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過高時,腳上會不會出現症狀?具體都有哪些表現?醫生有約2021-01-05 11:02:28

血糖過高時,由於周圍神經營養障礙、動脈閉塞以及合併骨和軟組織感染等,會造成足部病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糖尿病足。有研究顯示,15%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會出現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病人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所以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注意日常足部護理以及進行常規篩查以減少或預防併發症的發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血糖過高時,腳上會不會出現症狀?具體都有哪些表現?

血糖過高時,腳上早期會有哪些表現?

1、足部排汗異常、感覺異常。

糖尿病患者由於醛糖還原酶活性增強致多元醇旁路代謝旺盛,細胞內山梨醇和果糖濃度增高及肌醇濃度降低,會造成神經病變,可累及神經系統的任何部分。

其中,以多發性周圍神經病變最常見,足部常有麻木、針刺感、灼熱感及感覺遲鈍等。

自主神經病變較常見,且出現較早,常表現為足部的排汗異常,無汗、少汗或多汗等。

後期累及運動神經,可出現下肢肌力下降,肌肉萎縮和癱瘓,常出現垂足。

2、間歇性跛行。

糖尿病併發症還包括大血管併發症。血糖過高,會使機體發生胰島素抵抗及代償性高胰島素血癥,高胰島素血癥又誘發高血壓、脂質代謝紊亂、糖代謝紊亂、高纖維蛋白原血癥等,直接或間接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高血壓,肢體外周動脈粥樣硬化。

血糖過高時,腳上會不會出現症狀?具體都有哪些表現?

肢體外周動脈粥樣硬化常以下肢動脈病變為主,表現為行走一段距離後下肢乏力,勞累及麻木。重者有小腿肚疼痛,停止行走或休息後可使糖尿病足的症狀緩解。年老者如發生間歇性跛行時高度懷疑由動脈阻塞引起的下肢缺血。

此外,還常有下蹲起立困難、足發涼、色素沉著、足部皮膚髮亮變薄、皮下組織萎縮、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甚至消失等表現。

3、靜息痛

,是病變的中期表現。隨著病情變化,患者下肢缺血加重,不行走也發生疼痛,稱為靜息痛。這種糖尿病足的症狀表現出的疼痛大多侷限在趾或足遠端,夜間尤甚,臥位時疼痛加劇,下肢垂下可有緩解,夜間靜息痛或休息痛。

當出現以上症狀時,要高度警惕糖尿病足的發生,應及早到醫院就診治療。

哪些人更容易發生糖尿病足?

1、糖尿病史超過10年,長期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

2、長期吸菸的糖尿病患者;

3、合併神經血管病變的糖尿病患者;

4、合併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的糖尿病患者;

5、合併糖尿病腎病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糖尿病患者;

6、足部有傷口或潰瘍、反覆感染,不宜癒合的糖尿病患者;

7、有過糖尿病足截肢史的糖尿病患者;

8、缺乏糖尿病足認知和護理常識的患者。

如何自查是否有糖尿病足?

1、觸控足背動脈的搏動。

將手指放在足背部大血管上,看是否能感受到一種類似於心跳的搏動感。如果這種感覺很微弱甚至沒有,那就不能排除已經出現足背動脈閉塞的可能性。

血糖過高時,腳上會不會出現症狀?具體都有哪些表現?

2、檢查自己的面板感覺。

用一根10克尼龍絲戳我們的足部,如果在尼龍絲還沒有被壓彎前就感受到了,那說明觸壓覺是正常的;如果尼龍絲被壓彎了,但足部仍沒有任何感覺,這代表著感覺減退。或請身邊的人用手指輕輕觸碰我們的腳趾尖,我們閉上眼睛體會腳趾尖是否有感覺。

當我們的腳自查出異常時,就要警惕糖尿病足的發生。應該到正規醫院進行檢查,明確後續的預防及治療手段。

糖尿病患者日常該如何防範糖尿病足的發生?

1、首先應積極進行血糖控制使之儘可能達標

,讓糖化血紅蛋白<7%;若合併高血壓的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2、每天檢查足部。

檢查足跟、足底、趾縫有無潰破、裂口、擦傷和水皰等,如果發現足部病變應及時求醫,妥善處理,切不可等閒視之,貽誤了治療時機。

3、保持足部清潔。

每天用溫水或柔和的香皂或沐浴液洗足,水溫不宜過高,以37℃~40℃為宜,避免水溫過高導致燙傷,面板破損難癒合。足洗淨後,應用柔軟的乾毛巾輕輕擦乾,包括足趾縫間,切勿用粗布用力摩擦而造成面板擦傷。

4、每天使用保溼霜劑防止面板瘙癢或開裂。

5、穿乾淨、乾燥舒適全棉的襪子,勤更換。

6、穿寬鬆不磨腳的平底鞋

,不宜穿尖頭鞋、高跟鞋等,穿鞋前先抖抖鞋子,摸摸鞋裡面,檢查鞋內有無砂石粒等硬物,以免腳底受傷。

7、進行適當的下肢康復鍛鍊。

在沒有足部破損的情況下,運動鍛鍊可以改善間歇性跛行患者的行走時間和距離。

8、禁止使用熱水袋及具有加熱功能的電器暖腳。

9、修剪趾甲時平剪,勿過深過短;禁止修腳、自行去除雞眼、胼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