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飲食文化自古以來就沒有變過嗎?MR杜wy2021-10-11 07:18:58

肯定變過呀。

古代北方飲食是

粟文化

,粟是北方種植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北方通稱“穀子”,去皮後稱“小米”,古代泛稱穀類。

詩經·國風

》中“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的詩句反映出谷黍在當時作為主糧的事實。黍、粟的種植標誌著中國北方原始農業的開端,以五穀(稷、麥、稻、黍、菽)為代表的傳統農業生產及其方式,為華夏文明的孕育、發展作出了基礎性貢獻。

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粟”取代黍的地位,成為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並在黃河流域大量種植。粟自夏朝開始種植,距今約有7000-8000年,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農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屬於“粟文化”。

《詩經》中的有關粟的詩有兩篇,都在《小雅》中,分別是《黃鳥》和《小宛》。其中《黃鳥》有:“

黃鳥黃鳥,無集於穀,無啄我粟

。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歸,復我邦族。……”

古有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的記載(《呂氏春秋。誠廉》、《史記。伯夷列傳》)。

此外,還有“

雖有數鬥玉,不如一盤粟

。”(李白《書懷贈南陵常贊府》);“稻米流脂粟米白”(杜甫《憶昔》);“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杜甫《贈衛八處士》);“薄晌炊畲粟,珍烹採澗芹”(陸游《娥江市》);“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以及“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紳《古風二首》)……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足以說明“粟文化”在古代文化的重要地位。

現在黃河流域一帶雖然還有種植,但北方主食比較豐富,除了粟米和黍米這兩種傳承,還有小麥、稻米、莜麥、蕎麥……。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飲食文化自古以來就沒有變過嗎?

南方屬於

百越百濮

文化,古代那就更復雜了。

唐代張鷟《

朝野僉載

》卷二記載:“嶺南獠民好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飼之以蜜,釘之筵上,囁囁而行。以箸挾取,咬之,唧唧作聲,故曰蜜唧。”

明代張岱《

陶庵夢憶

》裡有一篇《嚴助廟》,述及眾多祭祀貢品時,歸於“非理”類的有“雲南蜜唧、峨眉雪蛆”(卷四)。

南宋周去非《

嶺外代答

》就有精闢的記載:“深廣及溪峒人,不問鳥獸蛇蟲,無不食之。其間野味,有好有醜。山有鱉名蟄,竹有鼠名猷。鴿鸛之足,獵而煮之;鱘魚之唇,活而臠之,謂之魚魂,此其珍也。至與遇蛇必捕,不問長短,遇鼠必捉,不問大小。蝙蝠之可惡,蛤蚧之可畏,蝗蟲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蟲之穢,悉炒而食之;蝗蟲之卵,天蝦之翼,悉炒而食之。

明代李時珍《

本草綱目

》”鼠“條載:”惠州獠民取初生閉目未有毛者,以蜜養之,用獻親貴。挾而食之,聲猶唧唧,謂之蜜唧。“《本草綱目》記載:”南人嗜蛇。

清代徐珂《

清稗類鈔

》記載:“粵餚有所謂蜜唧燒烤者,鼠也。豢鼠生子,白毛長分許,浸蜜中。食時,主人斟酒,侍者分送,入口之際,尚唧唧作聲。然非上賓,無此盛設也。其大者如貓,則幹之以為脯。《清稗類鈔》記:”南人嗜食蛇,謂不論何蛇,皆可佐餐。

“《

綱目拾遺

》稱:“禾蟲,閩、廣、浙沿海濱多有之,形如蚯蚓,閩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餉客為饈,雲食之補脾健胃。”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飲食文化自古以來就沒有變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