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的謀士蒯通,多次唆使韓信起兵謀反,為何劉邦最後卻沒殺他?策馬揚鞭63802022-10-16 13:05:24

各為其主罷了,劉邦也算是一代明主,知人善任,如季布等都得到赦免,古代對士人還是比較尊重的。

韓信的謀士蒯通,多次唆使韓信起兵謀反,為何劉邦最後卻沒殺他?資治通史2022-10-14 20:08:39

劉邦殺人講技術含量,並不是龍顏一怒,隨便讓人頭落地。也就是說,這個人怎麼殺得有個說法,不是切土豆那般帝王氣側露。就如嬴政一口氣殺27個勸解他的人那樣的事情,劉邦斷然不會做。

韓信的謀士蒯通,多次唆使韓信起兵謀反,為何劉邦最後卻沒殺他?

《史記》記載,韓信臨死前感嘆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意思是說,真後悔當初沒有蒯徹的勸告,如今被婦人與小人算計,看來真是天意吶!

蒯通原名蒯徹。兒女子指的蕭何與呂后。蒯通之計就題目提到的唆使韓信起兵謀反。

韓信的謀士蒯通,多次唆使韓信起兵謀反,為何劉邦最後卻沒殺他?

呂后殺韓信的時候,劉邦正在領兵平定陳豨的叛亂,所以等劉邦回師後,韓信本人及三族早就成了冢中枯骨。劉邦“且喜且憐之”之餘問呂后說,韓信臨死前說了什麼沒有。呂后回答說,他說了“悔不用蒯徹之計”。

劉邦對剻通這個人早有耳聞,於是當呂后提起他的時候,馬上就下令:去抓那個齊國辯士來!

韓信的謀士蒯通,多次唆使韓信起兵謀反,為何劉邦最後卻沒殺他?

所謂辯士,就是靠舌頭吃飯的縱橫家,與張儀、蘇秦是一類人。秦末漢初之際,蒯通做過三件大事兒,成功兩件。

第一件事兒是勸范陽縣令徐公歸降陳勝部將武臣,致使後者不費吹灰之力得地千里;

第二件事情是勸韓信進攻齊國,並佔領齊國稱王。當時劉邦已經派酈食其勸說齊王田廣歸漢,所以蒯通此舉直接把酈食其送進了田廣的油鍋;

第三件事情就是在韓信佔領齊國後,勸說韓信自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結果韓信不為所動,於蒯通認為,跟著韓信這個不開竅的傻帽將來只會倒黴,於是棄韓信而去,過起了隱居生活。

韓信的謀士蒯通,多次唆使韓信起兵謀反,為何劉邦最後卻沒殺他?

對於韓信的結局,蒯通早就料到了,只是他沒想到韓信臨死前把他抖了出來,所以不得不再與劉邦周旋一番。

劉邦自然明白“蒯通之計”的意思,於是質問蒯通為什麼唆使韓信背叛他。蒯通說,狗只認自己的主人,見了別人就要咬,我當時只認韓信當主人,自然要幫韓信出謀劃策了。劉邦聽了,覺得蒯通的話有道理,於是便放了他。

韓信的謀士蒯通,多次唆使韓信起兵謀反,為何劉邦最後卻沒殺他?

劉邦心裡的“道理”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忠誠,因為蒯通對韓信忠誠,所以劉邦認為這種品質應該得到表彰,而不是打壓。

當時,劉邦離去世只剩下了兩年時間,他預感到了來日無多,但他之後的大漢江山怎麼守成了最憂心的問題。顯然,他需要所有的大臣不光對他忠誠,更要對他的接班人劉盈忠誠,所以他要拿蒯通來標榜這個忠誠。

韓信的謀士蒯通,多次唆使韓信起兵謀反,為何劉邦最後卻沒殺他?

同樣的道理,劉邦卻把曾在彭城之戰敗逃途中放他一馬的丁公殺了,因為他認為丁公雖然對自己有恩,但對主人項羽不忠,所以這種行為應該受到懲戒。而那個屢次把他打的灰頭土臉的季布,他又重新重用,因為季布對項羽忠誠,接下來對他也會忠誠。

所以說劉邦殺人有技術含量,他不會稀裡糊塗地把人殺了,他要在殺人的事情上做足了文章,他不會發洩私憤,他要的是整個事件帶來的積極意義。

韓信的謀士蒯通,多次唆使韓信起兵謀反,為何劉邦最後卻沒殺他?知常容2022-10-13 20:02:31

漢初的價值觀沒有像後世王朝那麼苛刻,這是

蒯通沒有被殺的原因

韓信在死前說了一句恨不得聽蒯通之語。此言一出,蒯通就被請去喝茶了。

劉邦和蒯通進行一番對話:

劉邦:你為什麼教韓信謀反

蒯通:是啊,就是我教的,可惜韓信那小子沒有聽我的,要是能聽我的哪有陛下您現在。

劉邦:煮了

蒯通:冤枉

劉邦:教韓信謀反還有冤枉?

