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大星追電影2019-01-31 17:31:55

漢初三傑。韓信,蕭何還有張良。三個人在劉邦反秦和楚漢戰爭期間。都立下了赫赫的功勞。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楚漢戰爭前期,先投於項羽,不得重用。後投靠劉邦。經蕭何的舉薦。被劉邦封為大將軍。在楚漢戰爭期間,先後帶兵拿下了魏國,代國,燕國,趙國以及齊國。漢五年,又與劉邦會師與垓下。一舉殲滅了項羽及其殘餘勢力。被譽為漢初第一軍事奇才。劉邦先後封其為齊王,楚王后降為淮陰侯。最後因捲入陳豨叛亂,而被呂后和蕭何設計殺死於鍾室。韓信是漢初的第一軍事奇才。他有一個非常神奇的本領。任何的老弱殘兵在他手裡,不出一月,都能調教成精兵強將。用兵更是出神入化。加上楚漢戰爭期間功勞巨大,在部隊中的威望很高。一個非常有能力而又威望很高的人,對劉邦的皇權威脅是很大的。皇帝感覺你有危險。你就非常危險了。韓信有這樣的結果,完全是必然的。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漢初丞相。跟劉邦是同鄉,在沛縣的時候還是劉邦的上司。從劉邦起義開始。蕭何就一直追隨劉邦。在楚漢戰爭期間。一直在後方為劉邦籌集軍餉組織部隊。從來沒有打贏過項羽的劉邦。能夠在最後戰勝項羽。就是因為有這樣一個能夠源源不斷的給他提供軍餉兵力的後方支援。漢朝建立以後劉邦稱蕭何為漢初第一功臣。蕭何在行政上的能力是非常強的。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蕭何這個人跟韓信不一樣的是。他能夠意識到劉邦對他的戒心。在楚漢戰爭期間。甚至將自己的兒子送到劉邦的軍中當人質。漢朝建立以後。越來越位高權重的蕭何。甚至故意的搞起了一點腐敗。自毀名節。被劉邦誤解下獄以後還赤著腳跑去謝恩。無底線的示弱才得以善終。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韓國貴族後裔。劉邦身邊最重要的謀臣。在劉邦西進關中之戰中。設計擊敗秦軍。力勸劉邦退出秦宮還軍霸上。更是在鴻門宴中沉著應對。巧妙的設計讓劉邦先行離開。救得劉邦性命。可以說張良的功勞也是十分巨大的。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漢初三傑一個被殺,一個要自潑髒水才得以保全性命。為什麼張良就可以獨善其身呢?首先相對於蕭何和韓信。張良的功勞沒有這麼大。之所以被列為漢初三傑,只是因為劉邦對於他的人品上的肯定。(劉邦非常的喜歡張良)。並沒有功高蓋主。其次韓信在軍中威望很高。又是一個軍事奇才。在軍中很得人心。蕭何型行政能力非常強悍。當時又在朝中擔任重要的官職。可以說如果這兩個人想要謀反。對於劉邦來說威脅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劉邦對他們兩個非常的忌憚。

但是反觀張良。至楚漢之爭以後。就以身體不好為由。經常不上朝。天天閉門在家中修煉求仙之道。而張良在整個反秦,楚漢戰爭期間。只是作為謀臣一直在劉邦身邊。一沒有掌過軍權。二沒有威信。加上張良不看中權利。及時的功成身退。所以劉邦認為張良對自己的皇權沒有威脅。沒有比較去加害一個對自己無害的人。所以一直到最後劉邦都非常信任張良。張良才得以獨善其身。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尹禾2019-01-31 19:43:13

漢初三傑,生動的詮釋了“保命三計”,即上中下三計,這也是歷史上開國功臣逃不開的三種選擇:功成身退為上計;示之以弱為中計;示之以強為下計。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分別選了上中下三計,結果迥然不同。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一般說來,開國功臣們追隨主公征戰沙場,就是為了博取一世功德、子孫富貴。在對外戰爭中獲取勝利之時,就該是論功行賞之日。然而這是一個很可怕的誤區,因為軍閥混戰結束後,馬上就會進入更加殘酷的內部政治鬥爭。

