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部劇的過程中,一直在吐槽,不知道亂七八糟的演得都是啥?劇中的案子雖然不少,但是都不復雜,就是每到關鍵處,必有N個人出來發病,把劇情帶得一團糟。

這部劇是我近年來看的最亂的一部劇,沒有之一。

昨天看了大結局,徹底服了,原來還可以這麼玩。

導演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亂中取序,整部劇的邏輯,其實一直非常清晰,只不過,不看完最後一集,整理不出來而已。

反轉反轉又反轉的《刑偵日記》,到底在說什麼?

先根據我能理解到的,簡單回溯一下劇情,

以下文字有劇透,沒看完劇的同好,請謹慎觀看。

一、貴婦及小女孩的由來

多年前,高敏(貴婦)未婚生女(小女孩),被家人趕出家門恰逢莫娜(楊碧芯),莫娜施手相救,將高敏帶回家中。沒想到高敏恩將仇報,和莫娜的老公邁克爾(馬特的生父,也是他的第四人格)鬼混在了一起。

莫娜發現後,表現的極度瘋狂,在這期間,無意間發現了邁克爾的秘密。邁克爾為了自保,設計害死了高敏的女兒,併成功甩鍋莫娜。

盲猜莫娜和邁克爾的職業有相關性,所以莫娜才一直以為高敏女兒的死和自己有關,因為心懷歉疚之心,從此小女孩成為莫娜的夢魘。

因為女兒的死,高敏深恨莫娜,為了報復莫娜,她和邁克爾共同出走去了馬來西亞。莫娜因此深受打擊,於絕望中,分離出逃避型人格——楊碧芯1。

這部《刑偵日記》的敘述風格應該是倒敘,但是,許多事情從一開始就埋有伏筆。比如說,葉勁峰副人格朱璣的出現,是為了解決葉勁峰無法可解的難題。同樣的道理,在現實中比較強悍的莫娜,解離出楊碧芯1是為了逃避現實。

反轉反轉又反轉的《刑偵日記》,到底在說什麼?

這些變化,莫娜的一對兒女幾乎一無所知。但比較敏感的馬特,感覺到父親離開後,自己被母親忽視,於是便開始採取各種方法,來吸引母親的注意力。結果,非但未能如願,他古怪的行為還使他在群體生活中深受排斥,馬特在煩惱中,逐漸解離出葉勁峰來保護自己。

在楊碧芯1這面,她本身就是莫娜逃避現實的產物,她沒那麼堅強,老公的離去,兒子的不聽話,生活上的困頓,使她感到四面楚歌,這時高敏女兒的死又翻上心頭。

但此時,楊碧芯1作為莫娜的第二人格,是不認識高敏和她女兒的,這些莫娜隱藏得最深的秘密,成為楊碧芯1精神分裂產生幻覺的主因。

二、楊碧芯和葉勁峰,重重疊疊的我,哪個我才是真的我?

楊碧芯1患上精神分裂症後,在幻覺中對高敏言聽計從,在高敏的挑唆下,她決定給兒女下藥,並和他們一起離去。楊碧芯1下藥的舉動,恰好被馬特看到,馬特在恐懼中打翻了湯,驚醒了莫娜。

反轉反轉又反轉的《刑偵日記》,到底在說什麼?

莫娜為了以後不再發生類似的事情,忍痛遠走它鄉。和馬特交叉出現的葉勁峰,此時為了面對母親留下的殘局,保護弱小的妹妹,又解離出朱璣,幫助他解決未來生活中的難題。

而葉勁峰的主人格馬特,覺得是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之後一系列後果,因此不願意再出來,開始了長達十七年的沉睡。

在這期間,葉勁峰接替了馬特的存在,由於馬特內心對自己的不認可,葉勁峰成長為和馬特截然不同的人,並一直認為自己是主人格。這一點連心理學家韋醫生都沒有覺察。

之後,在治病的過程中,高智商的朱璣和韋醫生惺惺相惜,成為好友。但是他不知道,韋醫生同樣有自己的秘密,他和綠眼殺手有著牽扯不清的關係。

反轉反轉又反轉的《刑偵日記》,到底在說什麼?

