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人來歷?狗旦3452020-12-19 09:10:46

黎族是我國嶺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縣、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通什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餘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縣、定安等縣。由於分佈地區不同和方言、服飾等的差異,其自稱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使用黎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眾兼通漢語。1957年曾創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萊垍頭條

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漢曾以“駱越”、東漢以“裡”、“蠻”,隋唐以“俚”、“僚”等名稱泛稱中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海南島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這些泛稱之內。“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來,沿用至今。 萊垍頭條

據考古發現,海南島新石器時代原始文化遺址有130處,大約距今五千年左右。史學界和民族學界研究認為,這些新石器遺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開發了海南島。秦漢時期,海南島同漢王朝關係密切,漢武帝先後數次派兵開啟瓊島,設定珠崖、儋耳兩郡,部分大陸漢人遷居海南島,與黎族土著居民雜居。以後,漢族大量移民海南島。“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後遷徙入島。大量移民的遷入,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鐵器)和生產技術(農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公元l世紀中葉,封建統治漸趨穩固。 萊垍頭條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權對海南島的統治更加鞏固,俚僚領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領俚僚1000餘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嶺南其它越人,先請命於梁朝,後又歸屬於隋朝。冼夫人深明大義,致力團結,密切了中原與海南島的關係,促進了黎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唐宋時期,海南島與中央王朝關係更加密切,海南島作為唐朝與南海諸國貿易往來的交通要衝。唐朝十分重視海南島的統治和開發。黎族地區生產的金、銀、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為“貢品”又作為對外貿易產品。與此同時,黎族地區的封建地主經濟進一步成熟。黎族勞動人民也受到日益沉重的奴役和剝削。 垍頭條萊

宋末元初,傑出的女紡織家黃道婆年輕時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40多年(一說30多年),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織技術,回故鄉烏泥涇(今上海縣華涇鎮)後,在黎族傳統紡織工藝基礎上加以改進,創造出一套先進的棉紡織工具和技術,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元初,封建統 治者採取羈縻政策,任用“峒首”為世襲“萬戶”、“千戶”,加速了黎族社會內部的階級分化,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斷起義。 頭條萊垍

明、清兩代,封建地主經濟在黎族社會中已佔統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區的生產力水平與當地漢族相近,出現了定期的市場和墟場,檳榔、椰子和牛隻等成為大宗輸往大陸的貨物。在五指山腹地則仍保留原始公社殘餘的共耕制生產方式。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