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地圖上找出下一個大漲板塊?艾侃剪輯2019-05-20 22:39:44

大家都知道區位對於買房的重要性。

誰都希望自己房子所在的片區,可以成為政府發展的重點區域,這樣才會有資源持續不斷地注入進來,自己可以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那問題就在於如何找到這些潛力區位?

講真最重要的還是看政府規劃檔案,關於地段所有的秘密都藏在這些檔案裡。

只不過每個城市的規劃太多,而且一直在變,大家是不太可能把所有檔案都讀一遍的。

我相信在這些差異萬千的規劃背後,應該是藏著一些通用普適的規律的。

我沒有什麼高精尖的理論學術,

但是我想用自己的人肉經驗,替大家梳理出壓中大漲板塊的方法論。

01

因為我平時要在知識星球裡給大家解答全國各地買房問題,沒事就要翻一下各個城市的地圖。

看得多了,我發現中國的不同城市之間,地理形態差別巨大,

你很難用一套簡單的地段論來對某個城市下定義。

不過我還是儘可能地把大部分城市按照地圖形態分成三種,分析出每種形態裡自己的價值體系。

第一種城市形態是自內向外擴張型。

像上海、北京、西安、成都這些城市,地處於平原地帶,是非常適合建設大型城區的。

這些城市從地圖上看形態完美,呈現幾何對稱的模樣。你可以很容易找到一個清晰的市中心,然後從市中心向外擴散發展。

由於城市是一圈一圈向外攤大餅擴張,所以發展到中後期,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不太可能在所有方向上平衡發展,往往會選擇一到兩個方向主攻。

因為城市本身地勢平坦,沒有自然條件上的羈絆,每個區域可塑性都非常強,所以

在打造潛力新區這件事上,政府規劃的行政力量起到決定性作用。

比如上海選擇了東西兩側,浦東和大虹橋是未來十年發展的重心。北京選中了北城和東邊的通州。西安則是向南和向東。成都以南向為主。

在這樣的城市,房價總的來看是,越靠近市中心越貴,從市中心向外,房價呈現逐步走低的態勢。但是在城市近郊這些被重點打造的副中心,房價也是相對高點。

像上海的張江、唐鎮、大虹橋,北京的望京、通州、西二旗,西安的曲江和高新,成都的天府新區,都是接近市中心的房價。

所以在這樣的城市買房,

要麼是買市中心的品質住宅,享受既有資源,要麼是順著政府主導方向,佈局近郊潛力新區

,千萬不要四個方向都押注。

02

第二種城市形態是兩翼齊飛型。

這樣的城市多少會因為受一些地理或人文因素影響,導致主城區發展空間有限,需要把人口和產業向外匯出,所以會出現主城區和兩側齊頭並進的情況。

舉三個城市的例子。

蘇州是千年古城,主城區內有眾多歷史文化保護建築,政府就索性直接在城市東西兩側各搞了一個園區和新區,導了非常多的產業產業注入進去。現在蘇州房價高點是在東部的園區,而不是市中心。

杭州主城六區已經沒有什麼增量空間了,政府主導方向是向東為主,錢江新城、錢江世紀城、蕭山新城區,然後是大江東。西側是高科技產業帶,西溪溼地、未來科技城。城市發展的重心在市中心和東西兩翼。

而南京則是向三個方向,向西南方向,河西的房價已經超過了新街口,成為新的CBD,向西北的江北新區也是下一個增長極,另外向東的江寧則是產業聚集帶。

在這樣的城市買房,要特別小心土著的傳統市中心偏好。

因為老的市中心腹地有限,不太有利於建成連片的高檔品質社群。

如果發現政府把精力放在周邊,而不是在市中心拆遷,那

應該放棄傳統的市中心,考慮兩翼的新區

。因為那裡有更大的縱深,潛力巨大。

03

第三種城市形態是塊狀分佈。

這樣的城市因為自然條件的原因,整個城市被山川河流切割的四分五裂,很難找到一個典型的市中心。即便是市政府規劃的城市建設,也要結合自然環境來推進。

還是舉三個城市的例子。

如何從地圖上找出下一個大漲板塊?

我們只要看了地圖,即便不看政府規劃,也很容易找到城市發展的方向,因為的確也沒有什麼其他地方可以造城了。

比如深圳的東南是香港,北側是大片連綿山脈,整個城市只能東西橫向發展。深圳的副中心以前是羅湖,然後是向西去到福田,現在是再向西去到前海,未來發展的方向就是向西北的寶安和向北側的龍華和光明。