高鳥盡,良弓藏

。這種情形基本上在歷朝歷代形成共識,尤其劉邦和朱元璋兩位草根皇帝最為殘酷。然而那些在征戰時神勇無比、智謀近妖的功臣們,卻都繞不開這個怪圈。能夠真正認清開國之初政治鬥爭本質的人寥寥無幾,能夠做出正確選擇的更是少之又少。

大多數功臣引頸待戮,能做出反抗的都非凡人,下面我們來看看漢初三傑的三中應對,最後附加另外一位神人的神級操作:

下計:示之以強

韓信被後世奉為“兵仙”,其在軍事上的成就受到萬世景仰。然而他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便是太過高調,已經到了很不給領導面子的地步。他在擊敗項羽前做過兩件事,早已為他的悲慘結局埋下伏筆。

其一,多多益善。

這個典故大家早就耳熟能詳,一次劉邦與韓信交談,問韓信各將領的領兵能力,韓信說各有差異。於是劉邦又問韓信自己能領多少兵,韓信回答說陛下可領兵十萬,劉邦很高興,又問韓信他能領多少兵,韓信說,多多益善。

這點其實無需否認,韓信是“兵家四勢”中“兵權謀”的代表人物,與“兵形勢”代表人項羽不同,項羽打仗在乎少且精,而韓信則是可以充分調動手下所有兵力,無論多少。

大家是不是也被這個話題吸引了?可惜這不是重點,重點的是,剛才問你話的是你的大BOSS,年終獎金多少,升遷有沒有希望都繫於他的身上,現在你竟然用這種蔑視的語氣和他說話,即使這是事實,也一定會招來老闆的記恨。

其二,要挾劉邦。

滎陽之戰,劉邦與項羽僵持不下,眼看就要支撐不住。而此時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在項羽的後方,只要他加入戰團,可以左右任何一方的命運。韓信竟然在此時向劉邦提出要求,要做代理齊王,分明就有要挾之意。好在劉邦也是非常之人,在盛怒之餘不僅答應了他的請求,還封他做真正的齊王。

從這件事上,劉邦就徹底對韓信起了戒心。於是在建立漢朝之後,劉邦改封韓信為楚王,御守匈奴。

其實到此韓信並未徹底招致殺身之禍,然而他性子中自帶的高傲又一次害了他。他在駐守太原時,認為自己還有能力和匈奴一較高下,這樣還能夠彰顯自己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於是他就上書請求將封地的都城遷到離匈奴更近的馬邑,以御邊患。

結果呢?不僅自己被困,還招致高祖白登之圍。如此種種,劉邦豈能不動殺心?都說韓信死於呂后之手,不關劉邦的事。他們兩口子,一個紅臉一個白臉,這麼大的事,怎麼會不事先商量好呢?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中計:示指以弱

韓信沒有搞清楚的狀況是,劉邦已經取得了天下,就不需要能力比自己強的人了,這樣會讓君主和子孫都無法掌控。

蕭何就很清楚這個問題,於是他想出一個辦法,那就是自汙名節。

其實蕭何最開始也沒意識到這個問題,劉邦出征在外時,派蕭何留守,並安排籌集和運送軍糧的事宜。劉邦經常會問來人,蕭相國在長安都做些什麼?來人稟報說蕭相國愛民如子,除了督辦軍糧,還會體恤軍民百姓。劉邦聽到這個回答默默不語。是啊,我在外面打仗,你卻在家裡收買人心,莫不是要取而代之?

蕭何的門客於是對蕭何說,明公已經位極人臣,賞無可賞,如今還做事如此完美,陛下必定認為你別有所圖。蕭何聞之大駭,於是聽從門客的建議,開始大肆斂財,並且向劉邦討要賞賜。

後開劉邦雖然以貪墨罪將蕭何拘禁起來,但是很快又官復原了。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上計:功成身退

蕭何雖然得以保住相位,但是以自毀名節為代價,並且晚年也過得戰戰兢兢。

相比之下,張良早就看出,開國之後就已經沒有了這些功臣的位置,折騰的越歡,死得越快,於是他選擇了明哲保身。

在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之際,張良就託辭多病,閉門不出,只保留了“帝者賓師”的地位和待遇,很少插手政事,在劉邦剪除異姓王的過程中也是默不作聲,僅在太子之爭中出手救了呂后和太子。

