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滿足三個條件,李自成就可俯首稱臣,為何崇禎寧死也不答應?墨韻清苑2019-01-19 16:42:32

這個就得從明朝的祖訓傳統說起了。自明成祖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說起了。遷都北京目的是:首先呢自己這個皇位是在靖難之役中得來的。如果繼續立都於南京,自己在南京根基未穩,建文遺臣無論是在朝在野都有極大的影響力。畢竟建文帝朱允炆上臺以後施行的仁政還是得到南方士大夫階層的認可的,在中國傳統的宗法制看來朱棣始終是得位不正。這樣一來建文帝的影響力就對自己統治的穩定性起到了極大影響,而北京就不一樣了北京是自己的藩地,自己在北京根深蒂固。當時北元殘餘還是不定時的來騷擾,燒殺搶掠,遷都北京離長城近,可以以北京為基地對北元殘餘的勢力進行征討,進行軍事行動的時候也方便排程。這就是“天子戍邊”的由來。

只要滿足三個條件,李自成就可俯首稱臣,為何崇禎寧死也不答應?

第二件事是明英宗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聽信宦官王振的讒言御駕親征,在土木堡被瓦剌太師也先給俘虜了,但就是這樣明朝以于謙為代表也很有骨氣的迎立英宗的弟弟郕王即位,開展北京保衛戰。其中擁立郕王登基也是收到了英宗的秘密口諭。這樣看來,明朝的帝王雖然不著調吧,但是還是比較有骨氣的。這就是所謂的“不割地,不賠款,不合親”。老祖宗在面臨同樣的情況都沒有妥協,骨氣到底,特別崇禎本人還有重整河山,中興大明的志向,性格,祖訓加起來崇禎怎可能會向李自成妥協。

只要滿足三個條件,李自成就可俯首稱臣,為何崇禎寧死也不答應?

就算崇禎想妥協可問題是這些迂腐的大臣也不答應,馬上祖宗的規矩傳統就出來反對了。在朝堂上透過的可能不大。這事可以從他想遷都南京就看出來,崇禎心裡面其實已經做好遷都南京的打算了,可是開不了口啊,死要面子活受罪。大臣為什麼不提出來遷都呢,之前兵部尚書陳新甲,因為洩露和後金和議的訊息,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最後崇禎只有把陳新甲殺了以平輿論,就這樣的一遇到事就把臣子丟出來當替罪羊風格,臣子怎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主動提出遷都,總之就是誰也不敢當出頭鳥。這還有就是許多勳貴世代經營在北京留下的田產,房屋,走了怎麼辦?幾代人的努力打水漂?就這樣勳貴大臣都反對遷都。最後遷都就不了了之了。你說這樣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崇禎怎麼能向李自成妥協。

只要滿足三個條件,李自成就可俯首稱臣,為何崇禎寧死也不答應?

最後總結如下,祖訓傳統的存在讓其不能向李自成妥協。其次因為崇禎本身因疑心重,剛愎自用,瞎指揮,致使許多真正有才能的忠臣良將被處死,你說盧象升,孫傳庭這些那個不是名將。魏忠賢雖說閹黨吧,但他起用孫承宗,袁崇煥經營遼東,那時的遼東糧食銀兩那可是不缺的。河南大旱又減免河南農民的賦稅,這些可都是當時有效的治國之策啊,還可以和文官集團相互制衡。你說能用的死了,忠心的被你殺了,剩下多數的都是首鼠兩端,只為自己利益考慮的人,又怎麼會真心為你崇禎考慮,讓你答應三個條件?

只要滿足三個條件,李自成就可俯首稱臣,為何崇禎寧死也不答應?

只要滿足三個條件,李自成就可俯首稱臣,為何崇禎寧死也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