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馬斯洛的錘子理論?使用者微風滑過的清香2019-10-15 12:35:35

馬斯洛的錘子理論就是說,當給你提供一把錘子讓你用他去幹活時只有這把錘子沒有其它工具時,看你會用它怎麼去解決所有需要解決的問題,正常的理解錘子是用來釘釘子的,所以可能你會飣完釘子不知道它還能幹什麼用,這個理論就是告訴我們在幹什麼工作時,不能總用自己熟知的方法去解決所有問題,要懂得變通,利用現有條件換個思路解決問題就可以了,不要默守成規的處理所有問題。

如何理解馬斯洛的錘子理論?掌門人學院2019-10-15 15:43:38

馬斯洛的錘子理論是指,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工具,給他一個錘子,那麼他遇到任何問題都會當成釘子,總想去錘兩下。

有些人學會了一個新的方法,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覺得這個方法實在是太好用,他總會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過度依賴這一個方式,以至於忽略了不同問題間的差異,以及不同問題的最好解決方式,看起來就像是他只有錘子這個工具。

這個問題實際上諷刺對學習理解不夠,不夠聰明的人,過度依賴於某一種方法,將會導致必定的錯誤。

如何理解馬斯洛的錘子理論?上官恨水2019-10-15 12:19:48

謝邀!

馬斯洛心理學的五個層次。

我認為這是典型的透過現象定本質的唯物論。

不否認人有這樣的意識形態,而且正在執行。

但我不認為這是真理。

因為馬斯洛的現實主義也是從所謂本能中走過來的。

他的“超我”定義也是不離本我的知見中所見的。

從這一點上說是不究境的!

我設定一個假論,很容易就駁倒他。

說我養一欄子雞,每天九點喟食,時間久了,雞也就習慣了這個規律。可到了宰殺的時候,雞們又來吃食,是按常規嘰嘰喳喳興奮來的,可我是抓住殺悼。那麼,這種反差對雞的反應應該是尖叫和驚恐而不是興奮。

是雞的真理定錯了還是我的正常行為錯了呢?

因此,馬斯洛的規律不是真理。是暫時的總結。

如果按馬斯洛的綁定理論,人類超越“本我,自我,超我”的境界就不會存在。問題是已經存在了。例如佛的境界。空不空,不空空。這又如何解釋呢?

無中生有是不是唯心?

誰又能定論呢?出言都是人意。人意對嗎?

無意識是無嗎?

所以,馬斯洛的心理學並非豈死回生的“良藥”,只能說還不錯!

如何理解馬斯洛的錘子理論?凝真好2019-10-20 21:07:01

有一個經典心理學實驗。療養院的兩組老人,一組被告知獲贈一盆植物,並有責任照顧好自己的植物;另一組被告知將在他的床頭放上一盆植物,護士會定期來澆水,無需老人費心管理。一段時間後,獲贈植物的第一組老人表現出了更加活躍的精神狀態和更加積極的生活態度。實驗得出的結論是,老人們在植物上展現出的控制力對情緒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我理解,護士透過贈送植物直接賦予了第一組老人新的目標和使命,在這個簡單的任務實現過程中,老人透過行動一步步達成了設定的目標,實現了自信心的強化和提升,最終產生了正向的積極作用。所以,所謂的控制力對人的情緒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其本質應該是完成某件事的自信心對人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事情越容易完成(越擁有控制力),自信心就越強,實現目標過程中的情緒就越積極。事情越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喪失控制力),自信心就越弱,表現出來的情緒就越焦慮緊張。

按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分析,就會發現,老人們實現目標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屬於最高層次的需求。對於風燭殘年的老年人來說,把植物照料好,是為數不多的老人有信心完成的事,這種事是展現出老年人自我價值的一個有效途徑。

其實,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渴望掌控力,都期待在掌控局面的自信中,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老人如此,小孩如此,每個人都如此,我們都在面對無法掌控的局面時感到焦慮和害怕,這是人類的本能。這讓我想到了王小波的一句名言:人一切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理解了這個道理,我就多了一個理解他人情緒和行為的視角。

上個月,為了把會議室的衛生外包出去,我聯絡了本樓層的清潔工。在我看來,很少使用的15平米小會議室,每週一次例行打掃(其他時間的衛生則由我們自己負責),工作量非常小,而且對她來說就是在走廊衛生弄完之後順帶的幾分鐘事情,也不耽誤本職工作。結果這樣簡單且互惠互利的談判硬是讓我給談崩了。

一開始,我就直接把領導交代的底線價格給亮了出來。清潔工反覆提醒這個價格太低。無奈,我給出的是底價,只能死守。同事說,這麼談判不失敗才怪。沒辦法,我只能捨近求遠找了另一位大姐,這次策略調整,沒有再做一錘子買賣。先給了一個低價,然後在談判過程中,讓步到底線價格。雖然對方還是說覺得價格低,但最終我們達成了協議。

總結分析這次極其簡單的談判樣本,我發現第二次談判成功的關鍵原因就在於,

談判策略的調整,給對方形成了積極的心理暗示。價格上的讓步,創造了一個對方認為能夠以自己的能力掌控局面、影響談判走勢的掌控力和自信心;同時也帶給她內心被尊重的愉悅,營造了劣勢方談判地位上升的錯覺。這樣的暗示,帶來了輕鬆的氛圍,加深了彼此的信任,成為談判成功的思想基礎。實際上,讓步行為本身的意義遠比價格象徵性讓步的絕對數值要重要得多。

相反,第一次談判直接丟擲底線的方式,給對方造成了毫無退路的壓力,特別是我對提價訴求的無動於衷,進一步明確了對方在判地位上的被動。這種被動地位的持續,給對方內心形成了一種打擊,讓她感到自己已經失去了對談判走向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從而失去了合作的信心。

這個談判的失敗,對她來說,不僅僅是價格提升的失敗,而更可能是人格未被尊重、能力未被肯定的失敗。馬斯洛需求的兩個最高層次需求,她一個都沒得到,所以,她只能透過拒絕的方式,彌補自己的掌控感缺失、彌補自己的被尊重感缺失,這是她唯一可以主動做出的選擇,也是當時條件下實現掌控力唯一路徑,也可以看做是她消極情緒的有力表達。

一次簡單的談判失利,背後卻是對人性的洞察力缺失。我開始對心理學充滿了好奇和敬畏,一個掌握心理學套路的人,該是多麼強大和恐怖。

最後,我決定給自己設立一個原則,今後任何談判,我都絕不再直接暴露底價,越期待有好的合作就越是必須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