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的經驗告訴我們?使用者67614115273272021-03-14 17:46:26

就秦國國內因素而言,素有“四塞之國”美譽的險峻的關中地理優勢,使秦國得以在春秋戰國長期戰亂中,多次避免兵燹禍及:“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豐饒的關中平原,及素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巴蜀之地,為秦國提供了雄厚的財源;秦人崇尚陽剛武勇的民族習性,及軍功爵制的刺激,使秦軍始終具有極強的戰鬥力;商鞅變法諸多富國強兵政策的實施和延續;商鞅、張儀、範睢等在他國不得志,甚至備受凌辱的優秀人才,卻在秦國被不拘一格的拔擢重用;“連橫”、“遠交近攻”、“毋獨得其地而得其人”等戰略的正確運用;自秦孝公以下歷代秦王多精明有為者等,使得秦國始終保持著碾壓關東六國的超強實力。

就國外因素而言,飽受長期戰亂之苦的各國民眾,尤其是關東六國民眾,不願再罹受“刳腹折頤,首身分離,暴骨草澤,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父於老弱系虜,相隨於路”,“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戰國策·秦策四》)的無窮禍難,渴望和平和安寧;關東六國統治者多目光短淺,無戰略遠見,即便罹受秦國攻擊或威脅,仍不思聯合抗秦,卻相互攻伐不已;對正遭受秦國攻擊的他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求明哲保身,卻不曉唇亡齒寒的道理;如齊國,坐視五國陸續被滅,甚至拒絕他國求援,自圖苟且偷安,幸災樂禍。待到秦軍大兵壓境,孤立無援,束手無策,只好投降!後世馬丁·尼莫拉《懺悔詩》所述,與此如出一轍。歷史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秦滅六國的經驗告訴我們?使用者519124134262021-03-14 17:45:54

唇亡齒寒。地區平衡一旦打破,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