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行歌曲、電影和浪漫文學中,似乎有不少類似的故事:一位男子對一位並不熟悉的女子一見鍾情,想盡各類辦法追求她,在遭到屢次拒絕後仍不放棄,女子終於不再抵抗,還醒悟原來自己也愛著對方,於是兩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但在現實中,事情往往是另一種樣子。

那種鍥而不捨的追求常常會讓對方感到煎熬,尤其是這種追求變成了“跟蹤行為”(stalking),更是令人寢食不安。

說起“跟蹤”或“尾行”,最容易想到的是狂熱粉絲跟蹤明星,但其實任何人都可能成為追蹤的目標,從小孩子到老年人都不例外。在後臺,我們也收到過一些與跟蹤相關的留言和困惑。那麼,為什麼有些人要跟蹤別人?如果被跟蹤了,如何更好地應對?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跟蹤”。

“他把我們的照片ps在一起,好像我們是情侶”| 跟蹤狂:你的糾纏不是愛

“他把我們的照片ps在一起,好像我們是情侶”| 跟蹤狂:你的糾纏不是愛

我們對一位被跟蹤多次的粉絲進行了簡要採訪,下面先來看看她的自述:

原以為被跟蹤這種事主要發生在犯罪電影裡,沒想到我會遇到這麼多次。我就說一下兩次印象比較深的吧。

一次是我在美國的時候。有一位男生看上去有些悶、有些宅,除了在QQ上交流作業、一起上一門課,他和我沒有別的接觸。有一次班上同學聚會,他也到場了。當聚會結束,我要走的時候,他問跟我說,我送你回去。我覺得彼此不太熟就拒絕了。他看上去很失望,表情有些不自然。

我出門打車,他跟在我身後。來了一輛車,我坐上去,剛開幾米就遇到了路口的紅燈。沒想到那個男生竟跟上來,直接從另一個門上了車。我很害怕,但車子已經開動了。我從錢包掏出錢,等著到了地方,我將錢一扔就往lobby跑。

沒想到這個同學追著我下車,跟在我後面跑試圖抓住我,於是我更加害怕了。快跑到大樓門口,他一把抓住了我的胳膊試圖強吻我,我大喊“help!help!”,大樓保安出來攔住了他,我才安全回去。上樓之後我就報了911,警察來我家給我做了筆錄。

之後,他還給我發過一些奇怪的簡訊,例如“你看看你這種人,沒人真的喜歡你的,只有我才會珍惜你,只有我真的要你。”我實在無法理解,我和他沒什麼關係,也不熟悉,這些訊息是什麼意思。

後來,我又報了一次警,並告知了學院。學校配合我,在後來一年的課程中都沒有把我們再安排在同個教室裡過。警察也說,如果再有類似的事發生,可以去當地法院申請人身保護令。我簡訊告訴這個同學我已經報警,並再也沒有回覆過他任何訊息。後來事態才漸漸平息。

“他把我們的照片ps在一起,好像我們是情侶”| 跟蹤狂:你的糾纏不是愛

(跟蹤者型別:親密尋求者)

還有一次是

網路跟蹤轉變到現實跟蹤

。之前我用微博比較頻繁,有段時間有個陌生人老給我發訊息,說些毫無來由的話,例如我們之間的互動等。

他還將我的照片和他的照片P在一起,看上去是情侶關係。

他還時常發一些他的幻想:比如週末我們一起參加什麼活動。

我傳送的微博,他會當作是在跟他進行互動,並在他的微訊號上@我給出迴應。如果看到我說別的男生的事,

他也會給我發一些死亡威脅,比如想殺了我,等等。

我拉黑了幾次,他每次都換個號再來關注我。我之前發過廣播,說週末要去參加某個活動。他還真的特地過去了,還說自己到了現場,看到了我。我簡直嚇壞了,後來也不怎麼用原來的微博賬號了。

說這些可不是為了顯示我很有魅力,這種“魅力”不要也罷,現在想想還覺得後怕。

“他把我們的照片ps在一起,好像我們是情侶”| 跟蹤狂:你的糾纏不是愛

“跟蹤”有很多不同的定義,但往往會有以下的共同點:

