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麵是什麼時候發明的?使用者28275572935323432019-12-25 17:13:03

泡麵,又稱泡麵、快熟面、速食麵、即食麵,香港則稱之為公仔麵,是一種可在短時間之內煮熟食用的面制食品。 泡麵的原理是利用棕櫚油將已煮熟與調味的麵條硬化,並壓制成塊狀,然後到要吃時,才放置在熱水中,用熱水溶解棕櫚油,並將麵條放出,在數分鐘內便可以立即食用。 營養 棕櫚油的主要成分是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為固態。飽和脂肪酸的特性是不容易氧化,但是卻對人的健康不利。為進一步避免棕櫚油氧化,廠商還會新增維生素E作為抗氧化劑。 歷史 現代的泡麵是在1958年為臺灣台南市人安藤百福(安藤百福、原名吳百福)發明,安藤百福並在發明泡麵後,創立日清食品公司,經營雞湯拉麵,最初的售價為35日圓,但類似產品隨即出現,導致產生削價競爭。2000年日本的一個民意調查顯示,泡麵是日本上個世紀最重要的發明,卡拉OK次之。2002年全球共消費泡麵550億袋。 日清公司在發明泡麵後,便積極向國外發展。1963年先與韓國三養食品合作,1968年再與臺灣的國際食品公司合作推出雞湯口味的生力麵。最初的生力麵因為沿用日本配方,在臺灣銷路並不好。在調整過調味與麵條的口感之後,成為臺灣的暢銷產品,顧客多半買回家當宵夜食用,或者是加蛋煮食。曾有一段時期,“生力麵”幾乎成為這類產品的代名詞。然而由於經營不善,生力麵最後黯然退出市場。截至2005年,過去的國際食品公司僅剩一家生力麵包店在高雄市新興區繼續營業,但早已退出泡麵市場。 雖然泡麵在亞洲頗受好評,1960年代末期在美國卻無法順利開啟市場。因為一般美國人沒有燒開水的習慣,而且家中的餐具也以餐盤為主。為了讓不習慣用碗的民族消費泡麵,日清公司發明以發泡聚苯乙烯為容器的杯面,於1971年在日本上市,售價為100日圓(0。25美元),為當時袋裝泡麵售價的三倍以上。 杯麵試賣期間在球場與賽馬場等地點銷售,因價格過高而不受歡迎,最後只能在某些必須夜間值勤的單位例如消防隊與日本自衛隊販賣。為求開啟市場,安藤百福在東京鬧區與三越百貨公司合作促銷,創下四個鐘頭賣出兩萬份的紀錄,才奠定日本人接受杯麵的基礎。由於杯麵走高價路線,所以配料包括冷凍乾燥法制成的乾燥蝦,同時也改以叉子作為餐具。東京街頭促銷讓杯麵在關東得以立足。1972年二月日本發生赤軍連挾持人質與警察對抗的淺間山莊事件。由於警察吃杯麵裹腹的鏡頭上了電視現場轉播,杯麵因此一炮而紅。 早在泡麵發明以前,中國已有類似的麵食稱為“伊麵”或“伊府麵”。相傳清朝有個地方官在家宴客,廚師誤將煮熟的雞蛋麵放入沸油鍋,只好撈起後佐以高湯上桌。由於賓客吃過後讚不絕口,這道菜就流傳了下來。不過根據香港2004年所做的調查,乾燒伊麵由於過份油膩又缺乏纖維素,是香港市面上最不健康的食品。泡麵其實也差不多。 製造 就目前可以看到的泡麵來說,絕大多數都是在工廠中以機器大量生產,幾乎看不到手工制的泡麵。因為多半是工廠生產並且包裝過,人們多半以包裝方式區分泡麵:碗麵是以保麗龍碗或紙碗封裝的泡麵、杯麵是以紙杯包裝,另外常見的就是以塑膠或紙包裝,要實用時自行放置到碗內沖泡熱水。在麵條型別上,由於最早是由日本人所發明,因此早期泡麵多是日本拉麵,後來才逐漸有烏龍麵等不同的泡麵。 烹調方式 泡麵除了是可以速食食用外,在某些地區也有人以烹調的方式食用泡麵,例如以一般煮麵條的方式煮泡麵。在福建的金門等地區流行一種炒泡麵,就是將泡麵先煮過後,然後下鍋炒,搭配菜葉或肉絲一同食用。 雖然泡麵是設計成沖泡後食用,但是也有人不經沖泡便直接吃,在臺灣某些品牌的泡麵,例如“王子麵”、“科學麵”等,又或者泰國出產的“媽咪面”,人們多半便是直接壓碎後混合調味粉食用。這種吃法可能是小學生髮明的。在臺灣,滷味攤販有時候用泡麵做為材料之一;在香港,茶餐廳可吃到的“撈丁”是泡麵以撈麵的方式食用;亦有炒泡麵。 著名泡麵品牌 中國大陸:統一,康師傅(來自臺灣),伊麵 臺灣:統一,味丹, 維力, 康師傅,味王 香港:公仔麵、壽桃牌生面王、統一福字面 日本:日清食品的“出前一丁”和“合味道杯麵” 韓國:農心的“辛拉麵”、三養食品的三養面 泰國:媽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