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府為什麼叫倒座南衙?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8-09-27 回答

包公南衙倒座趣談

聽一則民間口頭文學。

話說黑臉包拯,被皇帝任命為開封“市長”之後,上班仨月,偌大個東京,竟

沒有發生一起案件,讓他閒得發慌。一天,他脫掉官服,換上便裝,甩掉跟隨,獨

個兒遛到大相國寺附近的一家茶館探個究竟。恰逢茶館內民間自發組織的“吃茶評

理會”正在裁決兩家財產糾紛。包公納悶兒,問茶博士:“小可,他們為啥不到開

封府告狀?”茶博士給包拯沏上茶悄聲說:“客官你有所不知,那開封府從南邊大

門到正堂,一共五進院,層層設崗。你要遞個狀紙,層層叩頭作揖、打點銀錢不說

,倘若狀內牽涉到哪位衙役的親朋好友,那永遠也遞不到正堂包大人那裡。遠不如

大家一起吃著茶評個公道方便!”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包拯回府乾脆把正堂後邊

的臨街牆一拆,又把正堂大門改挖門朝北,直通大街。門口設堂鼓一面,只要告狀

者一擊,包拯就立刻升堂理事,連傳達都省了。儘管不十分安全,好在那時還沒有

定時炸彈等玩意兒,包拯也不怕。可惜《十萬個為什麼》還沒有把這個問題收在書

內。

包拯知事的開封府,大門是否朝北開,史冊無載,不見經傳,只能姑妄言之,姑

妄聽之。進一說,就是大門朝北開,恐怕也和現在的開封包公祠大門朝西開一樣,

是屬地理位置使然。也決非傳說的那樣,是包拯專為方便群眾告狀而改挖的。

但民間傳說,除了“馬王爺三隻眼”那些外,大多是代表民間的心意傳達民間的

呼聲,是美好願望的抒懷和寄託。時下群眾反映“大官兒事好辦,小民兒事難纏。

”這話雖然不好聽,恐怕也是對生活實踐的總結。為什麼好些應該辦得好、 辦得快

的事情,成了“上邊急,下邊望,中間是個頂門槓”呢?十之八九,是因馬腸子中

間形成了梗阻。我總想,本來是部門應該辦好的事,為什麼要市長“親自”過問才

能解決?為什麼機構設定越多,其工作效率越低?這恐怕與當年老包拯衙門“五進

院”有點相似。

看來,包拯拆了後牆,改挖大門,使南衙倒座,雖與古代禮儀相悖,但不失是千

年前大膽改革之舉,儘管它是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