如此一來張良不僅在政治風潮中毫髮無損,還保得子孫富貴。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神計:跳出棋盤

劉邦之所以能夠取得楚漢之爭的勝利,是因為他的格局和視野遠在項羽之上。項羽勇猛非常,左衝右撞,但也不過是棋盤中一子,反觀劉邦,聯合諸侯、善用手下,分明就是站在下棋的視角。

但是千萬不要小看天下英雄,能夠跳出棋盤的不止劉邦一人,還有一位,叫陳平。

陳平六出奇謀,屢立奇功,他在楚漢相爭中的作用,完全不弱於“漢初三傑”。然而包括劉邦在內的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劉邦甚至還評價陳平說:“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於是對他委以重任,封賞有佳。在韓信身敗名裂、蕭何戰戰兢兢、張良隱居不出的時候,陳平依舊能活躍在政治巔峰而不敗,著實令人驚異。

其實原因無他,格局不同而已,在劉邦認真下一盤天下之棋的時候,陳平就默默站在劉邦身後觀戰。所以陳平在漢初最殘酷的政治風潮中,做對了幾乎每一次選擇,投機無比準確。智擒韓信、白登解圍、巧釋樊噲、明智讓位,最終出任漢相,受封侯爵,被太史公評價為“善始善終”,著實不易。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因此,漢初三傑之所以在開國之後結果截然不同的,正是因為他們定位不同、應對不同。功高蓋主之臣,奪取天下之後還在君王面前逞能,那離滅亡就真的不遠了。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七月流火1404006432019-02-01 11:03:16

首先說明一點,漢初三傑並不是只有張良獨善其身,這個說法不對。其中的蕭何也是得到善終的。三人之中,只有韓信落得“兔死狗烹”的結局。為什麼是這樣的結局?個人覺得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是由他們三個人的能力和個人特點所決定的。其二,是由個人的政治眼光所決定的。

先說第一個方面。

蕭何、張良、韓信,三個人都是秦末漢初時期的傑出人才。他們一起為劉邦所用,為平定天下,建立大漢王朝立下了很大功勞,也因此被稱為“漢初三傑”。三個人雖然都是傑出人才,但是,三人能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蕭何是傑出的政治家,他的能力側重於日常行政事務的處理。漢初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劉邦常常帶兵打仗,後方的穩定,以及行政後勤事務,全部是蕭何處理的。蕭何是天生的宰相之才。韓信是傑出的軍事家,他的才能體現在練兵,帶兵,以及用兵打仗之上,韓信是將帥之才。而張良是才能,主要體現在臨機應變,處理危機的能力。他的才能,是軍師之才。

三個人的不同才能,決定了他們最後的結局。先說蕭何,蕭何是宰相之才。宰相對國家來說,就像大戶人家的大管家一樣,他是負責處理,家庭日常事務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要管。因此,蕭何這樣的人才的使用,是沒有時間限制的,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他的才能都會有用武之地。這是蕭何獲得善終的最根本原因。

統治者之所以會殺功臣,唯一的原因就是怕這些人會取代自己。他們有能力建功,也就會有能力取代。所以,能得善終,還會要自保。對任何人來說,自保的關鍵在於取得主子的信任。蕭何行政,為老百姓做了好事,如果老百姓都擁護他,他就有了取代的基礎。於是,蕭何的自保之術,無非兩條,一是劉邦打仗的時候,把自家的親人全部送上前線陪著老劉,說白了,就是自動送上有質,表明與劉邦同心同德。其次,就是自汙,把老百姓得罪,老百姓不擁護劉邦,他再從劉邦討飯吃。這樣,就取得了信任,就可以保全了。蕭何這些都做到了,所以,他得善終。

