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建築,飛簷上會有一些小小的石雕,那些石雕叫什麼?renzuixinyisui2013-09-20

吻獸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脊獸,通常指正吻,又稱大吻、吞脊獸,位於房屋正脊兩端,也可用於牆脊上。捲棚頂建築由於沒有正脊,因此沒有吻獸。另外,吻獸還包括合角吻,位於圍脊四角,由兩個正吻組成,直角相接、單面向外。

正吻通常為龍型,獸頭朝內張口銜脊,背部有釘子和屋脊相連。正吻位於正脊兩端和垂脊的交匯點,正是防水的最薄弱環節,因此其作用是加固正脊,防止滲漏。正吻高度一般為簷柱柱高的十分之一,有八種尺寸規格,即二至九樣,規格較大的正吻由數件吻件組合而成。

正吻主要用於高等級殿堂,如宮殿、壇廟等。等級較低的房屋正脊兩端則用望獸,並不向內銜脊,而是向外張望,常用於城牆上的城樓、鋪房。

吻獸最早的可追溯到周朝,在《三禮圖》中的周王城建築中就有吻獸,最早的正吻圖案見之於漢代的闕、祠和明器上。中國發現的有明確紀年的最早吻獸是西漢年間所造,1960年出土於湖北省沙市郊區,其瓦內壁上刻著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字樣,距今已經2100多年。

吻獸起初並非龍型,僅是由瓦當頭堆砌而成的簡單翹突,後逐漸形成動物形狀,有鳳凰、朱雀、孔雀等鳥形以及魚龍形。根據《唐會要》、宋朝《營造法式》記載,漢朝的柏梁殿上有“魚虯尾似鴟”的東西,有“避火”之用。晉代以後的文獻中出現了“鴟尾”一詞(傳說是一種海中能滅火的神物),其外形類似於魚尾,尾端朝上,曲向正脊的方向。

至唐朝中葉和末期,“尾”字變成“吻”字,故又稱為鴟吻,下部是張口銜脊的獸頭,上部則仍與鴟尾相似。到了宋朝以後,此種圖案逐漸增多。金國出現龍形吻,龍頭吞脊,龍尾向內捲曲,稱“龍吻”。元朝時,尾部逐漸改為向外捲曲,背部出現劍柄。據《營造法式》記載,正脊兩頭還垂有五尺長的鐵索,即“吻索”。

明朝以後,龍吻逐漸盛行,改叫大吻,尾部完全向後捲起,身上有小龍。清朝龍吻已非常普遍,龍頭怒目張口銜住正脊,背上插著一把寶劍,但形狀逐漸程式化,清朝中葉之後,正吻和小龍都顯得沒有生氣。明清年間,中國南方有些地方稱大吻為鱗尾,和北方不同,其尾部透空,捲曲而不併攏,邊緣還有很多花紋。

中國最大的正吻在故宮太和殿上,高3。4米,寬2。68米,厚0。32米,由13塊中空琉璃瓦組成,俗稱“十三拼”,重達4。3噸。

頤和園後山宮牆上的合角吻,缺劍柄合角吻安裝在盝頂平臺、重簷頂(如重簷廡殿、重簷歇山)第二簷以及牆脊的轉角處,由兩個吻獸組成,呈90度。陽角的為陽合角吻,陰角的為陰合角吻。有時兩吻使用一個劍柄,有時則用兩個劍柄拼成90度。

合角吻的作用在於保護角柱外皮,並起裝飾作用。此外,合角吻的使用受到等級限制,只有使用正吻的屋頂才有合角吻,如果屋頂等級較低使用望獸,則轉角處用合角獸,不使用合角吻。

吻獸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這裡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只有金鑾寶殿(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個。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是九個小獸。

吻高度一般為簷柱柱高的十分之一,有八種尺寸規格,即二至九樣,規格較大的正吻由數件吻件組合而成。

中國最大的正吻在故宮太和殿上,高3。4米,寬2。68米,厚0。32米,由13塊中空琉璃瓦組成,俗稱“十三拼”,重達4。3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