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學生陳東為什麼被殺?他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12-06 回答

陳東(1086~1127年),字少陽,丹陽人。“早有俊聲,倜儻負氣”。宋徽宗崇寧二年(1003年)始,先後入丹陽縣學、潤州儒學堂讀書。政和三年(1113年)以貢入太學。

政和中,朝廷大作雅樂,曾命太學生學習彈奏,擇日試於廷殿,並遷官給賞,陳東力辭,曰:“豈有此事,萬一有之,吾可以僥倖進身耶?”陳東剛直無私,不慼慼於貧賤,令眾學子大為驚歎。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軍攻宋,蔡京等堅主和議。廿三日,欽宗即位。四日後,陳東率在學諸生數百人奔登聞檢院向欽宗上書,首論蔡京、王黼等誤國奸狀,曰:“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政於內,李彥結怨於西北,朱勔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又從而結怨於金敵,遂使天下之勢危如絲髮。此六賊者,異名而同罪,伏願陛下乾剛決斷,擒此六賊,肆諸市朝,傳首四方,以謝天下!”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陳東再次上書,請追回並誅殺六賊,以正刑典。三十日,陳東又上書,以為朱勔等人罪大謫輕,曰蔡京、童貫等六賊“盤根錯節,牢不可解”,理當嚴懲,以平民憤。欽宗為不違天下公議,分別將蔡京、王黼等六賊及蔡京子攸、翛賜死、誅殺。

二月初一日夜,京畿宣撫司都統制姚平仲擅襲金營失利,欽宗移罪罷李綱相。陳東聞訊,於二月初五日率太學生數百人伏闕宣德門,為李綱請命,譴責投隆派李伯彥等賣國行徑。書曰:“在廷之臣,奮勇不顧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綱是也,……臣等聞綱此日用兵偶然小有不利,邦彥等遂得乘間投隙歸罪於綱,然一勝一負兵家常事,豈可以此傾動任事大臣?”當時,汴京軍民十餘萬人不約而期,喧呼震動,人們憤怒至極,打破登聞鼓,又殺宦官數人。欽宗見狀,遂命復李綱職務。事後,朝廷欲治罪於陳東,但遭到正直之臣的反對。四月,賜陳東迪功郎同進士出身,補太學正錄,然陳東卻不為所動,憤然作《辭誥命書》,踏上了歸鄉之路。

是年閏十一月,金軍攻陷汴京。二年四月,徽、欽二帝為金北擄,北宋亡。五月初,康王趙構即位,是為高宗。

初,高宗聞陳東誠直敢諫聲名,詔其赴南京(河南商丘南)。八月十四日,陳東應召至,適逢李綱又被罷,陳東怒不可遏,以為李綱為社稷之臣,而進退任事大臣,事關宋室中興大計,於是月十七日、十九日、廿五日連上三書,力諫李綱不可罷,黃潛善、汪伯彥不可用,並請求高宗御駕親征,迎還二帝;治諸將不進兵之罪,以鼓舞士氣;再請高宗車駕還歸汴京,勿幸金陵。疏章言辭直切,而高宗聽信奸佞之言,對陳東上書置之不理。由於上書直指黃、汪等人,群屑處心積慮欲置陳東於死地。

時布衣歐陽澈伏闕上書。黃、汪等見時機已到,以言語激怒高宗,聲稱若不趕快誅殺陳東,恐又有騷動情事,高宗聽罷,將此事交於黃潛善,並命核罪照辦。就在陳東最後一次上書後當日,開封府尹以議事為名召陳東,陳東知自己固以言忤朝中權貴,此行必無生還之望,乃索紙墨修家書,處理後事從容鎮定,言笑自若。拘前,陳東與官吏謂:“我陳東也!畏死即不敢言,既敢上書,又怎肯逃避一死?”遂慘遭殺害,時年四十二歲。

對靖康學生運動及其領袖陳東的評價

1,靖康學生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愛國運動。

2,靖康學生運動是一場純潔的愛國運動。

3,靖康學生運動體現了中國青年學生一向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的優良傳統。

4,靖康學生運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勇於反抗外來侵略的優良傳統。

5,靖康學生運動一度挽救了民族的危亡。

6,陳東是偉大的民族英雄。

陳東的一生,是直言敢諫的一生,是憂國憂民的一生,是為挽救國家民族命運不屈奮鬥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偉大的一生!陳東是當之無愧的偉大的民族英雄!

陳東又是一個長期被我們遺忘的偉大的民族英雄,他的英雄業績長期被人們遺忘,但是他的偉大精神卻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明燈!