韓信與張良的才能,與蕭何不一樣。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如果說蕭何的學術是治國正道,韓信與張良則是用兵的奇術。先說張良,他好像是文人沒有帶兵打過仗,但張良的學術是兵家。當初他橋下為黃石公拾鞋子的時候,黃石公授與他的是《太公兵法》,而且告訴他,“學此可為帝王師”。張良在輔佐劉邦的過程中,起到的也是軍師的作用。他自己既不領兵,也不打仗。只是為劉邦出謀劃策。與蕭何相比,蕭何是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強,張良化解危機的能力強。一個集團,一年當中,能出現一兩次危機,就不少了。但日常事務卻要天天處理,這是張良與蕭何的不同。

張良的自保之術也在於取得劉邦的信任。張良要成事,一要有人,二要有權力。這一點,張良非常清楚。畢竟《太公兵法》不是白學的。於是,天下太平之後,張良既不要權,也不要利。隨赤松子遊,學辟穀之術。其實就是向劉邦表明態度。所以,他也保全了。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張良畫像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韓信是一流軍事家,甚至於說超一流的軍事家都沒問題,但他只是個二三流的政治家,這是韓信敗亡的原因。韓信與張良相比,既有軍事謀略,又有實際帶兵打仗的能力。“三傑”之中,最能威脅到劉邦的就是韓信。韓信從拜為大將之後,軍事才能得到了出色的發揮,但政治上的弱智也隨之暴露了出來。在蕭何與張良一直在意的自保之計,被他完全忽略了。比如打下齊國之後,他請劉邦封他齊王,劉邦被迫同意。這種做法後來必遭劉邦報復一事,他根本沒去想。既然當了齊王,就應該與劉邦爭奪天下,可是,他依然奉劉邦為主。既然奉劉邦為主,就一切聽劉邦的。自覺根據劉邦的想法辦事,但他依然我行我素。這是他與張良蕭何的不同之處。 因此,也只有他落得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下面再說第二個方面。

這個方面說的是大的政治眼光,或者說是歷史的眼光。中國歷史發展到漢代,政治上與以往產生了很大不同。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加強了中央集權。原來周天子對諸候鬆散的領導模式被郡縣制的中央集權所代替。皇帝取代天子,天下真正成了一家的。這是一個大趨勢。漢初,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在社會上已經成為主流,但還沒有達成社會完全的共識。在漢初的主要政治人物中,劉邦是中央集權制的擁護者。而項羽與韓信是贊成諸候分封制的。這從他們的行事中,可以表現出來。項羽打敗秦軍後,分封諸候,復立六國之後。劉邦也想這樣做的時候,被張良制止了。韓信打下齊國之後,請封齊王,代表的就是這種思想。他對自己和劉邦的定位是,諸候與天子的關係,劉邦對自己與韓信的關係定位是皇帝與臣子的關係。這兩種定位的不同,是造成韓信結局最根本的原因。

劉邦後來與功臣們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就說明這一問題,功臣們不要再想以諸候的身份與皇帝相對,他們的身份只能是臣子。蕭何與張良都很清楚的看明白了這一點,而韓信卻始終看不明白。因此,他的下場,也只能如此了。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游龍叫獸2019-02-01 16:34:35

這個問題還是有點水平的,

首先我們要說的是劉邦還沒稱帝前,這三位都是劉邦的得力助手,為劉邦奪取江山立下汗馬功勞,都是在他們所在領域的翹楚人物,跟劉邦也是患難與共的交情!

其次,在劉邦成功奪取江山,稱帝后,他們之間的關係立馬性質就變了,變成了君臣關係,你跟他講交情,他跟你講規矩!

第三,皇權天然具有排他性,任何對皇權有威脅的,都是要被剷除的,潛在的威脅也不可以;韓信最後被殺,主要是他沒有認清這個關係的變化,還想當年怎樣怎樣,軍事上號稱兵仙,政治上只能說是個侏儒了!

