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受到青睞的背後原因?前方高光2021-06-03 10:06:26

國內電影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走出了自己的路,簡單說就是中國文化孕育出的中國電影的本土特色。

咱們中國一直在讓電影靠近觀眾,靠近生活。比如曹保平導演的《烈日灼心》,還有《李米的猜想》《追兇者也》等等,其實都是在貼近現實的基礎上創造出很精彩的電影。現實意義題材的電影也是越來越多,藥神的‘病’李煥英的‘母愛’戰狼裡的‘愛國’等等都是貼進每個人的,容易引起共鳴!

不僅如此,現在越來越多的電影開始嘗試方言走向,一開始的上海話《羅曼蒂克消亡史》,重慶話《火鍋英雄》《無名之輩》等等,到後來的河北話《平原上的夏洛克》,武漢話《南方車站的聚會》,到最近的四川話《我的姐姐》,粵語戲曲版的《白蛇傳》這些,都是在往接地氣的方向前進。

這幾年來被觀眾誇的最多的應該就是《我不是藥神》,文牧野導演在場景的刻畫中,就是選擇了那種比較亂、擠、雜的場面,力求一個迴歸到最樸實的狀態。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中國電影在不停的進步,即使每年仍有不少爛片,但是市場是在保持著良幣驅逐劣幣的形勢的,僅靠明星流量是沒法把普通觀眾騙進電影院,大多好的電影終歸是有一個不錯的回報,不管是年初的《你好,李煥英》《人潮洶湧》,還是五一檔的《懸崖之上》都很好的說明了。而且現在對新人導演的扶持計劃也在不停地加大力度,整體還是欣欣向榮的景象。

工業化成熟與接地氣的相結合標誌著中國電影確實也在走出自己的道路,也更符合我們的觀影態度,越來越受青睞也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