來說,融資不應該是企業面臨的問題,只要是專案是一個盈利的專案,是個有清晰發展前景的專案。這也是為何有很多企業融資困難,而有些企業卻被資金追逐的原因之一。 當然,當企業/專案本省尚未顯示出其盈利能力和市場前景的時候,正如矽谷的那些高科技企業,企業需要大量風險資本的存在,正是這些冒著極大風險的資本,為企業實現利用新技術提高資源轉化價值的保障,並在之後獲得了與風險對等的收益。與之相反的是,當企業為實現更大範圍內的轉化資源的時候,需要何種資本的投資呢?試圖透過引入金融資本而達到非金融目的,這種引入能否達到目標,或者說投資者是否是與我們的想法趨於一致,甚至是為了達到相互的目標而做的一種交換?坦白說,我沒有做過資料上的統計分析,也沒做過實證研究,金融資本或者風險資本投資已成熟企業所獲得的收益與其所承受的風險是否對等? 對於哪些國際型專業投資機構來說,投入到一個好的專案,然後在短期內提升其價值後,在資本市場上實現超額退出是其基本的商業模式。我們總是天真的覺得當其投資後能夠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並教會我們如何應對國際資本市場的規則,事實上,國有銀行、國有壟斷企業在改制上市過程中,引入的那些戰略投資者至今給了我們什麼,又拿走了什麼已經是清晰可見。 企業需要在更大舞臺上,更大範圍內施展的時候,那些以本質上是金融資本的所謂戰略投資者確切的說只是個投資者,而非戰略投資。如何最大程度地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退出途徑是其首先考慮的。而當他們在三年左右順利退出之後,留給企業的常常是舞臺中央的孤獨與無助。永樂電器不是第一個,中資銀行也不是最後一個,就像浙江的開元集團,試圖透過所謂的戰略投資者的引入來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和現代企業制度是徒勞的,最終不過是利用折扣的權益換來國際資本市場的入場券而已。

戰略投資怎樣改變企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