第四,蕭何和張良能活著,主要是政治上的成熟,蕭何透過自汙來證明自己沒有威脅到皇權,張良更直接,來了個功臣身退!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萬學武2019-01-31 22:24:42

張良歷史上的智者:是一個真正懂得功成身退的人,一個深諳儒道兩家精髓的人,絕對對老子《道德經》有大徹悟之人。張良的後人張道陵繼先祖之遺風併發揚光大,建立了道教。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南宮寂嵐開壇品歷史2019-02-03 13:42:50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如果說韓信是戰神,有智商無情商;那麼蕭何就是豪傑,擁有識、智、量;張良就是奇士,深諳“黃老之術”,懂得進退之道。

當劉邦戰勝項羽,鼎定天下之後,對於大漢帝國的開創者劉邦來說,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來的他還要為如何坐穩天下而操心。而他最不放心的兩個人,一是韓信,一是蕭何。

韓信作為一代名將,彪炳史冊:公園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戰的策略,以數千兵力擊敗二十萬趙軍。公園前202年,又用十面埋伏的計策,逼得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可以說,韓信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韓信在功成名就之後卻未能壽終正寢――公園前196年,韓信被劉邦的妻子呂后誘殺於長樂宮鍾室。

韓信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

筆者認為,一方面由於韓信軍事能力過於強大;另一方面則由於他與劉邦的年齡差距過於巨大。韓信跟隨劉邦的日子並不長,但是他立下的功勞卻是無人能比的,他的軍事能力之強大,劉邦心裡是很有數的。這樣的人,為我所用,必立大功,可一旦搗亂,那就是大禍,他可能隨時攪亂天下,讓劉漢王朝雞犬不寧。況且,韓信與劉邦的年齡差距過大,劉邦擔心自己死了之後,老婆孩子降不住他,老劉家的天下就會很危險。於是,一不做二不休,趁自己活著,就把韓信給收拾了。

其次,從韓信本人來說,他與生俱來的心態也為他日後的敗亡埋下了禍根。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孤傲,不屑小事不合群

傲,驕傲到誰都瞧不上,跟誰都恥於為伍,就難免孤,在淮陰侯那段日子裡韓信顯然就自以為是了。他很傲,不然他不會在自己窮困潦倒的時候,還要把母親安葬在如王侯一樣的地方;不然他也不會大言不慚地對施捨給他飯食的婦人說,日後一定要重重地報答。韓信不是一般地傲,而是傲到了孤獨的境界。不然他不會因為南昌亭長厭煩他總是不勞而獲,便憤然與亭長一家絕交。也不會在受到市井無賴欺負時沒有一個朋友出來抱不平施援手,韓信這種孤傲的心態,決定了他後來命運的坎坷不平。

二,不想別人付出,只顧自己索取

南昌亭長一家好吃好喝伺候數月,韓信不心存感激,不反省自己無能,反而因亭長夫人中斷伺候而發怒,斷絕往來。

三,能忍,忍讓壞人,不讓恩人

淮陰市井上的潑皮無賴欺負韓信,不忍不行嗎?不忍其實是可以的。但是韓信忍了,忍的是壞人;南昌亭長和夫人僅僅提前吃飯,不給擺餐具,不想繼續無償地侍候,韓信就大怒,從此跟人家絕交,還罵人家是小人。韓信這種敵我不分,忍壞人不忍好人,忍惡人不忍恩人的心態,為他的人生埋下了第三個陷阱。

四,缺心眼兒

前有保舉張耳為趙王試探,後有挾封齊王為自己謀利,再後來不願做一個空頭齊王而按兵不動,逼迫劉邦封賞陳縣以東的地方,不僅拒不執行劉邦的命令,反而坐地起價,與劉邦針鋒相對,所有這一切,都將自己置於和劉邦對立的境地,劉邦能不對他大起殺心嗎?

五,缺人緣兒

韓信的陡然躥紅和一夜暴富,使得他與其他將相之間的關係難以融洽,再加上韓信本身就自大孤傲,不會主動去融洽和同僚的關係,這便毫無疑問地加劇了他的孤立,例如樊噲低位相待反遭貶損,朋友變敵人;韓信被劉邦罷奪兵權,撤銷他齊王封號時,黥布、彭越不僅不同情,反而幸災樂禍。

六,缺自省,坐失最後的機會

劉邦奪取了韓信的兵權和齊王的封號之後,並沒有將其一擼到底,而是將他改封為楚王,後被貶為淮陰侯,韓信知道劉邦畏忌自己的才能,因而常常託病不去朝見和侍行,從此,韓信日夜怨恨,在家悶悶不樂,羞於和絳侯灌嬰處於同等地位。

