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爾金特是什麼?能吃嗎?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4-02-21 回答

《培爾金特》是易卜生創作戲劇作品之一,它透過紈絝子弟培爾·金特放浪、歷險、輾轉的生命歷程,探索了人生是為了什麼,人應該怎樣生活的重大哲學命題。另外,《培爾金特》也是格里格應邀為易卜生的詩劇 《培爾·金特》 所寫的配樂的名字。

培爾金特是什麼?能吃嗎?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4-02-21 回答

詩劇《培爾·金特》

易卜生一生共創作了26部各種體裁的戲劇作品,如《人民公敵》、《群鬼》、《玩偶之家》等,詩劇《培爾·金特》是其劇作中最具文化內涵和哲學底蘊的一部。該劇反映的雖然是嚴肅的人生主題,但具有鮮明的諷刺喜劇特點及舞臺鬧劇因素,是國際戲劇舞臺常演不衰的經典之作。

《培爾·金特》第一組曲分為四段:

(一)“晨景”——原為詩劇第四幕第五場的前奏曲。主人公遠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販運黑奴,往中國販運偶像,一時成了富商。這時,他來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個山洞前面,他用獨白披露自己的內心活動。但這段音樂所描繪的並非是炎熱的沙漠,而更像北歐清晨靜謐清新的抒情畫面。樂曲具有牧歌風格,由單一的田園風味主題加以自由而精心的發展構成。

(二)“奧絲之死”——母親奧絲在彌留之際,培爾·金特趕了回來,他為母親追憶兒時景象,並用幻想的故事陪母親去赴天堂的盛筵。在全劇中,這是非常動人的一場。格里格的這段配樂悲壯肅穆,可稱為一首悲歌或葬禮進行曲。

(三)“安妮特拉之舞”——選自詩劇第四幕第六場。在沙漠綠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長的帳篷裡,酋長的女兒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對培爾·金特獻媚。這段音樂描繪的正是這一場面,但嚴格地說,它遠遠超過了作為配樂的作用,因為它直接參與戲劇的內容,成為詩劇中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

(四)“在妖王宮中”——原為詩劇第二幕第六場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與妖王之女調情,並在妖王的威脅之下同妖女結了婚。這一場點出全劇的主題,即人與妖之間的區別,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片段4)。

《培爾·金特》第二組曲也分為四段:

(一)“英格麗德的悲嘆”——原為第二幕之前的幕間曲。 培爾·金特 在鄉村的一次婚禮上,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麗德,把她帶到山上,玩弄夠了又將她遺棄,說他真正愛的是索爾維格。這段音樂以英格麗德為主要形象,表現出一種非常激動和無奈的情緒,堪稱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二)“阿拉伯舞曲”——原為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場面的配樂。樂曲帶有女聲合唱,意欲描繪東方的“異國”情調。

(三)“培爾·金特歸來”——原為第五幕的前奏曲。在第五幕中,主人公的形象已經是一個鬚髮斑白的老人,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輪船上衣衫襤褸,神情冷酷。

(四)“索爾維格之歌”——原為詩劇第四幕第十場配樂。挪威北部森林中的一間茅屋,索爾維格坐在門前,等候培爾·金特的歸來,她唱著:“冬去春來,週而復始,總有一天,你會回來。” 編入組曲的這首樂曲,經作者改編為純器樂曲,去掉了原來的歌唱聲部。 樂曲的旋律十分優美,盪漾著哀愁的第一主題和洋溢著希望的第二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是整部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里格最成功的創作之一。

培爾金特是什麼?能吃嗎? 傻傻dē.發呆 1級 2014-02-22 回答

是先創作成管絃組曲之後,再改編成鋼琴曲的。

就像這個組曲裡面的《晨曲》一樣,本來也是個管絃樂曲,後來改編成長笛和鋼琴演奏的《晨曲》一樣。

《在山妖的洞窟裡》(這個翻譯估計大家不怎麼一致哈!)應該也是改編的說,至於誰改編的,如果我知道了就告訴你哈!^___^

修改一下,找到你說的那本書了。這個書的內容簡介說得比較清楚哈:本書收入作者的代表作,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對過難的技術片斷和鋼琴以外的樂種加以改編。這樣看就是改編的哈,至於誰改的,估計就是這個出版書的人們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