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覺得《春節序曲》好聽嗎?勿忘我1477122018-11-22 21:46:23

沒聽過,給我推薦一下唄

你們覺得《春節序曲》好聽嗎?勤勉竹梓2018-11-22 20:54:30

沒聽過,請你給個答覆?這就像沒見過聽過的,讓別人告知,無意思

你們覺得《春節序曲》好聽嗎?沙仔哥2018-11-22 21:52:17

這首《春節序曲》是《春節組曲》的序曲部分,表現中國人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它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李煥之先生在陝北作的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採用民間的秧歌音調、節奏與陝北世歌為素材創作的管絃樂曲,偶爾聽過,覺得熱鬧舒送情懷振奮人心的一首好歌曲。

你們覺得《春節序曲》好聽嗎?李秀畧2018-11-22 21:40:45

當然好聽了!

你們覺得《春節序曲》好聽嗎?二月春風6582018-11-22 21:58:18

《春節序曲》是《春節組曲》中的第一樂章,作者以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春節”為題,滿懷激情地反映當年在延安過春節的深切感受,展現了一幅革命根據地人民在春節時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熱烈歡騰的場面。樂曲為復三段式結 構。開始是一個節奏強烈的引子。第一部分由兩個對比性質的主題組成。第二部分悠揚舒展。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變化的再現。

序曲極似人生,出生時熱鬧非凡——生之慶賀,接下來孩童時代則是歡快愉悅的節奏,步入青中年旋律漸趨熱烈激情——生命的高潮,到不惑而知天命一切漸漸淡下來時,即是舒緩淡雅的悠揚之樂!夕陽紅的光輝,生命再度綻放燦爛,樂曲隨之激昂慷慨。

序曲雅俗共賞,跌宕起伏,各種樂器交織形成歡騰熱鬧的場景,旋律和節奏極具中國民族音樂特色!春節喜慶之餘又有溫婉情調,熱鬧歡愉之中夾雜著些許清淡雅韻!永恆的經典!