按理說,這個時候,韓信應該知道,在所有受封的諸侯王中,就數韓信自己參加革命最晚,資歷最淺,功勞最小,可是獲封的卻是最大最好的楚國,原來自己是佔了大便宜,然後調整好心態,愉快地享受幾乎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那他便真成了人生最大的贏家了。

遺憾的是韓信沒有,他缺乏自省的能力,還念念不忘齊王的風水寶地和榮耀,對劉邦奪取齊王耿耿於懷,從此陷入怨恨和不滿之中,再後來,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已經很是落魄了,可是他非但不及時引咎自責、深自收斂、和光同塵,反而繼續誇誇其談,怨天尤人,公然發洩對劉邦的不滿。這就是居功自傲,目無餘子,不能容人,沒有氣度。這等“英雄”的結局此刻已然可以想見,必被視為欲去之而後快的眼中釘肉中刺,註定要死於非命。

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評論道:如果韓信能夠學學“黃老之道”,“不伐其功,不矜其能”,表現得謙虛一點,那他對於漢家的功勳可以比擬周朝的開國功臣周公、召公、呂尚等人。又怎麼會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呢?

可惜歷史沒有假設。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再來看蕭何。

蕭何缺乏指揮若定的軍事才能,沒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戰功,但在劉邦心中,他卻是頭號功臣。

其實,劉邦如此看重蕭何,絕非偶然。

當年劉邦起事時,他的那些窮兄弟都是單身追隨他,只有蕭何動員全族共計數十人隨劉邦上戰場。

其次,劉邦和項羽相持長達五年,其間幾度喪失軍隊,隻身逃離險境就有多次。蕭何沒等劉邦指示就主動從關中輸送人馬、補充兵源,常常達數萬之眾;漢軍多次面臨糧食匱乏的困境,也是賴蕭何不斷地從關中運輸軍糧到前線。劉邦雖然數次丟失關中以東大片土地,但蕭何始終保全關中,使之成為劉邦可靠的後方基地。

可即便如此功勳卓著,劉邦的心中也時時對蕭何充滿了忌憚。

漢三年,劉邦與項羽兩軍對峙於京縣、索亭之間。劉邦一邊在前線打仗,一邊擔心後方局勢,多次派使者回來慰問蕭何,這明擺著是擔心蕭何有不臣之心,蕭何聽取了身邊人的建議,把自己家族中能作戰的族人全部派赴前線,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漢十一年,陳豨謀反,劉邦御駕親征。其間呂后留守朝中用蕭何之計誅殺韓信。劉邦聽說韓信已經伏誅,就派人拜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並且派士兵五百名都尉一名作為相國的衛隊。很明顯,這個時候的劉邦在外征戰,蕭何留守朝中,加之淮陰侯韓信剛剛謀反失敗,便也懷疑蕭何是否也有謀反之心,因而才會透過對蕭何大加封賞之舉稍作試探。蕭何聽從召平的建議,謝絕劉邦的所有封賞,並把全部家產貢獻出來資助軍隊建設,劉邦果然又極為高興。

漢十二年,淮南王英布謀反,劉邦再次御駕親征,他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聽蕭何都在幹什麼,很明顯,劉邦知道蕭何素來深得民心,在自己此次外出征戰期間,蕭何仍然孜孜不倦地在京安撫百姓,拿出資產資助軍需,一如既往地爭取軍民的愛戴,劉邦因此內心極為擔心蕭何控制關中,動搖大漢基業。蕭何再次及時聽取別人的建議,透過強購民田民宅、發放高利貸之類的事情來“自汙”形象,敗壞自己的好名聲,劉邦果然又大為高興。

總之,劉邦曾經三次懷疑蕭何心懷異志,三次將蕭何置於極度危險的境地。蕭何深知伴君如伴虎、居安思危的道理,三次歷險都做到了處變不驚、不動聲色、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直至將劉邦的疑心消弭於無形,從容化險為夷,倖免於難。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最後我們來說說張良。