重慶的地理形態更加支離破碎,兩座大山和三條河流切割之後,重慶只有北側有大塊腹地,決定了城市發展方向必須一路向北,從渝中,江北到渝北。

福州周邊群山環繞,主城區發展完之後,也只有向西南和東南兩翼還有些餘量。

在這樣城市的買房,可以完全不顧及市中心概念。因為城市本身已經被分割成一個個塊狀,每塊都有自己的副中心,產住融合,自成社群。所以買房的關鍵

,是要找到那些腹地廣闊,有產業潛力的副中心。

04

好,大家看到這裡應該會明白,每個城市有自己的地理特徵,我們是不能簡單複製其他城市的成功經驗。

我們更應該做的是,

掌握政府主導的發展方向,看地圖找出城市主要動線,瀏覽當地人文歷史,用腳丈量主城區和周邊板塊,最好再和土著和新移民聊一聊

。其實這一套做下來,你自己就能發現潛力區位。

不過還是有人會問,那有沒有什麼共性的思路可以參考呢。

有的,還是有一些現成的經驗的。

我說幾個自己觀察到的小技巧。

首先是去

尋找腹地廣闊,有大量空地的區位。

政府發展的方向一定是有大片增量土地供應的地方。

其實這個邏輯也很簡單,一想就明白,只有大空間才可能造出產業、商業、住宅連片的整體社群,才適合大規模基建。

更深層的原因是,只有大片空地才能讓政府憑藉賣地收入,支撐起滾動開發,把新區建出來。

所以大家發現沒,我們舉例子的城市地圖,用的都是百度衛星圖,而不是標準地圖,我們就是要找出那些綠油油的空地來。如果這些空地上有河流湖泊的話,問題不大,以目前的建設能力,跨江連湖已經可以克服。關鍵是不能有大山,山脈會切斷土地連片。

所以在上海的朋友,就會明白,為什麼我們那麼看好大虹橋。

你看下地圖就會知道,因為大虹橋有天量的土地沒被開發,而且沒有大山和河流,正好處於新移民進入上海的主要動線上。你環顧四周,沒有任何一個區位可以和它競爭,大虹橋一定是未來上海的主攻方向。

05

接下來要說的這個技巧更重要,大家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在城市主攻方向上,

政府主導不同業態的發展順序,最終對片區房價影響也是巨大的。

房價容易大漲的區域,一般的發展順序是,優先建造連片的高階住宅群,然後是周邊有佈局高新產業,接著是社群內建造大型商圈,最後是物流和景觀功能的布放。

這裡參考了樓市問號山丘老師的觀點。

比如上海聯洋、大寧,合肥的濱湖新區,還有蘇州園區,都可以看到大片次新高階住宅,且周圍離金融和高新科技園區不遠,然後是慢慢引入地鐵通勤,吸引高薪人口入駐。

另一種大漲區域的形態,是以產業園區為主導,然後周圍配建住宅、商圈,再輔以物流功能。

比如上海的陸家嘴、張江、唐鎮,南京的河西,杭州錢江新城和錢江世紀城,西安的高新區。

這種發展模式,完全依賴於產業園區的興起。如果是金融和高科技企業為主的園區,那湧出的高薪人口一定能支撐起高房價。

反過來,如果產業疲弱,那周邊房價也不會表現太好。比如上海北區房價一直羸弱,就是因為寶鋼為首的鋼鐵產業連續多年走低。

我最不看好的、

房價上漲緩慢的區域

,大都長成這樣:

社群內以物流功能或者景觀規劃為主,周邊配建住宅,輔以零星點布的產業和商圈。

比如高鐵站和機場附近都有建設新城,還有些房企喜歡在大城市遠郊或者三四線城市建設海景、湖景和山景住宅。這些在我看來都是坑。

因為進入這些片區的人群主要是流動人口,比如遊客和旅居人群,周圍是物流和旅遊等低附加值的產業,很難沉澱高薪人口。沒有產業,就沒有安居樂業,也不容易吸引願意支付高價的接盤俠。

06

最後要強調的是,

要注意政府規劃傾向性,最好等到規劃已經開始落地後再進入。

如果大家關注政府規劃的話,可以發現,大部分城市目前正在執行的是200X年至2020年的規劃。

那些大城市老的市中心都是在2000年以前建成的。

他們的優勢是周邊有教育,醫療和政府行政機關資源,但是因為有大量老破小低端住宅的羈絆,存量騰挪施展空間不大。是否能被納入規劃中的建設重點,這個不好說。

另一方面,大約是在2000年以後,幾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在城市近郊打造一個個新城,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各種網紅新區也就是從那個時候慢慢熱起來的。

所以大家務必留意政府規劃的傾向性,

看清楚當地到底是主推市中心拆遷舊城改造,還是將資源注入到近郊新區,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這個直接關係到板塊選擇。

另外還有一個需要了解的,就是有的政府規劃會變得很快。一屆政府一個方向。比如以前天津是重點打造濱海新區的,現在基本已經放棄了這個想法,朝西北搞京津冀大融合去了。

面對這種情況,我的建議是一定要等到規劃落地才能進入。

具體來說,就是地鐵開始建設、大型樞紐開造或者有寫字樓產業園區開始招商。

一定要確保前期投入的沉沒成本足夠大,我們才能跟進。

07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小經驗,供大家參考。

我一直覺得,買房這件事,試錯成本極大,與其自己四處碰壁,不如多聽聽過來過來人的一些話。我們不一定能點石成金,但決不會讓你踩坑。

這麼多年來,掘金房產的夢想就像黑暗中的明燈一樣吸引人們源源不斷進入。我每週都會和十幾個粉絲當面聊上一陣,談談自己對房產的理解。說實話,這些買房方法談不上有多玄幻奧妙,但我還是想提醒大家一句:

相信自己,但也請尊重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