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元年八月,陳都,張楚王宮殿中。

此時距離陳勝正式稱王才不過數日,但張楚王陳勝卻已經將目光放到了整個天下。

【秦朝篇】秦末戰爭第二篇:張楚軍對秦大作戰

從地圖中來看,張楚王陳勝所佔據的陳縣一帶,不過就是幅員遼闊的大秦領地中的一個小點罷了。

即使此時的張楚政權已經擁兵數萬,但相比大秦帝國尚且存在的數十萬正規軍而言,看起來依然還是那麼的不堪一擊。

是啊,當年六國擁兵百萬,不還是在大秦的兵鋒面前徹底化為了灰燼了嗎?所以此時的張楚王陳勝就擁有這麼點力量,他想幹什麼,他又能幹什麼?

軍隊確實很少,但少歸少,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的。

張楚王第一令:以吳廣為假王,率主力西攻滎陽

乃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史記·陳涉世家》

關於這裡的“假王”二字,學界對其的解釋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裡的“假王”在地位上應該是僅次於“真王”陳勝。

因此張楚王陳勝下達的第一道命令,不僅確定了張楚政權未來的最高軍事領袖,同時還明確了張楚軍的主攻方向。

那就是集中主力大軍,全面向西進攻關中,直搗大秦黃龍。

【秦朝篇】秦末戰爭第二篇:張楚軍對秦大作戰

如上圖所示,滎陽一帶為大秦交通樞紐,北通邯鄲廣陽道,可直抵燕趙;自身又在東海道之上,可直通大秦關中腹地。

因此滎陽一戰,便是滅秦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張楚政權的主攻方向。

關於此次吳廣率領的軍隊,目前推測應在五萬以上,並且隨著時間越長,後期補給的軍隊也會越來越多。

但無論如何,滎陽必須要拿下,因為這是滅秦的必須條件。

張楚王第二令:以武臣為將軍,領偏師北攻趙地

令陳人武臣、張耳、陳餘徇趙地。《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篇】秦末戰爭第二篇:張楚軍對秦大作戰

如上,武臣軍是從陳都北上,直抵邯鄲,而後再沿著邯鄲北攻趙地。

關於武臣軍的軍隊規模,史書中是有明確記載的:

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趙地。《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按照這裡的記載,武臣軍總共三千人。其中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和陳餘則為左右校尉,構成了這支軍隊的核心領導層。

因此武臣軍的目標就是,吸引趙地秦軍的火力,從而策應西攻滎陽的張楚主力大軍。

張楚王第三令:以鄧宗為將軍,領偏師南攻九江

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篇】秦末戰爭第二篇:張楚軍對秦大作戰

九江郡,為先楚國核心腹地之一。

因此張楚王陳勝以鄧宗為將軍率軍南攻九江,其目的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進一步掌握楚國核心地區,從而為西攻秦國的主力大軍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援。

至於鄧宗軍的兵力,史書中並未記載,但大機率上也就是數千規模,不可能太多。

除了以上這三道是史書中同時記載的命令外,張楚王陳勝還陸續下達了五道軍事命令:

第一道令:以周巿為將軍,攻取魏地。

陳王令魏人周巿北徇魏地。《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篇】秦末戰爭第二篇:張楚軍對秦大作戰

周巿攻取魏地的軍事行動,本質上和鄧宗的軍事行動差不多,都是進一步擴大張楚政權的核心腹地,從而為西攻秦國提供助力。

當然了,鑑於周巿軍的作戰範圍距離滎陽不遠,因此也算是在策應張楚軍主力。

第二道令:以周文為將軍,繞過滎陽,直取關中

周文,陳之賢人也,嘗為項燕軍視日,事春申君,自言習兵,陳王與之將軍印,西擊秦。《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篇】秦末戰爭第二篇:張楚軍對秦大作戰

周文,作為當年曾跟隨過項燕作戰的人物,也算是張楚王陳勝麾下來歷最大的一員戰將了。

因此張楚王陳勝在對於周文軍的安排上,便是將其作為一支奇軍,從而在其他軍隊牽扯住秦軍的情況下,給予秦帝國以致命一擊。

所以在理論上講,周文的軍隊在一開始的規模不會少,很有可能是有上萬人的。

第三道令:以宋留為將軍,攻南陽

令銍人宋留將兵定南陽,入武關。《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篇】秦末戰爭第二篇:張楚軍對秦大作戰

宋留軍進攻南陽,其實算是攻秦的一個補充方案。

畢竟入關中,要麼從函谷關入,要麼便是從武關入。

而吳廣和周文軍既然已經將函谷關作為主要突破方向,那麼武關自然也不能放過。因此張楚王陳勝才會以宋留為將軍,先行佔領南陽郡,而後趁機攻入武關。

第四道令:以武平君畔為將軍,總控東方起義軍

使武平君畔為將軍,監郯下軍。《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篇】秦末戰爭第二篇:張楚軍對秦大作戰