張良的事蹟籠罩著一股濃厚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息,張良的行蹤是突然而來又突然而去,神出鬼沒,我們把它謂之曰“奇”。

張良的“奇”頗有一種超然拔俗、遺世獨立、遊方之外、閒雲野鶴的氣象,張良的氣質,在“王者之師”以外的確還有“方外之師”的味道。張良的行動,往往帶有一個超世俗的世界作為背景,這使他與劉邦手下那些以建功立業、裂土封侯為最高人生目標的將士謀臣似乎大異其趣。

其實,人生的精華部分多半是在“怎樣進去”和“怎樣離去”、登場和退場的過程與方式之中。

這一點在張良身上體現得特別明顯。張良這隻“狐狸”一生多姿多彩,驚才絕豔,其間多次為劉邦出謀劃策,建立了不世功勳,將自己造就為一個出類拔萃的“帝王之師”,這些事蹟固然值得大書特書,但從根本上說,它們與蕭何、曹參等人立下的不世業績並無多大的區別,不足為奇。

張良之“奇”,特別奇在他的進退方式以及登場和退場的方式與過程。

“刺殺始皇”和“黃石授書”的故事發生在張良輔佐劉邦之前,可以代表張良的登場;“商山四皓”的故事發生在張良封侯食邑之後,可以代表張良的退場。

這裡著重說說張良的退場:

劉邦在張良等人的幫助下鼎定天下、建立起大漢王朝之後,認為張良是首席功臣,對張良大加封賞,讓他“自擇齊三萬戶”。要知道,張良和蕭何一樣“未嘗有戰鬥功”,可是“宜列第一”的蕭何僅封賞食邑八千戶後再加封二千戶,才剛剛夠得上一萬戶。這從中可以看出劉邦對張良的無比恩寵。

然而張良面對劉邦賜予他的豐厚賞賜,卻無比謙虛,自稱他的功勞都是僥倖而致,張良說:“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於是劉邦就封張良為留侯、食萬戶,與蕭何、曹參相當。晚年的張良越發謹守功成身退之道,與朝廷保持距離,對外稱病,閉門不出;在家裡修練氣功,學習導引之術,據說能夠辟穀不食。

後來,張良利用劉邦迷信鬼神、敬畏奇異的心理,以“商山四皓“的名義打消了劉邦更換太子的念頭,影響了漢朝歷史的走向,最終使漢祚綿延了長達四百年的時間。

總之,張良不管在什麼時候,都體現了他人所不及的獨到才能和前後一貫的行事作風:對劉邦的性格瞭如指掌;絕不正面衝突,逆風而上;將自己隱身於背景之中,預留退身之道。

平心而論,張良確實深諳“黃老之術”,“不伐其功,不矜其能”,懂得“怎樣進去”,“怎樣離去”,這是一種世俗的、實用的同時又超凡脫俗的大智慧。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

老子說:“功遂,身退,天之道”,“怎樣進去”和“怎樣離去”如何退出這個氣象萬千的俗世,才是世間超絕的大智慧,因為只有懂得如何”退出“的人才真正懂得如何在這個俗世中游刃有餘地生存,最後平平淡淡、從從容容、輕輕鬆鬆地離開這個世界,這何嘗不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完美人生呢?

讀者朋友,您覺得呢?

以上就是筆者對這個問題所作的粗淺分析,歡迎讀者諸君參與討論!不妥之處歡迎讀者朋友批評指正!深讀歷史,趣解文化,重溫經典,歡迎關注頭條號”南宮寂嵐開壇品歷史“,讓我們一起品評傳統文化!解讀百味人生!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孤1433928512019-01-31 20:58:04

張良一直都是在獨善其身,沒有軍權,沒有地盤,離不開劉邦的一個謀士而已。不像蕭合是在政治圈那都是牛人,實權在手,在劉邦集團也是副總級別的人物。韓信更不要說了,有地盤,有軍隊,威脅不是一般的大。韓信只不過是掛了劉邦集團的名,要是韓信單幹劉邦說不一定得平分天下了。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韓信確實死了,蕭合也不敢動手,有實權沒有實力。所以蕭合的自保,就得想辦法讓劉邦信任。韓信是太自傲了吧!又不反,還太高調, 所以死的很慘。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小波和您侃歷史2019-02-01 00:07:12