朱璣經過努力,成為一個筆跡學家,並在老師聶山的舉薦下,經常為警方服務。與此同時,警員葉勁峰被指派為臥底,他的聯絡員是江政勳江sir,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葉勁峰結識了拆彈專家遊雁星,從此開始三個人間的情怨糾纏。

對於聶山舉薦朱璣幫助警方這一點,很多觀眾認為是處bug,而這裡恰恰是《刑偵日記》邏輯緊密的地方。

在多重人格的患者中,常見的現象是人格之間並不互通,在外人眼中,不同人格是完全不同的人。聶山接觸到的是朱璣,他並不知道有臥底警員葉勁峰這個人。而唯一知道警員葉勁峰存在的江sir,在爆炸案發生之前,同樣沒有接觸到筆跡專家朱璣的契機。

多角度穿插交行的人物線,使這部劇的懸疑色彩更加濃厚,但是也增添了後續劇情展開的風險,稍有不慎,就會狂奔在狗血的路上,一去不回頭。

所以,這部劇的導演請惠英紅來壓陣腳,惠英紅的精彩表演掌控住了局面,她在各人格之間的轉換,比王浩信還要嫻熟。

反轉反轉又反轉的《刑偵日記》,到底在說什麼?

對!你沒看錯,在這部劇中,楊碧芯同樣是多重人格患者。她在《刑偵日記》第一部中,最少表現出了四種,這也是韋醫生最後給她紙條,然後在車內和她比個四的原因。

那麼楊碧芯的其他兩個人格都是誰,仔細看劇,其實不難分辨。這就要說到楊碧芯1到馬來西亞之後的經歷了。

楊碧芯1到馬來西亞後,在心理醫生的干預下,病情有所好轉。這時,她遇到了聶山的妻子梁日思,二人成為朋友,並在以後的生活中互相扶持。

在給患病的梁日思,尋找看護的過程中,楊碧芯1意外遇見高敏,此時的楊碧芯1並不認識高敏,於是,她把高敏請回家做了梁日思的看護。

高敏覺察到了莫娜的變化,開始以雙重身份和楊碧芯1相處。當莫娜出來時,她就是和邁克爾私奔的高敏,以同是邁克爾受害者的身份,取得了莫娜的諒解。而當楊碧芯1出現時,她就是梁日思的看護高敏,和楊碧芯共同悉心照料著梁日思。

此時的楊碧芯1,並不知道高敏不懷好意,更不知道養老院病人死亡案,與高敏和邁克爾二人都關係,直到高敏傷害梁日思,被楊碧芯1撞到。

對於楊碧芯1來說,梁日思存在的意義非同尋常,她是楊碧芯1和正常世界接觸的橋樑。所以,為了維護梁日思,她和高敏發生肢體衝突。衝突中,高敏掉下了懸崖,隨後,梁日思也因傷重不治而死。

一系列的變化,激發了楊碧芯另外一個人格,狠厲的楊碧芯2開始出現,她的性格特點是殺伐果斷,從此莫娜完全隱藏起來。讓楊碧芯1誤以為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已經好轉,對兒女的思念使她重新回到香港。

反轉反轉又反轉的《刑偵日記》,到底在說什麼?

也就是說剛回到香港楊碧芯,是她的第三個人格楊碧芯2,她處處表現詭異,是兩個楊碧芯交錯出現的結果。隨著和兒女關係的改善,楊碧芯2暫時退位,慈母楊碧芯3上場。

接下來的變故,發生在女作家海蘭身上,她偶遇葉勁峰,以為是舊友相逢,遂想與馬特共同完成兒時心願,報復那些欺凌弱小的人。恰在此時,韋醫生無意間召喚出葉勁峰的主人格馬特,馬特捲進血謎圖案。

此時,海邊斷肢案案發,聶山發現,自己的妻子梁日思有可能是被害人之一。為了查清真相,聶山多處尋訪,偶遇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楊碧芯1。

由於不滿聶山對好友梁日思的忽視,楊碧芯1多次設計整蠱聶山,當她知道,聶山當初是因為躁鬱症沒去尋找妻子時,二人冰釋前嫌。

反轉反轉又反轉的《刑偵日記》,到底在說什麼?