蒯通: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亨之邪?

劉邦:有道理,放了。

韓信的謀士蒯通,多次唆使韓信起兵謀反,為何劉邦最後卻沒殺他?

蒯通的核心觀點是天下大亂,天下人共爭奪,我不知道你劉邦,但我知道韓信,所以我就幫韓信做事情。天下想弄死你當皇帝的人多得去了,你怎麼可能一個個煮死呢?

試想想看,如果這些話放到明清時期會怎麼樣?

肯定不是殺一人,而是誅滅九族。

這就是漢初和後世的區別。

因為劉邦坐上皇位之後,他心裡也沒有底,他也不知道大家對自己服不服,估計不服的很多。

韓信的謀士蒯通,多次唆使韓信起兵謀反,為何劉邦最後卻沒殺他?

劉邦死後,呂后就說:要不我們將那些功臣都幹掉吧,這些人和劉邦一起都是從平民出來,現在他們心底服嗎?幸好被勸阻了,否則漢朝的歷史會改寫。

所以蒯通沒有死,不是劉邦大度,而是劉邦當了四十多年的平民,突然幾年後就成了皇帝,他的心態還沒有完全從一個平民向皇帝過渡,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劉邦文化底子差,不會發動文字獄,他覺得人有這樣想法是很正常的,而不像讀書人覺得這種想法很危險,會遺禍,故會先除掉。

第三點是劉邦此人還有江湖習性,只要覺得有理就可以,比如周昌罵他跟夏桀、商紂一樣的皇帝,劉邦就騎到他的脖子上,但最後也沒有處分他。反而在臨死前託他照顧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

所以蒯通沒有死純粹是一種巧合,幸好生在秦漢之間,若再晚上幾百年,估計也得死。

韓信的謀士蒯通,多次唆使韓信起兵謀反,為何劉邦最後卻沒殺他?劉國興162022-10-13 06:50:13

得到機會,用陰招殺他

韓信的謀士蒯通,多次唆使韓信起兵謀反,為何劉邦最後卻沒殺他?均是天涯淪落人2022-10-13 08:56:21

爭奪天下大家講究的是忠臣不事二主,輔佐主公要一心一意,這樣的臣子才是好的臣子,大家才會敬重他,因此很多時候對於那些對前任主公忠心的大臣,現任的主公都不會去追究他們的錯誤,因為治理天下不是君王一個人的事情,而是需要集合眾人才能的事情,因此尋找品德良好才能出眾的人便成為了最為重要的事情,既然這樣那些其他陣營的優秀人才自然也是不能夠錯過的,蒯通雖然為韓信出謀劃策,但是他完全是出於忠心,這樣的人才劉邦並沒有足夠的理由去誅殺,因為誅殺了蒯通,必然會讓其他諸侯手下的優秀人才產生畏懼之情,對於劉邦而言損失的是自己的利益,對於精明的劉邦而言這樣的事情自然是不能夠接受,因此儲存一個蒯通而贏得天下人的信任,很顯然比誅殺他更為有利,趨利避害是大家共同的選擇,所以劉邦的選擇也就不足為奇了。

韓信的謀士蒯通,多次唆使韓信起兵謀反,為何劉邦最後卻沒殺他?

韓信的謀士蒯通,多次唆使韓信起兵謀反,為何劉邦最後卻沒殺他?bibiwmg2022-10-16 07:02:23

帝王要殺的人是掌握軍隊且才能出眾的人。一個謀士就是腦瓜靈活的人,其必須依附於豪強軍閥,沒有依附就是一個可殺不殺之人。這麼看來劉邦人品雖受質疑昔才是他的主思維,自己的能力雖次,只要能聽進各式有益於事態的明諫善言,才能成大勢。項羽超能懷揣婦人之仁奪城可得奪國必失。劉邦與項羽人鏡的兩面。