跟蹤是一種侵擾行為,被跟蹤者對此並不情願;

這種侵擾帶有隱性或公開的威脅意圖;

被跟蹤者感到了有理有據的恐慌。

雖然跟蹤行為自古有之,但真正被定義為一種違法行為的時間並不長。

1990年,美國加州首次通過了一項反跟蹤法,

為了應對幾樁影響較大的名人被跟蹤、被謀殺的案件。在2000年,美國50個州和許多國家都通過了相關的法律,不僅涉及實體跟蹤,還包括了電子跟蹤、網路跟蹤。

其實,跟蹤行為並不像人們想象地那麼罕見。根據2003年的一項美國調查,16%的女性和7%的男性在過去的生活中被跟蹤過,而在本科生的大學群體中,被跟蹤的情況更為普遍,佔比接近20%。

從職業上來看,心理健康從業人員被跟蹤的情況呈增長趨勢。

在如此眾多的跟蹤事件中,有80%的被跟蹤者能主動意識到自己被跟蹤了。在跟蹤時長上,2到4周是一道分水嶺,很多跟蹤在持續4周前就結束了;一旦超過了4周,跟蹤行為很可能會再持續半年到一年,這種情況多發生於雙方之前存在一定的親密關係。

而長期跟蹤從兩三年到十幾年不等,比如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一樁跟蹤案——

1980年的“薛明升案”,跟蹤狂薛明升跟蹤自己的高中數學老師瑪麗·斯托弗長達15年之久,最後將瑪麗和其女兒綁架,囚禁在自己的衣櫥中。有個小男孩目擊了綁架過程,還被薛明升殘忍殺害。

“他把我們的照片ps在一起,好像我們是情侶”| 跟蹤狂:你的糾纏不是愛

(薛明升案相關資料)

跟蹤者與被跟蹤者的關係也並不單一,從前任到親密關係,從同事到朋友,從家人到陌生人,這些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從跟蹤者與被跟蹤者的關係和跟蹤的動機這兩個層面進行考量,一般將跟蹤行為分為

5種

親密尋求者,即幻想兩個人註定要在一起的跟蹤者;

無能的追求者,即對關係不報奢望,但用跟蹤示愛的人;

被拒絕的跟蹤者,即不肯接受拒絕、帶有復仇傾向的跟蹤者;

此外還有憤怒的跟蹤者、獵捕式跟蹤者(見下表)

“他把我們的照片ps在一起,好像我們是情侶”| 跟蹤狂:你的糾纏不是愛

從這些分類來看,上面那位粉絲遇到的兩位跟蹤者可能屬於親密尋求者和無能的追求者。

“他把我們的照片ps在一起,好像我們是情侶”| 跟蹤狂:你的糾纏不是愛

從上面的分類中,我們能看到一些相對容易理解的跟蹤動機,比如有些跟蹤者是對前任念念不忘,有些離婚者是想嚇唬之前的伴侶,尋求一定程度的情感補償,而哪些人會更容易做出這種行為?

1.有些跟蹤狂真的“有病”

在跟蹤者的群體中,確實有一部分人患有可被診斷的精神障礙。這些精神障礙的型別還與跟蹤的型別存在一定的關係。

在那些跟蹤陌生人的事件中,跟蹤者更可能是患有情緒障礙、妄想障礙、甚至徹底的精神紊亂。其中比較典型的是

“鍾情妄想跟蹤者”(Erotomanic Stalker)

,一般是

那些極其狂熱的粉絲,他們自認為自己的偶像也愛著自己,還想要和偶像一起過上日常恩愛的生活,他們會到偶像住處按門鈴請求見面,甚至潛入偶像家中,在對方的床上睡覺。這樣的跟蹤者很可能本身就患有妄想障礙,為自己腦補了大量與偶像的親密交往。