因為他很優秀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建保溫養殖棚的2019-01-31 15:46:12

他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統治者江山穩固以後就會為了自己的江山千秋萬代而誅殺功臣,聰明人就會知進退。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皮皮笑笑笑笑2019-01-31 19:17:17

張良修的是道家,功成身退,對劉邦沒有危害,也就是沒有利益衝突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風韻古城2019-02-01 07:53:10

功成名就身退,看破早走就好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神意通達2019-02-01 10:47:58

沒構成威脅,對分贓也沒興趣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霶霈2019-01-31 16:02:06

韓信軍事才能太高而且這人太過招搖,甚至要挾劉邦,這是取死之道。蕭何一直掌管後方,獨當一面,有自己獨立的辦公人員,有自己獨立派系,身為宰相,蕭何為了天下百姓,做了很多,不透過自汙,劉邦就會猜忌他。而張良本身就只是劉邦身邊謀臣,從沒有獨當一面,所以威脅本來就低,又懂得功成身退,不貪戀富貴。所以可以善終。三人從格局來說,蕭何最高,蕭何為天下百姓輔佐劉邦,兼濟天下。張良次之,知道明哲半身,起碼做到獨善其身。韓信境界最差,只是為了個人富貴,不知進退,最後混了個身首異處。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盛世清風2019-02-01 12:04:26

功夫再高也是用!

漢初三傑,韓信身死蕭何自汙為什麼張良獨善其身?老龔1669165892019-01-31 18:24:08

漢初三傑。簫何,張良,韓信。這三人對建立西漢功勞最。簫何與劉邦結識最早。韓信投劉最晚。

簫何,為人沒有立場。所以後人說他成也簫何敗也簫何,這件事出於(張良修書薦韓信)。韓信當時窮及聊倒,史稱(乞食漂母,受辱垮下)巧遇張良。良修書一封,叫他去漢王,見吾信定為給你重用,信依良之言,去見劉邦,韓信很自負,張良的薦書沒有給漢王,漢王曾聞聽韓信的名聲不是太好,一身做派,衣衫爛類,跛腳聊倒,有點看不起,只給了他個軍營糧倉主管的小官,帶著母親住了一段時間,覺得這裡沒有出息,故一天晚上帶著母親出走。簫何得信韓信出走,就有了(京劇)的簫何月夜追韓信。

韓信到功成名就,劉邦稱帝,國號西漢高祖皇帝。漢帝按韓信的功勞,封為北齊王,子孫世襲,還保證他的人身安,賜於,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三不殺)

漢高租古世,兒子年幼,呂雉太后墜簾聽政。怕文武元老勞高妨主,揭竿造反,大殺文武功臣,要輪到韓信他手握重兵,很難殺他,如有不慎殺進京城。呂后設毒計,韓信既是簫何月夜追來,解鈴還得係鈴人,派簫何去找韓信,進京有事商量。韓信最信任的簫何。被騙進京,一到京城即被抅禁,弄到未央宮樓上,上不見天,下不見地。也不用鐵器,用削尖的竹片把他戳死。如簫何不去騙他進京,京城無人敢去碰他。這就是(成也簫何,敗也簫何)歷史對簫何平價不是好人。

簫何助紂為虐殺了韓信後。呂后按簫何自已制訂的法律,進行尋找他的違法錯誤,要他死錯處總會找到結果依法處死,這史稱(製法犯法,)這是強加的罪名,真是螗郎捕蟬,黃雀在後,一陶死。

張良。在周遊六囯,為劉邦尋找賢才高的路上,在黃石橋巧遇王石公,黃石公將張良,三起早,三拾履試探他的為人。結果認定儒子可教。收為徒弟。三年學藝,滿師黃石公叫他下山助劉邦成業,千萬叮囑愛徒張良,待劉邦事成立業的時侯你要立即隱退山林,切記切記,否則有血光之災,張良按師訓,劉邦稱帝后立即辭退,劉邦百計懷留無果。一天夜裡特然失蹤。入山修道。所以,簫何,張良,韓信,只有張良沒有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