但是,聶山在查案過程中,卻發現日思的死和楊碧芯1有關,開始調查楊碧芯1,意外發現高敏和養老院病人死亡案。而楊碧芯1也因為想起高敏墜崖和她有關,自我保護機制啟動,導致狠厲的楊碧芯2重新上場。

再次回到香港後,殺伐果斷的楊碧芯2決定,捨棄葉勁峰和朱璣,換馬特的平安,為了達到目的,她請韋醫生幫忙,高智商的韋醫生由此發現,楊碧芯也是多重人格患者。

接下來楊碧芯2用一張照片,換來了愛撒謊的馬特說真話,血謎圖案告破。但最後身處險境的馬特告訴楊碧芯2,其實照片中並不是自己,而是葉勁峰。

楊碧芯2仔細看照片時,莫娜重新出現。因為楊碧芯1或者2,都是分不清真實馬特的,而莫娜和馬特相處時,根本沒有葉勁峰,她當然一眼就看出來了。

被喚醒的莫娜因為對兒子的愧疚之心,重新想起高敏母女。激發患有精神分裂的楊碧芯1上位,她再次受貴婦及小女孩的蠱惑,決定一死了之。

反轉反轉又反轉的《刑偵日記》,到底在說什麼?

此時,被救回的馬特,又被激發第四人格邁克爾,這個人格行為舉止酷似其父。一直隱藏在暗處的邁克爾,也因此重新引起大家的注意。

當正欲跳樓的楊碧芯1,看到馬特安然無恙,心頭重壓放下。但是,高敏的重新出現,讓莫娜徹底覺醒,她覺得不論於人於己,都應該找邁克爾討個公道,於是,莫娜終止了跳樓的行為。

深諳心理學的韋睿傑,推斷出現在的楊碧芯1就是莫娜,向莫娜發出訊號:我知道你是誰,我能幫到你……

反轉反轉又反轉的《刑偵日記》,到底在說什麼?

第二部由此展開……

那個人類學家為什麼燒掉名片和照片,她和邁克爾之間有什麼關係,線索太少,目前還沒有想明白。

三、《刑偵日記》和以往港劇有什麼不同?

這部《刑偵日記》開播的時候,打的是全新港劇的旗號,當時很不以為然,覺得過於誇大,畢竟港劇模式已經存在多年,要轉型談何容易?但這部《刑偵日記》看到最後,確實有全新港劇的體驗。

首先,它的拍攝手法和以往大不同。從前的TVB劇或是整部劇說一件事,或是幾集一個案子的系列劇,並不難解。而這部《刑偵日記》採取案案交錯的拍攝手法,反而營造出一種懸念迭起的效果,尤其是大結局,以更大的懸念來解答以往的劇情,順理成章的把觀眾帶入了第二部。

其次,一改以前角色演繹,應該契合劇情的傳統,反其道而行之,讓劇情跟著角色走,給觀眾帶來全新觀劇感受。

比如,朱璣發現韋醫生是綠眼殺手後,去揭穿韋醫生,被韋醫生反制扼住喉嚨,千鈞一髮之際,葉勁峰突然出來替換了朱璣。而剛出來的葉勁峰,對自己為什麼在韋醫生家、韋醫生為什麼要掐自己茫然不知,兩個人大眼瞪小眼兩臉懵圈,這一段的劇情就很玄妙。

如果按正常劇情推進,這段明顯不符合常理,但從角色身份出發,則再合理不過。因為精神類患者發病,常常是因為受到刺激,並不受時間或者空間的限制,劇中的朱璣在生死攸關時,喚出強壯的葉勁峰解救自己,也符合他解離症患者的角色設定。

這部劇就是要以葉勁峰做引子,利用多處和諧中帶有強烈違和感的情節,來暗示觀眾,楊碧芯同樣也是解離症患者。一旦想通了這一點,她種種不可思議的行為,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看似鬆散的角色演繹法,反倒使整部劇的結構更加緊密。

第三、港劇大多偏娛樂向,好看是好看,但看過以後,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而這部《刑偵日記》除了刑偵探案外,還引申到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上。

據世衛組織估計,目前世界上有4億人,正在遭受精神和神經疾病的痛苦,或者社會心理問題的折磨,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數,已經達到6000萬左右。

從這部《刑偵日記》中可以看出,此類疾病的起因,大多與原生家庭和社會經歷有關。由於心理疾病逐漸普遍,如何看待精神病患並與之相處,就成為一個非常嚴肅的社會話題。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像劇中那樣,出現一個警局中,大家都有心理疾病的情況。但導演就是想透過這樣的角色設定提醒大家,不要戴有色眼鏡去看精神類疾病患者,同時也希望他或她們,都能有機會過上正常的社會生活。

也可以說,《刑偵日記》是部“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刑偵劇,它要表達的——沒那麼簡單。

(圖源來自網路,侵聯歉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