而有些跟蹤者只跟蹤與自己有關親密關係的人,他們通常沒有診斷意義上的精神障礙,主要表現出來的是自戀、偏執、關係邊界不清晰、有強迫傾向等特質,有些人會有物質濫用的情況,比如酗酒或吸毒。容易受傷的自尊、不清晰的邊界意識、慢慢積攢的憤怒,加上酒精或毒品的影響,讓這些人在關係破裂後不願平靜地接受,而是選擇跟蹤對方。

“他把我們的照片ps在一起,好像我們是情侶”| 跟蹤狂:你的糾纏不是愛

(跟蹤者型別:捕獵式跟蹤者)

2.依戀型別也對跟蹤有影響

一個人的依戀型別對其是否會跟蹤、如何跟蹤也有影響。

對安全型依戀的人來說,他們能夠將自己和對方看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容易在依賴和獨立之間獲得平衡,所以很少會選擇用跟蹤的方式來應對關係中的問題。

相比之下,

非安全型依戀的人更容易成為跟蹤者,尤其是痴迷型的人。

因為

痴迷型的人往往從將別人身上那裡確定自己的價值,需要別人的肯定和保證來對抗內心的自我厭惡,所以他們對一段關係非常重視。而一旦關係破裂,這也是對他們的價值感和身份認同的一次重創,所以他們很容易成為被拒的跟蹤者,渴望透過修復關係,來重建自己的價值感。

疏離型的人也可能成為跟蹤者,尤其是那些將進入一段關係視為自我犧牲的人。當關系破裂,他們感到憤怒並不是因感情破裂本身,主要是為對方的“不領情”而憤怒,感覺自己的尊嚴受到了侵犯,他們可能會成為憤恨的跟蹤者。

“他把我們的照片ps在一起,好像我們是情侶”| 跟蹤狂:你的糾纏不是愛

如果一個人被跟蹤,比較嚴重的後果是被搶劫、被強姦或被殺害,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捕獵式跟蹤中。對其他跟蹤型別來說,受害者或許沒有受到明顯的身體傷害或財產損失,但他們承受的痛苦也不容忽視。

跟蹤過程中的“

不確定性

”是最大的影響因素。有些受害者不知道自己被誰跟蹤了,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跟蹤,不知道什麼時候跟蹤會結束。他們的情緒會因此受到較大影響,可能會陷入害怕、恐懼、抑鬱等情緒,寢食難安又加劇身心狀態的惡化。

“他把我們的照片ps在一起,好像我們是情侶”| 跟蹤狂:你的糾纏不是愛

(美劇《跟蹤者》中的心理分析)

即便知道了對方的身份,很多受害者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看似沒有明顯傷害的侵犯行為,比如電話騷擾、寄送色情信件、不定時敲門。大部分受害者覺得這些行為並沒有構成嚴重的犯罪,警察也無法很好地處理。如果身邊的人不理解,可能會指責他們疑神疑鬼,讓人際關係陷入僵局,使得自己更加孤立無援。

那麼,如果遇到了被跟蹤的情況,該如何更好的處理才能避免這些危害呢?下面我們給出一些建議:

1.明確地表達拒絕,切斷聯絡

對於之前有親密關係的跟蹤事件,很多跟蹤者在接受調查中會反問:“如果她不想我煩她,她為什麼不直接告訴我,只是在躲我。”所以,當關系終止時,以明確清晰的語言將自己的態度表達清楚,如果害怕當面溝通會有衝突,可以以簡訊、郵件、信件等方式說明,並對跟蹤者的任何迴應不做進一步迴應,顯示出自己的堅決態度。

2.保持記錄

對跟蹤者的行為進行書面記錄或電子記錄,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被跟蹤,具體發生了什麼事。這些資訊有助於你明確被跟蹤的情況,減少自己陷入過分猜疑的境地,也有利於在情況惡化時得到親友和警方的支援。

3.更換手機號或社交賬號

如今,網路跟蹤越來越普遍,手機通訊和社交網路成了跟蹤的重要場所。雖然熟悉的手機號碼和社交賬號通常積累了一定的人脈和資源,更換後會有一定影響,面對跟蹤你需要衡量利弊,儘快做出選擇。其實,真正重要的社交關係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多,可以先申請新號碼或賬號,將重要的社交關係轉移到上面,進行逐漸的過渡。