你們覺得《春節序曲》好聽嗎?嗨森的爸2018-11-22 21:49:12

開篇,上來就是連續下行的兩個大二度,給人一種堅定的開場感。 不知道什麼是“下行的大二度”?那你只用知道,開頭的三個音就是 do re mi 的倒過來,mi re do。這就是音階的簡單排列。 但越是高手,越能用簡單的東西做出最好的效果。怎麼好?貝多芬最流行的作品之一,《命運》交響曲,開頭的三個音,就是 mi mi mi do 的下行,能感受到了吧? 而且,貝多芬在 mi mi mi do 後,沒有采用重複,而是模仿進了re re re si,但在《春節序曲》裡,mi re do 後直接重複,還是一個 mi re do,這就更給人一種熱烈而明確的感覺。 上一段,我們說的,只是本曲的第一秒!在一秒裡,一首曲子真的就能傳達這麼多!用術語講,前面講的在一秒裡呈現的這個 mi re do,叫作動機;因為它出現在曲子的最開始,所以還叫第一動機。第一動機好不好,關係全曲的成敗。 我們能夠記得住的那些古典樂的片斷,基本上相當一部分都是第一動機。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第一動機是什麼?就是那句“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基本上每個古典交響樂,要改成流行歌的話,都會比現在的很多歌更流行。 從第2秒到12秒左右,曲子仍以 mi re do開始,進入了一個包含重複音的幾個或十幾個拍的過渡句。自然,讓人一聽,這就是要引入正文了。 一切藝術都是相通的,好的音樂跟好的文章也是一樣,起承轉合,怎麼設定,怎麼設定效果最好,都是一樣的道理。寫得不好層次不明,讓人一頭霧水,昏昏欲睡;設定得好,讓人一讀、一聽就能明白是怎麼回事,期待感得到極大滿足。 正曲一開始,13秒左右到28秒,就是兩個聲部的呼應,呼應時還有變化,只到24秒裡一下子匯成同一股,音從高到低,傾洩而下。 這裡再講一下音樂創作中的多聲部呼應。為什麼要呼應?作文中,也有呼應,因為那能照顧主旨,突顯意圖,結構上也更為圓滿。音樂中,也是相似;但是還有更為有意思的:因為呼應能極大地調動人的情緒! 我們聽到的好的作品裡,幾乎必用呼應。廣義來說,卡農,就是一種專業的呼應的方式。兩個人,即兩聲部對唱,也是一種呼應。 所以可以看出,正像陰相相生,男女相悅一樣,呼應,其實幾乎是整個世界的基本法則。 寫音樂,也要按基本法辦啊! 從29秒左右開始,絃樂——就是小提琴大提琴等——暫休,管樂——就是笛子,各種長號小號,雙簧管單簧管等等——開始登場。 絃樂與管樂齊用,交叉出響,這就是管絃樂的名稱的來源,也是交響樂這個名稱的來源。正如前一段說過音樂語句之間要呼應一樣,樂器之間也要豐富而呼應,才夠味。 這一段,兩組管樂的音高一高一低,同時前進,就像大河旁有小溪,暗流湧過,等待著後更為豐富精彩的碰撞。 從42秒開始,絃樂重新加入其中,與管樂一塊唱和,樂句變得漸為短促,一直到50秒,終於又把我們帶入了一種新的氣氛當中。這種氣氛,是進一步的交織,水流的進一步糾纏。經過幾個離調音,又回到了第一主題——即剛才說的第一動機——上了。不過這次第一主題不是完全重複,而是作了偽裝、變化。用術語講,這叫再現。 幾乎所有作品都要有再現的部分。原因再簡單不過:使情緒走了一大圈之後,得以回來。同時,再現又是變化的再現,這就使我們的情緒不是簡單的回來、重複,而是在一種更高的層次上回來。 一直到1分18秒,這種情緒終於得到最大回顧、抒發,音樂氣氛、人的感受都已達到最高之處,那下面怎麼辦,是要結束了麼?不,不! 所以這裡要再說一個音樂的段落。正如前面提到的,從動機初出,再動機再現,一般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段落。一般的音樂,都遠不止一個段落。為什麼?顯然,因為人的情緒是多種多樣的! 我們常聽的流行音樂,一般來說只有兩個段落,即大家熟知的主歌與副歌,情緒就相對較少,相對較單一。 當然,並不是說段落多就好,少就不好,而是說,越段落越多的曲子,能表現的情緒,就越多。 也越深,越複雜。 古典樂,就是這樣的。 回到正題。一個高潮樂段結束,怎麼辦?可以立馬進入平靜樂落。這,不是不可以;而且,往往都是這麼用的。但是,本曲的作曲李煥之先生就藝高膽大,偏沒這麼用,——而是立馬進入了一個更為快速熱烈的段落! 所謂一浪更比一浪高,所謂高潮迭起,正是這樣大手筆做出來的! 從1分18秒開始,樂曲管絃齊用,齊頭並進,演奏出了我們最為熟悉的那個春節印象。 具體講,這段開始用的叫連續16分音符的寫法。什麼叫16分音符?不用管,只用知道它是很短的音就行了。很多短音快速出擊,對,就是這種感覺。 還有誰用過?大家都在用,但最出名的之一,就是傳說中與魔鬼簽定了練琴合約的著名義大利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帕格尼尼的風格,我們是都有領教的。 音樂家一般把把我們剛才說的連續16分音符的寫法,叫做一種無窮動。夠給力吧。 而李煥之老師,就是敢這麼用,就是用得這麼好。 1分25處,有一種鋼管大號的一聲巨響。這聲音,其實,我們都是印象深刻的:不提不注意,我們一提,大家都會想起來。 這裡要再說一下。實話實說,中國的作曲家,是不大擅長用銅管樂——即圓號、法國號,長號,小號,大號——等的。為什麼?因為,你立馬可以想見,銅管的聲音太大,性格太張揚,一支出聲,就能明顯與整個樂隊相抗。所以,用得不好的話,是很突兀的。 但是,銅管樂,又很能渲染氣氛。例如,很多好萊塢電影裡,表現激動,或尤其是海洋般寬廣的感覺時,就太多用它了。 所以,能不能用好銅管,往往就成了一個作曲家功力的展現。

你們覺得《春節序曲》好聽嗎?奧斯丁妹妹2018-11-22 20:53:43

和《大碗麵》沒有可比性 建議春晚 主題曲用吳亦凡老師的《大碗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