北宋太學生陳東為什麼被殺?他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12-06 回答

陳東(1086~1127年),字少陽,丹陽人。“早有俊聲,倜儻負氣”。宋徽宗崇寧二年(1003年)始,先後入丹陽縣學、潤州儒學堂讀書。政和三年(1113年)以貢入太學。

政和中,朝廷大作雅樂,曾命太學生學習彈奏,擇日試於廷殿,並遷官給賞,陳東力辭,曰:“豈有此事,萬一有之,吾可以僥倖進身耶?”陳東剛直無私,不慼慼於貧賤,令眾學子大為驚歎。

北宋末年,朝廷宰執蔡京、王黼、朱勔及宦官李彥、童貫、梁師成等植黨營私,柄權禍國,妄起邊釁。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軍攻宋,蔡京等堅主和議,激起了中原百姓的強烈反抗。廿三日,欽宗即位。四日後,陳東率在學諸生數百人奔登聞檢院向欽宗上書,首論蔡京、王黼等誤國奸狀,曰:“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政於內,李彥結怨於西北,朱勔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又從而結怨於金敵,遂使天下之勢危如絲髮。此六賊者,異名而同罪,伏願陛下乾剛決斷,擒此六賊,肆諸市朝,傳首四方,以謝天下!”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金軍圍汴京(河南開封),太上皇徽宗以赴亳州(安徽)太清宮燒香為名,連夜逃出汴京,蔡京、童貫等亦隨徽宗出逃。初六日,陳東再次上書,請追回並誅殺六賊,以正刑典。三十日,陳東又上書,以為朱勔等人罪大謫輕,曰蔡京、童貫等六賊“盤根錯節,牢不可解”,理當嚴懲,以平民憤。欽宗為不違天下公議,分別將蔡京、王黼等六賊及蔡京子攸、翛賜死、誅殺。

二月初一日夜,京畿宣撫司都統制姚平仲擅襲金營失利,欽宗移罪罷李綱相。陳東聞訊,於二月初五日率太學生數百人伏闕宣德門,為李綱請命,譴責投隆派李伯彥等賣國行徑。書曰:“在廷之臣,奮勇不顧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綱是也,……臣等聞綱此日用兵偶然小有不利,邦彥等遂得乘間投隙歸罪於綱,然一勝一負兵家常事,豈可以此傾動任事大臣?”當時,汴京軍民十餘萬人不約而期,喧呼震動,人們憤怒至極,打破登聞鼓,又殺宦官數人。欽宗見狀,遂命復李綱職務。事後,朝廷欲治罪於陳東,但遭到正直之臣的反對。四月,賜陳東迪功郎同進士出身,補太學正錄,然陳東卻不為所動,憤然作《辭誥命書》,踏上了歸鄉之路。

是年閏十一月,金軍攻陷汴京。二年四月,徽、欽二帝為金北擄,北宋亡。五月初,康王趙構即位,是為高宗。

初,高宗聞陳東誠直敢諫聲名,詔其赴南京(河南商丘南)。八月十四日,陳東應召至,適逢李綱又被罷,陳東怒不可遏,以為李綱為社稷之臣,而進退任事大臣,事關宋室中興大計,於是月十七日、十九日、廿五日連上三書,力諫李綱不可罷,黃潛善、汪伯彥不可用,並請求高宗御駕親征,迎還二帝;治諸將不進兵之罪,以鼓舞士氣;再請高宗車駕還歸汴京,勿幸金陵。疏章言辭直切,而高宗聽信奸佞之言,對陳東上書置之不理。由於上書直指黃、汪等人,群屑處心積慮欲置陳東於死地。

時布衣歐陽澈伏闕上書。黃、汪等見時機已到,以言語激怒高宗,聲稱若不趕快誅殺陳東,恐又有騷動情事,高宗聽罷,將此事交於黃潛善,並命核罪照辦。就在陳東最後一次上書後當日,開封府尹以議事為名召陳東,陳東知自己固以言忤朝中權貴,此行必無生還之望,乃索紙墨修家書,處理後事從容鎮定,言笑自若。拘前,陳東與官吏謂:“我陳東也!畏死即不敢言,既敢上書,又怎肯逃避一死?”遂慘遭殺害,時年四十二歲。陳東死後,由生前好友李猷出資贖屍,丹陽同鄉胡中行護柩以還,葬於東郊桐村(大貢村松樹山西南隅)。

紹興四年(1134年),高宗追贈陳東為朝奉郎、秘閣修撰,賜錢五百緡、祭墓田四十頃。著有《少陽集》、《建炎兩朝見聞錄》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