4.注意人身安全

在關係結束後,有些人會跟蹤是由於難以忘懷,而有些人可能是伺機尋求報復。根據過去的情況,對自己被跟蹤的情況進行危險評估,如果感覺自己已被明確地威脅,有可能被傷害,那儘量避免獨自出門,並隨身攜帶報警器,或在包裡常備一些簡易的防身器具。

5.對於鍾情妄想的跟蹤者,不要給出任何形式的迴應

對於那些曾經與自己有過真實關係的跟蹤者,可能明確表態和拒絕很重要。但如果跟蹤者是一個本就是活在自己幻想中的人,不給任何迴應這件事非常重要!!!

這很難做到,因為出於恐懼或者憤怒,我們很容易被這樣妄想型的跟蹤者激怒情緒,並對對方破口大罵。但

要知道,你的任何迴應,包括是為了說明、澄清、拒絕甚至是警告的迴應,都會被當作進一步幻想的素材。

對方會發現,ta的跟蹤的手段,能夠得到你的迴應,從而令ta感到ta與你處在某種關係中。而你的無論是什麼樣的迴應,都會進一步激發ta的跟蹤行為。

對於一個活在自己幻想中的跟蹤者,最好的處理方法,可能是從ta的視線中消失,抹除自己在網際網路上能被ta追蹤到的痕跡,不對ta進行任何意義的迴應,要知道你在社交網路上的公開資訊可能也會被ta視作迴應。很長一段時間後,對方可能逐漸對你會喪失跟蹤的興趣。

歡迎轉發今天的文章,讓更多人知道跟蹤狂是什麼。這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尤其是社交網路上,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在中國,目前的法律無法很好地對跟蹤問題起到限制和懲罰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面對網路跟蹤我們可以做的,其實只有迴避式的自我保護。

但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事還有一件:樹立正確的邊界意識,不要把死纏爛打理解成一種愛意,不要把不斷突破邊界的行為理解為示好、或建立關係的努力。

很多人錯誤理解愛,大量的言情小說把強行的佔有描述成愛,那種描述令我作嘔。愛的前提是尊重。

尊重對方的意願,也包括要尊重對方想要和你保持距離的意願,尊重對方拒絕你的意願。沒有尊重的愛,只是自我慾望的掩飾而已。

愛從尊重開始,無論是愛人、朋友、家人,都不例外

——希望越來越多人能夠理解這一點,並不斷呼籲更多人理解這一點。

互動:你或者你身邊的人經歷過跟蹤或者死纏爛打嗎?來留言區和大家討論吧

(KY作者 / 夏超 編輯 / KY主創們 插畫 / lulu)

“他把我們的照片ps在一起,好像我們是情侶”| 跟蹤狂:你的糾纏不是愛

References:

Brody,E。J。(1998)。Researchers Unravel The Motives Of Stalkers。nytimes。

Day,E。(2013)。The stalking cure: how to rehabilitate a stalker。theguardian。

Knoll,J。,Resnick,J。P。(2007)。Stalking intervention: Know the 5 stalker types, safety strategies for victims。mdedge。

Miller, L。 (2012)。 Stalking: Patterns, motive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17(6), 495-506。

Pinizzotto, A。 J。 (1999)。 The psychology of stalking: Clinical and forensic perspectives。

Smith,M。W。(2004)。Mind of a Stalker: Why Torment Someone?webmd。

Stewart,C。(2016)。The 5 Kinds of Stalkers。upcpodcast。

想好好戀愛,收穫平等且長久的關係,請戳私家課:

https://www。

zhihu。com/remix/albums/

1010247731499106304

【點選檢視過往高贊回答】

你認為怎樣才算真正喜歡一個人?

如何在生活中做一個溫柔的人?

有哪些若平時不加註意,積累後將產生嚴重後果的小習慣?

“他把我們的照片ps在一起,好像我們是情侶”| 跟蹤狂:你的糾纏不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