武平君畔的名字目前雖然已經無法獲悉了,但是其人作為張楚王陳勝派去領導東海郡起義軍的最高將領,這一點還是能夠確定的。

如此一來,張楚王陳勝對於東方的佈局也算是有了。

第五道令:以召平為將軍,向東南方向攻廣陵

廣陵人召平於是為陳王徇廣陵。《史記·項羽本紀》

【秦朝篇】秦末戰爭第二篇:張楚軍對秦大作戰

廣陵,位於東海郡內,算是武平君畔的控制範圍之內。

不過廣陵以南便是會稽郡,因此張楚王陳勝以廣陵人召平為將,其目的自然是要趁機拿下東南江左之地。

以上,便是張楚王陳勝對秦大作戰的基本部署,也就是所謂的張楚八大作戰令。

下面進行彙總:

【秦朝篇】秦末戰爭第二篇:張楚軍對秦大作戰

張楚政權以八大將領為首,對秦帝國展開了全面進攻,而張楚王陳勝則是坐鎮陳都,總控局勢。

從地圖中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以陳都為核心,張楚政權的八大將領就好像是張楚王陳勝的八隻鐵拳一般,不放過秦帝國的任何一個方向,展開全方位的打擊。

所以說,張楚王陳勝的軍事能力確實不容低估。區區數萬人,硬是讓陳勝打出了席捲天下的氣勢。

另外陳勝也並非是胡來,畢竟從之後的結果看,陳勝部署的作戰計劃戰果還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短短數月之間,武臣軍便徹底攻佔趙地,並試圖繼續北攻燕地;周巿軍則是全面攻佔魏地;宋留軍更是攻佔南陽郡,並逼近武關。

不過相比周文而言,以上三者卻又略顯不如。畢竟周文軍不僅規模達到數十萬人,並且還攻破函谷關,直逼咸陽城。

所以張楚軍的攻勢之快,戰果之豐厚,確實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但正所謂盛極必衰,張楚王陳勝一心想要恢復楚國的霸業,卻忽視了當時的客觀現實,以及張耳、陳餘曾經對他的警告:

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秦帝國的實力畢竟還很強大,所以張楚王陳勝想要以區區數萬之卒,橫挑強秦,簡直就是瘋魔了。

陳勝瘋沒瘋我們不知道,但陳勝確實差點成功了。只是可惜,秦帝國底蘊確實還很深厚,所以陳勝也只能是差點成功。

張楚政權的八大將領,在之後陸續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假王吳廣率領的主力大軍,因為久攻滎陽不下,導致軍心動搖,以至於被麾下將領田臧發動了兵變,讓張楚主力大軍因易將而實力大損。

將軍武臣率領的偏師在拿下趙國後,公然自立為王,建都邯鄲,稱趙王。

將軍周巿率領的偏師在拿下魏國後,也是公然擁戴魏國王室後裔魏咎為王,周市為魏相。

將軍周文率領的大軍在攻入函谷關,即將抵達咸陽之時,遭到了秦國名將章邯的拼死反抗,以至於兵敗如山倒,數十萬大軍頃刻間灰飛煙滅。

將軍鄧宗南下九江的軍隊,史書沒有記載結果,應該也是失敗了。

將軍宋留在北攻武關之時,未能攻破,而後在遭遇秦軍主力後投降,最後被秦軍坑殺。

將軍武平君畔在抵達東海郡後,為當地起義軍領袖秦嘉矯詔殺之。

將軍召平在抵達廣陵後兵敗,於是渡江南下矯詔陳勝命令,封項梁為張楚上柱國,從而加入項梁軍。

如此,又是短短數月,局勢便徹底逆轉,八大將領真正歸順張楚王陳勝的已然所剩不多:

【秦朝篇】秦末戰爭第二篇:張楚軍對秦大作戰

按圖中所示,八大將領中除了兵敗被殺或者投降他人的,以及自立為王的,張楚政權就剩下了兵變後奪權上位的田臧軍。

可嘆嗎?確實挺可嘆的。

八大將領從最初數萬之卒到巔峰時期的百萬之眾,不過數月而已,當時天下聞張楚令者莫敢不從,天下起義軍更是唯張楚王令是從。

但可惜,人心終究是多變的。

天下起義軍在表面上雖然都是打著張楚王陳勝的名號,但其實大都是為圖一己之私。

尤其是趙王武臣,若沒張楚王陳勝,他不過底層一小人物罷了,卻在風雲際會之時席捲趙地,而後更是公然反叛張楚,自立為王。

如果說張楚政權的失敗主要是因為陳勝不明大勢,那麼武臣的叛變就是張楚政權失敗的最重要節點。

因為武臣的叛變,導致了“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的風潮瞬間席捲天下。

面對這種危機,張楚王陳勝並非是沒有想到,只是那時的張楚政權已然沒有實力控制了:

使人報陳王,陳王大怒,欲盡族武臣等家,而發兵擊趙。陳王相國房君諫曰:“秦未亡而誅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賀之,使急引兵西擊秦。”《史記·陳餘張耳列傳》

當時張楚王陳勝已經準備動兵鎮壓武臣軍了,但是正如相國房君所說的話,當時秦國尚未覆滅便誅殺武臣,這不是又成為了另外一個秦國嗎?不如好言以待,讓其立刻率兵向西攻秦。

相國房君說的話,其實純粹就是無奈之言。當時天下局勢已然不容樂觀,周文軍一敗再敗,吳廣軍卻還是無法攻入滎陽,至於宋留軍更是無法攻破武關。所以此時的張楚政權其實根本就拿不出別的軍隊來鎮壓趙王武臣的叛亂了,只能是寄希望於他們曾是張楚部下,能夠明白滅秦才是當務之急。

只是可惜,擁戴武臣上位的張耳和陳餘壓根就不管這些,反而是給武臣說,如果滅秦了最後陳勝肯定不會放過他,所以絕對不能向西攻秦。於是武臣便派兵向北進攻,而這也就是史書中記載的“楚已滅秦,必加兵於趙,原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內以自廣。”

如此,明面上走入巔峰時期的張楚政權,正是從武臣的叛變開始,後繼無力。而秦軍卻在名將章邯的帶領下絕地反擊,並且隨著各地守備軍隊的加入,秦帝國強大的戰爭機器開始全力發動。

於是天下局勢便完全逆轉,而當秦軍章邯部將所有軍隊都放到張楚王陳勝這裡之時,天下原本奉陳王令的起義軍將領卻作壁上觀,完全無視張楚軍寡不敵眾的事實。

而後隨著張楚王陳勝被秦軍剿殺,很快,魏王咎和魏相也被秦軍所殺,趙王武臣亦被投降秦國的部下所殺。

重新崛起的秦軍讓天下人真正明白了一件事,沒有了張楚王陳勝的他們,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張楚政權,作為一個存在時間僅僅只有六個多月的政權,本來就只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但正因為張楚王陳勝的雄圖大略,才讓張楚政權差點滅秦。

而其他人呢,又有哪個能有陳勝這般的能力和水平?從陳勝死後,無論是魏王咎、還是齊王田儋、又或者是楚武信君項梁,有一個算一個,不僅沒有再度崛起,反而是被秦軍一一消滅。

若非後來楚懷王熊心橫空出世,恐怕滅秦仍舊是痴心妄想。

當時因為項梁的戰死,整個東方列國都處於潰敗中,而正是因為楚懷王站出來撐起了反秦大旗,他興楚、援魏、扶韓、穩齊、救趙,不僅重新整合了諸侯軍隊,還以“先入關中者為王”的口號誘使諸侯軍隊合力向西,如此才讓秦帝國最終徹底覆滅。

可話又說回來,楚懷王能夠做到這些,不還是靠著張楚政權的餘威嗎?那些諸侯又有哪個是真正和張楚政權完全沒有關係的?

所以太史公也不得不感嘆道:

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史記·陳涉世家》

陳勝雖然失敗了,但是陳勝時期的大作戰,正是奠定了之後滅秦的根基。而那些所謂的滅秦諸將,也基本上都是張楚政權的分支。

無論是在沛縣起義的劉邦,還是在江南起義的項氏一族,他們都和張楚政權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絡。

當然了,張楚的失敗,也確實為之後的那些領袖人物給了一個警告,那就是一定要尊重客觀現實。

秦帝國的體制固然是任何一位君主都喜歡的,但是這並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反而只會激化內部的矛盾。

所以秦統一十二年分崩離析,張楚政權建立六月土崩瓦解,這都是血淋淋的例子。

於是當項羽有資格宰割天下之時,便首開郡縣諸侯並行制,緩和這種地方矛盾。

而之後的劉邦更是在繼承項羽開闢的制度之上,加以完善,從而建立了漢初之時諸侯國與中央並存的制度,由此才讓大漢真正得以穩固下來,不再重蹈秦帝國和張楚政權的覆轍。

總而言之,張楚政權雖然“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但其對於歷史的重要影響,卻是無可置疑的。而其當年席捲天下的那場大作戰,也成為了軍事史上的經典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