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點睛概括?牛啦啦的那些事兒2021-03-09 11:38:51

顧愷之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尤其擅長繪畫,在畫史上譽稱為“點睛”大師。

顧愷之(約344年—405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是中國東晉時代的畫家,江蘇無錫人,約364年在南京為石棺寺畫維摩詰像,引起轟動。366年當上大司馬參軍,392年為殷仲堪參軍,405年升為散騎常侍。顧愷之多才,工詩賦,善書法,被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他的畫風格獨特,被稱為“顧家樣”,人物清瘦俊秀,所謂“秀骨清像”,線條流暢,謂之“春蠶吐絲”。著有《畫論》等三本繪畫理論書籍,提出“以形寫神”、“盡在阿堵中”的傳神理論。傳神,這是我們民族藝術美學的一個很高的境界。

一百萬錢

顧愷之畫人物,非常重視畫好眼睛,他有時畫好一幅畫數年不點睛,別人問他是什麼緣故,他說:“四肢畫得好一點醜一點無關緊要,傳神的地方就是這個眼睛啊!”

東晉興寧二年(公元364年),京師(南京)城外建瓦官寺,和尚到處去緣,許多官僚富商捐錢,但每個人最大數目沒有超過十萬錢的。唯獨二十歲的顧愷之寫了百萬錢,這就引起和尚們的懷疑,顧愷之解釋說:“只要你們廟裡給我留一堵粉牆讓我作畫就行了。”

顧愷之背來行李,住到瓦官寺,關起門來畫了一個月,畫成了一幅維摩詰像,但光有眼眶,沒有眼珠子。

正式開廟門的頭一天,顧愷之要和尚當眾宣佈,明天顧愷之要給畫像點眼睛,來看的人得收錢。

第二天,瓦官寺圍滿了人,人們都想看看這個大畫家是怎樣點睛的。只見他手舞畫筆,在眼眶裡塗了幾下,維摩詰像便變得神采奕奕,觀看的善男信女有的發出嘆息,有的哭了,都很激動,一會兒功夫,所捐的錢竟有上百萬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畫龍點睛神來之筆。”

三根毫毛

顧愷之畫肖像,講究傳神和逼真。顧愷之學畫師從衛協,最善於圖畫人物,東晉的大名士謝安認為顧愷之的人物畫是前無古人的。後人評論其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其筆法如春蠶吐絲,輕盈流暢,遒勁爽利,為“鐵線描”;造型佈局六法俱全,運思精微,襟靈莫測。與師承他的南朝宋陸探微、梁張僧繇,並稱“六朝三傑”。而“像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無方,以顧為最”。與陸探微合稱“顧陸”,稱為“密體”畫派,以區別於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畫派。畫跡有《秋江晴嶂圖》、《廬山圖》、《雪霽望五老峰圖》等名作,其中《雪霽望五老峰圖》被推崇為山水畫開創之作。現存《女史箴圖》、《洛神賦圖》(注: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列女仁智圖》均為唐宋人摹本。《女史箴圖》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國聯軍掠走,收藏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有一次,他替中書令裴楷畫像,他按照裴楷的模樣,很快把肖像畫好了,後,他又在畫像上加了三筆,把裴楷臉上很顯眼的三根毫毛畫了出來,這一下,裴楷的神氣活靈活現了。

他給朝廷的官員謝鯤畫肖像,肖像畫好後,他又在謝鯤的身後畫了幾塊奇形怪狀的石頭,人們一看就知道畫的是謝鯤,因為他喜歡遊山玩水。

有一回,他很想同僚殷仲堪畫像,因為殷仲堪一隻眼睛有毛病,每次都婉言謝絕。顧愷之洞穿了殷的心裡,就對他說:“你不願意畫是怕眼睛不好看,要是我把你的眼睛畫好後,用飛白的筆法輕輕帶過,像輕雲蔽月一樣,豈不很美?” 殷仲堪聽了之後,滿意地點了點頭,答應畫肖像。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心靈的鏡子,顧愷之巧妙地畫眼睛,達到傳神之目的。看來,我們平常說的“讀讀寫寫,寫寫讀讀”,決不是隨口胡扯,讀與寫實在是互相照應,密不可分的啊!

目前顧愷之傳世的唯一一件作品是《女史箴圖》長卷,是根據西晉詩人張華的賦創作的,一共九段,每段包含一個古代宮廷女人的“模範”故事,並在每段前面自己抄錄張華的一段賦。原作上面蓋滿了從8世紀起,歷代收藏家和皇帝的印章,後面有金章宗和清朝乾隆皇帝的以及其他人的題跋和乾隆皇帝親自畫的一束蘭花。畫後有顧愷之自己的簽字,這幅畫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畫家簽字的畫。繪畫藝術真正的變化,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現代藝術誕生的時代。塞尚、高更、梵高、秀拉等一群后印象派畫家作為現代藝術先驅登上了畫壇,而塞尚則成了現代藝術的始作俑者。他說,藝術就是“結合自然而得到發展與應用理論”;處理自然形象,則應“運用圓簡體球體和圓錐體;每件物體都要置於適當的透視之中。使物體的每一面都直接趨向一箇中心點。要想取得成就,只有自然可資依靠,眼睛也只有透過同自然的接觸才能得到鍛鍊,只有透過觀察和創作才能變得視線集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